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反共反獨
市長:SCFtw2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反共反獨】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義和拳大師兄YST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07年一月YST的《軍事小常識:戰鬥機》系列一. 2007-1-14~《軍事小常識:戰鬥機》
 瀏覽5,928|回應48推薦0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城市討論區:軍事小常識:戰鬥機
YST  政治社會∕政治時事  天下縱橫談  2007/01/14 20:00:26

.

軍事小常識:戰鬥機
2007/01/14 20:00 瀏覽748|回應9推薦18

YS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8)

阿扁是黑金無賴
Rebecc
小青蛙
john
忍無可忍
michial
YesYouGotIt
校長
Boor
齋貓

more...

開年以來最大的軍事新聞就是去年12月底中國大陸官方解密她最新研發的殲-10戰鬥機並且宣佈殲-10已經成軍服役。我所知道的消息是,殲-10其實早在2003年就正式成軍了,只是等到現在才解密而已。殲-10的解密與成軍是引起我寫這個系列文章的重要原因,讓我們趁此機會談談戰鬥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軍用飛機以用途來區分,可以有很多種,每個國家採用不同的代號。先說世界航空第一大國,美國的軍機代號。

戰鬥機(Fighter)是以空中格鬥為主,美國戰鬥機的型號都以F開頭,再跟一個數字,附加一個“別號”。譬如 F-16是美國的輕型戰鬥機,取名“Falcon(獵鷹)”。

轟炸機(Bomber)以大面積破壞地面目標為主,美國型號都以B開頭,也附加一個“別號”。譬如B-29是長程重轟炸機,取名“Superfortress(超級堡壘)”。

除此之外,美軍的運輸機以C開頭、偵察機以R開頭、對地(海)特殊目標攻擊機以A開頭....等等,我就不細訴了。

 

俄國的軍用飛機不是以用途分類作代號,而是以研發公司的縮寫為代號。

譬如Su-27是蘇愷公司(Sukhol)研發的某一種戰鬥機,NATO為它取了一個外號叫“Flanker(側擊者)”。

譬如Tu-22M3是圖布列夫公司(Tupolev)研發的某一種轟炸機的第三次改良型,NATO 為它取了一個外號叫“Backfire C (逆火 C 型)”。

猜猜看, Su-25是什麼飛機?不對,它不是戰鬥機,而是一種對地(海)特殊目標攻擊機,NATO為它取了一個外號叫“Frogfoot(青蛙腳)”。

所以“Su”開頭只代表是蘇愷公司研發的飛機,這些飛機可能是戰鬥機,也可能是其他種類的飛機。

但是俄國飛機公司都幾乎只研發一種飛機,譬如米高揚—格瑞梅曲(Mikoyan-Gurevich)公司就只研發戰鬥機,代號以“Mig”開頭,中文簡稱「米格機」。所以看到“米格(Mig)”開頭就認定是戰鬥機,幾乎也錯不了。

 

中國大陸有自己的軍事系統,用的是中文,所以有自己的一套代號。

譬如大陸稱戰鬥機為「殲擊機」,英文代號以J開頭,再跟一個數字,附加一個“別號”。譬如殲-10,代號J-10,取名“猛龍”。

大陸的轟炸機,中文以「轟」字開頭,代號以H開頭,譬如轟-6,代號H-6。

大陸的運輸機,中文以「運」字開頭,代號以Y開頭,譬如運-8,代號Y-8。

大陸稱對地(海)特殊目標攻擊機為「強擊機」,中文以「強」字開頭,代號以Q開頭,譬如強-5,代號Q-5。

 

本系列的文章將討論範圍專注在戰鬥機,因為戰鬥機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用途最廣,最具代表性,就像海軍的驅逐艦。

 

據我所知,殲-10目前裝備了四個團,每個團有二十四架飛機,所以解放軍裝備這種新型戰機的總數大約在一百架左右。

中共空軍的編制與國軍不同(國軍採用美制),大陸空軍的一個團比國軍的中隊(十二架飛機)要大,比國軍的大隊(三十六架飛機)要小。國軍的大隊再上去就是聯隊;解放軍的空軍團再上去就是空軍師。不論聯隊還是師都是駐紮在同一個空軍基地,聯隊長或師長就是該空軍基地的最高指揮官,官階是少將。

 

下面這張照片是新華社提供的。一整個團二十四名飛行員列隊走過他們的殲-10戰機,飛行皮夾克蠻神氣的,不錯,頭盔不知是否有瞄準器(這是重要裝備,以後會討論)。走在最前面的兩位應該是團長與副團長,都有點胖,不夠帥氣,看起來也不夠靈巧,應該減重了。

 

 

殲-10正式成軍,一個團的二十四名飛官列隊走過他們的戰機。站立在每架飛機前的八位士兵,是負責為該飛機保養與維修的地勤人員。

 

殲-10的正式服役在世界軍事上是一個重大新聞,引發全球軍事專家極大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殲-10的性能屬於第三代戰機中的佼佼者,軍事專家把它歸類於三代半。殲-10的出現不但打破了海峽兩岸的軍事平衡,而且在美、歐、俄之外形成世界戰鬥機的第四極,為中國奠定了下一代(第四代)戰鬥機的地位。

YST個人認為也許最重要的是殲-10的性價比很高,在未來的軍火市場上是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目前看不到任何可以和它競爭的西方產品。

 

航空工業是高科技工業的最佳代表,因為它要求最多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儲備,它的系統最龐大也最複雜。發展航空工業的困難尤其表現在現代戰鬥機的設計與製造上,因為相關的配套工業太多了。今天能夠設計與製造出一種優良的第三代戰鬥機,其困難度比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製造出一種優良的新戰鬥機不知道高出多少倍。要想搞出一個現代戰鬥機,熟練的工人不計算,單只計算高教育的科研隊伍與工程師就上萬。不要笑,美國開發任何一種新戰機,它的動力系統、飛行系統、電子系統、武器系統....等等,哪個子系統的研發隊伍不上千?子系統的工程固然浩大,整合系統的工程和困難更是驚人,需要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

 

殲-10的出現代表中國大陸在航空工業上的巨大成就。中共的軍事工業一向是裝備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今天的殲-10成軍表面代表的是解放軍裝備了第三代的戰機,背後確定的是下一代的戰機已經在高度研發中(我估計在三到五年內會首飛),可以想像更前衛的戰機開始預研。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中將討論每一代戰機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空中打擊力量在現代戰爭中是非常關鍵的。尤其一個國家所製造的戰鬥機會為這個國家的綜合軍事工業水平提供很好的指標,所以一種新飛機的出現會立刻引起世界軍事學家濃厚的興趣和廣泛的討論。目前能夠獨力製造第三代戰鬥機的國家只有五個,就是聯合國的五個安全理事會員國。到了第四代也許就只剩下美、俄、法、中四個國家了。英國多半沒有這個錢、技術、與意志繼續玩這個燒錢的遊戲,英國把未來戰鬥機的研發都交給了美國。

 

如果你經常閱覽軍事報導的文章就會發覺軍事家們常常把某個戰鬥機說成是第幾代的戰鬥機,譬如米格-15是第一代、米格-21是第二代、F-16是第三代、F-22是第四代...等等。這種用「代」來區分戰鬥機的性能幾乎已成了軍事家、軍事記者、還有軍事迷們的共同語言而他們的報導中幾乎從來不對這個「代」加以任何解釋。

 

對軍事不很熟悉的讀者不禁會問:這些戰鬥機每一代的劃分到底標準是甚麼?

本系列文章的主旨就是回答這個問題,也順便談一點戰鬥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演變歷史。

 

首先我們要點出的是,戰鬥機的演變和飛機的動力系統密不可分。事實上,航空發動機是推動戰鬥機的演變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才是遙感系統、控制系統、通訊系統...等等。所以要談戰鬥機的演變就必須從航空發動機談起。

 

人類自從發明飛機就不斷地追求飛得更高、飛得更快和飛得更遠,軍用飛機更是如此。這三個要求不論是那一個,關鍵問題都在動力系統。歷史上,科學家從來沒有停止要求更強大的發動機。優良的發動機是設計飛機最最重要的關鍵部分,是牽一髮動全局的傢伙。

 

研發戰鬥機的週期很長,所以整個計劃都是全面進行,所有的子系統都預先設定了指標。如果到了整合的時候發動機的性能不能達到預定的指標,則飛機的性能就會全盤改變,因此整個設計必須重來,不但浪費了時間、金錢、與人力,而且產品性能必定下降,在比較嚴重的情形下會導致整個計劃被放棄。

 

中國的工業發展較晚,加上連年戰亂,根本沒有長期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一九四九年內戰結束時,中國連汽車都不能製造,工業基礎之薄弱可想而知。大陸的航空工業起步艱難,西方的技術封鎖更是雪上加霜。大陸的航天工業有錢學森這根大柱子撐著,所以一枝獨秀,令全球人士刮目相看。中國的航天技術不但先進,幾乎與美俄同步,而且自成一套,有些地方甚至領先世界。但是航空工業沒有錢學森這種大柱子,一切要自己從頭摸索。所以航空工業長期落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學技術的儲備不夠。尤其像發動機的製造屬於最高機密,這種關鍵技術是不可能得到外國幫忙的,即使是友好國家也不可能轉移這種技術。早期大陸有很多飛機設計被迫取消,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發動機不過關。

 

對飛機而言,發動機僅僅要求馬力大是不夠的,還必須重量輕,航空發動機的困難就在這裏。想想看,十九世紀輪船上燒煤的蒸汽機馬力就非常大了,但是飛機能用嗎?所以最早的航空發動機都是清一色的汽油內燃氣,因為以單位輸出馬力而論它的重量最輕,也就是說汽油內燃氣的輸出功率與本身重量的「比值」最高。這個平均推力除以自身重量的「比值」,科學家稱為發動機的「推重比」(Power/Weight Ratio)。

 

這個「推重比」是所有研發動力系統的科學家們與工程師們最看重的指標。在船舶和車輛上,也許工程師們還可以稍稍通融、放鬆一點要求。譬如你的賓士轎車,如果8氣缸的發動機重量比原先預估多了一公斤,德國工程師老爺也許就算了,他更關心的是配置問題(packaging),因為汽車內部的容量有限。如果是設計船用柴油發動機的工程師老爺,多出一公斤的事情那就一定算了,船這麼大,連配置都不會是問題。

 

但是研發航空動力系統的老爺們對發動機重量的增加是絕不會通融的。譬如F-16的發動機,每減少一公斤的重量,工程師老爺都會歡呼雀躍。「推重比」是所有戰鬥機設計的基礎和最關鍵的單一指標數字。航空科學家與工程師們絞盡腦汁把這個數字一點一點往上推,「推重比」每增加一點,同樣的飛機就可以飛得更快、更高、更遠、或攜帶更多的武器與彈藥,在交戰的時候高下立現,很可能就此決定了生死、勝負、或成敗。

 

(未完待續)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49153
引用者清單(1)
2007/01/24 18:59 【反共反獨】 [2007-1-22] SCF次日回應2007-1-21齋貓〈Gail和SCFtw2〉— 兼評YST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2007年一月YST的《軍事小常識:戰鬥機》系列六. 2007-1-25, 16:00 ~《YST 向齋貓道歉》1~6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YST 向齋貓道歉
2007/01/25 16:00 瀏覽634|回應6推薦16

x----------------------------------------------------------------------------x

希望兩位友誼長存
2007/01/26 07:30 推薦6


錚言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龍公主
john
egjc888
風語
Lindasky
校長

這幾天都會一直上來看 眼看飛機的事情越演越烈 心中總覺得很難受 只是因為 天下 對我來說是一個從開始上網到現在 唯一還會一直上線查看的地方,長期看兩位的文章 突然發生這樣的事 也不知該說什麼 只希望 兩位要明瞭 在這的許多人都很敬重兩位 你們吵架 我們心情也很揪‧關於飛機的事 證明論點正確很重要 可是大家也都不是第一天認識YST了,他有時講話會這樣,希望 貓老大不要在意,想想我們都是因為他的辛勞與意志 在這麼慌亂的台灣中 才有這麼一小塊螢幕可以看,如今在這個議題上 有論點 有情緒 有很多、但追根究底 Y老大最大的重點是有廣闊的襟懷 照顧著我們每一位

他懂得處理網路上不清楚的東西 有一些基本的技術面要堅持,為了這個城市與大家,他得要扛起來,希望你看在這方面 要替他想想‧總之 兩位都是大夥的重量級人物,這下吵起來 這可叫我們如何是好阿 、尷尬了‧

小弟斗膽白話了幾句 希望兩佬息事 純是好意 也順帶發表一點點自己的觀點 希望兩位可以早日握手阿 快過年了;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57016
Courage and Forgiveness
    回應給: YST(YST2000) 2007/01/26 04:00 推薦3


Newyorker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龍公主
egjc888
Figaro

Old friends are difficult to obtain. Old friend willing to speak true and honest is worth treasuring.

Believe me when I say this, I speak from my heart. I recently had an accident result with broken bone; and unable to use my left arm, the recovery will be a long haul. It’s a humbling experience to say to least, when all of sudden have to rely on friends for your routine and common task in life. However friendship shines and endures in the darkest hours of need.

When you had read one’s article long enough you felt as you had grow accustom to, his manner and temperament as if you knew the person. In my opinion both YST and 齋貓 are a gentleman and a scholar. I admire YST’s courage to make a formal and public apology to 齋貓. I feel confident 齋貓 can find it in his heart to forgive.



本文於 2007/01/26 04:21 修改第 2 次
飽滿的稻穗
    回應給: YST(YST2000) 2007/01/25 23:52 推薦5


風語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龍公主
Xuser
egjc888
Lindasky
校長

就如xuser所言虛擬久了,這想像的空間已有深摯的情感,所以很珍惜它的存在。 

用文字傳遞寶貴的人生經驗與知識,使得知識更具意義,各形各色的思維,難免有時會擦槍走火。創傷有時也是一種成熟,這個世間沒有圓滿只有圓滑,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人與人相處之道,不就是無限的容忍欽佩市長的寬容度,这样的情操,这样的修為,在纷繁的虛擬城市中,守護“和諧城市”,正應了林則徐的一幅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及易經中的卦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相信以如此之氣氛,天下定會吸引更多人佇足於此。 

當年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經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成熟的稻穗總是低頭的。所以我按下推薦,推崇成熟的市長。

樓下的說得真好啊!
2007/01/25 21:13 推薦8


龍公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8)

john
校長
Figaro
Newyorker
風語
egjc888
YesYouGotIt
Xuser

樓下的兩位說得好

本來在推薦時

是有些遲疑

但想到跟YST 的交情

該不會引起他的誤會的

尤其是Xuser 說的

正是我想說的

-------YST的氣度

肯虛心地公開道歉

關於齋貓先生在下不熟

但在天下常看到他對這兒的支持

我想

友情是永遠的

偶爾的言語衝突

該不致於影響到

真正的友誼


浪漫的南美風情

龍公主的彩繪世界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56540
虛擬的實體,網路的朋友
2007/01/25 20:44 推薦12


Xuser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2)

john
三不五時
校長
愛台也愛中
Figaro
Newyorker
風語
egjc888
YesYouGotIt
michial

more...

把別人的「公開道歉」推薦出去,有點奇怪,如果依照一般雞腸鳥肚的想法,推薦「道歉」乃是存心要人好看;因此,倘若不是對YST市長有些許的認識,而且自信他對我不會有所誤解,我亦不敢輕易按下這個推薦。

網路是個虛擬世界,人來人往,虛實莫辨、真假難分,其實也無須在意太多;然而,虛擬久了,也會變成實體,因此,虛擬久了,有時反而更有想像的空間與深摯的情感,這是網路迷人的地方。

YST市長的風格氣度的確與眾不同,齋貓也是敝棧與個人長期的「朋友」,雖然虛擬,但是對我來說,他們跟其他的「朋友」一樣,都不能少。

今天,我們在此不是看「道歉」所敘述的的內容是非,而是看「道歉」所展現的的情義氣度;在此,向YST市長鞠躬!請齋貓先生笑納!



本文於 2007/01/25 21:01 修改第 2 次
友誼萬歲
2007/01/25 19:39 推薦9


Rebecc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9)

三不五時
校長
Figaro
Newyorker
風語
egjc888
YesYouGotIt
Lindasky
Xuser

YST市長的個性向來剛烈豪爽,直人直言,相互討論本來就常容易
擦槍走火,且“天下”是聯網大站之一,樹大招風,稍有動靜市長
頓成箭靶,還會招來幸災樂禍。

因此,市長的心情是可理解的。

齋貓君是“天下“長期最忠誠的朋友,應該不會計較小節的。

Rebec特送來香檳盛宴,慶祝事過情遷

友誼萬歲








本文於 2007/01/25 19:39 修改第 1 次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61064
2007年一月YST的《軍事小常識:戰鬥機》系列六. 2007-1-25, 16:00 ~《YST 向齋貓道歉》
推薦0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城市討論區:YST 向齋貓道歉
YST  政治社會∕政治時事  天下縱橫談  2007/01/25 16:00:19

YST 向齋貓道歉
2007/01/25 16:00 瀏覽634|回應6推薦16

YS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6)

安津
小帥哥
Tjustice
rookielin
校長
錚言
愛台也愛中
Newyorker
風語
egjc888

more...

齋貓是本城長久的市民,長久以來對【天下】做出很多貢獻,市長即使有什麼不滿,也不該對他說尖銳的話。既然是在大街上說的話,就要在大街上道歉。YST開新欄寫此文向齋貓伸出溫暖熱情的手,希望齋貓能接受我真誠的道歉。當市長的應該有器度和修養,YST 到處與人針鋒相對,實在需要改進。

【天下】在「網路城邦」中風格獨特,政治欄裏本來是非就多,因此到處與人結怨。【天下】統派的立場非常鮮明,屬於藍綠之外的極少數,加上【天下】的城大,當然遭人嫉妒和敵視。【天下】有很多敵人,全是衝著YST來的。每天只要有風吹草動就巴不得【天下】內亂甚至垮掉。所以齋貓的文章一表達和YST有嚴重不同的意見,就有人來見縫插針。YST 一下子就冒火了。

YST是個凡人,有火氣,平日談那麼廣的題目當然有可能會出錯誤,所以即使有人來找毛病,市長也不覺得奇怪。mustang若不是非也、非也的,YST也不至於最後爆發。一年半前YST在【天下】談美元發行過量的問題,就引起【肥皂箱】的職業經濟學家Alex惡毒的攻擊,另一位也是經濟學家的市長likolalo跑來為同行Alex助陣,正是火上澆油。當時是各說各話,不歡而散。現在對錯已經一目了然,孰是孰非全部應驗,但是likolalo這個朋友也沒有了。

今天舊事重演,我不想再損失齋貓這個朋友。

齋貓,如果我們理念大致相同,就不要為小事過不去。常言道,友直、友諒、友多聞。YST不敢號稱多聞,但直與諒還是有的。YST對人直來直往,但不會計較小節。四年前,YST跟電小二大吵,跟電老大也吵,吵過以後就算了,大家繼續幹活,誰都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希望這次事件也是如此,爭論過後朋友還在。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2007/01/25 16:41 修改第 1 次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YST 向齋貓道歉瀏覽635|回應6
2007/01/25 16:00
文章推薦人共有 16 人推薦
安津小帥哥Tjustice
rookielin校長錚言
愛台也愛中Newyorker風語
egjc888YesYouGotItXuser
Figaro龍公主Rebecc
濱濱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61053
【cobrachen 的網誌】2007-1-25, 11:46〈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16 — 有關噴射發動機的壓縮段〉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wcobrachen&f_ART_ID=682827

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16 - 有關噴射發動機的壓縮段瀏覽60|回應0|推薦4
2007/01/25 11:46:30

有一位朋友在這個系列之二提出一個問題,是有關噴射發動機的壓縮段的葉片是不是也會遭遇到相對氣流進入超音速的現象?因為他是引用YST在市長的觀點 中的文字,因此以下我先將YST提出的部分引用過來:

這太偏見了。尤其mustang自己後來也同意渦輪發動機的葉片有與螺旋槳一樣有超音速的問題,而且科學家得益於以前對螺旋槳的研究,說實話,這也是我原先準備在介紹第三代戰鬥機時想說的話。所以螺旋槳就更不是阻撓提高飛機速度的元凶了,至少在一九五0年以前不是。

首先,我應該是有提到這壓縮葉片也會面臨類似的狀況,即使沒有提到,被問到我也會說這是事實。

目前即使是在超音速飛行的飛機,除了衝壓發動機以外,所有具有壓縮段的渦輪噴射發動機的進氣道一定會先將進入的氣流減速到音速以下之後才進入發動機前端。是的,無論速度有多快都必須要這樣做。

所以,最前面的壓縮葉片一開始的時候面對的是次音速的氣流。但是在進行壓縮的過程當中,氣流前進的速度與葉片高速旋轉的切線速度的向量總合會讓葉片的尖端進入穿音速或者是超音速的範圍。

壓縮葉片的型態雖然和螺旋槳類似,可是,兩者的功用以及所能夠忍受的現象卻大不相同。壓縮葉片除了擔負壓縮的工作以外,還得要負責維持氣流的順暢,不能夠產生亂流,也不能夠發生壓縮效率突然大幅下降的狀況,假如發生這種狀況,導致壓縮段的壓力分布不均勻,就可能出現壓縮葉片失速,震動,運作出現問題,甚至有回火的現象(就是火從燃燒段往前噴到壓縮段)。

如果各位記得去年剛退役的一代名機F-14,他的第一代使用TF30發動機對壓力不均勻分布的情況很敏感(不見得都是葉片尖端速度接近音速),這架飛機的性能受到極大的限制,相信很多人不陌生。

那麼要怎麼辦呢?所以壓縮段葉片的設計就得要採取很複雜的剖面,寬度或者是前掠或後掠角,尤其是推力愈大的軍用發動機,面對的設計難題就愈高。這也是為什麼高推力的噴射發動機設計上難度高,全世界也只有幾家公司能夠完整的設計與生產。

不知道這樣的解釋有沒有回答這位朋友的疑問,如果沒有,請提出不清楚的部分,只要是我能夠找到資料的會盡力回答。謝謝。

( 知識學習科學 )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61046
【cobrachen 的網誌】2007-1-25, 11:08〈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15 — 對Tu-95的補充〉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wcobrachen&f_ART_ID=682742

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15 - 對Tu-95的補充瀏覽45|回應0|推薦5
2007/01/25 11:08:53

我在之10當中對於YST不知道在哪裡找的的Tu-95的最高速度的數字,提供了比較完整的比較供各位參考,他對於蘇聯在研發渦輪噴射轟炸機之後又回頭生產一架螺旋槳的興趣很高,只是很遺憾的有些概念與史時不符合。我這邊以其他網路上的資料作一點簡單的整理。

原文請參考:YST 對航空專家的最後幾句話


但是,不論是SEAL還是mustang都不能對YST提出的兩個例子,野馬戰鬥機和熊式轟炸機,提出任何的反駁。說了一大堆,都是不相干的話。我不知道是誰為了面子而避重就輕。

YST幾次提到Tu-95使用螺旋槳的事情,而我也提出一些資料來向各位說明蘇聯當初受限於渦輪噴射發動機的效率,無法達到預計的航程,而蘇聯需要這些轟炸機對赴美國本土,這是在洲際彈道飛彈還沒有開始取代轟炸機的年代,而蘇聯的空中加油技術起步又較慢(目前大家熟悉的兩種空中加油技術,飛錨和飛衍,前者是英國技術美國資金,後者是純美國技術和資金),所以圖波列夫才會否定繼續用純噴射發動機,以滿足航程的需求。在技術上看起來像是走回頭路,不過在之前的M-4設計已經是讓蘇聯高層非常的不高興,加上M-4體積大航程還是遠遠不足,要是再不滿足,難保不會出現逆向工程研發Tu-4時期的狀況:做不到要被槍斃。

為了讓各位有一些參考資料能夠比較我的解釋,首先,我引用FAS網站上的說明,在研發的部分有這樣一段解釋:

Development of the TU-95 intercontinental bomber began in the early 1950s after series production of the medium-range TU-4 started.. Initially, several designs were considered, including a modification of the TU-4 and production of a new aircraft with piston engines. Prototypes of these aircraft were developed and tested from 1949 through 1951, it was concluded that bombers with piston engines could not provide adequate performance for the intercontinental attack mission. In March 1951 development of the T-4 intercontinental jet bomber began. However, KB Tupolev did not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bomber with turbojet engines, believing that the proposed AM-3 jet engines would not provide for the required range of more than 10,000 km. As an alternative, KB Tupolev proposed an aircraft with four turbo-prop engines that would provide a range of more than 13,000 km and speeds of more than 800 km/h at altitudes of 10,000 meters. The aircraft-design was designated as "95".

我就不翻譯這一段,只將有關航程需求的描述加粗,各位可以自行參考,有需要解釋的請提出來。

同樣在FAS這個網頁當中有列出多個Tu-95的飛行數字,其中並沒有YST所使用的超過1000公里/時的證據,而是和我所提到的數字接近,因此比B-52還快之說是否存在,各位也可以自行判斷。

此外,在一個俄國的網頁中的討論裡面,也有提到Tu-95的螺旋槳的相對氣流速度:

The Tu-95 propellers  reach transonic speeds (in the order of M1.05) when it
flies at its maximum speed (M0.83) and when it flies at max. cruising speed
above 11 000 metres (36 000 ft). The rest of the time they are subsonic
despite their large diameter (5.6m , 18ft 4in). This is due to their very low
constant rotational speed, which is around 800 rpm( "plus/minus one mile") 8:}D
This can be observed in all Tu-95 in-flight pictures. In most of them even the
de-icing boots can be clearly seen. In static conditions the tips reach about
M0.74.

Those tips are in fact supersonic airfoils (1952/3 vintage. Remember this
aircraft was shown in public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55), very thin and with a
sharply diminishing chord that reduces to zero at the apex.

請各位看一下我所加粗的部分,他說這個螺旋槳葉片是超音速翼剖面,也就是說這種翼剖面和二戰時期螺旋槳使用的大不相同,因此將Tu-95使用螺旋槳的事情和螺旋槳本身,尤其是在二戰時期的狀況畫上等號其實並不恰當。

同一個網頁,另外一位發表的文字當中對於Tu-95的噪音和一般螺旋槳的現象提出說明:

I have spoken with several F-15, F-16 and F-106 pilots who have
intercepted Bears.  They all said that they could clearly hear the noise
of the Tu's props over the sound of their own engine(s), even with their
helmets on.  Thomas' comments about the tip speed are all valid;
however, he apparently missed the fact that the propeller blade itself
need not be travelling at supersonic speed in order to generate shock
waves.  When the tip velocity approaches high subsonic Mach numbers, the
local velocity over the blades becomes supersonic, and shockwaves are
generated.
  Even supersonic airfoils have this characteristic behavior. 
The exact Mach number at which shockwaves will appear is dependent on
airfoil and angle-of-attack.

YST以為臨界馬赫數是我發明的,其實那只是用來說明高速飛行下物體表面氣流會先到達音速的現象,也就是上文中的Local Velocity所指出的地方。

總結來說,Tu-95回頭去使用螺旋槳是因為距離的需求,當俄國繼續發展下去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螺旋槳並未出現在後續的機種上,而這些新機種都是可以超音速的。

其次,Tu-95飛行速度很高,但是也沒有超過音速,同時也比B-52要慢。

第三需要注意的地方是Tu-95採用的螺旋槳設計是二戰時期完全沒有的,而同軸反轉的設計也是我提到多次,可以繼續維持螺旋槳在效率巔峰下工作的一個設計方式,只是不見得每個設計師都願意採用,而且,能夠拿掉螺旋槳這個阻力也不小的機構,何樂而不為?

從這些資料整合起來,加上二戰末期已經有4000匹馬力的活塞發動機服役,要說活塞發動機出力不夠而影響螺旋槳的使用,和實際上的情況是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各位有需要對其中某個部分加以解釋,敬請提出指教。謝謝。

( 知識學習科學 )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61042
【cobrachen 的網誌】2007-1-25, 08:24〈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14 — 訂正我自己的錯誤〉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wcobrachen&f_ART_ID=682439

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14 - 訂正我自己的錯誤瀏覽38|回應0|推薦3
2007/01/25 08:24:55

我在寫之12的時候不小心寫錯的一些資料,雖然不影響最後的分析,不過還是要訂正一下,不能說發現錯誤也不加以更正或者是澄清。

當初引用的原文請參考這裡:航空專家對螺旋槳的蓄意扭曲

我在說明P-51A到P-51B的變化時,引用YST的下面這一段為開始:


野馬戰鬥機最早的型號是P-51A,採用美國Allison生產的1,100匹馬力發動機,最高時速只有370英里,只適合作低空偵察機。為什麼飛不快?不是因為螺旋槳,而是因為發動機的馬力不夠,美國生產不出更大功率的航空發動機,這是一九四二年4月的技術水平。

而我不小心犯錯的地方主要是這裡開始的部分:


P-51A測試的資料是由英國人那邊所得到

正確的來說,P-51系列最早的,也就是送到英國去的編號是P-51(沒有字母),這一款英國稱為Mustang I。美國陸軍航空隊開始接收兩架的時刻才給予P-51A的編號,而這一款英國稱為Mustang II。也就是說說我提到P-51A在英國被稱為Mustang I是不正確的,英國人最早測試的是P-51(也就是說YST引述的也不是正確的)。

為什麼說這個錯誤不影響我的分析呢?因為論馬力,P-51A使用的艾利森V-1710比P-51使用的要大,既然P-51都可以飛出370英里/時的空速,P-51A不會更差,即使機體空重上P-51A較高。至於和噴火VB的比較,也是和P-51之間所作的對比。

在此為上面的誤用產生的混淆向各位致歉。以下我將P-51,P-51A和P-51B之間的簡單差別列出來供各位參考:

P-51發動機是V-1710-39,出力在起飛時1120匹,10500英尺高度為1200匹。機體空重Mustang I是5990磅,MustangIA和P-51都是6450磅。

P-51A使用V-1710-81,出力再起飛的時候是1200匹`,緊急出力是1330匹。機體空重是6800磅。

P-51B使用V-1650-3,起飛最大出力(只能使用5分鐘)1380匹,13750英尺時以低速壓縮比運轉,1490匹馬力。機體空重7010磅。

既然YST提到他們使用的螺旋槳,我也提供一下給各位參考:

P-51和P-51A使用寇帝斯3葉螺旋槳,直徑10英尺9吋,螺距變化是23度到58度。

P-51B改用漢米爾頓4葉螺旋槳,直徑11英尺2吋,螺距變化是24度到65度。

不過YST可能不知道的是,1945年英國將Mustang III,相當於P-51B和C,換裝漢米爾頓的3葉螺旋槳,直徑11吋,螺距變化24到57度,測試結果與4葉的比較是沒有明顯的差距。

這個測試表示什麼呢?也就是說不是非得要換4葉的才可以,而這中間各位可以看到直徑,葉片數目,螺距變化等因素是可以在設計上加以變動,以便達到較佳的馬力轉換的效率,直到所有的條件都已經到達無法進一步修改以提升效率時,那麼,效率上無法提升的時候,螺旋槳也就無法增加轉換的能力了。

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螺旋槳的極限雖然很早就發現,但是在改用金屬和薄翼剖面的設計後,加上改變螺距,直徑與葉片數目的方式,繼續維持螺旋槳與更大馬力發動機之間的配合,在提升飛機速度的同時還讓螺旋槳保持良好的轉換效率。

當這些條件無法修改時,同軸反轉成為下一個可能採用的改變,然而機械上過於複雜以及其他因素,使得螺旋槳終究得要退位給噴射發動機,而航空的時代正式擺脫螺旋槳而進入超音速的時代。

敬請各位不吝提出指教。謝謝。

( 知識學習科學 )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61038
2007年一月YST的《軍事小常識:戰鬥機》系列五. 2007-1-24, 22:00 ~《YST 對航空專家的最後幾句話》1~3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YST 對航空專家的最後幾句話
2007/01/24 22:00 瀏覽452|回應3推薦3

YS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濱濱
龍公主
egjc888

x---------------------------------------------------------------------x

還有有關於你一直舉例的P-51/TU-95
2007/01/25 13:01 推薦1


SEAL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Gail

 已獲原作者同意轉貼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wcobrachen&f_ART_ID=680073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wcobrachen&f_ART_ID=682742    

前面在好幾個地方都提到飛機之間性能數據比較要很小心,要注意到數字背後的意義或者是環境。以下是一個例子和實際上的資料。

野馬戰鬥機最早的型號是P-51A,採用美國Allison生產的1,100匹馬力發動機,最高時速只有370英里,只適合作低空偵察機。為什麼飛不快?不是因為螺旋槳,而是因為發動機的馬力不夠,美國生產不出更大功率的航空發動機,這是一九四二年4月的技術水平。

如果把P-51A和後來的P-51B比較的時候,看起來P-51A最大空速比較慢啊,所以他說的沒有錯。

不過,比較的時候要注意兩者之間的差異或者是數字的背後意義。如果因為P-51A速度較P-51B慢成立,那麼後面那一句話:只適合作低空偵察機,還有發動機的馬力不夠的說法也就跟著成立了,可視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P-51A測試的資料是由英國人那邊所得到,370英里/時的數字也不假,可是,如果把當時英國第一線最好的噴火V型一起比較的時候呢?

英國人以噴火VB和P-51A作了比較,發現在15000英尺以下,P-51A比噴火VB快30到35英里/時,到了25000英尺的時候差距減小為1到兩英里/時。

英國人可是用噴火將德國人爭取空優的企圖給打斷,而噴火VB在測試的時候是第一線的戰鬥機,第一架噴火VA是在1941年2月遞交第92中隊,不是什麼落後的機種。

如果再將噴火V使用的發動機出力比較一下,那就可以看出比較的時候要小心。噴火V型使用梅林45/45M/46/50/50M/55/56這些發動機,基本出力是1440匹馬力,比P-51A(英國版的是Mustang I)要高。

各位不難看出,單純的抓數字比較不見得可以顯示出真實的狀況。

正確的來說,P-51系列最早的,也就是送到英國去的編號是P-51(沒有字母),這一款英國稱為 Mustang I。美國陸軍航空隊開始接收兩架的時刻才給予P-51A的編號,而這一款英國稱為Mustang II。也就是說說我提到P-51A在英國被稱為Mustang I是不正確的,英國人最早測試的是P-51(也就是說YST引述的也不是正確的)。

為什麼說這個錯誤不影響我的分析呢?因為論馬力,P-51A使用的艾利森V-1710比P-51使用的要大,既然P-51都可以飛出370英里/時的空速,P-51A不會更差,即使機體空重上P-51A較高。至於和噴火VB的比較,也是和P-51之間所作的對比。

在此為上面的誤用產生的混淆向各位致歉。以下我將P-51,P-51A和P-51B之間的簡單差別列出來供各位參考:

P-51發動機是V-1710-39,出力在起飛時1120匹,10500英尺高度為1200匹。機體空重Mustang I是5990磅,MustangIA和P-51都是6450磅。

P-51A使用V-1710-81,出力再起飛的時候是1200匹`,緊急出力是1330匹。機體空重是6800磅。

P-51B使用V-1650-3,起飛最大出力(只能使用5分鐘)1380匹,13750英尺時以低速壓縮比運轉,1490匹馬力。機體空重7010磅。

既然YST提到他們使用的螺旋槳,我也提供一下給各位參考:

P-51和P-51A使用寇帝斯3葉螺旋槳,直徑10英尺9吋,螺距變化是23度到58度。

P-51B改用漢米爾頓4葉螺旋槳,直徑11英尺2吋,螺距變化是24度到65度。

不過YST可能不知道的是,1945年英國將Mustang III,相當於P-51B和C,換裝漢米爾頓的3葉螺旋槳,直徑11吋,螺距變化24到57度,測試結果與4葉的比較是沒有明顯的差距。

這個測試表示什麼呢?也就是說不是非得要換4葉的才可以,而這中間各位可以看到直徑,葉片數目,螺距變化等因素是可以在設計上加以變動,以便達到較佳的馬力轉換的效率,直到所有的條件都已經到達無法進一步修改以提升效率時,那麼,效率上無法提升的時候,螺旋槳也就無法增加轉換的能力了。

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螺旋槳的極限雖然很早就發現,但是在改用金屬和薄翼剖面的設計後,加上改變螺距,直徑與葉片數目的方式,繼續維持螺旋槳與更大馬力發動機之間的配合,在提升飛機速度的同時還讓螺旋槳保持良好的轉換效率。

當這些條件無法修改時,同軸反轉成為下一個可能採用的改變,然而機械上過於複雜以及其他因素,使得螺旋槳終究得要退位給噴射發動機,而航空的時代正式擺脫螺旋槳而進入超音速的時代。

至於TU-95:

                

但是,不論是SEAL還是mustang都不能對YST提出的兩個例子,野馬戰鬥機和熊式轟炸機,提出任何的反駁。說了一大堆,都是不相干的話。我不知道是誰為了面子而避重就輕。

YST 幾次提到Tu-95使用螺旋槳的事情,而我也提出一些資料來向各位說明蘇聯當初受限於渦輪噴射發動機的效率,無法達到預計的航程,而蘇聯需要這些轟炸機對赴美國本土,這是在洲際彈道飛彈還沒有開始取代轟炸機的年代,而蘇聯的空中加油技術起步又較慢(目前大家熟悉的兩種空中加油技術,飛錨和飛衍,前者是英國技術美國資金,後者是純美國技術和資金),所以圖波列夫才會否定繼續用純噴射發動機,以滿足航程的需求。在技術上看起來像是走回頭路,不過在之前的M-4 設計已經是讓蘇聯高層非常的不高興,加上M-4體積大航程還是遠遠不足,要是再不滿足,難保不會出現逆向工程研發Tu-4時期的狀況:做不到要被槍斃。

為了讓各位有一些參考資料能夠比較我的解釋,首先,我引用FAS網站上的說明,在研發的部分有這樣一段解釋:

Development of the TU-95 intercontinental bomber began in the early 1950s after series production of the medium-range TU-4 started.. Initially, several designs were considered, including a modification of the TU-4 and production of a new aircraft with piston engines. Prototypes of these aircraft were developed and tested from 1949 through 1951, it was concluded that bombers with piston engines could not provide adequate performance for the intercontinental attack mission. In March 1951 development of the T-4 intercontinental jet bomber began. However, KB Tupolev did not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bomber with turbojet engines, believing that the proposed AM-3 jet engines would not provide for the required range of more than 10,000 km. As an alternative, KB Tupolev proposed an aircraft with four turbo-prop engines that would provide a range of more than 13,000 km and speeds of more than 800 km/h at altitudes of 10,000 meters. The aircraft-design was designated as "95".

我就不翻譯這一段,只將有關航程需求的描述加粗,各位可以自行參考,有需要解釋的請提出來。

同樣在FAS這個網頁當中有列出多個Tu-95的飛行數字,其中並沒有YST所使用的超過1000公里/時的證據,而是和我所提到的數字接近,因此比B-52還快之說是否存在,各位也可以自行判斷。

此外,在一個俄國的網頁中的討論裡面,也有提到Tu-95的螺旋槳的相對氣流速度:

The Tu-95 propellers  reach transonic speeds (in the order of M1.05) when it
flies at its maximum speed (M0.83) and when it flies at max. cruising speed
above 11 000 metres (36 000 ft). The rest of the time they are subsonic
despite their large diameter (5.6m , 18ft 4in). This is due to their very low
constant rotational speed, which is around 800 rpm( "plus/minus one mile") 8:}D
This can be observed in all Tu-95 in-flight pictures. In most of them even the
de-icing boots can be clearly seen. In static conditions the tips reach about
M0.74.

Those tips are in fact supersonic airfoils (1952/3 vintage. Remember this
aircraft was shown in public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55), very thin and with a
sharply diminishing chord that reduces to zero at the apex.

請各位看一下我所加粗的部分,他說這個螺旋槳葉片是超音速翼剖面,也就是說這種翼剖面和二戰時期螺旋槳使用的大不相同,因此將Tu-95使用螺旋槳的事情和螺旋槳本身,尤其是在二戰時期的狀況畫上等號其實並不恰當。

同一個網頁,另外一位發表的文字當中對於Tu-95的噪音和一般螺旋槳的現象提出說明:

I have spoken with several F-15, F-16 and F-106 pilots who have
intercepted Bears.  They all said that they could clearly hear the noise
of the Tu's props over the sound of their own engine(s), even with their
helmets on.  Thomas' comments about the tip speed are all valid;
however, he apparently missed the fact that the propeller blade itself
need not be travelling at supersonic speed in order to generate shock
waves.  When the tip velocity approaches high subsonic Mach numbers, the
local velocity over the blades becomes supersonic, and shockwaves are
generated.
  Even supersonic airfoils have this characteristic behavior. 
The exact Mach number at which shockwaves will appear is dependent on
airfoil and angle-of-attack.

YST以為臨界馬赫數是我發明的,其實那只是用來說明高速飛行下物體表面氣流會先到達音速的現象,也就是上文中的Local Velocity所指出的地方。

總結來說,Tu-95回頭去使用螺旋槳是因為距離的需求,當俄國繼續發展下去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螺旋槳並未出現在後續的機種上,而這些新機種都是可以超音速的。

其次,Tu-95飛行速度很高,但是也沒有超過音速,同時也比B-52要慢。

第三需要注意的地方是Tu-95採用的螺旋槳設計是二戰時期完全沒有的,而同軸反轉的設計也是我提到多次,可以繼續維持螺旋槳在效率巔峰下工作的一個設計方式,只是不見得每個設計師都願意採用,而且,能夠拿掉螺旋槳這個阻力也不小的機構,何樂而不為?

從這些資料整合起來,加上二戰末期已經有4000匹馬力的活塞發動機服役,要說活塞發動機出力不夠而影響螺旋槳的使用,和實際上的情況是有不小的差距。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55699
引用者清單(3)
2007/01/27 23:54【cobrachen 的網誌】YST對空戰的誤解 - 有關二戰時期
2007/01/27 04:03【cobrachen 的網誌】YST對航空基礎面與P-51的誤解
2007/01/27 02:19【cobrachen 的網誌】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17 - Me 262無法量產的真正原因
看別人怎麼回的吧
2007/01/25 01:26 推薦1


SEAL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Gail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wcobrachen&f_ART_ID=682150
已獲原作者同意轉載
是非對錯 不是你我說了算 旁人自有論斷


在這一篇中,我將會簡單的解釋一下一些他對於超音速飛行方面的誤解,以提供各位參考。


SEAL
老兄,你懂很多航空方面的歷史,說了半天超音速的危險,也是有點為了自己的觀點扭曲了一下歷史。科學家都是如此,不要過分就好。我要提醒你的,是你故意不
提英法合作的「協和式超音速噴射客機」(The Concorde supersonic transport)。

光看這一段話,各位多半會覺得此言有理。不過,當我們在進行觀察與分析的時候,要非常小心不要有斷章取義的情況,以免對大方向失去焦點。

前面的幾篇文章在提到有關超音速飛行的危險和障礙時,所針對的重點包括:

1.早期高速俯衝下所產生的意外,這是還沒有針對這些高速飛行進行廣泛研究前。

2.初期進行超音速試驗飛行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和損傷,這是針對YST先前忽略這個過程當中出現過的死傷。

3.軍用機與超音速飛行之間的關聯,以及使用的時機。

也就是說,先前提到的是集中在早期的試驗和摸索階段,以及軍用機(畢竟軍用機是有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先驅與最多用戶)的部分。

YST將先前並未包含進去,而且在實質上完全不同的協和機放進來,基本上並不能證明過去發生的意外,超音速飛行的危險等問題。

當我們要提出資料的時候,需要注意到適切性,假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那麼提出的資料很可能沒有辦法證明,甚至有可能出現反向的效果。


「協和機」的巡航速度達到音速的2.02倍(每小時2,170公里,或1,360英里),航行在六萬英尺(18,300公尺)的高空中。在她3個多小時飛越大西洋的過程中是全時間超音速的。


「協
和機」的首航是1976年1月21日,她退休前的最後一次班機飛行是2003年10月24日,最後一次的「退休飛行」是2003年11月26日。在她將近
二十八年的生命中讓成千上萬的旅客享受超音速的快感,他(她)們是普通人,不是體格特好的空軍飛行員,更不是萬中選一的太空人。超音速飛行與我們討論螺旋
槳的原始主題實在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若是真要談論超音速飛行,我們尤其不應該忘記「協和機」。
「協和機」一直有完美的安全紀錄,只可惜在臨退休前出了一次致命的事故,但是我記得那是在跑道上,不是因為超音速。

我前面提到很多次,比較飛機的時候要注意到比較的對象和使用的數據,不能夠在忽略背景的情況下相比,這樣會出現橘子和蘋果放在一起的不恰當對照。


和機是客機,雖然他可以持續以兩馬赫飛行,但是他不需要作出任何軍用機需要的動作,也不用考慮很多大型軍用機需要操作的惡劣環境,維修的問題等等,在維修
和保養上面,他也比軍用機能夠獲得更好的保護,因此,把協和機沒有出問題同等於更多軍用機也不應該出問題,這樣的比較是錯誤的。

其次,軍用機在高速飛行下面對的問題,協和機不需要考慮,因為他是客機,兩者在超音速飛行上面對的危險和可能發生的意外的機率是不能夠直接對比的,難道說軍用機的事故比例會和民航機相同?相信大家很容易看出這樣的比較問題在哪裡。


YST
要說的是超音速飛行是非常安全的,三0年代的科學家把超音速當成是不可逾越的天溝完全是有意的誇大其詞,抵抗震波機身所需要的加固即使在三0年代也不是那
麼困難,何況是1948年。我個人認為葉格(Chuck
Yeager)第一個突破音速並沒有那麼偉大,在航空歷史上,葉格的地位遠不如林白。這是YST個人的看法,並不是科學,專家可以痛批,也可一笑置之。


數量上來說,協和機佔據所有可以超音速飛行的飛機來講,無論是架數,使用的次數都太少,而且,協和機是民航使用範圍,他的考量與軍用機不同。將協和機的飛
行紀錄直接引用在超音速飛行的安全是相當的偏頗。協和機的紀錄可以適用於超音速民航機飛行是安全,可以被接受的,可是,這不能與軍用機的使用畫上等號。相
信各位不難理解這方面。

此外,我前面也提到,先前幾篇提到的意外,危險主要是著眼在進入超音速飛行的初期,以協和機的紀錄來解釋或者是淡化過去面對的危險或者是困難並不恰當,就像是以現在的汽車對定期保養的需求來淡化1920年代汽車性能或者是機械上的故障率高低也是不佳的方法。

至於YST對於某位歷史上有貢獻的人批評,那屬於他可以自由發表的範圍,只是我們看事情要多方面,多角度,儘量避開不必要的因素而讓自己的看法被限制住。

其實,協和機沒有超音速飛行意外不表示其他飛機沒有。

SR-71編號61-17952 於1966年1月於超音速飛行下解體。

SR-71A編號61-17966 於1967年4月於加速轉彎過程中發生墜毀,當時尚未加速到超音速,還在大約0.9馬赫階段,不過是處於另外一種超音速飛行高危險區中。

SR-71A編號61-17953 於1969年12月在加速過程中的意外。

SR-71A編號61-17974 1989年4月於3馬赫下墜毀於南中國海。

列出來的這些是確定在高速下發生的,另外A-12最後一次的意外因為沒有確定一點的速度資料,所以就略過去。

相信各位不難看出超音速飛行發生的意外並不少。

而且,我們還必須要考慮一點:為了超音速飛行而設計的飛機必須在結構,氣動力或者是系統上有所妥協,而這很可能導致在低速的領域有較高的意外發生機率。在分析飛行的資料上,這是必須要小心的地方,不能因為衣架可以高速飛行的飛機在高速下沒有意外過而輕易的斷定高速飛行的安全性。


老美對「協和機」非常嫉妒,不讓她飛紐約,說什麼她聲音太吵,又說她破壞臭氧層犯了破壞環境的大罪。最後老美勉強同意她可以起降華府的機場。過了一陣,紐約人眼紅,終於按耐不住了,他們又說要「協和機」了,承認最先控訴她「聲音太吵」與「破壞環境」都是過分的誇大其詞。


實際上,上面的描述省略很多重點。美國對於協和機的禁令是禁止在陸地上以超音速飛行,而1977年2月海上超音速飛行的禁令取消之後,發出禁令的是紐約的機場管理當局。但是紐約地方法院判決機場管理當局無權這樣做。

英航和法航在這個情況下只好先於當年5月將航線改到DC。10月的時候,最高法院判決地方法院的決定有效,因此機場管理單位只好開放JFK供協和機使用。所以,這完全沒有眼紅與否的說法,上面的描述誇大了不少。

不過,協和機讓美國眼紅的倒不是在機場,或者是航線,而是高速飛行領域,而這個眼紅實際上挽救了美國在高速飛行領域研究的前途,這些故事我可以稍後提供給大家參考。

希望上面提出的資料能夠讓大家自行判斷與思考。並請多多指教。謝謝。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55113
你這次真的太過份了
    回應給: YST(YST2000) 2007/01/25 00:55 推薦3


齋貓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Gail
愛台也愛中
Das Reich

>【天下】非常聰明的市民齋貓就不敢挑戰mustang。齋貓被mustang的專家理論和權威形象給懾服了。mustang玩弄專家的把戲,塑造自己的權威,在齋貓身上獲得成功。

竟然用這種言詞對付你長期的支持者.

我在深思熟慮, 並且花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去搜尋資料, 發現了自己的缺失與不足(譬如說Avro Arrow工廠被蘇聯間諜入侵一事, mustang點出後我自己有再找到相關資料), 並認為mustang的說法比你的說法有道理, 所作出的個人的選擇, 被你一句"懾服於權威"給一竿子打翻. 這種思維(還包括先邀請討論不久後, 卻馬上變臉罵人的態度), 與陳水扁與綠營基本教義派邀請所有產官學開研討會"拼經濟", 後者花了多少工夫, 提出無數證據, 說明開放兩岸經貿往來的重要性, 綠營基本教義
派只要用一句"反正你就是不愛台灣"就可以對其他人辛辛苦苦準備的資料視而不見, 有什麼不一樣?!

>「協和機」的巡航速度達到音速的2.02倍(每小時2,170公里,或1,360英里),航行在六萬英尺(18,300公尺)的高空中。在她3個多小時飛越大西洋的過程中是全時間超音速的。

協和與Tu-144是不用開後燃器就可以進行超音速巡航(supercruise)的客機. 為什麼軍用機反而少有這種能力(雖然第一架達成supercruise的是English Electric的Lightning)? 因為客機不用考慮武器外掛與高G力運動時結構強度的問題, 機身洗練的外形與輕盈的結構可以專注在提高航程與速度上, 戰機則要到ATF(F-22/23)為了匿蹤性把武器全部內置, 才又重拾supercruise的失傳藝術.

最後再舉出一個你最近失去理性的例子: 過去在被Gail用引用功能長期騷擾時, 你要求每個人發文都要關閉引用功能, 避免有心人士(尤其是黑名單上的使用者)利用這個功能來打筆戰, 我也全數配合至今. 不過你再仔細再看一看從一月八日「實力派」的宋楚瑜與「偶像派」的馬英九以降的文章, 都沒有關閉引用功能. 我本來認為你"市政"繁忙, 可能是一時忘記, 加上似乎再也沒有人用這個功能搗蛋, 也就隱忍著沒有說出來. 這幾天因為戰機相關文章的關係, Gail等人一直利用此功能進來騷擾, mustang也有連進來(是理性的討論, 沒有謾罵或人身攻擊), 你卻一直沒有發現並加以補救, 這難道不是失職嗎? 抑或是故意視而不見? 你如果連自己訂下的規矩都無法遵守, 何以在聯網裡服人?

上下四方, 古往今來, 自有在下可以棲身之處, 不用勞煩市長祭出雙節棍了.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61032
【cobrachen 的網誌】2007-1-25, 00:33〈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13 — 對超音速飛行的誤解〉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wcobrachen&f_ART_ID=682150

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13 - 對超音速飛行的誤解瀏覽78|回應0|推薦3
2007/01/25 00:33:13

在這一篇中,我將會簡單的解釋一下一些他對於超音速飛行方面的誤解,以提供各位參考。

原文請參考這裡:YST 對航空專家的最後幾句話


SEAL老兄,你懂很多航空方面的歷史,說了半天超音速的危險,也是有點為了自己的觀點扭曲了一下歷史。科學家都是如此,不要過分就好。我要提醒你的,是你故意不提英法合作的「協和式超音速噴射客機」(The Concorde supersonic transport)。

光看這一段話,各位多半會覺得此言有理。不過,當我們在進行觀察與分析的時候,要非常小心不要有斷章取義的情況,以免對大方向失去焦點。

前面的幾篇文章在提到有關超音速飛行的危險和障礙時,所針對的重點包括:

1.早期高速俯衝下所產生的意外,這是還沒有針對這些高速飛行進行廣泛研究前。

2.初期進行超音速試驗飛行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和損傷,這是針對YST先前忽略這個過程當中出現過的死傷。

3.軍用機與超音速飛行之間的關聯,以及使用的時機。

也就是說,先前提到的是集中在早期的試驗和摸索階段,以及軍用機(畢竟軍用機是有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先驅與最多用戶)的部分。

YST將先前並未包含進去,而且在實質上完全不同的協和機放進來,基本上並不能證明過去發生的意外,超音速飛行的危險等問題。

當我們要提出資料的時候,需要注意到適切性,假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那麼提出的資料很可能沒有辦法證明,甚至有可能出現反向的效果。


「協和機」的巡航速度達到音速的2.02倍(每小時2,170公里,或1,360英里),航行在六萬英尺(18,300公尺)的高空中。在她3個多小時飛越大西洋的過程中是全時間超音速的。


「協和機」的首航是1976年1月21日,她退休前的最後一次班機飛行是2003年10月24日,最後一次的「退休飛行」是2003年11月26日。在她將近二十八年的生命中讓成千上萬的旅客享受超音速的快感,他(她)們是普通人,不是體格特好的空軍飛行員,更不是萬中選一的太空人。超音速飛行與我們討論螺旋槳的原始主題實在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若是真要談論超音速飛行,我們尤其不應該忘記「協和機」。
「協和機」一直有完美的安全紀錄,只可惜在臨退休前出了一次致命的事故,但是我記得那是在跑道上,不是因為超音速。

我前面提到很多次,比較飛機的時候要注意到比較的對象和使用的數據,不能夠在忽略背景的情況下相比,這樣會出現橘子和蘋果放在一起的不恰當對照。

協和機是客機,雖然他可以持續以兩馬赫飛行,但是他不需要作出任何軍用機需要的動作,也不用考慮很多大型軍用機需要操作的惡劣環境,維修的問題等等,在維修和保養上面,他也比軍用機能夠獲得更好的保護,因此,把協和機沒有出問題同等於更多軍用機也不應該出問題,這樣的比較是錯誤的。

其次,軍用機在高速飛行下面對的問題,協和機不需要考慮,因為他是客機,兩者在超音速飛行上面對的危險和可能發生的意外的機率是不能夠直接對比的,難道說軍用機的事故比例會和民航機相同?相信大家很容易看出這樣的比較問題在哪裡。


YST要說的是超音速飛行是非常安全的,三0年代的科學家把超音速當成是不可逾越的天溝完全是有意的誇大其詞,抵抗震波機身所需要的加固即使在三0年代也不是那麼困難,何況是1948年。我個人認為葉格(Chuck Yeager)第一個突破音速並沒有那麼偉大,在航空歷史上,葉格的地位遠不如林白。這是YST個人的看法,並不是科學,專家可以痛批,也可一笑置之。

就數量上來說,協和機佔據所有可以超音速飛行的飛機來講,無論是架數,使用的次數都太少,而且,協和機是民航使用範圍,他的考量與軍用機不同。將協和機的飛行紀錄直接引用在超音速飛行的安全是相當的偏頗。協和機的紀錄可以適用於超音速民航機飛行是安全,可以被接受的,可是,這不能與軍用機的使用畫上等號。相信各位不難理解這方面。

此外,我前面也提到,先前幾篇提到的意外,危險主要是著眼在進入超音速飛行的初期,以協和機的紀錄來解釋或者是淡化過去面對的危險或者是困難並不恰當,就像是以現在的汽車對定期保養的需求來淡化1920年代汽車性能或者是機械上的故障率高低也是不佳的方法。

至於YST對於某位歷史上有貢獻的人批評,那屬於他可以自由發表的範圍,只是我們看事情要多方面,多角度,儘量避開不必要的因素而讓自己的看法被限制住。

其實,協和機沒有超音速飛行意外不表示其他飛機沒有。

SR-71編號61-17952 於1966年1月於超音速飛行下解體。

SR-71A編號61-17966 於1967年4月於加速轉彎過程中發生墜毀,當時尚未加速到超音速,還在大約0.9馬赫階段,不過是處於另外一種超音速飛行高危險區中。

SR-71A編號61-17953 於1969年12月在加速過程中的意外。

SR-71A編號61-17974 1989年4月於3馬赫下墜毀於南中國海。

列出來的這些是確定在高速下發生的,另外A-12最後一次的意外因為沒有確定一點的速度資料,所以就略過去。

相信各位不難看出超音速飛行發生的意外並不少。

而且,我們還必須要考慮一點:為了超音速飛行而設計的飛機必須在結構,氣動力或者是系統上有所妥協,而這很可能導致在低速的領域有較高的意外發生機率。在分析飛行的資料上,這是必須要小心的地方,不能因為衣架可以高速飛行的飛機在高速下沒有意外過而輕易的斷定高速飛行的安全性。


老美對「協和機」非常嫉妒,不讓她飛紐約,說什麼她聲音太吵,又說她破壞臭氧層犯了破壞環境的大罪。最後老美勉強同意她可以起降華府的機場。過了一陣,紐約人眼紅,終於按耐不住了,他們又說要「協和機」了,承認最先控訴她「聲音太吵」與「破壞環境」都是過分的誇大其詞。


實際上,上面的描述省略很多重點。美國對於協和機的禁令是禁止在陸地上以超音速飛行,而1977年2月海上超音速飛行的禁令取消之後,發出禁令的是紐約的機場管理當局。但是紐約地方法院判決機場管理當局無權這樣做。

英航和法航在這個情況下只好先於當年5月將航線改到DC。10月的時候,最高法院判決地方法院的決定有效,因此機場管理單位只好開放JFK供協和機使用。所以,這完全沒有眼紅與否的說法,上面的描述誇大了不少。

不過,協和機讓美國眼紅的倒不是在機場,或者是航線,而是高速飛行領域,而這個眼紅實際上挽救了美國在高速飛行領域研究的前途,這些故事我可以稍後提供給大家參考。

希望上面提出的資料能夠讓大家自行判斷與思考。並請多多指教。謝謝。

( 知識學習科學 )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59552
2007年一月YST的《軍事小常識:戰鬥機》系列五. 2007-1-24, 22:00 ~《YST 對航空專家的最後幾句話》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城市討論區:YST 對航空專家的最後幾句話
YST  政治社會∕政治時事  天下縱橫談  2007/01/24 22:00:27

.

YST 對航空專家的最後幾句話
2007/01/24 22:00 瀏覽434|回應3推薦3

YS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濱濱
龍公主
egjc888

YST 實在不想跟航空專家們在枝微末節繼續糾纏下去。

 

所有引起爭論的話題是:螺旋槳並沒有成為增加飛機速度的障礙,至少在一九五0年以前沒有。 

我特別把這句話用紅字標示出來,希望討論不會失焦。

 

YST 對自己的信念深信不移是基於兩個實際的例子:野馬戰鬥機和熊式轟炸機。

以一個外行人,YST敢挑戰航空專家mustang是基於下面的科學原理:沒有任何高深的理論可以推翻一個實際的例子,譬如我剛剛敘述的「野馬」和「熊」的兩個例子。 

我也特別把這個科學原理用紅字標示出來,希望討論不會失焦。

 

是的,就因為這兩個實際的例子和科學的基本原理,草民 YST 就敢公開放言: mustang 說了一大堆理論完全是胡說八道。 

【天下】非常聰明的市民齋貓就不敢挑戰mustang。齋貓被mustang的專家理論和權威形象給懾服了。mustang玩弄專家的把戲,塑造自己的權威,在齋貓身上獲得成功。

 

但是,不論是SEAL還是mustang都不能對YST提出的兩個例子,野馬戰鬥機和熊式轟炸機,提出任何的反駁。說了一大堆,都是不相干的話。我不知道是誰為了面子而避重就輕。

 

mustang開口閉口非也、非也,他來【天下】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下指導棋的。但是他運氣不好,碰到YST這種基本觀念非常清楚又不服權威的人。mustang一旦犯錯,就無法在和YST的對話中轉移焦點。這就是科學,mustang在外行人面前栽了一個跟斗一點也不冤枉。

 

SEAL老兄,你懂很多航空方面的歷史,說了半天超音速的危險,也是有點為了自己的觀點扭曲了一下歷史。科學家都是如此,不要過分就好。我要提醒你的,是你故意不提英法合作的「協和式超音速噴射客機」(The Concorde supersonic transport)。

 

「協和機」的巡航速度達到音速的2.02倍(每小時2,170公里,或1,360英里),航行在六萬英尺(18,300公尺)的高空中。在她3個多小時飛越大西洋的過程中是全時間超音速的。

 

「協和機」的首航是1976年1月21日,她退休前的最後一次班機飛行是2003年10月24日,最後一次的「退休飛行」是2003年11月26日。在她將近二十八年的生命中讓成千上萬的旅客享受超音速的快感,他(她)們是普通人,不是體格特好的空軍飛行員,更不是萬中選一的太空人。超音速飛行與我們討論螺旋槳的原始主題實在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若是真要談論超音速飛行,我們尤其不應該忘記「協和機」。

 

「協和機」一直有完美的安全紀錄,只可惜在臨退休前出了一次致命的事故,但是我記得那是在跑道上,不是因為超音速。

 

YST要說的是超音速飛行是非常安全的,三0年代的科學家把超音速當成是不可逾越的天溝完全是有意的誇大其詞,抵抗震波機身所需要的加固即使在三0年代也不是那麼困難,何況是1948年。我個人認為葉格(Chuck Yeager)第一個突破音速並沒有那麼偉大,在航空歷史上,葉格的地位遠不如林白。這是YST個人的看法,並不是科學,專家可以痛批,也可一笑置之。

 

老美對「協和機」非常嫉妒,不讓她飛紐約,說什麼她聲音太吵,又說她破壞臭氧層犯了破壞環境的大罪。最後老美勉強同意她可以起降華府的機場。過了一陣,紐約人眼紅,終於按耐不住了,他們又說要「協和機」了,承認最先控訴她「聲音太吵」與「破壞環境」都是過分的誇大其詞。

 

看到沒有?科學家或是專家說謊當吃白菜,從來就是惡習難改,能夠佔你便宜就絕不會放過。mustang在航空界算老幾?美國這些放屁的專家比mustang的名氣大多了,是真正響當當的世界權威,還不是說謊。迷信專家和權威的都是傻瓜。

 

【天下】是以政治為主的城市,政治包含軍事,而軍事和科學又分不開,導致話題範圍非常廣。這是YST談論政治的特色,也是【天下】的特色。所以YST的話題很廣,可以談論的東西太多了,其實有點想回到政治,談伊朗最新的情勢。即使YST要再談軍事也不會再談飛機,我的下個系列是談海軍,但也有可能是談飛彈或衛星。到時候希望有海軍弟兄來加入,但希望不是什麼權威來找麻煩。

 

YST太忙了,不能老是陷在螺旋槳這種枝微末節上。 YST決定move on,快點結束這個系列文章,所以不會在這個話題上繼續和你們耗。YST最需要照顧的是廣大的市民,不是航空工程的專家們。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2007/01/25 16:58 修改第 1 次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59547
【cobrachen 的網誌】2007-1-24, 12:37〈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十二 — 補充數據〉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wcobrachen&f_ART_ID=680073

YST對航空基礎面的誤解和他的面子之十二 - 補充數據瀏覽81|回應0|推薦4
2007/01/24 12:37:14

全文請參考:航空專家對螺旋槳的蓄意扭曲

前面在好幾個地方都提到飛機之間性能數據比較要很小心,要注意到數字背後的意義或者是環境。以下是一個例子和實際上的資料。

野馬戰鬥機最早的型號是P-51A,採用美國Allison生產的1,100匹馬力發動機,最高時速只有370英里,只適合作低空偵察機。為什麼飛不快?不是因為螺旋槳,而是因為發動機的馬力不夠,美國生產不出更大功率的航空發動機,這是一九四二年4月的技術水平。

如果把P-51A和後來的P-51B比較的時候,看起來P-51A最大空速比較慢啊,所以他說的沒有錯。

不過,比較的時候要注意兩者之間的差異或者是數字的背後意義。如果因為P-51A速度較P-51B慢成立,那麼後面那一句話:只適合作低空偵察機,還有發動機的馬力不夠的說法也就跟著成立了,可視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P-51A測試的資料是由英國人那邊所得到,370英里/時的數字也不假,可是,如果把當時英國第一線最好的噴火V型一起比較的時候呢?

英國人以噴火VB和P-51A作了比較,發現在15000英尺以下,P-51A比噴火VB快30到35英里/時,到了25000英尺的時候差距減小為1到兩英里/時。

英國人可是用噴火將德國人爭取空優的企圖給打斷,而噴火VB在測試的時候是第一線的戰鬥機,第一架噴火VA是在1941年2月遞交第92中隊,不是什麼落後的機種。

如果再將噴火V使用的發動機出力比較一下,那就可以看出比較的時候要小心。噴火V型使用梅林45/45M/46/50/50M/55/56這些發動機,基本出力是1440匹馬力,比P-51A(英國版的是Mustang I)要高。

各位不難看出,單純的抓數字比較不見得可以顯示出真實的狀況。

敬請各位提出批評指教。謝謝。

( 知識學習科學 )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59528
【mustang (wcobrachen)的訪客簿】GAIL的2007-1-24, 11:17留言與主人的2007-1-24, 11:47回覆
推薦1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SCFtw2

.

https://city.udn.com/v1/blog/guestbook/index.jsp?uid=wcobrachen


Gail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1/24 11:17

YST只是為了他的面子硬拗而已,在過去面對文字學的時候是如此、面對經濟學的時候是如此,面對人家指控他抄襲大陸方舟子的文章時也是如此。

螺旋槳不能超音速因為震波還有阻力問題,我在看了您之前的幾篇文章之後都覺得容易懂。文章不論多麼長,總要有重點、要清爽、關鍵點要讓人容易明白,YST他洋洋灑灑寫了一堆卻只是在模糊關鍵點--為了他的面子!他在扭曲對手文章的本意藉此保住他的面子藉此不受外人質疑!並且厚臉皮、毫不在乎地跳過您質疑他的文字裡的關鍵點!他有徒眾,他要在徒眾面前撐住面子,這樣的撐住面子是十分難看的,但他和他的徒眾不在乎!這情況太久了!

如果一個人刻意用扭曲對方意思或扭曲事實的手法藉以得勝,那正直的人將會應戰得十分辛苦!

mustang(wcobrachen) 於 2007/01/24 11:47 回覆:

網路上沒有所謂的輸贏可言,頂多就是關機三天,換個ID繼續先前的走法。

因緣湊巧開始寫點東西,他剛好提供題材給我寫,我也就不用自己想題材,重心還是在提供更多的資料,至少給有興趣的人一個得以自己找更多資料的機會。

至於他會如何反應或者是不反應,靜觀其變吧。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971&aid=2059523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