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以高雄市名義,向亞洲奧會提出申辦多項綜合運動賽,結果高雄市都未爭取到主辦權。
同一天,本屆亞運在廣州登場,這是繼北京、上海後,中國向各國展示,廣州也可舉辦大型綜合運動賽會。
兩岸大城市相比,廣州意氣風發、高雄則相對落寞,但如果就台灣現有的體育資源來看,別說高雄,連台北市可能都沒有申辦大型綜合運動賽會條件。
就硬體而言,台北、高雖雖有世界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承辦經驗,但試問,我們有多少硬體場館,可以辦世界級比賽?看看廣州,每一座場館都是世界標準,我們有嗎?
自由車女將蕭美玉為我國奪得本屆亞運第一面銅牌,教練徐瑞德還向政府請命,希望國內也有一座室內車場。中國早已有了木板跑道的室內車場,我國選手還在水泥跑道、曬太陽練習。就此來看,蕭美玉能拿的銅牌,著實不簡單了。
硬體不足帶不動成績,也帶不動各類運動人才的培養。台灣到處都有棒球場,對奧運競賽的先進場館又吝於投資;如今棒球被摒除在奧運外,凸顯國內另一種硬體資源分配的失衡。
有場館、才能培養營運人才,才能培養優秀選手;台灣寸土寸金,不見得樣樣場館都要建,但是傳統強項、基礎運動的場地是絕不可缺的。
台灣有網球中心嗎?台灣有世界級的羽球館、跆拳道館、射箭場、舉重館、桌球館、保齡球館嗎?
這些沒有專屬場館的選手,卻是在亞奧運賽事中,為國爭光最多的選手;而政府喊的「傳統強項」運動,卻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場館,要談申辦大型賽會,嫌太早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