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拉高薪資水平 助經濟正向循環
2016-09-09 03:31 經濟日報 林佳和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昨日決議,基本工資月薪將由目前20,008元調升至21,009元,調幅約5%,超乎外界預期。此舉可能被視為新政府向勞方靠攏的作法,實則是雙方互利的結果,因為可帶來總體經濟的正向循環,「提高最低工資,是一定要做的」。
基本工資審議過程可謂峰迴路轉,會議原定在7月26日召開,但當時一例一休嚴重卡關,引起資方不滿,拒絕出席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儘管會議延至昨日,到了最後關頭,也只有二位資方代表出席會議。
儘管如此,資方從拒絕協商到有二位代表出席,基本工資調漲幅度更從原本預期的3%一舉躍至5%,都顯示新政府正在對勞方釋出善意。
必須說明的是,新政府調漲基本工資的做法值得肯定,但「還可以更高」。可以理解政府部門為了避免資方反彈太大,採取漸進式的作法,不過基本工資的調升速度、幅度都是不夠的,「最低工資一定要每年檢討並提升」。
每每談到基本工資調漲,資方幾乎都會強烈反彈,以無力負擔過高人事費用、恐被迫出走等話語,希望政府能夠打消念頭;尤其當前全球景氣走緩,國內經濟慢速拖行,資方更以此為由,直指並非調漲基本工資的時機。
但若更宏觀地從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當勞工的薪水提高,自然會拿來消費,而民眾願意增加消費,這些利潤便會進到業者口袋,企業才會跟著賺錢;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正向的經濟循環,勞資雙方都有受惠,國家經濟也會更好。
再者,基本工資真正影響到的是底層勞工,這些底層勞工多半是社會弱勢族群,也許生活無以為繼、也許孩子繳不起營養午餐的費用,到頭來,還是必須靠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來幫助他們,而這些社會福利的財源,仍是靠租稅而來。
不論從經濟角度、社會角度來看,基本工資都有調漲的必要,尤其社會上人數最多的族群便是勞工,讓勞工所得增加,意味著內需市場的消費力道也會提升,最後賺錢的還是企業。因此對於基本工資調漲議題,資方不應短視近利,而是眼光放遠,朝向總體經濟、社會福利的角度來思考。
另外,也因基本工資影響的是最底層的勞工,邊際消費傾向會更明顯,因為底層的勞工薪資提升,多會直接用在生活所需的支出,其消費行為對於整體經濟會有正向拉抬效果,而高收入族群則可能將錢拿來做理財等儲蓄行為,難以挹注實體經濟。
放眼海外,多數先進國家對基本工資都是每年檢討、甚至每年調高,有些是將基本工資和物價連動,有些是勞工平均薪資上揚、底層勞工薪資也跟著上調;其中,歐洲經濟學者更主張,經濟好要調升基本工資,經濟不好、更要調漲,這便是基於上述總體經濟的考量。
當然,各國政府都會存在某種程度的勞資協商,但若資方採取強硬態度,政府必須拿出魄力,因為基本工資、最低工資不應是傾向勞方的議題,而是勞資互利的議題;政府必須要有認知,支持勞動者不代表要犧牲經濟,有了這個認知,才能超越小眾團體的意見,做出長遠來說能夠有利社會、經濟的作法。
(本文由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口述,記者潘姿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