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7.11.04 03:18 am
國際原油價格大漲,國內油價該不該跟著上漲及該漲多少,引發了許多爭論;其原因主要是油價高低影響層面很廣,論者各有所重,看法便可能相互衝突。然而這些重要目標即使都正確,通常也不能只靠油價高低一種手段來達成。經濟學指出一個基本原則:要同時達到幾個目標,至少需有那麼多個政策工具。若短期內我們沒有那麼多政策工具可用,就必須依輕重緩急來決定現階段該優先追求的目標。
油價主要的影響或期望達成的目標包括:物價和總體經濟的安定、能源使用效率、石油產業的合理利潤,其他產業和家庭的生產及生活成本,以及中油公司的效率及員工待遇等等層面。這些目標或問題都有油價之外的其他影響因素,有的甚至波及長期的結構問題,不宜全藉油價的高低來解決。某些長期結構問題也許恰可趁這個時機一併解決,但其他問題則可能反而延後解決為宜。
油價上漲引起物價波動,乃是短期內較緊迫的問題,也是在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才有的問題;因此油價的對策應該優先考慮此問題,再看其他問題要不要一併處理。依自由經濟的原則,各種產品價格應該反映其成本,因此油價原則上應隨原油價格上漲。然而油品價格影響許多商品的成本,而各種產品價格的調整卻不一定都很靈活,反而常是易漲難跌;因此若油價立即反映原油價格而大幅上漲,之後原油價格又回跌,我們即可能發生很多物品價格上漲過多卻不易回跌的現象。因此在原油價格快速上漲而不無可能在不久之後回跌時,政府就該考慮不要馬上讓油品價格漲那麼多,以避免物價上漲過頭或有不必要的波動。
不過政府也不宜讓油品價格和原油成本完全脫節。第一次能源危機時行政院長蔣經國為了安定物價,宣布當年各種公營及公用事業價格都不上漲,但原油價格持續上漲使人民預期物價終將上漲。這種預期心理及由不漲價之產品省下來的錢,使人們瘋狂搶購各種產品,一般民生物資嚴重缺貨並超額漲價。結果等第二年公營和公用事業價格調整之後,我國兩年合計的物價上漲率高於其他國家甚多,使我國出口失去競爭力,並使國民所得出現戰後第一次的負成長。然而近日有媒體錯誤地說,當年物價上漲率雖達二位數,但所得成長更快,所以人民較少埋怨。可見很多人並不了解或已忘掉當年的教訓;所以我們必須提醒政府和各界千萬別再有完全凍結各種油價的錯誤想法。
我們可以考慮的方法是,在原油價格上漲時不要立即反映,而是等它在某個價位以上一、兩個月,看來已站穩那個價位之後再反映。我們也可先反映一部分,若原油價格不回跌,其餘部分再分期反映。這種做法既可以降低前述物價上漲過頭的風險,也不會因完全不調整而犯第一次能源危機時的錯誤。這種做法雖會降低中油和台塑的利潤,但如我們日前所指出,中油若因效率較差或負有政策任務而獲利不如台塑,我們即應依台塑合理的利潤而不是中油的盈餘目標來訂價。所以這種安定物價的政策,在現階段也恰好與依高效率廠商之成本定價而避免暴利的方向一致。
未把原油價格充分反映在油品價格上,當然可能違反節約能源的目標。不過近來油價已上漲甚多,價格機能應該已在促使人們更節約能源,而許多節能的調整也需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因此目前少漲一點而在未來充分反映成本的做法,應該不會妨礙長期性節約能源的努力。
油品價格上升當然會使部分產業成本上升,但這是市場機制;而且若採取前述暫不充分反映原油成本的做法,也等於是給產業較多調整的時間。人民的生活成本上升也是國際油價大漲的必然後果。政府可調整生活真的因而陷入困境的家庭而給予特別補助,這樣不但可真正幫助到弱勢者,所需的政府預算和社會成本也遠低於完全凍結油價。
至於中油員工擔心盈餘減少而拿不到獎金的問題,我們可推估中油因政策任務、設備老舊,以及公營特權所減少和增加的盈餘,而以調整這些因素之後的真實盈餘,或者其他可代表員工效率的指標來決定員工獎金,給員工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