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邓小平翻译 推《中国震撼》总结中国模式 官媒热捧
(2011-04-26)
http://zaobao.com/wencui/2011/04/others110426e.shtml
“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条路我们走对了,要继续坚持走下去,这就是《中国震撼》这部著作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
张维为著《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自今年1月出版以来,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内的全国几十家媒体均在突出的位置,用较大的篇幅刊登了专家学者的书评文章和对作者的采访报道,一时间好评如潮,市场对该书的反应也很热烈,几度断货,六次加印,累计印数已高达14万册。作为该书的组稿人和决审者,我想谈谈这部著作的出版过程及其价值所在。
《中国震撼》的出版缘起
我与张维为相识于2009年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那一年为向全球市场推介我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美国圣智学习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英文版),我们于书展期间在法兰克福举办了一场题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1978-2008)”的大型论坛。举办这个国际论坛的目的在于向全世界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推崇的“华盛顿共识”并非解决一切发展道路问题的灵丹妙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
出席这个国际论坛的中外嘉宾有近200人,包括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菲尔普斯,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伦敦经济学院教授阿塔·侯赛因,法兰克福大学教授何梦笔,复旦大学教授史正富,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在内的中外政要和著名经济学家在会上作了精彩的讲演。身为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张维为应邀从瑞士赶来参加论坛,并提出了“中国式学习、创新路径”的问题与讲演嘉宾一起讨论。
会后,我和维为相谈甚深。维为曾走访过100多个国家,他告诉我,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是有沉痛教训的。西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非洲推行了所谓的“结构调整方案”,大力削减公共开支、减少政府的作用,结果使非洲的国家能力变得更加脆弱,一般认为这是导致非洲国家经济和社会危机、艾滋病严重失控的主要原因。博茨瓦纳是非洲经济增长记录最好的国家,一直被西方赞美为非洲大陆上一块民主制度的“沙漠绿洲”,但它离现代化的目标依然是那么遥远,47%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0多岁。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今天被很多俄国人称为俄罗斯历史上出现的第三次“浩劫”。“华盛顿共识”要求发展中国家,不管条件成熟与否,都推动资本市场自由化,结果引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后来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使不少国家的经济倒退了20年。
维为的这些观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法兰克福期间,维为、陈平、史正富、石磊和我还在一起讨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政府主导、实事求是、实验区方式、渐进与增量改革、对外开放、利用资源优势等,大家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充满着期待和信心,认为这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它开始具有了世界意义。由此,我产生了请维为撰写一部通俗介绍“中国模式”的理论读物的想法。维为告知,正有这样的打算和计划,于是就有了《中国震撼》这样一个选题。
《中国震撼》的基本立论是,中国今天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种“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它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会照搬西方或其他任何模式,它只会沿着自己特有的传统轨迹和历史逻辑继续演变和迈进;在崛起的道路上它可能经历挫折和困难,但其崛起的轨迹和方向已清晰可见,且不可逆转;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因为它本身就是不断产生新坐标的内源性主体文明。从这一基本立论出发,这部著作通过对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发展道路的观察,特别是对印度、东欧、东亚等国或地区采用西方模式所导致发展困境的分析及与“中国模式”的比较等,说明了我们走中国自己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跳出“西方模式”框架看待中国发展道路
《中国震撼》的立意和高度,使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完全跳出了“西方模式”的框架来看待中国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这30多年来我们学习和借鉴了西方许多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在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上,特别是在政治制度安排上,我们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此,我们一部分同志是不以为然的,总认为中国这些年来所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仅仅是过渡期的权宜安排,最终也会与“国际接轨”,过渡到西方模式中去。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苏联模式在与西方模式的竞争中落败,人们产生这种“接轨”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空前成就,我们已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时,还抱有这样的想法则属于偏见或糊涂了。张维为在《中国震撼》中以亲身观察告诉我们,今天全世界还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拉美、东非是这样,东亚、东欧也是如此。而中国的成功正是因为立足于国情和传统,走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
《中国震撼》的价值还在于在理论的层面对“中国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20多年前,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后,美国学者佛朗西斯·福山曾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他那本闻名全球的著作《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认为西方模式战胜了最后的对手苏联模式,从此所有的国家将不容选择地走上“西方之路”。中国的发展无疑颠覆了福山的结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的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研究“中国模式”,有的还试图为中国的发展画出一个“路线图”。西方主流媒体把中国的奇迹归结于廉价的劳动力、外资的推动、出口的拉动,以及威权政府,意在否定“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可以用西方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内生增长理论来解释,由此鼓吹在中国实行私有化和自由化。西方政治学家普遍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穷人的信仰,只要经济发展催生中产阶级,中国的政治体制必然回归西方的自由民主法制。他们认为,“一人一票、普选、政党轮替”的民主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路径。我们的不少经济学家虽然看到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实验和创新,但却把它归诸于经济转型时期的过渡做法,认为中国的发展最终会走向西方模式。
“文明型国家”助推中国崛起
其实,中国巨大变化的发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逻辑,值得在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真的探讨。《中国震撼》对此做了有益的工作。这部著作提出了“文明型国家”这一新的概念,并把“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作为全书分析和论述的主线。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认为中国还是一个“文明国家”,尚未完全形成“民族国家”,他们把中国数千年“文明”形态的国家看作是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障碍和包袱,认为正是这个原因,中国无法形成具有现代法律、经济、国防、教育、政治的“民族国家”(现代国家)。
张维为通过研究指出,“通过长达百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由上、中、下三层结构组成的强大的现代国家,形成了空前统一的政府、市场、经济、教育、国防、外交、金融、货币、税收体系。但我们国家又和一般国家不一样,我们‘文明国家’的许多传统并未随现代国家的建立而消失。恰恰相反,它们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在现代国家的载体中得到了更好发挥。”“今天的中国已经是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张维为进而指出,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基石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奋斗,已经初步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的,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
《中国震撼》关于“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及分析显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总结和理解这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巨大成绩的深层原因,坚定我们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信心。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发展特别强调的三大主题,《中国震撼》在第一个主题的研究方面无疑做出了贡献。
《中国震撼》用三章的篇幅论述了“中国模式”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关于“文明型国家”八大特征的分析,作者把它概括为“四超”和“四特”,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的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作者认为,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二是关于“中国模式”八大特点的概括,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作者认为这八大特点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人口、地域、传统、文化这四个“超级因素”,它们大致规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依赖,规范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三是关于中国可能影响世界的八大理念的梳理,即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作者认为这些理念是中国迅速崛起背后的关键思想,作为一种独立政治话语将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我认为,《中国震撼》这三章的分析,构成一个自成体系、有机联系、层层推进的逻辑系统,为我们分析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一国的经济发展要立足于自己的资源状况,一国的文化发展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传统,一国的政治发展要沿着自己的内在逻辑逐步演变。我们当然应该学习西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也是这么做的,但这是以不放弃自我为前提的。复旦大学史正富教授说得好:“我们应在自主的制度框架内去消化和吸收世界上公认的那些优秀的思想观念,再把它放到中国的大熔炉里进行融合,进行筛选,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属于中国的,又面向未来世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价值观念。”
《中国震撼》的价值还表现在对广大读者具有思想上的启迪作用。这部著作体现了张维为亲身观察过全球100多个国家后的思想结晶,全书通过国际比较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试图让一般读者看清、领悟现在社会上许多似是而非、纠缠不清的问题,书中的论述令人叹服之处比比皆是,值得细细品味。其中关于民主和人权的叙述、良政与劣政的分析、“准发达板块”与“新兴经济体板块”的划分、强政府与民众致富热情的互动、中国与印度发展状况的比较等等,尤为精彩,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我们说“中国模式”,并不是说其一切都好,而是把它视为一种既成事实,重要的是对其利弊得失进行客观分析。《中国震撼》在充分肯定“中国模式”的同时,也并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如书中对民生不易、民力不强、内需不足、环境不支、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等也时有提及,我在书中还读出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的急迫感。但是,正像书中反复强调的,我们这些年所走道路的方向没有错,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是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加以正视,认真对待,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张维为在这部著作后记的结尾中这样说到:“中国崛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我有时也想究竟如何才能把中国崛起的模式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清楚。我想起了邓小平常说的一句话:‘如果我有什么专业的话,那就是军事。’作为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大军事家、大政治家,邓小平知道我们的军队为什么能打仗,因为这是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它有自己的军魂,有自己的历史传承,有自己的战略战术。它取人之长,但从不放弃自己的优势。这不就是中国模式的精髓吗?这种模式指导下的中国能不崛起吗?”“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条路我们走对了,要继续坚持走下去,这就是《中国震撼》这部著作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