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我同意中華民國仍然在掛牌運作,而且只要有人替中華民國掛牌運作一天,我就會認為自己是中華民國的國民。
許多人的政治立場往往是長期「社會建構」過程下的結果,它相當於一個人的信仰或人生觀。信仰、人生觀、或政治立場屬於「態度」層次的意見,它們很難用「討論」方式來溝通(胡卜凱 2005)。因此,我無意和妳或任何人辯論或抬槓。
本文的目的只是借分析或「解構批判」大作中兩句話做實例,從語意、語用、和邏輯三個層面再度釐清「中國」、「國家」、和「一個中國」這三個概念。給一些還沒有形成定見的網友做個參考。
1. 中國
「『中國』僅僅是個地名。」
「『中國』是個地名。」這句話雖然不完整,但它在字面上沒有錯。「『中國』僅僅是個地名。」這句話則是個(語意、語用、或認知上的)錯誤。這個錯誤來自做這樣判斷的人,沒有了解到一個「字」或「詞」(包括專有名詞)往往不只一個「所指」,或不了解它們通常有多重「意思」或「意義」。
我首先用一個非政治性的例子來說明這個一詞多義的現象:
「劉德華是位電影明星。」這句話雖然不完整,但它本身沒有錯。
但是:
「劉德華僅僅是位電影明星。」這句話是錯的。
因為:
劉德華也是位歌星、導演、丈夫、和父親等等。
用社會學的術語來說,劉德華(以及其他的人)通常扮演很多「角色」。
同樣的:
在「大峽谷是『美國』一個很受歡迎的景點。」這句話中,「美國」是個地名。
但在:
「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
「歐巴馬是『美國』現任總統。」
「『美國』只有兩百多年歷史。」
這三句話中,「美國」不是個地名而是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實體。
當我們討論「有或沒有『一個中國』?」,或「『中華民國』是或不是『中國』的子集合?」時,這是一個「政治論述」。在「政治論述」脈絡中說:「『中國』僅僅是個地名。」,則成為邏輯上「概念混亂」的謬誤。
2. 國家
「國家」是個很複雜的概念,或許要一本書或政治學教科書中三、五個章節才說得清楚。但在此處的語境,一個人只需要了解它不只一個「所指」;同時進一步搞清楚它和一些相關、相近、或相似概念間的關係以及分別;她/他通常就能免於一些語意、語用上的錯誤,以及邏輯上的謬誤。
「朝鮮與韓國是一個國還是兩個國?當然是兩個嘛!」
這句話顯然不完整。至於它有沒有錯,則要看「語境」。我沒有朋友是韓國人,所以我不知道一般韓國人民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但我可以想像,一定有某些韓國人不同意上面這個判斷。否則前幾年也不會有關於兩韓「統一」的談判或協商。
我不清楚韓國歷史,但從第10世紀以後,韓國應該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目前兩韓分治的情況,在1948年以前是不存在的。將來是否繼續下去,大概不是我們這些外國人能做一個知識性的判斷。我們可以再看看其他當代史上的類似例子。
「東德與西德是一個國還是兩個國?」
我想在1949到1990之間,如果有人說:「當然是兩個嘛!」大概說得通。但是多數德國人(當時)會這麼認為嗎?我想未必。否則也不可能從1989開始,不到兩年間東、西兩德就變成一個德國。至於南、北越更是不在話下。血戰近30年,死傷十幾二十萬人,才改變了「當然是兩個嘛!」的狀況和「認知」。所以,認為「北韓」(朝鮮)和「南韓」(韓國)「當然是兩個(國家)嘛!」的「當然」一詞,其實不一定那麼「當」,那麼「然」。而「!」這個標點符號也就用得有點虛張聲勢的味道了。
歷史上我們也都讀過意大利、德意志、韓國(或朝鮮)等等,都曾經由比這三個國家現有疆域小的許多「國家」組成。但經過一些人的努力,才組成或合成現在的意大利、德國、以及韓國和朝鮮。
以上這些簡單的回顧,應該幫助我們了解:
「國家」一詞有歷史、文化、和社會等層面的意義;它也有當下情境和時間(歷史和未來)發展的不同;國家和朝代、政府、政權、以及政黨更是不同範疇,至少是不同層次,的概念。
如果在思考過程中,一個人不試圖避免這些混淆;不搞清楚自己的「所指」是否適用於自己的論述脈絡;或不檢查自己的判斷是否能印證過去、現在的事實,或能否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就往往會得到一些難以說得通的觀點。
3. 一個中國
在一個開放或多元社會,一個人在一定限度內可以選擇自己的身分或定位。美國大詩人T. S. Elliot選擇入籍英國;我在美國混了26年,但我選擇做中華民國國民。這種個人選擇並不需要有理由,更不需要說得出一個理由。對我來說,我做不做中華民國國民,和我吃不吃臭豆腐一樣,不關其他人的事。我也就不必拿出一套論述來肯定我選擇的「合理性」、「正當性」、或「當然性」。同理,不願意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西方媒體所說的「中國」,「當然」也不需要有理由,更不需要說出一個理由。
如果有人把自己定位成「中國」或「台灣國」的國民,她/他也不需要拿出一套論述。「做」就是了;至少大可以在意識上或想像中「做」。「當然」,一個生活在台灣的人到了交稅的時候、領國民年金的時候、或享受健保福利的時候,她/他最好拿出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照交、照領、照享受。千萬不要因為堅持「政治信仰」或「意識型態」而坐牢或失去「銀子」。否則,我認為就有點傻呼呼、笨兮兮了。
至於將來兩岸政治形勢的發展,大概不是我們升斗小民的「論述」能夠改變。雖然不需要講理由,講講自然也無妨。但我建議大家還是盡量養成約定俗成的語意、語用、和邏輯使用方式和習慣,以免帶來我們日常生活起居和待人接物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章:
胡卜凱 2005,《兩種不同的「歧見」》,https://city.udn.com/2976/1362281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