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總統的永不說看ECFA
2010-05-13 旺報 【洪奇昌】
在ECFA辯論會後一個星期,馬總統接受美國有線電視CNN專訪時,用英文說出「We will never ask Americans to fight for Taiwan」(我們永不要求美國為台而戰)這句話。縱然有人說這是經主持人三次追問之下的一時口誤;但是,我們認為馬總統的「絕不」之說,與他對於ECFA這項影響兩岸關係深遠的公共政策所持之論點,在邏輯上絕對有其共通之處。
兩岸關係 純屬內部事務
從「永不」之說法到ECFA,馬總統彷彿在對全世界宣示:無論兩岸經貿發展或台灣國家安全,「兩岸問題,純屬內部事務」,「我們台灣會自己和中國解決」。在辯論會上,馬總統說,「台灣生存發展命脈是經濟、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因為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要維持競爭力,台灣需參與、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這條路的最大阻力來自『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日趨強大的中國』,此瓶頸若無法突破,都是空談。」
隨著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原本互相封鎖的對立兩方陣營,開啟了對話與交流。近年來、尤其是本世紀以來,台灣的國際戰略角色,正在改變,巧妙地轉為「親美(日)」與「親中」之間兩股勢力的拉扯與斡旋。冷戰固然已經結束20年,但這畢竟無法等同於兩岸關係;因為,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絕非僅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家務事」,更與國際情勢、西太平洋的和平與穩定、區域戰略均衡,息息相關。我們認為,台灣必須持續地與最重要盟邦──美國、日本,取得外交信任與支持;面對中國的崛起,取得「和平共存」地位,一方面深化民主、強化己身主權,一方面避免挑釁中國以致產生政治主權摩擦。
事實上,馬總統在CNN專訪時,可以說「台灣不會是兩岸問題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更可以說「台灣身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對於東亞地區的區域政經平衡局勢,責無旁貸」;但是,他卻用「We will never ask Americans to fight for Taiwan.」(我們永不要求美國為台而戰)的說法。過猶不及,因為這無異將兩岸關係、台海問題「去國際化」。
開啟中國區域稱霸之門
以ECFA來說,短期或許會嚐到「零關稅」甜頭,但可否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卻端視「中國的善意與否」。套句馬總統的話說,「此瓶頸若無法突破,都是空談」,這處境,無異是將兩岸經貿關係向中國靠攏而「內國化」。
無可否認,中國1979年的「改革開放」以來,憑藉著為數龐大的勞動人力、廣袤的土地,以及超高的基礎建設、招商效率,成為世界工廠;隨著國民財富、外匯存底增加,中國現在正朝「世界市場」邁進。張開雙臂擁抱世界、維持經濟成長高動能的中國,對外倡言「和平崛起」、「和諧外交」,內部卻有著諸如收入分配不均、房價過高、權貴資本主義、貪腐等等社會與政治問題。這些需要改革的弊病,不但不會因為經濟持續成長而自動痊癒;相反的,將愈顯嚴重。
不妨想想,日本、韓國為何沒有像台灣這樣急著簽ECFA(FTA)?因為,這將使中國走向區域核心角色、東亞各國相形成為邊陲,很顯然,這種「區域整合」並不健康,而馬政府急於ECFA的簽署,卻為中國開啟了這第一道區域稱霸的鎖匙,不但將牽動東亞地區的戰略平衡,更無疑將讓台灣與中國之間的互動,陷入「曖昧」、乃至於「不足為外人道」的境地。
(作者為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