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原稱CECA)在台灣已經吵得如火如荼,但海峽對岸卻只是輕描淡寫,幾乎不動聲色。然而,要兩個人才能跳探戈,ECFA的前景如何,不能只看台北一廂情願,也要看北京作何思考。
其實,北京的意念,也許才是ECFA成敗的關鍵。倘若北京是想藉此「請君入甕」,ECFA就不可能簽得成,即使簽成了也可能反使兩岸關係更形扭曲,更加惡化;相對而言,北京倘若有「與卿共舞」的想法,兩岸通過ECFA這一場行雲流水的探戈,非但可能將雙邊盤根錯節的關係理順,也應能藉此建立可大可久的「和平發展」框架。一念之差,判若天壤。
北京不免會有「請君入甕」的想法,而台灣則一定會有「不可入甕」的顧慮。北京的短視者或許會想,藉由ECFA將台灣「套」住,即可恣意生殺予奪。但是,倘係如此,台灣的民意如何能答應簽字?而簽成以後台灣人民若覺得「入甕」,處境惡化,將對北京當局的邪念惡意如何看待?又如何維繫一個平衡穩定的兩岸關係?
ECFA若簽成,必定會使兩岸關係更趨緊密。但此種緊密關係,切不可使台灣在民主機制及經濟發展上感到更受制於北京;而應使此種關係,有助於台灣更能維持其內發性的民主機制與經濟活力。只要ECFA能使台灣人民感知並證實此點,台灣人民就會支持ECFA,也就會因ECFA而支持此種建設性的兩岸關係。這樣的ECFA,對台灣有利,也對兩岸關係有利,所以對北京也有利。
簽訂ECFA,在技術及形式上可以做到不涉「一個中國」等政治規範;但ECFA的簽訂,亦當然有其不可諱言的政治效應,因此北京當局千萬不可對此種政治效應作出錯誤的解讀。正確的解讀是:ECFA一方面雖然將使「法理台獨」變成更不可能,但ECFA也同時已使「法理統一」急遽降低了急迫性與必要性。所以,ECFA的作用非在「促統」,而是要使台灣民意對兩岸關係因ECFA而產生正面的解讀,以建立一個「不統/不獨/亦統/亦獨」的「和平發展架構」。
因此,北京看ECFA,不可將之視作「請君入甕」的短線操作,而應看成雙贏共榮的「與卿共舞」,追求的是可大可久。換句話說,北京若想用ECFA「套死」台灣,兩岸關係必將仍然無解,因為北京不可能用香港化或西藏化來解決台灣問題;反之,倘若台灣能因ECFA而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則這種效應必然將是兩岸關係的重大正數。因此,我們對北京當局有二點基本建議:
一、台灣方面從「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調整為「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其中所謂「架構」(Framework),猶如拉起一條「晒衣繩」,先洗好的衣服就先晒上去,尚未洗好的就不晒;如此,即不必「包裹解決」,而可有「早期收穫」。北京方面宜贊同「架構」方案,而不採「包裹」方式,可就輕重緩急作出回應雙邊現實需求及民意期待的決策。
二、最重要的是,在簽訂兩岸ECFA前後,北京允宜同步宣示樂見台灣與東協及其他國家締結FTA或他類經濟合作協定。因為,兩岸簽ECFA,不在「套死」台灣,而是透過加強兩岸關係使台灣有更大的生機與活力;再因台灣民意感知兩岸關係有助其對外發展的生機活力,而回過頭來更願支持及鞏固此種兩岸關係。如此一來,即成良性循環,即可「寄希望於台灣同胞」。反之,北京若將ECFA視為「甕」,欲封死台灣在「甕」外的世界,則屬逆天理,悖人道,反民意,兩岸關係亦將走上歧途絕路。
「胡六點」有言:「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這即是指兩岸經貿與東協接軌的問題,或許可見,胡錦濤不是將ECFA視為「請君入甕」的短視者,他應當懷有「與卿共舞」、「與君共濟」的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