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ls.hs.yzu.edu.tw/hakka/author/wu_zhuo_liu/wo_composition/wo_onlin/com_2.htm二、奴化教育與對臺灣教育的管見
光復後,各方面以臺灣曾受日本教育為題而做種種評論,其中雖也有教育專家,但也有一竅不通的。他們雖然爭論得有聲有色,但千篇一律且簡單地認為它是奴化教育,或譏為日本教育的毒素;他們未能觸到日本教育在臺灣的真髓,且多偏於主觀論甚至滲入感情是甚為可惜的。這只能說是一種謾罵,而對將來的臺灣未來的教育,徹底檢討過去教育的長短處,而迅速訂立具體的對策是有必要的,如果趁於感情,句句斥為奴化教育的話,只會刺激本省人,而並不見得會改善臺灣的教育,不如真正認識它的缺陷,漸漸地加以矯正,如果光罵奴化教育,以為自己不受這種教育,所以比本省人了不起的話,那就更淺薄而幼稚了。
他們這種論調如果帶政治意味,那是教育的邪說,更不值得一顧。所謂政治性的謾罵就是說:「本省人受了奴化教育,既然受奴化教育,便多多少少有奴隸精神,既然有奴隸精神,在精神上難免有缺陷而不能跟祖國人士一般看待,因此在一段時期只好忍耐於被統治者的地位。」他們如果有這種用意的話,實在是侮辱本省人太甚。所謂「奴化教育」就是為某種前提所施的教育,例如日本的軍隊教育或法西斯教育、納粹教育等。純正的教育是以個人的完成為目的,而注重人格的陶冶。日本教育是為擁護日本帝國主義而施的教育,為要達到它的目的,強要個人的犧牲。這一點,日本教育可以說是奴化教育,無論在日本或臺灣受這種教育,都屬於受奴化教育,將留日的不算受奴化教育而僅稱居住臺灣的為受奴化教育是甚為不公平的。這一點,受日本奴化教育的外省人也相當多。何況滿清政府為維謢自己的政府,在大陸曾推行三百年的奴化教育,豈僅臺灣一地而已?因此責備臺灣受五十年奴化教育,實在也無濟於事。日政府推行帝國主義,教育臺灣人使他們擁護,協助日人的殖民政策是事實,但他們的教育並沒有成功,這從苗栗事件,西來庵事件等革命事件的不斷發生就可以證明。
清朝在大陸推行三百年的奴化教育,結果也是一樣。南洋的華僑雖受外國奴化教育,祖國的革命運動一旦展開,他們不是爭先恐後投身革命麼?這就是我國民的特徵,我們絕不會被奴化的。同樣地臺灣人也是漢民族,不必擔必被奴化,國粹論者用不著變成神經質而不斷地談論奴化教育,應把過去的事當做過去才好。
----------------------------------------------------------------------------
祖國太廣大了,廣袤四百餘州,教育雖然沒有普遍,但人口太多了,達到世界知識水準的也不少,只憑自我滿意是無法被祖國承認的。
臺灣以絕海的孤島而被封鎖了五十年,只許窒息的文化進來,加以日本的殖民政策,只給本省人兩三種出路,何況這些出路還在他們約制、監視下。
光復後我們自由了,路廣大而四通八達,也因為如此,我們倒有多歧亡羊之感,反而使人容易迷路。那真像籠子裏的鳥忽然被放出來,在廣闊的天空中不知飛到那裏去,暫時猶豫著,說不定反而想飛回原處去。這是一時的現象,習慣了新的環境,就會領悟舊狀態時的愚蠢。
臺灣青年如果要適應新環境,需獲得世界文化,並打破地域觀念才行。這就是說:將自己的知識水準求諸世界,而拋棄既往臺灣地域性的想法。
過去的文化就是所謂「臺灣殖民式的文化」,且以日本為標準的文化,亦即是被日本所強迫的。說不好聽些,可以說傀儡式文化吧。過去的報國文學會,或皇民公會所提倡的皇民文學、皇民藝術、皇民文化都是如此。
傀儡式的文化會產生傀儡式的青年,臺灣總督府的官兒們為推行這種傀儡式文化,曾經賣過力氣,從世界水準看來雖是幼稚也誇獎為天才而煽惑他們。不僅如此,連日本水準都沒有達到的也加以過份的獎勵。因此,本省有識之士都稱「天才」為「天災」。(按天才與天災日語諧音)
在這種傀儡式文化之下,六百七十萬的同胞過了宿命的五十年的生活,因此如果沒有好好地加以檢討一番,就會被世界的文化拋落在後。
臺灣青年另有一個毛病是:不知不覺中陷入地域的狹隘觀念裡面,下面的例子足以窺伺一斑。最近某銀行想在上海設立辦事處,打算派兩個本省青年去,月薪兩萬新臺幣,宿舍、伙食都是銀行供給,可以拿在臺的幾倍待遇,但兩個青年卻不肯去。理由是有挨打之懼,聽起來真是可笑之至!不但如此,要給他好待遇也不願意調到故鄉以外的地方去。某銀行家曾表示:「人事異動真難。」
這就是過去臺灣青年的一種性格,靠近故鄉的地方不但生活費便宜,做起事情來一切都很方便。能固執這種觀念,也是過去的政治使然的。日據時代儘管如何有能力,晉升的機會有限,而且絕對不能做主管。既然爬不上去,那就要選方便的生活是人情之常,這也是環境養成的。禹也是人我也是人,只要有能力就能該升的職位。而且,應打破褊狹的地域觀念,向祖國發展才對。如果固執地域觀念,便容易使入唯我獨尊而變成排外性,這樣是不能成為大人物的。青年們該摒棄這種落伍的思想,與祖國優秀青年攜手協力,為新時代的建設而努力。
-----------------------------------------------------------------
光復後一再論奴化教育結果,把本省人的感情刺激了,坦白地說:本省人有受侮辱一般的感覺。它的副作用就是引起本省的排外性感情,罵外省人為豬。所謂豬的意思是:只知睡和吃,別的都不會做。
同樣中國人,一邊是受奴化,一邊是豬,真像孩子的打架,也像把球向壁上擲過去而彈回來一般。
這次外省人忍不住了,連教育處長也參加吵嘴的陣營,在三月二十日的新生報詰問外省人如果是豬,本省人的祖宗是什麼。
如此一年半來罵來罵去,它的副作用也不少,為什麼被這種小小的感情所支使呢?如果發現本省人的缺陷,秘密地採取對策,便沒有辱罵的必要。
再者,以政務會議為伴奏而宣傳出臺灣沒有政治人材,其用意是封鎖縣市長民選的主張,可是本省方面卻要反駁說有人材,而這些都以感情為主,被感情支配的易失掉人心。臺灣的參議員都是拍手議員,誰到南京去都是一樣的,你如何有抱負或經綸,不在統治集團裡面是沒有力量的。不久前的選舉,投票姓名的著墨程度發生問題,鬧到南京去。如果由三十個參議員當場表決的話,事情會簡單解決的。但卻不這樣做而固執己見,民政處的主張雖通過了,六百七十萬的感情卻遠離了,換句話說:雖勝猶敗。
--------------------------------------------------------------------------------
關於廢止日文,也許有種種原因。不幸的是現在外省人與本省人鬧得不愉快,在這種氣氛裏,所有理論都是空談,任何道理都行不通的,為了文化,保存日文會不會阻害中國文化,要放在公平的文化天秤上,重新加以檢討一番才是。依我看來,政府機關報的日文當然應該廢止,但日文報紙或雜誌,無論過渡時期與否,准許它自由發刊也沒有什麼妨害的。
而且,日文文化不能說全部都是日本文化,裡面也有許多世界文化被翻譯著。尤其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用國文寫的很少;許多人大聲倡言教育第一,而兒童與青年學生卻沒有什麼書好看。因此,不要被一時的感情所拘泥,應該翻譯這些文獻而貢獻給我國文化才是。其中,日本的兒童文庫有價值的頗多,經選擇後讓本省文化翻譯出來,一方面還可以成為失業的救濟。我們不要太陶醉於戰勝的氣氛才好。美國曾在排日最高潮的時候,美國醫學會為表揚研究黃熱病有成就的野口英世博士,贈送了銀盾給他。
這次臺灣留用了不少日籍學者,這是很賢明的政策。在這些學者裡面,有的尚在研究途中,有的剛找到路子,有的在腹稿中頗有可觀的,非在臺灣便無法研究也可能有,如果讓他們完成研究,不但對中國文化有所貢獻,對世界文化也有稗益的。
美國之強大是因為愛學問,他們收容了被德國放逐的猶太籍學者;太平洋戰爭中,他們還熱烈地研究日本話。反過來看日本,自甲午戰爭後自以為了不起,遂輕視中國。在中等學校的教科書裡面雖有漢文,但那教科書的內容在中國大多數都是成了古董,因此無法認識中國。這雖說不定不能稱為「前車之鑑」,但日本是我們的鄰國,懂得日本話,決不致於使我們有所損失的。(民國三十六年六月日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