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尋王之盟
市長:文俠隱  副市長: Chocola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尋王之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成功信念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 西方大器晚成的人物 ]
 瀏覽10,013|回應57推薦7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shouminc
Chienba
JohnWong
大陸配偶台灣媳婦感謝馬政府准我全家團圓
Merchandiser
文俠隱
Chocola

米蘭.昆德拉賽萬提斯的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你在其中找不到一種明確的、可以解決人生悖論的道德信念,只能找到一連串生命疑問。賽萬提斯摒棄了對一個善惡分明的世界的渴望。這種相對性和模糊性才是小存在的“惟一理由”。

這也是一個社群建立的迷思嗎 ?

文市長~~

Chocola可以用您這個討論區編一本書嗎?請回應我!!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16029
 回應文章 頁/共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歌德篇完,下篇談林肯
推薦1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hocola

※歌德與席勒的忘年之交

歌德與席勒的濃厚友誼是足以照徹歐洲文學史半邊天空的傳奇佳話。年長成熟的歌德給了席勒向上的助力,而年輕激越的席勒感染給歌德新的創作熱情,於是《浮士德》躍出水面,它的光焰穿過歷史的黑洞照耀了今日的世界。

這兩人在1794年成為好友之前,同樣住在魏瑪,也知道彼此存在,但關係十分疏離陌生。席勒在1781年發表的劇作《強盜》引起了巨大的迴響,從此開啟他人生第一波的寫作高峰,代表作品有悲劇《陰謀與愛情》(1784)、詩歌《快樂頌》(1785);而卸下宮廷要職的歌德雖然處於創作低峰期,但早在1770年代就寫出舉世聞名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兩位重量級作家的磁場究竟會是互相吸引還是產生強大斥力,所牽連的效應竟是牽連整個時代的發展,想必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吧。

幸虧這兩位詩人的相遇並沒有挾帶「王不見王」的衝突氣勢,反倒是擦出永不熄滅的熾熱火花,驚人的能量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激盪出的思想浪潮,也促使彼此衝向另一個創作高峰。也許是兩人同樣具有深厚且品味相投的文學素養,同樣經歷追求自由解放的「狂飆突進」,面對共同的現實政治環境而歸於沈澱的心境,兩條相似的起伏曲線終將朝同一路徑與目標邁進,聯手構築德國文學史上璀璨的古典時代。這裡的「古典」,並非與法國的新古典主義連成一氣,而是汲取古希臘的象徵精神,融入屬於自身文化的要素與想法,在聽任感情與極端理性之間取得揉合的平衡點。

歌德與席勒之間仍有些微的差異點──前者涉足政治,積極推動改革與理想,當然,能獲得公爵賞識與其上流出身不無關係;後者應對時局的方式較為入世,把滿腹壯志與不滿化為文字,訴諸筆伐的力量。1794年兩人碰面之後,席勒醞釀多時的文學雜誌《季節女神》(Die Horen)在歌德幫助下終於順利發行,在混亂的政治局面下保有一片純粹的天地。席勒在人生的最後十年寫出許多有優秀的作品,其中《威廉.泰爾》便是受到歌德的啟發而誕生的。歌德受到席勒鼓勵而執筆的名作有《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浮士德》第一部。

歌德憶起席勒時曾言:「我有了席勒,對我來說是一種真正的幸福。雖然我們性格不同,但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相同,這使我們之間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實際上我們之中任何一人離開了對方都無法生活。」可見彼此在其生命中的重要性。 

※與歌德的生命交流:

  歌德,偉大的靈魂,留給後世偉大的思想巨著《浮士德》,這是他傾注畢生心力的成果,甚至齒落髮白的年紀也不肯放下他的如椽之筆。一部經典不會憑空突然迸出,在他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看到它的蛻變,從Urfraust、Fraust: Ein Fragment、Fraust Part I、Fraust Part II一直一直積累、擴張,就像一磚一瓦漸漸蓋築的巨塔般雄偉壯麗、堅不可摧,令人仰頭崇望,讚嘆不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無法像他一樣偉大,但我們可以找出值得自己一輩子去成就的事情,在每個人生階段,漸漸讓夢想成形,越來越接近心中理想的原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36917
再續哥德
    回應給: Chocola(jennyc122) 推薦1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hocola

1805年席勒逝世,翌年耶拿戰役普魯士人慘敗,耶拿大學關閉,文人雅士聚集的盛況不復在。晚年的歌德就像浮士德一樣,仍不斷渴求知識,涉獵的作家更為廣泛(包括浪漫主義派),而且仍然精進科學知識,在文學與科學兩條線仍不斷有新作發表,在這同時他也著重心力於歷史的研讀,也開始了他的自傳《詩與真理》的撰寫。他認為人的價值必須置於歷史脈絡中衡量才有意義,因此傳記也可算是史料的一種。在他人生最後的三十年,依然是創作的旺盛期,大師級的地位已經是屹立不搖了,只可惜佳作Elective Affinities1809)與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1821)並沒有立刻獲得大眾賞識。1825年又開始《浮士德》第二部的撰寫,這時擁有人生種種歷練的歌德,在見識與知識層面所累積的厚度,加上千錘百鍊的寫作功力,使得第二部的創作更上一層樓,既透徹人性亦窺見整個歐洲政治社會切面。歌德在1832年逝世前兩個月依然修改這本稿子,歷時六十年,完整的曠世鉅著《浮士德》終於大功告成。

※歌德其人:

德,德國詩人、劇作家,一生寫作風格歷經三種轉折──狂飆突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1749828生於萊因河畔的法蘭克福。1765年他去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1768年因病輟學。1770年進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攻讀,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鐵手騎士葛茲·貝里欣葛》(GÖetz von Berlichingen, 1773),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1774),更使他聲名大噪。1775年他應邀到魏瑪,次年被任命為魏瑪公國的樞密顧問。在隨後直到1786年這段時期裏,他成了魏瑪公國的重臣,曾主持公國大政,力圖進行改革。然而由於遭到現實面阻礙,加上他對科學研究與文學創作的愛好,他陷入矛盾與掙扎,這導致他在1786年秋不辭而別,化名潛往義大利,直到17886月才返回魏瑪。
回到魏瑪之後,他辭去政治要職,只負責文化藝術方面的工作。此後這段時間,他先後完成了戲劇《哀格蒙特》(Egmont, 1788)、 Iphigenie auf Taurus,、《托夸多·塔索》(Torquato Tasso, 1790),並著手寫《浮士德》片段;他還進行了多向面的科學研究工作,1784年發現了人類的頷間骨。

1794
年歌德與席勒認識,並成為契合的創作伙伴,兩人互相激勵下的著作,把德國文學推向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歌德的協助下,席勒創辦了刊物Die Horen,後來又創辦另一本Die Propolaen。而歌德先後創作了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796)、六步格田園詩《赫爾曼與多洛西亞》(Hermannund Dorothea, 1798),重新寫《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逝世,標誌著從1786年開始的德國古典文學時代之句點。在此後的近30年中,是歌德創作上的鼎盛時期,此階段的德國文學史可謂是歌德的時代。他完成了小說《親和力》(Die Wahlverwandtschaften , 1809)、《義大利遊記》(Italianische Reise I-II, 1816-17)、詩集《西東合集》(West-Östlicher Divan, 1819)、《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 1829)、自傳性著作《詩與真理》(Dichtung und Wahrheit,1831)以及耗盡他畢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322,歌德在魏瑪逝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34771
歌德篇續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shouminc
文俠隱

一七七五年,歌德受一位年輕公爵Karl August之邀來到魏瑪(Weimar)公國,並接下高階的官職,展開長達十年的官宦生涯,忙碌於公眾事物之中,想當然爾,他的創作曲線在此時呈現的是較低峰平淡的狀態,雖然沒有完全中斷他的寫作,但他的專注力轉向了另一個領域──科學研究,舉凡植物學、解剖學、地質學、煉金學都是他鑽研與實驗的範圍。他在這些領域的表現也算是小有成績,一七八四年時還發現了人類上頷間骨(Intermaxillary bone)的存在。一七八六年是歌德歷經人生第二大轉折的一年,他毅然決然放下手邊工作,跑到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故鄉。在那裡他彷彿重獲新生的力量,在豐厚的人文藝術氣息中餵養乾渴的靈魂,盡情擁抱古典絕美的建築與民俗風情之中,同時也傾注心力學習繪畫與雕刻。這段義大利體驗與洗禮對於他的寫作之路有著不言而喻的影響,給了他畢生難忘的回憶,他也趁此休憩期間修改了之前大致完稿的劇作(Egmont, Iphigenie auf Taurus, Torquato Tasso),寫作風格已從激進奔放轉向含蓄的古典主義,這項轉變可追溯於任職期間認識了官夫人Charlotte von Stein,因她而懂得將感情轉為涓涓細流。《浮士德》的精簡原形版Fraust: Ein Fragment亦完成於這時候,並於一七九0年出版。 

一七八八年歌德重回魏瑪,這回他只接下了戲劇監督的職務(從一七九一年劇場開幕開始,做到一八一七年為止),並掌管重要機構的圖書館與藝術品收藏,其中包括頗負盛名的耶拿大學(University of Jena)。一方面再深入涉獵關於藝術的知識,一方面仍繼續科學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開始對光學產生濃厚興趣,並發表了反牛頓的論文。不久,法國大革命爆發,其震撼效應餘波蕩漾地衝擊歌德內心,實際上他也曾跟隨卡爾公爵到法國戰爭前線去,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可見他在處理、探討法國大革命這項議題。一七九四年,歌德又再度經歷人生的重大轉折,這次是因為結識了牽動他文學生命的摯友席勒(Schiller)。歌德在前幾年邀請席勒到耶拿大學擔任歷史教授,但其實歌德原先不太想特別去接近席勒,理由一是因為席勒當時還是狂飆突進運動的活躍人物,但歌德早已轉換風格,理由二是因為那陣子他已鮮少寫詩,而專攻於康德的著作。但沒想到兩人在一場演講中碰面,一拍即合,擦出熾熱的火花,此後在彼此的創作路途中給予支持與鼓勵,聯手寫出德國最燦爛的一頁文學史。再加上耶拿大學儼然成為人文薈萃的中心,學術風氣沸騰熱絡,在在刺激歌德的文學賀爾蒙,創作力一路向頂峰攀升,在詩、短篇小說集、戲劇方面都有傑作表現,於1796年發表大作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為德國教養小說(Bildungsroman)立下標竿。1797年歌德又開始就之前的Fraust: Ein Fragment為基礎,大刀闊斧地擴大小說內容,將這個原本只是德國民間傳說的故事,發展為氣度磅礡的偉大劇作《浮士德》第一部,於1808年浩浩蕩蕩降臨在德國人民心中,也為德國文學與歐洲傳統搭起密不可分的橋樑,為世界文學開啟了新紀元。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32975
懂一點巴洛克就愛插花
    回應給: Monkeys(Monkeys)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Chocola
shouminc
文俠隱

綜觀歌德的一生,可知他的筆下功力絕非一蹴可幾。從小他就喜歡閱讀,就像浮士德一樣渴求知識的汲取,少年時期最喜歡拉辛與維藍德的著作,後來閱讀的作家又擴及至莎士比亞、盧梭,風格上偏愛寫實自然風。歌德出身於法蘭克福市的一個上流家庭,父親是頗具名望的律師,母親是市長之女,優裕的家境使他能受到良好教育,沈浸在藝術、音樂薰陶的環境中,學習德、法、義、英各國語言。儘管他有著對文學的熱愛,但在父親的堅持下,在萊比錫大學主修的是法律。他讀到了第二個學期就已經對法律課程興趣盡失。心繫文學的歌德仍不放棄對它的熱愛,在學校時曾拜師於在那裡教書的文人,只可惜萊比錫的文化風氣過於受法國文化牽動,在那裡吸收的東西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並不大。在萊比錫大學時期,僅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切磋心得,同時也會自己試著創作。大學念了三年後,歌德因為生了一場重病而返回法蘭克福家裡修養,這段養病的時期,歌德依然不忘沈浸於書籍之中,涵養豐厚的創作泉源,細心灌溉文字與思維的幼苗。 

1770年,回復健康的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繼續攻讀學位,也是他人生首要的重要轉折期。在這個德國本國文化氣息深厚的城市,他不僅找到了專屬於德國文化的象徵──哥德式建築,也結識了影響他至深的好友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開啟了他與詩、小說對話的另一扇窗;在那時所接觸的Laurence SterneOliver Goldsmith,大大影響了他日後的寫作方式,對他助益良多。1772年是幸與不幸的一年。他遇到了一位非常心儀、魂牽夢縈的女孩Charlotte Buff,但她早已名花有主,對象還是他的好友,這段胎死腹中的愛情帶給他不小打擊,加上聞知好友Karl Wilhelm Jerusalem因愛上朋友之妻而自殺的驚人消息,促生了讓他一夕成名的代表作《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這本書信體小說不僅著墨於個人實際的感情經歷,也將苗頭擴大至社會面的抨擊批判,在庸腐、不平等的封建制度之下,高聲吶喊個人自由與意志的高貴價值,這一崇尚自由、個性解放與任感情澎湃湧生的主張,與當時歌德正努力推動的「狂飆突進運動(Strum und Drang movement)」的精神不謀而合。該運動反對法國拘謹壓抑的新古典主義,棄絕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希望喚醒作家內心的真正情感,並提倡「回歸自然」,可將其視為德國邁向浪漫主義的過渡時期。歌德與赫爾德皆曾發表過讚揚德國建築的文章,而前者在1773年發表的莎士比亞風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貝理欣葛》更是帶動一股莎士比亞風潮。一七七0年代初期的歌德創作力旺盛,也從事歌劇、戲劇以及詩的創作,而浮士德這個小說人物的構思也始於此時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31636
我喜歡歌德
    回應給: Chocola(jennyc122) 推薦2


Monkeys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Chocola
文俠隱

我也喜歡歌德,尤其在歐洲旅行時,更喜歡哥德式建築,不管是早期的哥德式還是後期繁複的哥德式,都各有特色,我都很喜歡。我認識的德國人中甚至有人平常書寫就是用歌德體在寫字。不過.....我更喜歡巴洛克式的裝飾,比較圓潤,不像歌德式如此尖銳。

歌德也曾經槓上牛頓喔!

歌德對光的組成與牛頓認為白光是所有顏色的混合色,有著極高度的爭執,還出書與牛頓大唱反調,甚至批評牛頓的實驗是荒謬錯誤的(可惜那時候牛頓已經作古,無法親自反駁,不然一定很精彩)。只是哥德卻從來沒有提出科學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理論。

這一段有趣的故事要不要也加上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31568
歌德篇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文俠隱
窗外
Chocola

“歌德是站在奧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弗裏得裏希·恩格斯  

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貧如洗的,儘管它虛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          ──哲學家謝林

 歌德的人生所以給我們以無窮興奮與深沉的安慰的,就是他只是一個人,他只是極盡了人性,但卻如此偉大,使我們對人類感到有希望,鼓動我們努力向前做一個人。                     ──德國哲學家息默爾(Simmel

  偉大的成就來自歲月的累積──德國浪漫文學代表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一部內容涵意幽深似海、恍若將漫長人生的體悟壓縮置於扉頁中的文學巨著,需要多久時間沈澱醞釀?歌德,一個讓德國文學在世界上飽具份量、熠熠生輝的詩人與劇作家,用他的生命寫出了盪氣迴腸、宏偉壯闊的詩體哲學悲劇《浮士德》,從構思至前後兩部完成出版的時間,就整整橫跨了一甲子的光陰。這個對於知識有著無窮渴求且永不滿足的古稀老博士浮士德,在生命將盡時與魔鬼梅菲斯特打了個交道,並達成協議:「假如我對某一瞬間說:請停留一下,你真美啊!那你盡可將我枷鎖,我甘願讓自己毀掉!屆時我的喪鐘將響起,你的服務便一筆勾消,我在世的時間便算了結。」一個賭注般的契約,發展出全人類善惡交織與內在衝突的縮影,如此貼近生命人性本質的哲學性議題,所撩撥的震撼性省思,其驚心動魄的程度絕不下於任何血腥屠殺的場面,而一代文豪歌德所佔據的文學地位,就像永恆的生命般屹立不搖,究竟是怎般深沈的靈魂,能成就這透視生命核心的《浮士德》呢?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31458
牛頓篇完結,再來談歌德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文俠隱
Chocola

※響噹噹的名言
    
我不知道世人對於我是怎樣的看法,不過我自己只是覺得像是在海濱玩耍的小孩 ,四處撿拾著珍奇的貝殼或漂亮的小石子,而真理的無涯大海,依然靜靜躺在我面前,等待發掘。

假如,我能比前人瞭解得略多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與牛頓的生命交流:

不可否認,牛頓有著先天聰穎的資質,憑著對對知識與真理的執著追求,鍥而不捨地探究、鑽研、實驗、思索,讓他的一生堆積起輝煌的成就。牛頓喜歡獨自思考,觀察世間萬物,在這同時,他也領悟到自己一生的使命為何──解開自然哲學的奧妙,甚至視界是拓展到宇宙星體的運行之理。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當大學課程還是風行古希臘亞理斯多德的學說時,他已能拋開世俗之流與成績的外在衡量標準,寧可投注時間精力於自己想讀的書,因而厚植了自己的知識基礎,優異的數學天賦終得師長青睞。從牛頓的事蹟,可瞭解即使是天才型的人也得一點一滴累積實力;從倫敦大瘟疫他的思想高峰期(他自稱為:Prime of my age for invention)到《自然哲學之科學原理》發表,歷經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從思想雛形到集大成的經典傑作,並非一蹴可幾的過程,而是不斷精進、發展,從光禿禿的枝幹長成茂盛蔥蘢的大樹。只要決定了要將一生奉獻於何物,未來總會有個開花結果的東西等著你。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30974
巨人?
    回應給: Monkeys(Monkeys) 推薦3


文俠隱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shouminc
文俠隱
Chocola

巧克力妹編的書,很明顯就是在蒐錄巨人,希望她也多找些東方巨人平衡報導.......

俠隱的看法是:  能夠創立學說而有學派者叫作巨人

                     能夠實踐學說流傳宗派者叫作超人  

巧克力妹啊!好好編,不要偏頗,慢慢來.........謝謝妳的認真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29335
編進去了啦,猴子弟弟
    回應給: Monkeys(Monkeys)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shouminc
Chocola
文俠隱

※功不可沒的哈雷

發現慧星的哈雷與牛頓有著深厚的情誼,《原理》一書的出版多虧有這位朋友「連哄帶騙」敦促牛頓把驚人的發現與抽絲剝繭所得的原理公諸於世。話說1684年有天哈雷與皇家學會的其他成員在討論太陽與行星之間的引力會促使它們以何種軌跡運行,於是哈雷想到去造訪牛頓,以求獲得解答。牛頓一聽,立刻毫無猶豫地回答:橢圓形。他又問他是如何知道的。由於之前牛頓演算的資料找不到了,讓他又從新開始投入這方面的計算與研究,並於該年年底發表《物體在軌道中的運行》(De Motu Corporum in Gyrum),哈雷深知機不可失,馬上又鼓勵他就此本著述擴張論述,才有了三年後的《原理》一書出版。當時應由皇家學會支付印製費用,但該會正好把預算都撥到另一本書的出版上,於是哈雷又很夠義氣地自掏腰包,讓該書順利發行,以皇家學會贈書數十本作以回報而已。該書依然搧起他與「死對頭」Hooke的紛爭,因為Hooke認為書中有些觀點是源自於他,當然牛頓是不以為然的。兩人在十多年前就曾因為牛頓發表震撼性的光學理論而結下樑子,當時Hooke嘲弄牛頓的發現光是由粒子構成,牛頓也從此傾向不發表他的研究成果,省得惹麻煩、沾了一身腥,直到Hooke逝世為止,兩人都是處於王不見王的不友善狀態。當然,好好人哈雷有時也得在兩人之間做調停的角色,只是效果還是有限。

 

※心不在焉的小牛頓
    
牛頓小時候,因父親病故,為分擔家務,他不能去上學,只能每天跟著母親幹活,還要照看同母異父的弟妹。有一回,母親讓他趕馬送麥子去另外一個村子去賣。在回來的路上,牛頓覺得任務已經完成,便一邊牽著馬,一邊拿出書,邊走邊看。走了很長一段路程,牛頓回過神來一看,馬不見了,可是韁繩還在自己手裏。牛頓趕忙到處尋找,仍然見不到馬的蹤影。這下子可麻煩了,馬可是家裏重要的財產呀!天色漸漸暗下來,滿頭大汗的牛頓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家。推開院子大門一瞧,咦,馬在棚子裡津津有味地吃著草料呢。原來牛頓只顧著看書,馬轡鬆開了,他一點感覺也沒有。老馬識途,馬就獨自地跑回家來了。 可見牛頓是多麼專注在書中的黃金屋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29199
要不要加入這個?
    回應給: Chocola(jennyc122) 推薦3


Monkeys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Chocola
shouminc
文俠隱

妳說:

謙虛的牛頓曾說:如果我有什麼比笛卡爾更進一步的發現,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今我們足下的巨人們,牛頓可是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一席之地呢。

-------------------------------------------------------------------

妳要不要把牛頓與虎克的爭執及這句話的爭議也描述一下? 牛頓是自大還是謙虛? 還是刻意貶抑虎克?

還有這個巨人到底是指誰?

這也是有趣的故事喔! (牛頓與虎克在古典物理學中都是不可否認的巨人,不過他們兩人的爭執也很有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29161
頁/共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