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與席勒的忘年之交
歌德與席勒的濃厚友誼是足以照徹歐洲文學史半邊天空的傳奇佳話。年長成熟的歌德給了席勒向上的助力,而年輕激越的席勒感染給歌德新的創作熱情,於是《浮士德》躍出水面,它的光焰穿過歷史的黑洞照耀了今日的世界。
這兩人在1794年成為好友之前,同樣住在魏瑪,也知道彼此存在,但關係十分疏離陌生。席勒在1781年發表的劇作《強盜》引起了巨大的迴響,從此開啟他人生第一波的寫作高峰,代表作品有悲劇《陰謀與愛情》(1784)、詩歌《快樂頌》(1785);而卸下宮廷要職的歌德雖然處於創作低峰期,但早在1770年代就寫出舉世聞名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兩位重量級作家的磁場究竟會是互相吸引還是產生強大斥力,所牽連的效應竟是牽連整個時代的發展,想必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吧。
幸虧這兩位詩人的相遇並沒有挾帶「王不見王」的衝突氣勢,反倒是擦出永不熄滅的熾熱火花,驚人的能量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激盪出的思想浪潮,也促使彼此衝向另一個創作高峰。也許是兩人同樣具有深厚且品味相投的文學素養,同樣經歷追求自由解放的「狂飆突進」,面對共同的現實政治環境而歸於沈澱的心境,兩條相似的起伏曲線終將朝同一路徑與目標邁進,聯手構築德國文學史上璀璨的古典時代。這裡的「古典」,並非與法國的新古典主義連成一氣,而是汲取古希臘的象徵精神,融入屬於自身文化的要素與想法,在聽任感情與極端理性之間取得揉合的平衡點。
歌德與席勒之間仍有些微的差異點──前者涉足政治,積極推動改革與理想,當然,能獲得公爵賞識與其上流出身不無關係;後者應對時局的方式較為入世,把滿腹壯志與不滿化為文字,訴諸筆伐的力量。1794年兩人碰面之後,席勒醞釀多時的文學雜誌《季節女神》(Die Horen)在歌德幫助下終於順利發行,在混亂的政治局面下保有一片純粹的天地。席勒在人生的最後十年寫出許多有優秀的作品,其中《威廉.泰爾》便是受到歌德的啟發而誕生的。歌德受到席勒鼓勵而執筆的名作有《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浮士德》第一部。
歌德憶起席勒時曾言:「我有了席勒,對我來說是一種真正的幸福。雖然我們性格不同,但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相同,這使我們之間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實際上我們之中任何一人離開了對方都無法生活。」可見彼此在其生命中的重要性。
※與歌德的生命交流:
歌德,偉大的靈魂,留給後世偉大的思想巨著《浮士德》,這是他傾注畢生心力的成果,甚至齒落髮白的年紀也不肯放下他的如椽之筆。一部經典不會憑空突然迸出,在他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看到它的蛻變,從Urfraust、Fraust: Ein Fragment、Fraust Part I、Fraust Part II一直一直積累、擴張,就像一磚一瓦漸漸蓋築的巨塔般雄偉壯麗、堅不可摧,令人仰頭崇望,讚嘆不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無法像他一樣偉大,但我們可以找出值得自己一輩子去成就的事情,在每個人生階段,漸漸讓夢想成形,越來越接近心中理想的原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