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相關評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救救貧困世代 別讓孩子們預約當「下流老人」
 瀏覽343|回應2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救救貧困世代 別讓孩子們預約當「下流老人」

2016-12-08 03:11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洪欣慈、呂思逸/台北報導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他們從高中起始背負沉重學貸、日夜打工無法...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他們從高中起始背負沉重學貸、日夜打工無法好好念書。台灣「貧困世代」 誰來救? 記者程宜華/攝影 圖/聯合報提供
青貧族失業率高、起薪低,一出社會就因學貸等債務壓身,且越來越多人從事派遣工等的非...
青貧族失業率高、起薪低,一出社會就因學貸等債務壓身,且越來越多人從事派遣工等的非典型工作。 本報資料照片

還沒出社會,就背了卅萬的沉重學貸;出社會只能找到月薪不到卅K的工作,還完學貸得要十多年。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低薪社會新鮮人面臨龐大學貸壓力,造成台灣青年貧困化,一如日本「貧困世代」。

「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在新作「貧困世代」中說,「貧困世代」因學貸、勞動環境惡化,陷入一輩子貧困的困境。「貧困世代」在日本有三千六百萬人,年齡在十五至卅九歲間;他們處於人生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卻被視為「下流老人」的預備軍,是「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

學貸越背越多

勞基法「一例一休」修正案前天三讀通過後,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等青年團體昨發表聲明說,台灣私立大學四分之一學生背學貸,三分之一的上班族超過卅歲、月薪不到卅K,「已經沒有什麼空間,再放任青年貧窮或勞動剝削惡化下去。」

教育部也統計,國內大專、高中職有卅多萬人申請學貸;以一○三學年度統計,兩教育階段全年總學貸金額高達二三○億元。」申請學生中,超過八成集中在私校,就讀私校的學生弱勢比率又高,陷入惡性循環,「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薪水越來越少

勞動部相關統計則指出,青年勞工薪資平均每月工作薪資才約二萬八九二五元,相較二○一二年雖微增一千五百元,但若計算物價,薪資水準其實倒退;國內青年失業率也一直高於整體平均。

日子越忙越窮

藤田提及,「貧困世代」若無政策或環境支援,無法脫離越忙越窮的「窮忙族」,不僅成為社會負擔,社會也會因為缺乏年輕人的支撐,落入集體貧窮的惡性循環。

蔡英文總統相當重視青年困境,連續在就職典禮和國慶文告中,多次提到要解決年輕人的低薪貧困窘境。如何改變台灣「貧困世代」,讓他們不會下沉成為「下流老人」?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說,要從教育體系做起,尤其提升高職設備、師資,讓高職畢業的學生也能被產業界認可、聘用,學生的未來就可有不同選擇,「否則等產業都外移、技術出現斷層,這些機會也沒了。」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說,短期政府可用公共治理角色,直接提高基本工資;增強企業社會責任,促使企業以私人治理角度,改善利潤分配問題。中長期計畫則要從經濟層面,改善「產業結構」,幫助產業轉型。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社會後又面臨低薪環境,不僅成了「貧困世...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社會後又面臨低薪環境,不僅成了「貧困世代」,還可能惡性循環成「下流老人」 。 記者程宜華/攝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5563700
 回應文章
青貧族預約下流老人? 中年就慘兮兮了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青貧族預約下流老人? 中年就慘兮兮了

2016-12-09 04:17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社會後又面臨低薪環境,不僅成了「貧困世...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社會後又面臨低薪環境,不僅成了「貧困世代」,還可能惡性循環成「下流老人」 。 記者程宜華/攝影
昨日聯合報頭版報導,別讓孩子預約當「下流老人」,這預言似乎太樂觀;我猜,中年就已經慘兮兮。

廿多年前,姊姊離婚,帶兒子回來;這幾年,外甥循著我當年成長的模式,國中畢業半工半讀,讀完大學,考了一些證照,服完役先在一家營造廠當監工,月入三萬多;當時積蓄不到十萬元的他想買房子,我勸他:「你連頭期款都繳不起,況且,你能保證未來廿年都賺三萬多嗎?」外甥只好打消念頭。

後來,外甥因故離職,年輕、有證照、大學畢業的他,一時間找不到工作,只好到鐵工廠當粗工,老闆給錢叫他們自己去工會投勞健保,當然也沒有提撥六趴。

這工作並不穩定,有時一個月才出勤四天;在這樣的大環境打拚,使外甥變成只要存到一點錢就去旅行,因為,那是他們唯一可以掌握的幸福、實現的夢想。這樣的薪資下,他沒有成家、買家的打算,幸好當年他半工半讀付學費,要不然今天會更慘。

我常想,這樣的年輕人,肯做事、願打拚,若在我們那個年代,鐵定是一個穩定的優良員工,可一路做到老,現在這種個性最容易被機器人取代。

四十六歲的我,有積蓄、勞保和國民年金,還有一個終生儲蓄險明年到期;隨時可能會失業的外甥,卻只有四十年後才能領的勞保年金,屆時,那筆錢肯定因通膨縮水許多。

身為舅舅的我,只能強迫他買簡單的醫療險,勸他多儲蓄;但是現在存錢真難,我看,經濟情況比外甥差的應不在少數,政府除了建社宅外,應該也要想辦法養成年輕人儲蓄習慣。

勞退基金既然可以拿去股市操作,政府應該也能成立一個報酬率比定存更好的投資,排富且針對年輕人,幫他們負擔一點本,吸引他們定期定額投入,至少十年後才能「分期」領回,以彌補未領勞保前的過渡期,不然,「下流」的人肯定越來越年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5564134
下流老人預備軍…兩「魔王」纏住台灣青年世代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下流老人預備軍…兩「魔王」纏住台灣青年世代

    • 學貸、低薪是元兇,日本「貧困世代」有3600萬人,一輩子無法翻身。

    • 台灣1/3超過30歲的人,月薪不到30K,「政府再不改變,遲早跟日本一樣」。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社會新鮮人領低薪同時,還得面臨龐大學貸還款壓力。學貸、低薪,成為造成台灣青年貧困化的兩大元凶,一如日本的「貧困世代」。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社會後又面臨低薪環境,不僅成了「貧困世代」,還可能惡性循環成「下流老人」 。記者程宜華/攝影

「下流老人」作者新書 揭露日本「貧困世代」

「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話題新作「貧困世代」,中文版今天上市。藤田在書中指出,「貧困世代」因學貸、勞動環境惡化,陷入一輩子貧困的困境。

「貧困世代」在日本有3600萬人,年齡在15至39歲之間。他們處於人生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卻被視為「下流老人」的預備軍,認為這是「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貧困世代」從高中開始背負沉重學貸、進社會遇到職場急遽惡化,超時工作卻只能當非正職員工。

許多人在惡劣的求職環境中身心受損、罹患憂鬱症或成為繭居族。就算能平安工作到60歲,也不能比照上一代領取合理退休金。日本的「貧困世代」現象,彷彿預言台灣社會的未來。

資料來源/高寶出版社「貧困世代」、製表/陳宛茜

台灣1/3超過30歲的人 月薪不到30K

「一例一休」日前通過三讀。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等青年團體,昨對此發表聲明指出,台灣私立大學學生四分之一必須背負學貸,三分之一的上班族超過30歲、月薪卻領不到30K,「已經沒有什麼空間再放任青年貧窮或勞動剝削惡化下去。」

這卻是一批遭社會忽視的族群。藤田以日本為例,政府、社福制度往往認為年輕人不需要支援。上一代則以過時的職場觀念看下一代,認為「以前更辛苦」、「趁年輕時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動輒把他們打為「草莓族」,讓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然而,「貧困世代」若是沒有政策或環境的支援,無法脫離越忙越窮的「窮忙族」。政府若放任「貧困世代」繼續下沉,他們不僅成為社會的負擔,社會也會因為缺乏年輕人的支撐,落入集體貧窮的惡性循環。

如何改變台灣的「貧困世代」,讓他們不會下沉成為「下流老人」?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負沉重學貸、日夜打工無法好好念書。記者程宜華/攝影

學者:政府需調整利潤分配結構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表示,多管齊下才能改善年輕人低薪問題,短期可著手調整資方利潤分配,政府以公共治理角色,直接提高基本工資;勞工組成工會以社會治理角度,勞資雙方對談,提高薪資、相關福利;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促使企業以私人治理角度,改善利潤分配問題。

「未來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指出,台灣從2000年以來,受全球不景氣影響,台灣薪資環境普遍停滯,加上產業外移,職缺數相對減少,現在年齡在50歲以上的父母,還有一定能力協助孩子;但50歲以下的父母已經沒有太大能力幫忙小孩負擔這麼多,學貸人數只會愈來愈多,或只能被迫提早出社會從事低薪工作。

加強技職教育 是台灣最後希望

辛炳隆直言,政府現在若不設法改變,「遲早會跟日本一樣」,要改善青年貧窮問題,根本還是要從教育體系做起,過去台灣教育資源分配、社會氛圍讓年輕人都得去念大學,不僅造成青年背債,人力供需也失衡。

辛炳隆認為,未來教育方向要改變,政府應將資源導入技職體系,尤其是高職階段,提升高職設備、師資,讓高職出來的學生也能被產業界認可、聘用,學生的未來就可以有不同選擇,「要做要快,否則等產業都外移出去、技術出現斷層,這些機會也沒了。」

聯合報/陳宛茜、洪欣慈、呂思逸 報導
聯合報/林秀姿、吳佩玲、馮士齡、楊國長 製作
主圖/報系資料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556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