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3 01: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資通訊(ICT)產業要如何改變製造業思維,擺脫代工宿命,轉型發展更具潛力的產業,一直是國內產官學界努力尋求解決的課題。如今適逢新舊政權交接之際,加上國際經濟局勢變動頻繁,各國都在尋求產業轉型契機,正是企業重新思考找出因應辦法的重要時刻。
首先,全球資通訊產業的面貌正在快速轉變,在多元載具與大智移雲(大數據、智能、移動、雲端)趨勢的推動下,傳統的製造代工業,因為相關產品的特色與功能,幾乎都由客戶端所掌控與定義,代工廠的理解以及能參與的都很有限,必然面臨很大衝擊。企業要掌握關鍵技術、開放平台、應用與服務整合等發展,才能在世代與典範移轉過程中,保有長期不敗的競爭力。
此外,各種產品除了硬體功能外,重點在於後續的軟體應用與服務,透過這些服務,品牌業者強化與使用者的溝通,建立更深的品牌個性與魅力。在這個層面上,不僅以代工為主的台灣廠商很難碰觸,即使品牌業者,由於受制於傳統製造業的思維,也很少有施展發揮的空間。
因此,台灣產業要擺脫代工宿命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建立與終端使用者的直接溝通,這已成為企業無法迴避的選項。事實上,近來台灣不少公司切入供遊戲玩家使用的電競PC產品,就是一個需要與玩家進行更多溝通互動的市場,這種市場也許不大,但利潤很高,若能累積許多個類似的小市場,對轉型升級就有很大幫助。
其次,過去台灣習慣做代工生意,通常也只認識行業裡很少數的人,例如只要認識惠普、戴爾或蘋果的採購人員就夠了,由他們那裡取得消費市場的走向及產品規格需求等資訊,但是,如今消費者的喜好瞬息萬變,台灣廠商隔著一層關係去理解,當然很難抓到商機。
掌握第一線的通路,與消費者直接接觸,也是必要功課。台灣在品牌與通路的布局一直很弱,因此,擴大人才吸收的面向,延攬不同領域專才加入,尤其是有歐美或中國等大市場經營歷練的人才,更是企業轉型升級中需要注入的新血。
過去一、兩年間,許多國際大廠都進行重組與裁員,甚至當中國大陸猛砸資金進行海外收購時,被收購的企業中,也有許多員工正蠢蠢欲動,台灣眾多企業都還擁有豐沛資金,即使不能大手筆併購,也應該利用這個時機儘快延攬吸收人才,以彌補電子業老闆自己的不足之處。
更重要的是,台灣也應該思考,過去在製造業上累積的優勢,要如何進一步發揮應用。台灣自行車業曾經以整合上下游產業力量的A-Team,讓產業成功轉型升級,如今,曾在全世界更加成功的電子業,也應捐棄成見,進行上下游力量的整合,才能抵禦來自中國、韓國等業者的挑戰。
舉例來說,目前許多公司都想切入汽車電子的關鍵零組件市場,加上中國大陸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有建立本地自主工業體系的呼聲與需求,因此,台灣企業可以抓緊這個關鍵時刻,趕快整合集體的力量,號召國外大廠及大陸車廠,結合台灣的電子五哥及半導體龍頭業者,成立大型汽車電子系統整合公司,才能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商機。最後,任何企業面臨逆境考驗時,最重要的還是企業主有無改變的決心。近幾年來,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為了參與整併夏普的投資機會,不僅出錢出力,運用各方力量,展現鍥而不捨的精神與爭取到底的決心,這種打拚的毅力與精神,仍是台灣企業逆境求生的典範。
總之,在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中,往往帶來嚴厲的挑戰,但同樣也有很多機會,這已是資通訊產業發展的常態,身經百戰的台灣企業領導人,與其感嘆時不我予,不如掌握當下時機,為企業建立可長可久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