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經建會需要赴新加坡考察失業率嗎?
2010-06-05 02:11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馬英九總統上週於財經會報指示經建會赴新加坡考察何以該國失業率會降至2.2%,經建會旋即規劃赴星考察計畫,預計於下週啟程。我們認為台灣與新加坡雖同屬亞洲四小龍,但產業結構差異甚大,這樣的考察,意義實在不大。
自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年底失業率沒有低於5%將請辭負責以來,各部會即傾盡全力,以降低失業率為首要目標,如此而有新加坡之行,不難理解。但執政當局必須明白:「降低失業率未必能改善失業情勢,降低失業率未必能減輕庶民痛苦。」這兩句話似有扞格,事實上並無矛盾之處。
過去這些年,政府施政已陷入數字的迷思,內閣追求數字的熱情已遠遠超過關心民瘼的熱情,失業率即為其中之一。失業率原意在於衡量一國失業情勢,藉以了解民間疾苦,進而研擬對策加以改善,從而提升國人的生活水準。遺憾的是,如今卻反其道而行,降低失業率既為首要目標,那麼只要能增加就業,管他典型或非典型?管他是人力派遣或臨時僱用?反正派遣人力生活的艱辛,臨時受僱者心中的無奈,又不會呈現在失業率這項數字上。然而長此以往,也許有一天台灣的失業率會降到像新加坡的2.2%,但是街上盡是徬徨的青年、失志的勞工及踽蝺獨行的貧窮工作者,社會上沒有因工作而帶來的自信,也沒有因充滿希望而產生的歡樂,這是執政者樂於看到的情景嗎?這樣的低失業率,意義何在?
政府部門這段期間一直在做降低失業率的事情,而不是在做改善失業問題的工作,這正是隱憂所在。為了改善失業率,近年政府不斷倡議鬆綁臨時僱用的條件、鬆綁人力派遣的限制,美其名是增加勞動市場的僱用彈性,可以提高企業的僱用意願,進而降低失業率,但是最終將為社會帶來無窮的紛擾。日本這幾年非典型僱用人口升高所形成嚴重社會問題,足堪借鏡。
持平而論,在金融海嘯期間,適度採取工資補貼、擴大政府僱用,確可紓解民困,我們認為應給政府高度肯定。但這應是短期權宜的做法,而非長期應有的對策。隨著近期經濟復甦,景氣燈號連四紅,政府理應提出長期的人力政策才是。惟直到如今,政府為兌現失業率低於5%的承諾,時而有加碼就業方案的計畫,時而有赴星國考察的構想,甚至下半年還要再投入逾百億元創造13.5萬個就業機會,奇招盡出,令人嘆為觀止。
政府主管部會所以「奇招盡出」,是因為太熟悉失業率的計算方式,深深了解降低失業率的各種方法。舉例來說,除了放寬臨時僱用條件、鬆綁人力派遣限制有助於降低失業率之外,政府這一年來所採取的工資補貼、擴大公共部門僱用、安排役男儘早入伍、鼓勵失業者重返校園,對於降低失業率也大有助益。整體而言,政府在降低失業率這件事上,可說已展現出「靈活高明」的技巧。
所謂「靈活高明」,在於依定義,失業率是以15歲以上的民間人口為統計範圍,軍人、監管人口皆不是調查對象,因此若能讓這些甫自大學畢業的役男,儘速赴軍中服役,即可降低數萬社會新鮮人失業的風險。而在大學校園逾百萬學生,他們都屬於「非勞動力」,每年驪歌響起,如果25萬畢業生全數進入市場找工作,在粥少僧多下,這25萬「非勞動力」瞬間將會有極大比例變成「失業者」,這也是何以每年七、八月國內失業率會驟然升高的原因。因此讓學子們留在校園,自然也可以降低失業率。
採工資補貼,或讓役男提前入伍,或讓學子留在校園,雖然可以降低失業人數,但絕非改善失業問題的根本方法。長此以往,非僅政府財政難以維持,也將掩飾真實的失業情勢,而低估失業問題的嚴重性。待來日國庫無以為繼,促進就業一夕退場,失業率猛然升高,這將會是一場災難。究竟是降低失業率重要?還是改善失業問題重要?主政者必須仔細思量。
要而言之,若從降低失業率的技術而言,吳內閣這一年來所展現的功力已是亞洲首屈一指,完全沒有赴國外考察的必要。若從產業發展對就業的影響而言,台灣即使該考察,考察的對象也應該是南韓、日本這些產業型態與台灣相類似的國家,而非新加坡。
台灣今天失業問題的改善之道,不在於赴國外考察幾趟,也不在於委外多進行幾篇研究,因為經建會、勞委會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棟了。真正的關鍵,在於執政當局到底是關心失業率,還是失業問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若政府決策高層關心的依舊只是失業率這項數字,台灣的失業問題將永遠不會有改善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