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0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在接連發生員工「12跳」事件之後,鴻海集團所屬富士康公司最近先後二度宣布大幅調漲員工薪資措施,其後續效應則已迅速浮現。根據媒體報導,深圳、昆山等地多家台商如美律實業、書元機械,均遭遇員工以罷工作為手段要脅加薪,顯見整體負面影響正逐步擴大。這樣的發展,將對中國社會穩定、企業經營及勞資關係帶來何等衝擊,非常值得關注。
富士康深圳廠區所以發生員工跳樓事件,並非導因於基層人員對薪資水準的不滿,因為富士康的薪資與福利並不比中國其他公司差,甚至優於其他公司。真正關鍵因素,誠如本報日昨社論所述,乃因今日的中國,已經不是當年只求滿足基本溫飽需求的中國,當今中國年輕一代的員工,在網路化、國際化的環境下成長,其眼界與期望已大為提升,採取壓抑部分人性的軍事化管理模式,正是造成難耐壓力的員工走向絕路的主要原因。
富士康若要解決問題、化解危機,薪資適度調整或為方式之一,但容我們說,此一做法治標足已,治本差矣,關鍵在於,中共建政以來穩定已達60多年的勞資互信關係,經過富士康12跳事件,確實面臨崩解危機。
富士康經營階層採取的對應之策,是加薪一倍,先於六月起調薪3成,由900元人民幣提高為1,200元人民幣,繼之又決定10月加薪至2,000元人民幣,兩次加薪幅度高達122%。富士康此種做法如果只是單純地增加經營成本,則受影響者僅為其投資人,外界自是無由置喙。但事實上,富士康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最典型的樣板企業,其所作所為動見觀瞻,影響層面既深且廣,自是難免必須面對外界的議論。
首先,富士康在發生員工連續跳樓事件之後驟然大幅調升薪資水準,透過媒體廣泛報導,無異於向大陸民眾傳達一項訊息:企業經營者在強大壓力之下,是可以同意提高大幅調高薪水的;過去沒有主動調薪,是因為尚未遭遇足夠的壓力。果不其然,富士康的調薪加上佛山本田罷工事件同時發生,立刻引發大陸各地工人群起採取罷工手段要求加薪,影響層面甚至已由珠三角擴散到長三角;且不僅台商受到波及,其他外商甚至大陸國營企業都面臨同樣的威脅,這代表著,大陸原本勞方諒解資方、資方體恤勞方的勞資互信,瀕臨嚴重挑戰。
任何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成長到一定程度時,勢必面臨員工薪水必須調整的問題。一般情況都是企業經營者在獲有利潤下,主動與員工分享成果,僱主顯示照顧同仁的誠意,而員工則報以更賣力的工作投入,如此建立的和諧勞僱關係,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根基。相反地,若是由於勞工採取罷工、抗爭手段或施加其他壓力,企業主才被迫調高薪資,則勞僱之間喪失彼此信賴,必定很難繼續攜手合作共創榮景。富士康的大幅調薪如果引發示範作用,中國各地勞工群起運用激烈手段要求資方加薪,則不僅企業營運受到嚴重衝擊,甚至更將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一大隱憂。
其次,中國自從開始推動改革開放之後,一直憑藉低廉的勞力、土地及原料成本,製造便宜商品輸往全球各地,成功扮演「世界工廠」角色,也帶動中國經濟經常每年呈現兩位數的成長。如今內外環境開始出現變化,各項成本也逐漸向上墊高,中國政府因應嶄新情勢,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調整各項財經政策,包括引導勞工所得水準往上調升。但勞動成本的上漲,在任何國家都是循序漸進,執政者絕對不願見到跳躍式的薪資漲幅,以免因為生產成本驟然提高,損及國際競爭力,從而阻滯經濟成長,畢竟經濟學告訴我們,工資這玩意兒,是有向下僵固性的。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日前談到富士康調薪時表示:「…加薪的『蝴蝶效應』,相信全中國製造業、服務業甚至媒體業全部的薪資都會上來。」郭董的預期如果不幸成為事實,絕對將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利空」。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富士康作為大陸最具指標性的台商,這次的調薪決策,受到衝擊最大的無疑是遍佈中國各地的台資企業。除了面臨員工群起要求大幅加薪必須立即處理,如何因應製造成本巨幅上揚的營運壓力,已成為眾多台商共同的課題,於是「南進」、「回流」政策再度受到熱烈討論。我政府主管當局對於台商的處境自然應該關切,並應盡力設法提供協助,但上述政策已經討論許久,迄今未見具體成效,顯見諸多客觀條件並非操之在我,台商企業恐怕只有自求多福。
總之,富士康從「連續12跳」到「加薪一倍」,雖是個別企業事件,但引起兩岸社會普遍關注,實因其影響層面殊為廣泛。郭董事長或許想做成吉思汗,東西跑馬,一年不能止境,但當今的全球、乃至於台商,可不是13世紀的俄羅斯大公,也不是建國120年的大金、偏安140年的南宋,其高調處理解決勞資關係的做法,令有識之士人不禁擔憂:大陸勞資互信面臨崩解、心結揪不可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及台商處境,都將造成難以預料影響,這,不是自私心態下所造成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