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相關評論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失業統計......不能說的祕密
 瀏覽538|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08-31 工商時報 【于國欽】

     1995年8月美國的官方失業率為5.7%,失業人口達748萬,但經濟學家梭羅(L.C.Thurow)認為,若把隱藏在非勞動力裡的隱性失業者、找不到全職而被迫從事臨時工的人口計入,這一年秋天美國失業率已接近14%。

     失業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概念,為了便於統計,因此必須有明確的定義,但隨著就業型態的轉變,那些每週工作不到兩天的人應該算就業者?還是失業者?那些找不到工作而暫時賦閒者該算失業者?還是非勞動力?1995年梭羅已提出質疑,近年來隨著台灣「非典型就業」急速增加,同樣的問題也已在台灣浮現。

     正確與精確 常常陷入兩難困境

     社會科學常常陷入正確(accurate)與精確(precise)兩難困境,失業統計也是如此。給一個失業的定義,這是追求統計上的精確,但也正由於追求這個定義上的精確,忽略了外在就業型態的變化、及人們自尊心的防衛,使得這個精確的失業統計反而難以呈現社會失業的實況。這也是為什麼不論美、歐或台灣,官方發布的失業率總會被認為過於低估的原因。

     精確和正確這兩個概念,在自然科學裡不致有太大的衝突,但在社會科學裡確實經常顧此失彼,這主要是因為社會科學裡探討的主體是人,人有理性也有感性。而失業調查的一個重要假設前提是回答問卷者是理性的,但事實上,一談到失業,人們恐怕很難理性的起來,在隔著自尊心的面紗下,有多少失業問題可以被正確的量化出來?不無疑問。

     失業者普遍借錢過日子 卻不承認

     舉個例子,失業者的生活費到底從哪裡來?從1992年到2008年的歷年調查可以發現,承認靠借錢過日子的比率不到1%,惟事實上失業者借錢過日子的情況極為普遍,幾年前身陷雙卡風暴中的50萬卡奴中,60%的年齡層落在30到49歲之間,這些人之所以積欠卡債,並非揮霍玩樂,而是失業或創業失敗使然。但即令如此,在自尊心的驅使下,幾乎沒有人願意坦承自己狼狽的處境。

     那麼他們怎麼答覆這道問題呢?2008年有51%的失業者表示生活費由家庭支持,有48%表示靠原有儲蓄,靠資遣費及政府失業給付者合計不到1%。很明顯,多數人選擇籠統的答覆這個問題,而且不止是2008年如此,從1992年以來的歷次調查,合計靠儲蓄與家庭支持兩項所占的比率皆逾96%。

     有趣的是,失業者中答覆靠儲蓄過日子的比率愈來愈高,從1992年的41%到近年已逼近50%,這是真心話或是場面話?我們可以由另一份「家庭收支調查」比對一下,這份調查告訴我們近年台灣家庭儲蓄率已是愈來愈低,由1992年的30.4%降至去年的22.8%,除了高所得家庭的儲蓄還在升高,中產及弱勢家庭的儲蓄已是年年下滑,甚至毫無儲蓄可言,而受失業衝擊最烈者絕大部分正是這些家庭,這樣看來,他們還有多少儲蓄可供失業期間使用?答案已呼之欲出。

     根據家庭收支調查,去年台灣754萬戶家庭依所得高低排序然後分成五等分,每一等分約有150萬戶家庭,第1等分位(最低所得組)去年入不敷出,儲蓄為負值-5,902元,第2等分位42,149元,第3等分位108,525元,他們的儲蓄約僅十年前50%到80%,近年這些家庭儲蓄驟降,其所累計的儲蓄存量也遠低於十年前,實在禁不起幾次失業的消磨,但即令存摺上已沒有多少錢,當被詢及如何在失業期間過日子時,回答以儲蓄過日子的人數卻大幅升高,由此可知,多數人在捍衛自尊下,回答這道題目時,感性仍多於理性。

     釐清隱藏失業的密碼 才能找出真相

     一份失業問卷上有很多涉及面子、自尊心的問題,要一個人承認找了一年的工作仍為人所拒、要一個人承認非借錢無法過活,都不是容易的事,因此調查所得到的數據隱藏了很多失業的密碼,必須交互比對釐清理性與感性的分界,才能在追求精確的失業統計中,找出正確的失業真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359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