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9.04.30 05:37 am
行政院主計處發布3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概況前夕,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指出,政府採取各項有效措施,失業率增加幅度應減緩,她預估三月失業率絕對不會破6%。結果真的未破6%為5.81%,讓王主委鬆了一口氣。但深入分析3月人力資源統計,所呈現的問題,可能比失業率破6%更嚴重;尤其暑期畢業潮即將來臨,必須事先策劃未雨綢繆,以資因應。
我們之所以指出當前失業問題比破6%更嚴重,主要從下面幾點觀察:
一是根據15歲以上人口動態變化分析;在經濟正常狀態,每年增加的15歲以上民間人口,約四分之三流入勞動力人口,約四分之一流入非勞動力人口;即使在民國90年經濟淪為50年來首度負成長,91年失業率竄升5%以上時,15歲以上增加的人口流入勞動力者尚占44%,流入非勞動力者也不過56%。然今年3月與金融海嘯爆發前的去年8月比較,七個月來15歲以上增加的民間人口,流入非勞動力者竟然高達147%,流入勞動力者是-47%;這是極不正常,也非常不合理的現象。
二、最近七個月來就業者中被裁員的淨額高達24.4萬人,而其中轉為失業者僅17.8萬人,失業率才未破6%;竟然有6.6萬人原有工作被裁減後未再找工作,而變成非勞動力。其中除少數已屆退休年齡外,絕大多數是具有工作能力,有工作意願,也想找工作,只是在調查當周未找工作而被列為非勞動力。如此等被裁人員長期不找工作,顯然是對社會不再寄以厚望,而到哀莫大於心死的境界,是何等的悲哀!若未來還想找工作,在這被列為非勞動力人口期間,失去失業資格,連申請失業救濟都無法獲得,豈不較列為失業者更淒慘?
三、在國外,15歲以上民間人口,具有工作能力、有工作意願,想工作,如未找工作者,仍列入勞動人口中的失業者;但台灣將他們列入非勞動者,故在作國際比較時,台灣所統計的失業率顯然偏低。因此,主計處將非勞動力中的「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人數」加入失業人數中列為「廣義的失業率」,以利國際比較。依廣義失業率即國際間一般所稱的失業率,台灣去年11月已超過6%,今年2月破7%,3月更達7.4%。但實際上,還不止此;根據過去經驗,愈是在不景氣時,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每年增加的人數,占非勞動力增加人數比例愈高,如90、91年約占三分之一,但近七個月來卻大幅降低,祇有13%,顯然有低估現象。
另據行政院主計處對工商場所調查統計,今年2月與去年8月比較,半年來工商服務業受僱員工被裁減的淨人數高達33.3萬人,較同期間對家庭所作的人力資源調查整體就業人數被裁減淨額24萬人,多出9.3萬人。這雖是兩種不同調查間所發生的差異,但最近所發生的案件,如已被廠商所裁減失業的員工,卻瞞著家人朝九晚五外出假裝上班,致使在人力資源向家庭調查時仍列為上班族,這種現象除間接證實人力資源調查的失業率有偏低之嫌外,這類被裁減員工心理上的壓力,遠較一般失業員工更痛苦,故最後走上絕路不在少數。
再觀察去年8月工商服務業受僱的665萬員工,到今年2月被裁減掉33.3萬人後,仍在工作的631.7萬人,今年1、2月平均薪資較去年同期削減了12.13%,生活那能不節衣縮食?而其中製造業員工薪資更削減了20.62%,這除年終獎金無著外,還有許多廠商放無薪假的結果。目前製造業所僱員工及其家屬,超過500萬人,每月收入少了五分之一,其悲慘情況可想而知。
有人認為放無薪假可降低廠商生產成本,但今年1-2月製造業生產大減35.9%,而為了挺員工只裁減員工5.6%。因此,每單位產出勞動成本年上漲率接近20%,在出廠價格不漲反跌的壓力下,真是血本無歸。
雖然某些政務官高喊春燕快來了,但當前民間的這些疾苦知曉嗎?有無化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