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王武郎/勞動人權協會總幹事(高雄市)】 2009.01.31 02:47 am
日昨行政院長劉兆玄宣布,將於今明兩年推動規畫與立法完成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及照護服務輸送系統,以建構全方位的社會安全網。雖然宣布時機正值春節假期,卻也引起關注。因台灣早步入老年化社會,不論是身處在城市裏或農村中,都能感受到老年人的照護問題的重要性,而且社福學界、社運界借鑑其他國家地區的社會安全制度的經驗,對此早有相關研究和倡議。
值得注意的還是劉院長宣布時所強調的,指施政重點除振興經濟外,也把「擴大照顧弱勢」當作重要的施政策略。換句話講,對劉內閣而言,其是把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也納為應對當前經濟危機的視野之中。而這一點與近鄰日本把擴大介(照)護、醫療產業,來拉大內需,作為經濟危機下的對策之一頗為相似。
的確,從類似的政策手段中能夠看到,當前的經濟危機從美國傳導至世界各地,從金融海嘯的侵襲到對製造業部門的停產打擊,在在顯示出當前虛擬經濟的投機性格,當前全球從事虛擬經濟的資本占了近九成七,早已對實體經濟的運作基礎產生掏空威脅。因而如何一方面擴大實體經濟的效用,一方面加強社會安全網的功能,自然成為各個政府度過經濟危機的重要目標之一。
長期照護保險政策的推出,可以認為是近期馬英九政府商討救失業的結論對策之一,也有其實施的必要。然與消費券一時的經濟刺激作用不同,未來此政策的重要影響性會是更長遠的。
根據已開辦國家的經驗,該制度將有可能成為未來推動擴大內需經濟,及創造新型就業機會的產業。對此制度的規畫及該項產業的培育,相關的前景和落實就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例如:生活照護士的養成是對擴大雇用有幫助的,然如何與當前緊迫嚴峻的就業形勢相因應則成為值得探討問題。
在現實操作上,民眾最關心的莫過於該制度的開辦預算和經費來源。雖說長期照護制度開辦後,一般家庭不用再為沈重照顧費或看護工費用憂心;但在當前多數民眾早對各項保險費用支出增加不滿之際,再增加負擔必有所抱怨。這種抱怨會伴隨中下層民眾近幾年可支配所得的降低、失業威脅、生活壓力的升高而增加。民眾的不安是相當現實的,執政者的政策意圖反有成為引發民眾不滿的可能。
為避免此項強調以民為本的社會系統工程,結果只淪為算盤上盤撥,或變為政黨競爭的加碼遊戲。只有回歸到現代國家屬性裡政府應負起照顧老年人生活的社會保障職能,結合具體的施政大環境及要求,例如:進一步維持兩岸關係的和解,停止對外軍事採購,調整軍事國防預算轉往社福環衛預算;轉變傳統的就業方式,增加社會福利型的產業發展,擴大雇用等等的總體設想才屬合理,這也是取得民眾支持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