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社論】 2009.01.30 01:08 pm
大年初五,傳統上稱為「隔開」,除了農人可以繼續休息到元宵節外,其餘百工商舖,從今天起就恢復正常工作了。
傳統習俗、觀念,很多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了。然而,還是有些傳統智慧,不該也不能輕易拋棄。例如說,「開工」種種儀式強調的,是個人的敬業精神,勤奮工作的態度,和自我工作技藝的提升精進。這一方面的道理,不論社會如何改變,都還是有其寶貴價值的。
今年大家生活上最普遍關切的,是經濟不景氣,以及因應不景氣的辦法。從新曆年調整連放四天假,到發放消費券,再到長達九天的農曆春節,政策宣導與市場主題,內容多偏向於「努力消費刺激景氣」。各界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消費,如何創造消費。
在這樣的消費熱潮中,我們不該忘了,消費能夠提升商機,卻絕不表示,只要全民消費,就大家都能賺到錢。在總體面,要使經濟基本條件改善,仍有待政策主導;在個體面,有人賺得到錢,有人就是賺不到。而中間的差異,關鍵不在消費,反而在於傳統所強調的種種美德,包括敬業精神,勤奮態度,以及工作能力的突破和技術提升。當機會來臨,畢竟還是敬業、勤奮、創新的人,才能搶先機,把握住其中利基。
所以,在「消費花錢」之外,公共言論也應多談談「工作賺錢」的道理。天天談消費,很容易創造出一種迷思,以為只要靠消費,經濟難關就可應刃而解。這種迷思可能帶來逃避,而天底下沒有那麼方便的事。消費只是讓經濟不至於停滯緊縮的一項必要條件,不是保證經濟良好運轉的充分條件。
要使經濟能提振,還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創造就業機會之外,還要更有效率的工作機制,提升產品與服務的價值。越是不景氣,越需要勞心勞力突破現狀,仔細檢討既有工作環境與系統中的問題,積極引進新觀念新技術,在困境中開拓市場。最近某些行業、某些商家「逆勢成長」的例子,可作為範本。反過來說,原本在安逸狀態下可以蒙混過去的狀態,到了不景氣時代,可能成為企業的致命傷。在許多行業開工的今天,大家應重新思考傳統注重的勤奮工作價值,提振精神迎接這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