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鄭博文/雲科大工業管理所教授(雲縣斗六)】 2009.01.24 02:56 am
前天在校園遇到一位已經畢業六年的校友,親切的叫我,但開頭的第一句話是:「老師,我失業了。」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有一天早上,我接到一位已經畢業多年的研究生來電:「老師,您今天會在學校嗎?我想去看您。」我從電話中可以感受一股不尋常的口吻,因此沒有多問,就約他來校共進午餐。
這位學生告訴我,他的工廠一年前搬去大陸,當時給他三個選擇:一起到大陸打拚、到台北總公司上班或是被資遣。由於他和父母、妻子同住在南部,既不願意到大陸,也不想到台北,因此就選擇被資遣。想不到,之後找工作一直不順利。後來,參加政府辦的第二專長訓練。但兩個月的訓練結束之後,又過了幾個月還是找不到工作。每天在家裡,只有他一個人,越待越沒有信心,越待心理越恐慌。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記得當時他的一句話:「老師,你有沒有事情可以讓我做?我不領錢都沒關係,因為,我不能每天無所事事的待在家裡,再這樣下去,我一定會悶出病來。」
主計處公布去年十二月失業人數逼近五十五萬人,預計農曆年後還有另一波失業潮。面對如此嚴峻的國家處境,相對穩定的大學院校,不能再自外於這一波即將到來的社會動盪。
一、大學或研究所畢業校友,遇到挫折,常會想回到母校,向過去熟悉的師長尋求建言甚至輔導。但礙於面子,並非每一學生皆會這麼做。因此,各大學的校友聯絡室應該與各系所聯合,主動聯繫每一位校友,關懷其現況,了解是否有需要協助之處。邀請未失業和已失業的校友回母校,舉辦座談會,了解現在企業面臨的狀態,共同擬訂協助方案。
二、教育部與勞委會應該補助各大學辦理「待業者再充電計畫」,讓這一波受創最為嚴重的電子產業的工程師和部門主管,回到學校有系統的再受全職教育,學費全由政府補助,但可以相對要求這些工程師與主管,在學校擔任天使志工,與老師合作開授課程或是舉辦不定期講座,傳授社會經驗、企業倫理與專業實務,甚至輔導在校生未來的生涯規劃。
三、各大學普遍設有創新育成中心,要高學歷和專長的待業者重回學校,可以透過該中心媒合,結合大學教授和相關系所的學生,一起腦力激盪,構思各式創新和創業計畫,並組成小組實際行動,為台灣下一波經濟和產業再造,預做準備。
以上建議,主要是要讓待業工程師與主管能夠走出失業的陰霾,亦可以預防憂鬱症和自殺潮的可能發生。
這樣的國家人才重新培育計畫,要花多少錢?以一所大學接納一千名待業者來計算,一人兩年花費廿五萬元(以在職專班計算),總計需要四百億,這是消費券預算的一半,比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還少一百億,但對解決目前國家處境和帶來的正面效益,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各大學甚至各企業皆應和政府聯手,規劃五年甚至十年的產業與經濟重建計畫,否則消費券效益恐因失業潮而迅速消失。
明天就是除夕了,當小朋友歡喜領紅包之際,期待馬政府除了每周帶頭用消費券,鼓勵民眾消費之外,還能具體的許幾十萬待業者一個有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