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20 02:15 am
從2005年7月,每年就有近千億勞工的血汗錢被迫存入自己的退休戶頭裡,等到退休後方可以動用,做為安度餘生的重要憑藉。但這麼巨大又如此重要的勞工保命錢,帳戶的主人卻完全不能置喙,一概由勞委會若干並不專精於投資的公務員代為投資操作。
結果原本承諾要給勞工的帳戶賺到最優厚的報酬,讓他們每個月存入6%的所得,退休時可月月領取一筆可觀的收入免除後顧之憂;三年多下來,投資報酬率沒有一筆高過依定存利率決定的保證收益率。跟同樣性質的香港強積金一年獲利可高達四成相比,可真是令人汗顏,更為這幾百萬被迫將血汗錢交給只知等因奉此的公務員操作成這副模樣的台灣勞工叫屈。
其實,數十年來,台灣勞工的血汗錢一向是如此操作的;那些政府官員手上握有天文數字一般別人的血汗錢,萬一多賺了,與他們何干?但若有個閃失,連本錢都發生虧損,他們可擔待不起。因此即使他們都是投資高手,必定也保守謹慎有餘、大膽運籌不足,則在市場大好、投資者大賺特賺時,這數千億勞工的血汗錢只能略有小補;當情況不妙、獲利大為縮水乃至出現虧損時,頂多這些公務員的投資會少損失些,這就是他們的投資報酬率永遠落在定存利率之下的關鍵。當然,倘若還奉上級指示,要拿這一筆別人的錢來護盤救市,當做帶頭犧牲的先鋒,想要比定存賺到更高的報酬率,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這正是四年前,當勞退薪制甫實施時,我們堅持要勞委會將投資的專業工作開放給民間高手參與的主要考量;我們不但要求讓民間專業人士參與投資決策,而且強調應仿效從美國到智利到香港等早已採取類似制度的國家,容許勞退帳戶的真正主人,這幾百萬勞工,可在適當空間之內,自行決定最偏好的投資組合。經過三年多失敗的教訓,勞委會終於歧途知返,決定在蒐集勞工意見之後,儘快推出「勞工自選方案」。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知道將來在自選方案中會包括投資、穩健與保守三類組合;這的確可以大體上反映出這數百萬帳戶所有者對投資的不同取向。但僅此而已,仍遠遠不夠;因為要將目前已逾3,000億而每年以千億速度增加的巨款,委託民間專家代操,其中還涉及幾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首先,必須有一套十分精準但又可以完全防弊的機制,篩選出既精明幹練又安全可靠的民間投資專家,讓勞工放心的將養老錢託付給他們。長久以來,政府的績效似乎並未顯示過足以擔當此一篩選重任的能力,而上自總統下至斯文掃地的教授評審都有可能為些微私利將人民的巨大利益出賣;則此時又如何能獲得我們的信任,做好這一項工作?
其次,將來膺任此重責的民間投資專家即使能力過人、操守也不容置疑,但仍難改變一個事實:他們操作的是別人的錢,與自己並非切身利害攸關。因此如何設計一個機制,令操作者利害與共,投資獲利有獎、發生虧損則同蒙其害,是讓這個方案成功的另一個關鍵要素。但即使如此,主管的公務員若仍然可以置身事外、隔岸觀火,則要期望他們慎選最適民間投資組合,仍如緣木求魚。
不過,凡此種種,在其他先行的國家累積數十年經驗之後,我們這個後進者只要用心揣摩,不難找出正確做法。只是我們的勞工卻多半從未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與經驗,要他們從各類組合中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模式,並能有效監督這些代操者的工作情況,實屬不易。因此在開辦前以及執行之中,運用各種方式與機會,對全體勞工進行適當的教育、提供充分的資訊、給予必要的協助,才是讓他們聰明地掌管自己血汗錢的先決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