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相關評論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名家觀點》消費文化的轉變
 瀏覽274|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楊雅惠】 2009.01.19 03:08 am 
 
年年節慶的消費人潮,從耶誕鈴聲催促包裝禮物,到農曆春節添購年貨;從美國的時代廣場之繁華,到台北101商圈之熱鬧;逛街、名牌、名車、豪宅。這在經濟起飛時節,大筆消費一灑千金,毫不手軟。然而,當經濟蕭條的冷風吹起,消費能力頓時萎縮,店家冷清,賣家眼巴巴地望穿秋水。

消費型態大幅改變,政府為促進消費,發出消費券,街頭巷尾各式消費促銷也爭相出招。在這消費文化轉型過程中,不妨回顧昨日與今日差別之因,省思未來消費走向。

自古認為儲蓄是美德,節儉是良行,在著名家訓中屢有提及:「一粟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應念物力維艱。」這是《朱子家訓》的名句;宋朝司馬光「訓儉示康」,全篇重點也是「勤儉」二字。不要浪費奢侈,其實也是為了累積財富。孟子曰:「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終日汲汲營營,努力賺取薪酬糊口,但盼充實家產,嘉貽子孫。

曾幾何時,存有財富不再是人們追求的的唯一效用指摽,不少人講求名牌、炫耀,享受消費快感,肉山脯林,羅綺珠翠。至於口袋與存褶是否有足夠本錢,暫且不管,先假想未來會有進帳,把未來預期所得也透支,甚至舉債消費。

韓國曾經鼓勵民眾大肆刷卡刺激消費,形成嚴重的卡債問題;台灣也在2004、2005年間爆發卡債爭議,消費者無力償債。

根據報導,美國平均每戶擁有六家發卡機構的信用卡,甚至有人聲稱:美國曾經人均信用卡為26張。過度的消費,養成泡沫的體質,種下崩盤的危機。

金融海嘯爆發後,對於未來情勢的信心低迷,失業威脅嚴重,不少人扛著負債與房貸,手頭拮据。經濟蕭條的哀歌,削弱了以往竟日揮灑的消費豪氣。目前社會對消費的保留態度,又顯得矯枉過正。

產業結構出現消長,低價位消費產業,取代了高價位產業的聲勢。美國便宜的速食業麥當勞,在這消費寒冬中打敗了山珍海味大餐,其1美元雙層吉士堡和咖啡熱銷,2008年11月全球銷售額上漲了7.7%。至於名貴轎車高檔代步的地位,也黯然失色。

另一方面,自行車在便宜與健康訴求概念下大幅成長,全球碳纖維自行車年產量九成五的產能掌握在台商手上,供不應求。至於搭機出國的頭等艙與商務艙客群,也開始出現在經濟艙的狹窄座位中。

在這低價位消費時代,不禁令人懷疑以往過度消費是否必要?炫耀名牌是否人生目標?其實,寅吃卯糧的消費模式並不足取,但一毛不拔的吝嗇習氣亦不恰宜。

個人光是儲蓄而不消費,不保證一定富有,甚至過度儲蓄反而造成經濟萎縮。例如某甲餐廳雇員出外到乙百貨公司消費,乙百貨公司員工領到薪水後,出外打牙祭,便可能來到甲餐廳消費,如此循環下去,社會上每個單位的所得與消費增加,經濟方會成長。

相反地,如果每個人把錢財儲存家中,未到街市交易,貨未暢其流,經濟活動停頓,這便是經濟學家凱因斯所謂的「節儉的矛盾」,旨在闡釋節儉而不消費反而使所得降低的道理。

總而言之,在量入為出的前提上,宜避免過度消費,也不宜壓抑消費,就看社會能否在這消費文化轉變歷程中,摸索出較為適切的消費模式。

當今社會對經濟與金融的信心喪失,面對失業威脅與所得不穩定的憂慮,消費萎縮,資金運轉停滯,經濟成長延緩。如何讓這些陰霾早日過去,降低財富損失的衝擊,減少失業的焦慮,恢復正常的消費活動,確是當務之急。

(作者是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322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