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07 03:32 am
去年12月香港上千家企業共同簽署「良心企業海嘯約章」,相約一年內不裁員;看在失業浪潮正洶湧澎湃的台灣受雇者眼裡,人人都艷羨不已。如今,根據調查,竟有近七成受雇者擔心遭裁員;以每位受雇者可能影響到另外兩人的生計論,台灣絕大多數家庭都籠罩在生計隨時可能斷絕的恐懼之中。在這個時候,如果台灣也能有良心企業,拍胸脯向憂心忡忡的員工及其家人保證,一年之內絕不致失去頭路,這會是多麼令人感恩莫名的佳音。
但迄今近月,未聞有一家台灣的企業登高一呼,願意向員工及社會做出這樣的保證。而口口聲聲「苦民所苦」的馬政府對香港企業的義舉則恍若未聞。難道台灣的企業經營者個個心如鐵石,而馬政府從上到下一體麻木不仁?
最近人力銀行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受訪的企業之中,竟有1/4願意承諾不裁員。台灣的企業逾80萬家,1/4就是20萬家以上。如果調查的抽樣方法不偏,樣本夠大,不勞政府提供任何優惠,我們的良心企業已經比香港多出200倍,誰敢說台灣企業沒良心!倘若也能有人登高一呼,讓這20萬家企業挺身而出共簽一份不裁員的約章,對台灣社會是多大的震撼?對那七成惶惶不可終日擔心飯碗不保的受雇者會是多大的安慰?在年關之前可為這數百萬家庭帶來多大的暖流?
這個數字尤其令專業人士大受震撼;因為他們深知,香港企業之所以勇敢做出承諾,是由於人事成本不受基本工資向下僵固性的制約,以共同減薪代替裁遣部分人員,所付代價並不過大。但台灣的基本工資極端僵化,最近又上調近千元,當百業蕭條、人浮於事之際,僵硬的基本工資反而相形升高,成為更難跨越的門檻。於是許多在逆流中咬牙苦撐的企業,面對難以承擔的人事成本,不得不在裁員或減薪二者之間取捨時,減薪既不可得,只好忍痛裁員。在這樣的人為困境中,尚有1/4的企業願意承諾不裁員,怎不令人喜出望外?
事實上馬政府也並非無動於衷。早在香港良心企業的訊息傳來之初,行政院劉兆玄院長立即囑咐相關人員研商是否也可跟進。可惜所託者的回覆是,企業無此意願,因而劉院長的一腔熱情也立被澆熄。我們不知是官府中人與民間脫節過遠,對此根本興趣缺缺,還是集整個政府之力,竟不如一個小小的民間仲介公司,找到的答案與事實相去太遠。
但不論如何,劉院長現在找到了答案。而且獲悉調查結果之後,立即表示願意大力玉成其事;更進一步指出,「良心企業」也者仍不免消極,不如改為「愛心企業」,更能彰顯台灣企業人飢己飢的情懷。當民間有數十萬企業深具愛心,行政院又願意以公權力登高一呼,則發為萬方響應的行動,成效可期。
然而以台灣社會的溫暖有情,相信絕不會只有1/4的企業願意參與;其餘的恐怕多是被政府出於愛勞工之心所設定的僵硬基本工資門檻所困,有心而無力投入。此時盱衡時局,視安定人心、救失業之倒懸之急為第一要務,則用承諾不裁員的愛心來換取基本工資適度調整的彈性,對擔心裁員的受雇者而言固然是及時雨,對於雖不忍心但迫於無奈不得不犧牲員工的經營者,更是一大解脫。
基於此,我們呼籲劉院長提出「用彈性救愛心」的緊急救援計畫,除了對願意承諾一年內不裁員的愛心企業給予「銀行挺企業」的優先待遇,還廣徵各方意見,容許這些愛心企業可以在10%之內鬆綁基本工資的限制。我們相信,這樣小小一點彈性,可能召喚來數倍於20萬家的企業群起響應,讓台灣被愛心的溫暖所淹沒,那七成擔心失業的員工,可以好好過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