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朱浩民/政大金融系教授(台北市)】 2008.12.29 03:01 am
國內經濟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幅衰退,主計處最近公布的失業人數已突破五十萬人,受到影響的家庭人口超過一百萬人,政府雖然提出各項挽救經濟措施,但仍然難擋排山倒海的失業狂潮。
「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員工」的三挺政策,宣示了政府救企業和失業的做法,但銀行基於風險考量,仍然不敢大膽對企業融資;經營困難的企業即使想要當「良心企業」不裁員,也力有未逮;勞委會推動的「立即上工」、「短期促進就業」甚至「無薪假薪資補貼」員額有限,杯水車薪。更重要的關鍵是,企業擔心景氣衰退深不見底,則當六個月後政府補助期滿,聘任的員工將該如何處理?
行政院也推出了「新鄭和計畫」,希望促進對外出口貿易,但如果全球和中國經濟不復甦,效果不能過度期待;「消費券」的發放雖可以刺激一時消費,但失業情況無法改善,民眾荷包扁扁,未來仍不敢花錢。政府最寄予厚望的擴大公共建設五年五千億方案,即便立法迅速通過,但要落實執行,也需要相當的時間。
坦白說,目前政府採取的各項財政和貨幣政策,只能減緩經濟衰退的嚴重效應,全球景氣是否能夠順利復甦,才是台灣經濟衰退問題的真正解決源頭。知名經濟學者凱因斯在一九三○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時曾提出,政府找一群人挖地洞,隔天再找另一群人把同一個洞填補回來,只要把錢發出去,人民就有能力消費的「挖地洞」理論,雖然被引為不具提升國家生產力的笑談,但從搶救失業的角度來看,則不失為短期的有效做法。
台灣生活環境品質不佳,觀光景點髒亂,政府如果能在此非常時期,選定明確指標,直接在各鄉鎮招聘失業勞工,投入地方環境清潔、綠地美化和風景點整理,對未來民眾生活品質的改善和吸引觀光客來台都會有幫助。更重要的是,這些工作的主要應徵者將是無專業所長的最低中、下層失業勞工,也是這次失業潮中受傷害最深的民眾。
目前台灣失業人口五十萬人,如果每人以每個月兩萬元的薪資計算,即便是所有的失業者都來應徵,政府每月花費是一百億元,未來則視經濟復甦情況調整名額,這些支出相對於對特定企業數千億元的紓困或八百二十九億元的消費券預算,仍然少了很多,然而對搶救失業,應該是最直接立即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