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失業勞工聯合總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相關評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灣所面臨的不只是循環性失業而已
 瀏覽1,222|回應2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8-10-28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影響,國內失業人數在9月回升,失業率4.27%創下近3年新高,長期失業人口更直逼7萬人,從昨日經建會公布9月景氣再現藍燈看來,失業情勢還會進一步惡化,失業率超過5%的日子,恐怕為期不遠了。

     自二戰結束以來,美、歐失業率雖然在景氣衰退時會升高,惟隨著景氣擴張,失業率便會回降至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的水準,不過,這個規律被1974年的石油危機徹底顛覆了。1974年之前,歐盟各國失業率僅2%,但在歷經1974年至1981年兩次石油危機後,德、法等國失業率快速升至10%,失業噩夢自此揮之不去。

     經濟學慣將失業分為摩擦性、結構性及循環性三類,1970年代這一波失業起因於石油危機所帶來的衰退,可算是「循環性失業」,但由於各國產業結構、生產技術在衰退循環期間出現重大變化,因此許多就業機會隨著衰退一去不回,至終形成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近20多年來不論景氣多好,歐盟各國的失業總是居高不下,去年歐盟經濟表現不差,但德國失業率仍高達12.0%、法國也達8.8%。

     然而,這樣的變化不只發生在美、歐而已,幾年前也曾出現在台灣,台灣在2000年以前的失業率始終在1.5%至2.9%之間,惟2001年台灣在全球網路科技泡沫中重創,經濟衰退2.2%、失業率飆升至5.2%,自此任憑景氣再繁榮,台灣的失業率總是在4%的高水準,如同昔日的美、歐一樣,台灣在此次的衰退中也衍生出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循環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雖有型態上的不同,但從歷史的經驗可以發現,在重大經濟風暴發生的過程中,本期的循環性失業,往往會成為下一期的結構性失業,而許多在衰退期間蒸發掉的就業機會,從此一去不回,即令景氣回升後,亦復如是,1970年代的歐美、2001年的台灣皆是如此。

     全球此次所面臨的金融海嘯,論規模是百年未見,論衝擊層面更是遍及金融、保險、生產、外貿等所有商業活動,論衝擊的地區則是五大洲無一倖免,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與全球化接軌未深,所受衝擊相對輕微,這意味在金融海嘯的資源重分配下,將使得中國既有的經濟優勢更為強化,影響所及,兩岸間的經濟競合也將因此更為迅速,而這樣的結構調整究竟會為台灣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還是會使台灣產業外移更速而使既有的就業機會一去不回?必須務實的研議,這個問題若不審慎應對,其所衍生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恐將一舉超越1970年、2001年,馬總統3%的失業承諾也將成為笑談。

     劉內閣面對當前升高的失業率,星夜研商「短期促進就業方案」,期望提供8個月的公共服務就業機會、工資補貼等措施以協助失業家庭度過難關。政府能苦民所苦,並匡正四年前就業方案的闕失,令人欣慰,惟這項方案是建立在「循環性失業」的基礎上,也就是相信隨著日後景氣回升,一切風暴前的就業機會都會重新回來,但是從1970年、2001年的經驗看來,這樣的判斷實在過於樂觀。只有短期促進就業方案,絕對難以解決台灣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值此風暴,政府確實該提出短期就業措施,但更必須規劃長期的就業政策以因應這一波結構性失業,而從歷史的經驗可以發現:最好就業政策就是產業政策,因為政府不可能年年舉債數千億元去創造就業機會,惟一可做的便是盱衡當前經濟情勢,訂定產業政策,再透過產業的發展來創造就業機會。

     我們認為,政府當前所該盱衡算計的不是別的,正是這一波金融風暴下的兩岸經濟競合戰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若應因得當,非但台灣結構性失業問題得以化解,長期以來經濟成長停滯的問題也可望迎刃而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3078877
 回應文章
萬事莫如救失業急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06 03:28 am
  
這波經濟衰退,最令人觸目驚心的,莫過於失業率節節上升。元旦之前失業率已高達4.6%,逾50萬人失業,但勞工團體則估計,失業人口早已逼近百萬人,至於愈來愈普遍的無薪假勞工還未估計在內。單就這樣的數字,已有150萬乃至300萬人受到衝擊。日前一份民調更顯示,將近七成受雇者擔心自己會失業,則受到失業陰影威脅的,幾乎已是全國所有的家庭。

但這仍是去年最後一季的數字,由於出口部門受到中國大陸的拖累,目前仍未完全顯現,同時許多企業習慣以春節的年關做為調整的時機;因而不論是懸在頭頂的巨斧的威脅也好,還是實際被失業浪潮吞沒的數字也好,最近仍將持續攀升。

失業人口大增,當然首當其衝的家庭會立刻面臨斷炊的恐懼,子女的教養費、午餐費難以為繼的危機,甚至發生走投無路、求生無門的悲劇。當台灣有150萬乃至300萬人處此困境,其餘幸而能繼續安穩度日者其心能安?如果七成的受雇者乃至全國家庭都擔心會陷入此一困境,台灣的社會即無以奢談安居樂業,哪個為政者可以安心睡覺?

從馬總統的各處專訪或文告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失業問題也十分關心,甚至請求企業不要裁員;但從馬政府到目前為止的一切救失業的做為中,我們看到的卻是敷衍了事、表面工夫,令我們不能不懷疑,是這個政府心如鐵石,言行不一?還是從上到下欠缺對症下藥、解決危機的能力?

我們寧可相信是後者,則起碼官員還有心起百姓於水火之中,當他人舉出良方時,政府應當會從善如流。因為今天不僅止是數百萬家庭深陷恐懼與危難之間而已,當數百萬乃至全體家庭都深懍於頭上的巨斧而摀緊荷包、勒緊腰帶,則已經低迷不振的民間消費會更向下沉淪,以其高占GDP六成的分量,要讓台灣經濟起死回生就會難上加難。

馬政府要真心挽救失業,頭一件事,就是放下敷衍了事、安插一些人頭設法降低失業數字這樣的心態,將搶救失業當做一項重大工程、比公共建設更要緊的國家建設大力從事。

到目前為止,馬政府救失業的思維不外兩者:一是所謂立即上工方案,拿政府的公帑去補貼雇用失業勞工的企業;一是責成各部會挪出預算、騰出職缺,安插失業者去擔當一些無中生有的工作。這兩者合在一起,耗費的公共資源以百億計,但不論這些受補貼的民間企業,還是被迫安插冗員的政府機關,都將這些勞工視為食之無味的雞肋,乃至難以下嚥的苦果。至於為了半斗米勉強屈就、看人臉色的受雇者,心頭是何滋味,不言可喻。

將這些寶貴的資源集合起來,不相信在今日的台灣已無處可用;這數以十萬計的勞工,也不可能找不到任何對台灣有所貢獻的去處。那些目光如豆、頭腦遲鈍的官員可能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來;但台灣有多少臥虎藏龍,一旦將這樣的機會投入他們手中,錢與人都會大放異彩,不僅失業問題可以立刻緩和,這數十萬勞工會欣然投入富有意義的建設工作,台灣整體也將因此而揚升。

但這絕不會是愛台12項建設或新10大建設等可以相提並論。如果目標在提升台灣的價值,而其面向廣及台灣每個角落,立刻可以從我們身邊做起,它的時效性勝過一切建設方案,普及性無與倫比,長遠的效益更難以想像。在位者若不想尸位素餐,就請給台灣人民一個機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3193819
釜底添薪之道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2.26 02:43 am 
 
為了因應全球經濟衰退的兇猛浪濤,以及中共愚蠢地自毀其加工出口部門令台灣經濟唯一支柱的出口產業崩頹,下半年來的景氣情況確是歷來罕見地淒慘。出超消失不僅讓出口業者叫苦連天、走投無路,經濟成長率忽然由正轉負,不問內外銷產業,都同遭重擊。失去訂單、銷路大減的企業,在咬緊牙關承受巨額虧損之際,還要思忖未來的出路,是關廠退出?還是苦撐待變?更要為多年來一同辛苦打拚的夥伴著想,是要忍痛揮刀,將他們大量裁遣,以降低人事成本?還是從上到下一體減薪、縮時,共體時艱:大家都少吃點,讓人人有飯吃;大家都少做些,讓人人有工做?

其實,在任何市場裡,除了公部門之外,沒有一個人的所得來自施捨;你對生產貢獻多少,即依此貢獻決定酬勞高低。景氣大好時候,產品供不應求,售價一漲再漲,則從上到下,每個受僱者都因其貢獻大增而獲得加薪、獎金、分紅,還要多聘人手;企業的經營者也因為投資正確、眼光精準,得享豐厚的利潤。但景氣大壞,產品滯銷,價格一砍再砍,不僅每個人的貢獻都大不如前,而且與產量直接攸關的作業員工,立刻成了多餘的冗員,根本已毫無貢獻;這時候要求企業不減薪、不裁員,完全違背市場的本質,的確是強人所難。

如果此時企業的出資者與經營者除了自負虧損之外,還願意咬緊牙關與員工共患難,少吃一口來保全更多員工不致流落街頭,其實已超出市場的現實考量,觸及到人情冷暖、個人的品味情操。因而在西方高度功利的社會十分罕見,但在台灣的企業界裡則比比皆是;這實在是這個社會最可寶貴的德性。惜乎不識趣的人士,緊抱著鐵飯碗不虞減薪裁員,卻大張旗鼓不許民間企業以無薪假的變通共度難關;到最後,那些經營者心頭寶貴的溫暖,也只好冷漠地放棄,讓更多受僱者被迫投入幾乎已無任何機會謀一枝棲的殘酷洪流中,愛之適足以害之,此之謂歟!

我們已再三為掙扎於失業邊緣的勞工請命,希望那少數積極活躍的人士可以放他們一馬,在勞工的貢獻已遠低於對生產的貢獻乃至毫無貢獻時,容許經營者以共同減薪的無薪假方式勉強維持他們乃至無數家庭的生計。無奈這些抗爭愈演愈烈,社會氣氛已大受扭曲,政府主管機關被迫屈從,企業經營者也望而生畏;此事看來已不可為,只能徒呼奈何了。

不過當那些滿懷強烈愛心者關掉了這扇門,我們仍不可袖手旁觀;因為數以十萬計的無辜受僱者到底不能任他們被「愛心」驅入街頭,任其家庭在寒風中四顧無援。我們必須努力打開幾扇窗,透進些許曙光,往這個愈來愈冰冷的爐灶裡趕快添上薪柴,增加若干暖意。

如果有一筆為數不薄的資金,只要設法在勞動市場中創造出顯著的需求,立刻會讓過剩的勞動供給找到出路,也因而可以抑制市場薪資水準下降的壓力。馬政府要各部門努力騰出若干空缺,也有這樣的用意。可惜其智慮有限、才情不足,只知道撥些預算、騰出些職缺,創造若干對社會了無貢獻、對當事人形同屈辱的施捨性的安排,既浪擲人民的納稅錢,復令受施者滿腹牢騷、毫無成就,實在是下下之策。以今天彌足珍貴的國庫資源,稍用點心、投入些創意,即可在這個幽暗的時刻發出耀眼的火光。

但以今天的台灣,豈會找不出迫切需要從事的工作?過去幾年,當能源騰貴時,許多廢棄物有如黃金,許許多多拾荒者賴以維生乃至生計寬裕;如今油價大跌,廢棄物成了真正的垃圾,滿坑滿谷無人聞問,拾荒者頓失生計,走投無路。不僅此也,台灣若有骨氣,至少在市容、環境、衛生、秩序上要直追另一個華人社會,新加坡。除了有效處置廢棄物之外,我們還有極大的差距,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社會資源全力從事。如果馬政府有此雄心壯志與足夠的效能,只要組成一個堅強的團隊從事規畫、設計、經營、管理、組織的工作,聘請10餘萬目前無所事事的勞工及專業人才,有計畫、有步驟地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地消除與標竿之間的差距,則在景氣復甦之前,必已初見成效,甚至建立一個可以長久的機制。更重要的是,這10餘萬投入此一偉大建設的勞工,即使異日重回原來工作崗位,也會終身以此為傲。這才是為冰冷的釜底添薪的正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5272&aid=3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