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4 中國時報 【楊元傑/北市(研究生)】
甫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曼,早在九○年代就說明亞洲經濟的崛起是靠歐美外資撐起的假象,而不是因為成功的經濟思想。因此我們的成長會因為外資的減少遇到瓶頸。
但台灣政府面對全球的金融風暴總是後知後覺。政府曾想把台灣塑造成亞太金融中心,然而看到現在的韓國、愛爾蘭甚至是冰島,就知道依賴虛有的金融商品成就經濟,這是多麼危險的政策。
現在政府也一樣,完全看不到全球經濟局勢的變化與核心問題。
台灣企業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爆發風暴的歐美國家,他們的投資和消費能力養活了亞洲的新興經濟體。一再向外銷傾斜的結果,就是讓產業外移,國內的生產力與消費力因而大減。所以金融風暴導致全球投資的減少,產業外移的台灣因此失業率節節上升,到了今年九月的新高四.二七%。
如果再加上勞動者實質薪資減少、消費者購買能力下降等問題。沒有工作、沒有薪水,如何刺激消費?
美國陷入這一次的危機,越來越多人開始反對這種世界工廠的思維:犧牲掉本國勞工的薪水和消費,跨國企業大玩投資遊戲,投資客再把市場加以炒作,最後泡沫化傷害的卻是勤奮工作的人民。
美國人開始提倡讓國家「再工業化」。台灣政府是不是也應該重新思考,而不是一直用開放市場、擴大內需等空泛的口號,卻沒有其中最重要的經濟思想,是要走美國失敗的路,還是開創新的局面?台灣也需要再工業化、讓經濟在地化,而不是去掉本國產業的生產力,才是從根本面刺激消費、活絡經濟,進而降低失業率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