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2007.12.28【工商社論】
繼行政院主計處發布國內缺工率下降至二.五三%後,日昨又有一家民間人力仲介業者指出,因為內需不振,明年國內企業徵才意願減退兩成。事實上,雖然政府的失業率統計尚維持在可容忍的四%範圍內,但民間普遍的感受是一職難求,或者隨時有丟飯碗可能,乃至勉強遷就現職騎驢找馬中。坦然言,如此的就業情況,對一個十年來平均經濟年成長率四.三八%的經濟體而言,實在不甚理想,不僅是人力的浪費,也是社會無法安定發展的癥結之一。
依據主計處公布的九十六年事業人力雇用狀況調查報告,就業人口較多的服務業只缺少六.八萬人,製造業缺工七.九萬人,但比起去年,服務業缺工只增加不到兩千人,製造業增加超過三千人。除了缺工率下降二.五三%的悲觀統計外,主計處也透露,勞工平均月薪僅有二五、六一○元,創下近八年來的新低紀錄,明顯見證國內經濟疲軟、景氣不佳,廠商沒有提高薪資、補充人員意願。如此的訊息,也可以從一○四人力銀行日昨的明年徵才調查結果得到證實。在對近二千家國內企業普查的結果顯示,只有四五%左右的企業有擴增人力的需求,整整比去年減退二十個百分點,另外有三五%企業表示將維持現有員工編制,兩成會採取僱用派遣人員、專案外包,乃至減縮人力等。
就我們所知,就業不易、維持飯碗困難的挑戰之外,勞工薪資不成長或者成長微薄,也是國內勞工普遍面對的困境。依據主計處資料,最近七年來,台灣包括工業與服務業的受雇員工薪資成長率只有八%,遠遠落後於同期間南韓的六七%、新加坡二六%,以及美國的二四%。另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及主計處資料顯示,二○○五年,勞動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為四六%,也是遠遠落後於美國的六○%、歐洲六四%、日本的五九%;更甚者,一九九○至二○○五年間,台灣的勞動報酬占GDP比重減退五.六個百分點,同期間美國減少二.二個百分點,歐洲減少三.七個百分點,日本減少三.九個百分點,顯然,台灣勞工的薪資所得呈現退步,而且相對大多數國家明顯相形見絀。
對於統計的客觀性與精確性,我們承認都有一定的局限與瓶頸,不能百分之百反映真實世界。但必須指出,如果統計結果與民間一般的感受,或者一般媒體的日常報導很接近,統計結果所傳達的訊息即令我們不得不接受與正視。具體而言,除了少數產業,譬如電腦資訊科技業、出口產業的從業員工,或者股票上市上櫃的公司員工,就業情況比較安定,福利比較優渥外,很多產業,尤其傳統產業中的印刷、紙製品、家具裝潢、大眾傳媒業等,大多數勞工都是過著苦哈哈的日子,不但薪資待遇節節敗退,飯碗更因產業不振而岌岌可危,包括勞工以及其家庭全體成員,其實都活在濃濃的景氣不振陰霾之下。事實上,一些產業的員工,譬如房屋仲介、證券商營業員、保險公司員工及銀行理專,雖然表面上風光,少數員工更可以支領以百萬元計的年終獎金,但說穿了這些勞工都是靠業績吃飯,靠佣金過活,自己的人脈或產業的泡沫一旦破滅,瞬間即有可能由天堂墮落地獄,生活或工作其實充滿了嚴重的不確定性。
造成台灣勞工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很多,包括產業結構丕變、大量廠商西進外移,以及新投資減少都是主要癥結。以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例節節高升為例,十一月間已升高至四七.七%,國內就業機會當然大量流失,勞動待遇也會下降。如果要扭轉逆勢,我們認為促成廠商回流、建設台灣成為營運與研發中心,以及吸收僑外資來台建廠創業,都可能增加就業機會,促成勞工待遇的改善。而提升行政效率、改善投資環境,尤其讓企業資金、人才、產品,能夠在台灣境內自由流通、快速流通,無疑是主要關鍵。如果這些瓶頸不能消除,甚至還增加一些行政障礙,我們憂慮海內外廠商都不會留戀乃至停留在如此一個無利可圖或不具競爭力的生產、行銷據點,台灣的勞工待遇也就改善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