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楊開煌/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 2008.06.13 03:03 am
兩岸兩會沒有意外地復談,而且沒有意外地達成了周末包機和陸客來台及其他的協議,說兩會復談毫無意外,因為是在馬英九三二二當選之後,兩岸的政治形勢和氛圍早已決定。說兩會達成協議毫無意外,是雙方對上述議題在原則和技術兩方面都沒有重大的分歧。
從技術上說,雙方的業者、團體和個人早就多次商議,深有共識,只欠東風,如今水到渠成,豈能再讓煮熟的鴨子飛走,空留戲台。從原則上說,就是雙方已經多次公開表述的「九二共識」,或許有人懷疑,一九九二年也有「共識」,何以當時前後三年十八次,終無所成,如今就算有了九二共識,如何能成?
事實上,當年兩岸的協商,在江澤民接位未久,基礎不穩;在台灣也同樣是政局不定,且當時的領導人原本無心談成任何協議,以至兩會談判各有他圖,而今形勢丕變。換言之,這是一次少見的「未談先成」的談判。故有人想以歷史經驗去下指導棋,至少在這一次的談判,是亳無用武之地的。
那麼此次的談判是否只是禮貌性的簽字儀式呢?恐怕也不盡然,正如大陸海協會執行副會長孫亞夫昨在北京表示,「海協會與海基會就兩岸周末包機、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議題進一步進行協商,希望能達成共識文本,以便兩會領導人十三日順利簽署協議。」關鍵就在能否「達成共識文本」,在兩會協議的文本上,大陸海協會鑑於以往各方以口頭表述的「九二共識」,在台灣的政治發展上,未來有可能被台方再否定,結果只能吃啞巴虧;因此,海協會有可能會要求在此兩會簽署的文本中,必需明書協議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的文字;而海基會基於台灣內部壓力,則希望繼續保持現狀;在此問題上,就必須將雙方領導人的良好願望「正視現實,建立互信」落實到此次談判的最後行動之中。
假如雙方在此問題上有歧義,上策是建議對方,只要協議事項最終真能使台灣人民得其實惠,從而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潮流中,得能逆勢上揚,則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必然進一步反應到台灣選票民意上,自然沒有一個台灣的政黨敢於反對,故而關鍵不在書面而在效果。
其次是建議雙方再次公開口頭表述,影音存證,而不落文字的方式;其三是以「雙方在既有的共識基礎上」等文字字樣帶過,事實上此次的重啟談判已經證明了九二共識的存在,中共方面必須對此展現信心和器度;互信一旦建立,以後的談判必然更加順暢,則誰能否定九二共識呢?
除了上述的問題,此次會談中,可能來不及談的如截彎取直的直航、貨運包機等議題,我們以為也是事關兩岸人民福祉的大事,特別是截彎取直的直航不僅僅是兩岸人民的福祉,而且是兩岸共同為保護地球、對抗暖化、節能減碳善盡的責任,有必要在可預見的將來立即規劃,展開協商,早日實現,這才是考驗兩會此刻善意,是否真能開啟兩岸談判時代來臨的指標。
至於台灣媒體或反對黨關心的如接機規格,江丙坤的坐車,會談的官員等級等問題,是否涉及矮化台灣之嫌等,兩岸未來的談判協商很多,時而北京,時而台北,只要台北開議比照北京的作法,就不存在矮化與否的問題。
當然,在某些人心中,對兩會的協議,仍有「愛台灣」與否的懷疑,面對此一情緒,只能轉借鄧小平的話,「人民福祉是檢證愛台灣的唯一標準」,「對等行事,平等協商是檢證台灣尊嚴的唯一標準」,必要的強力監督必須存在,情緒性、常識性懷疑絕不是愛台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