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7.12.18 03:49 am
接連幾個颱風過境,農作物飽受摧殘,菜價飆漲,導致消費者物價大幅竄升,前兩個月直上5%,為十餘年來僅見。好不容易熬過了颱風季,菜價直線下跌;但扣除農產品等短期波動因素的核心物價,則毫無回穩跡象,連續五個月向上攀升,11月更升高到2.36%,為九年來最高水準。顯然台灣已經脫離了我們幾乎習以為常的低物價時代,向全面進擊的通貨膨脹靠攏。
面對撲面而來的通膨威脅,職司維繫國內物價平穩的央行總裁也無奈地表示,貨幣政策使不上力,若是硬做,將付出經濟成長率下降的昂貴代價。但當央行總裁也束手無策,升斗小民又將如何應付通膨巨獸的肆虐?
根據經典的總體經濟學理,一個國家面對通貨膨脹,其主要手段就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一般人最熟知的就是美國聯準會驚天動地的「升息」手法。因而不久前當美國景氣熱絡而物價蠢蠢欲動之際,聯準會就接二連三祭出「升息」的法寶,對全世界昭告其打擊通膨的決心。
但所謂升息,其戲劇效果固然令人驚心動魄,真正的作用則在於透過減少貨幣供給、塑造嚴酷信用環境,使市場資金趨緊,因而壓制投資、買房、消費等支出,緩和供不應求的壓力。在一個景氣繁榮乃至過熱的經濟裡,這當然是對症良藥,一投下即藥到病除。
然而,如果核心物價雖然一漲再漲,但投資意願低落不堪,消費者阮囊羞澀,甚至節衣縮食以備不時之需,房地產市場也到了強弩之末,稍有個風吹草動,就有可能急轉直下。面對這樣的情況,再精悍的貨幣當局又何能抽緊銀根以對治通貨膨脹?台灣的現況正是如此,因而貨幣政策的寶刀遲遲不敢出鞘。儘管如此,我們就真束手無策,任令小民被通膨蹂躪?
其實不然,在此時若認明導致當前一面通貨膨脹而一面國內需求低迷的病因,仍有妙方可以化解兩難困境。若要直中肯棨,則當先救景氣、次論通膨;因為如果百業能重見繁榮景況,薪資所得可以顯著增加,經濟的前景也一片光明,則區區2%、3%的物價上升率又何足道哉!君不見十餘年前的物價上升率遠高於此數倍,大家還是安居樂業。
就台灣當前的情況而言,不久之前,我們還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以美國、大陸為首的各個國家景氣一片繁華,唯獨我們為景氣不振、市況蕭條所苦。如今美國的次貸風暴禍延全球,各國景氣都為之一挫,我們既高度依賴出超以拉拔經濟成長率,又豈可置身事外?尤其明年對岸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緊縮措施等一時並至,台商首當其衝,我們對大陸的出超能否猛力增長大有疑問,情勢更難樂觀。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似乎一籌莫展,但在此處又顯出台灣與眾不同之處;我們藏有一個法寶,一旦祭出,即能讓台灣鹹魚翻生,反而在全球一片低迷之中,一枝獨秀─那就是鎖國政策開鎖有望。一旦打開自我束縛的桎梏,台灣將如猛虎出柙,壓抑十餘年的潛力迸放而出,則區區2%、3%的物價上揚,又何足道哉!
但能不能破鎖而出,到底還難定論;就籠中之虎而言,對抗通膨仍有其方。首先,此次全球物價大升,最重要的關鍵是原油價格倍增,一方面帶動能源與石化原料價格飆漲,連鎖抬高各業成本,一方面則在窮則變、變則通的刺激之下,引發一片以糧食做為能源的歪風,油價未戢,糧價反而全面上揚,其愚實不可及。
台灣既幾乎完全仰賴進口能源,只有二策可以緩和其抬價壓力:其一,全面推動節用能源,甚至不惜以課能源稅、如實反映發電成本乃至提高油價等手段,逼迫大眾全力撙節能源使用,以短痛替代長痛。其二,加速核四施工運轉,大幅取代昂貴的天然氣發電與燃油發電,並進一步規劃替換核能發電機組,使既有核電廠可更高效率運轉。
但能源之外,一般糧食價格居高不下,也是核心物價上揚的重要關鍵。就此而言,容許新台幣跟隨全球趨勢,緩步對美元升值,即可有效地緩和進口糧食價格的漲幅。與此同時,對於嚴格保護的農產品市場,以及迄今為止,我們仍不准自對岸進口的商品,有計畫地逐步開放,更立可紓解食品與其他消費品、半製品漲價的壓力。
我們當然最期望見到打破鎖國的上策早日成真,但再早也在半年之後;至於能源政策與開放進口等,眼前亦如癡人說夢。因此,最後只剩下「升息」與台幣升值這樣無奈的選擇,而且後者尚不全操之在我;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