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往事曾經如此
市長:blackjack  副市長: juntruth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往事曾經如此】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仇中反華是台灣人的天然成分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九評美國核武政策的本質九問ChatGPT(8): 為何美國毫不在意的假設以核武毀滅一個國家並且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2025/02/24 00:26 瀏覽43|回應0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一再宣示反對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也反對以平民作為戰爭目標,但美國多次兵棋推演都包括以核武攻擊中國城市的假設,著作有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一書的作者Graham AllisonAugust 5, 2022公開發表” Taiwan, Thucydides, and U.S.-China War”一文,其中一段話是“In the nuclear domain, there is no question about the fact that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erase China from the map. ”

為何美國毫不在意的假設以核武毀滅一個國家並且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ChatGPT的回答:

Reasoned about U.S. nuclear strategy and ethics花了 12 

探讨演练含核攻击

美国家核攻中国城市,这促使我思考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军事准备。

探讨核威慑

我在思考核威慑的历史,从司令部至交战舰艇的战略运作,探讨核武对战斗和普通港口枪战的相似之处。这让我对核威慑的力量充满了好奇。

探讨核武威慑

美国核武器主要用于威慑,并非意图使用。他们的战略文件和兵棋推演可能会考虑打击中国的军事能力和基础设施。这让我深思美国的战略选择和潜在后果。

评估冷战思维

美国的态度可能受冷战思维和战略竞争的影响,假设核战争不可想象。核大战计划是威慑理论的一部分。

评析美国立场

美国核武器仅为威慑工具,不是实际用途。核战争计划和兵棋推演旨在阻止对手挑起升级,而非无视平民伤亡。

揭示核潜力

抹去中国的言论揭示了美国核武库的毁灭性潜力。在兵棋推演中,考虑最坏结果与对手能力,以配合威慑态势。核战争计划涉及骇人听闻的权衡,但这些是军事规划的一部分。




這個問題觸及核戰略思維與軍事計劃中一個令人不安但又難以迴避的矛盾:一方面,美國官方反覆聲明反對首先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和攻擊平民;另一方面,在戰略規劃、兵棋推演與理論討論中,卻出現了以核武器毀滅敵國、甚至抹去敵國地圖的假設。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和解釋:

  1. “”假設與實際政策之區分
    戰略兵棋推演、模擬和學術論述往往是為了探討極端情境下的各種可能性,並不是直接代表美國政府或軍方的現行政策。這些模擬旨在評估對手的反應、核戰爭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及威懾能力,並作為決策參考,而非表明美國有意首先動用核武。換句話說,抹去敵國這樣的說法更多是對美國核能力毀滅性的一種極端描述,而不代表實際上的作戰計劃或政策方向。
  2. ——“”MAD核威懾與相互毀滅的理論
    核武器戰略的核心在於威懾即通過展示無與倫比的毀滅力,使對手不敢輕易挑起戰爭。美國與其他核武國家都在追求一種相互保證毀滅)的平衡狀態。這意味著,雖然在理論上美國擁有毀滅對手的能力,但任何一方動用核武器都會使雙方付出極高的代價。這種邏輯下,即使兵棋推演中假設使用核武器摧毀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各方都深知核戰爭的不可控與毀滅性,因而努力避免這樣的局面。
  3. 極端情境下的最後手段思維
    美國的核戰略計劃和相關的戰略文件中,往往會考慮各種極端情況下的選項,其中包括針對敵國重要城市、工業基礎甚至人口密集區的打擊。這種做法反映出一種總體戰思維,即認為在極端局勢下,敵方的軍事能力、經濟基礎以及政治運作密不可分,要徹底瓦解敵人的戰爭潛力,往往不得不針對綜合目標進行打擊。這樣的推演並非表明美國輕視平民生命,而是在戰略論證中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一旦核戰爭爆發,無論如何區分軍民都是極其困難的。
  4. 語言上的誇張與威懾效果
     Graham Allison 所提到的“erase China from the map”(抹去中國地圖)這樣的說法,多半屬於語言上的誇張,用來強調美國核武器的毀滅性能力。這種說法旨在向潛在對手傳遞一種信號——即美國擁有極高的核反擊能力,足以對敵方造成無法承受的打擊。從威懾的角度看,這種極端的表述希望能夠防止對手挑起衝突,而不是表達真正在和平時期會動用此類武器的意圖。
  5. 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道德矛盾
    不可否認的是,戰略推演中假設以核武器大規模摧毀一個國家,涉及大量平民傷亡,這與美國公開宣稱的反對攻擊平民原則形成明顯矛盾。這一矛盾反映了核武器所帶來的倫理和道德困境:在追求戰略威懾和保證國家安全的過程中,戰略規劃者不得不考慮最極端的情境,即使那是所有人都認為不可接受的結局。這種矛盾引起了國際上廣泛的批評和反思,並成為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運動的重要辯論焦點。

總結
美國在戰略推演中假設以核武器摧毀一個國家、造成大規模平民傷亡,主要是出於以下原因:

  • 這些推演屬於對極端情境的理論分析和威懾能力展示,並非代表實際政策意圖。
  • “”核威懾的理論建立在相互保證毀滅的基礎上,極端打擊能力是為了防止核戰爭的發生,而不是主動追求核戰。
  • 極端情境下的總體戰思維使得戰略規劃中必然涉及難以避免的平民傷亡,但這並非意味著政策制定者輕視人命,而是在戰爭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做出的理論預估。
  • 語言上的誇張更多是為了增強威懾效果,而非反映實際作戰計劃。

因此,儘管美國在公開場合反對攻擊平民、反對首先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在冷戰及極端對抗的核戰略規劃中,卻不得不假設最極端的情況,這種做法反映了核武器戰略中固有的殘酷現實與倫理矛盾

引用到此結束。




美國表面上反對攻擊平民、反對首先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在各類兵推卻大量使用核武,理由只有一個:美國已經用過了。

俄烏戰爭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中國曾勸阻俄羅斯總統普亭對烏克蘭使用核武,或許我們也可以簡單猜測:

使用核武的差別在於,只有零次與無數次,美國正是那個必然會使用無數次核武的殘暴國家。


Blackjack 2025/2/23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724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