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往事曾經如此
市長:blackjack  副市長: juntruth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往事曾經如此】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仇中反華是台灣人的天然成分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林依晨「我是成都人」爭議只是台灣人族群仇恨一角:從楊逵送報伕楊明被當成支那豬打死,台灣人到日本要支那沖繩總玉碎談起
 瀏覽97|回應0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林依晨在大陸綜藝節目自稱「我是成都人」被台灣集體辱罵,其政大韓文系的老師朱立熙更痛斥「不記得教過成都人」並斷絕往來,對照台灣近年的語言警察攻擊「支那、支語」情況,來談台灣人為何像日本人痛恨沖繩人為支那並要其總玉碎集體自殺的恐怖台灣文化。





日本統治台灣初期,許多台灣人還自認中國人,這引起了日本人的不爽,促轉會主委楊翠的祖父楊逵曾寫過一個短篇小說《送報伕》就描繪出這種狀態:小說中提到日本在台灣某村裏的XX製糖公司要開辦農場,要收買土地,由於收購不力,日本人召集大眾痛批反對或不配合的人就是「陰謀」、「非國民」,保正楊明被點名帶頭賣土地時卻公開反對,於是日本人警部補怒了,狠狠帶頭打了楊明,口裡痛罵「拖去!這個支那豬!」

經歷如此毒打後,大約過了兩個月,楊明死亡。

後來日本加強統治,台灣人思想徹底改變,李登輝與蔡英文兩總統在台灣之塔歌頌的「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袍,生死與共,榮辱同擔」才是二戰期間台灣主流思維。



此所謂「台灣之塔」位於沖繩,這是二戰中日本屬地死傷最為慘重的地方,其慘烈層度僅次於美國在長崎廣島丟下兩顆原子彈的種族滅絕大屠殺。但與長崎廣島差異最大的是,有一部分沖繩大量平民死亡的原因並非美軍造成,而是駐地日軍強迫沖繩「總玉碎」的集體自殺。




目前來說,沖繩戰役死亡人數中有千人到數萬被認為與日軍強迫或教唆自殺有關,理由是「鬼畜米英」的宣傳,包括美軍登陸後會殺害男性並性侵女性,日軍要平民先「自決」,日本文部省反對教科書有這種記載,沖繩人對此則不滿。

事實上,戰後,沖繩人在日本社會地位仍極為低落,餐廳不允許沖繩人進入,連房子也不給你租,直到現在,日本人讓沖繩有最多的美軍駐軍基地並且造成大量性侵少女犯罪後還隱瞞,在這對美軍基地的許多抗爭過程中,來自日本本土的警察更還痛罵抗議的沖繩人「支那人」、「土人」,這還不過是十年內的事件呢。




沖繩脫離與中國關係已經超過百年以上,琉球國向中國朝貢關係的終止到了1872年以後的琉球處分就結束了,為何日本人還對沖繩人歧視並公開指責沖繩人「支那人」?

理由很簡單,就像台灣文化現在變成思想警察、語言警察,開始搜索許多言論、名詞若出自中國,那就是「支那、支語」並且集體總特攻一樣!琉球國與中國曾有歷史上的關聯引起日本人強烈痛恨,而現在的台灣文化台灣人就要像日本的警部補一樣,先一巴掌把你打翻在地,然後聚眾圍毆,並且辱罵「拖去!這個支那豬!」

就像林依晨「我是成都人」爭議,我首先看到管仁健觀點》零負評女神為何會變張無忌?辱罵林依晨,就像管仁健也堅持「支支也可以是暱稱」,當年李登輝蔡英文其實就站在日本軍那一邊,在日軍強迫平民總玉碎後,還可以「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袍,生死與共,榮辱同擔」,並且認同「拖去!這個支那豬!」的各類暴行,其實也是其來有自




因為,台灣文化極度仇恨中國人。

舉例來說,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汪宏倫除了認為「把陸生當解決高教危機工具 極不當」,也特別提到台灣文化的特質:

「台灣人最大問題是怨恨心太重,覺得自己被欺壓,因此會找機會報復、攻擊中國人。」

就像林依晨「我是成都人」只不過是簡單的一句話,充滿仇恨的台灣人就像要打死送報伕中那位小地主楊明一樣,狠狠的打,戰給他死!

這也是台灣文化堅持仇恨中國語言,硬要稱之為「支那、支語」的冰山一角,就如同日本警察還要稱呼沖繩人為支那人,這樣才能用日本警部補打死楊明的「精神」,繼續用血腥與暴力制裁「陰謀」的「非國民」,即使打死也毫不在乎的恐怖文化。

這種情況演變到甚麼情況呢,就算是住在日本的台灣人也要被追殺,例如旅日作家「魚漿夫婦」使用用語「軟糯」,在聯合報你會介意身邊的人使用「支語」嗎?相關報導中,旅日作家「魚漿夫婦」立即被網暴且立即道歉,而且強調「嘎嘎好吃、賊好吃、糯唧唧、鬆弛感、踩屎感等支感滿分的形容我都有特別注意」,誠懇表示未來在用詞上會更小心,也歡迎網友指正。

日本對於「支那」一詞公開使用是有禁忌的,但台灣例如人作家「魚漿夫婦」到日本居住後沒有被教化並且還用「支感滿分的形容」,即使他們自己被網暴也一樣,充分證明台灣沒有被轉型正義的恐怖,還遺毒到日本。




說到底,台灣文化仍然懷念《送報伕》日本人警部毆打小地主楊明口裡痛罵「拖去!這個支那豬!」的日子、台灣文化仍然懷念逼沖繩人總玉碎的日子,所以台灣人瘋狂使用「支那」一詞,並且對於關於中國的一切如同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汪宏倫所強調「台灣人最大問題是怨恨心太重,覺得自己被欺壓,因此會找機會報復、攻擊中國人。」

一定要用盡全力進行網暴乃至實際在生活中予以強烈的仇恨,用「支那」一詞及相關詞彙就是台灣人找機會報復、攻擊中國人的幾個重要仇恨言論使用方式!

而這,就是林依晨「我是成都人」在台灣引起爭議的根本緣由。



Blackjack 2024/9/6

林依晨一句「我是成都人」惹議 政大恩師朱立熙發聲:教師節別再寄簡訊

2024-09-03 08:55

噓!星聞 編輯三月兔/綜合報導

 

林依晨在大陸戀愛真人秀「心動的信號7」一句「我是成都人」惹議。 圖/擷自Threads

林依晨在大陸戀愛真人秀「心動的信號7」一句「我是成都人」惹議。 圖/擷自Threads

「零負評女神」林依晨近日上大陸節目「心動的信號7」,因脫口一句「我是成都人」引發熱議。對此,教導過林依晨的政大韓文系老師朱立熙則出面發聲,表示不記得教過「成都人」,更撂話稱對「零負評」太失望,隔空向她喊話,要她教師節別再傳簡訊。

 

政大韓國語文學系兼任講師的朱立熙1日在臉書上寫道:「教書28年以來,教過不少來自大陸北京、武漢、重慶的學生,都非常優秀又很用功,不記得教過『成都人』,要不是近期柯文哲的新聞太多,我早就開罵了」,更強調「我把她的照片全部下架,拜託教師節不要再寄來簡訊,這種虛情假意太廉價,實在對『零負評』太失望了!」

 

朱立熙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從發文的線索來看,指的人應該就是曾教過的學生林依晨;而他也在留言區爆料,3年前中國整肅演藝圈時曾傳訊息提醒林依晨,「你關掉了大陸的工作室,確實是明智之舉,能夠不去最好不要再去。Good luck!

 

據悉,朱立熙過去曾誇讚林依晨貼心,透露她中秋會送禮盒,結婚時也有寄喜帖邀請出席,如今卻為了一句「我是成都人」鬧得師生感情破裂。

 

林依晨近來擔任大陸戀愛真人秀「心動的信號7」的嘉賓,上個月月底節目首播,結果她在節目上一句「我是成都人」,引發台灣網友熱議,認為她的零負評形象已被打破了,甚至還有網友將她的維基百科資料改成「林依晨出生於宜蘭縣,但自稱中國成都人」。

***

快訊/林依晨「我是成都人」惹議後首現身 直球對決:請理解

2024-09-06 12:39

聯合報 記者陳建嘉/台北即時報導

 

林依晨。記者王聰賢/攝影

林依晨。記者王聰賢/攝影

女星林依晨日前因在大陸節目上表示自己是「成都人」掀起輿論撻伐,今(6)日林依晨受邀出席人壽年度品牌活動記者會,被問及失言風波,誠懇回應「成都、台北、宜蘭是我祖父母、外祖父母還有我自己成長的地方,沒有這些地方、這些人,就沒有現在的我,請大家理解」,至於提到恩師朱立熙怒批「不用再寄簡訊來」,她則微笑不多說。

***

當陸生來台 天然統遇上天然獨...敵意不減反增

 

2016-11-21 21:28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外界一般認為陸生來台可促進兩岸交流,但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汪宏倫研究發現,許多陸生來台後對台灣的敵意或反感不減反增,原因可歸納為兩岸制度、認知框架及「情感結構」差異所造成。他認為,儘管外在制度難以改變,但屬於內在的認知框架和情感結構有可能改變,「兩岸人民若願意在想法上『重開機/重灌系統』,應能為兩岸和解帶來新效應」。

 

汪宏倫和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張可前年起訪談24位以碩士生為主的陸生學位生,寫成《「RIP426」:解析「大陸地區旅台學位生」的國族經驗》,年中初步發表。他發現,陸生來台前大都對台灣有憧憬、對中共政權不滿,但來台後國族經驗同時產生推力與拉力,推力將陸生推得離台灣更遠,拉力則拉得與台灣近些,大多陸生最後是被推得更遠。

 

*在台經驗 讓鴿派陸生變鷹派

 

汪宏倫歸納,經過在台國族經驗的陸生,大致可分為三類:A類是原本沒那麼認同中國的,變成具強烈中國認同,占比例滿高。這類陸生經過在台遭歧視,認為「來台前,台灣是民主基地;來台後,台灣是(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年我們反共才來台,但來台後被推往共產黨」;「在台經驗,讓鴿派也會變鷹派」。

 

*挺台陸生 在陸生中變異類

 

B類是本來對民主、中華民國有所想像,將此希望寄託於台灣,雖在來台後幻滅,但仍肯定且嚮往民主自由體制。汪宏倫指出,B相對A類雖不那麼支持中共體制,但對想作為獨立政治實體存在的台灣反感仍增強,或更不同情甚至討厭。許多陸生則常在AB類遊走。

 

汪宏倫指出,至於在陸生比例最少的C類,是能深入台灣人想法,甚至相對積極幫忙提倡台灣作為獨立政治實體存在者,但人數真的非常少,裡面政治光譜也有差異。令人感慨的是,這些人往往和陸生群體相處得比較沒那麼好,甚至可說是異類。

 

*當台灣本土化 碰上大陸愛國主義...

 

分析對陸生的推力,汪宏倫表示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制度。他指出,兩岸不同的國族制度,培養出兩種不同的「國民」,對國族的象徵符號、歷史記憶乃至對當下現實的理解,都有巨大分歧。當台灣接受本土化與民主化洗禮的「天然獨」世代,碰上接受中國愛國主義教育長大、80後與90後的陸生「天然統」世代,當然相互衝突。

 

此外,台灣對陸生也有制度性的排除,例如三限六不,以及由於兩岸特殊體制,陸生在台很難被歸類,既非本國人、也非外國人。汪宏倫表示,這些都讓陸生來台後,對台灣民主自由的評價有所變化,覺得這些民主自由「談到陸生都變了樣」。

 

*認知框架不同 影響彼此了解

 

汪宏倫指出,第二個層次「認知框架」,也對陸生造成推力。在他研究中,他將此框架定義成「戰爭之框」,即過去戰爭遺緒塑造兩岸人們看待彼此的框架;然而這一方框架是「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是「台灣/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當然無法相容。

 

如此「戰爭之框」形塑兩岸許多人的看法,汪宏倫指出,台灣會將對方視為敵國,造成對陸生的敵意與制度排除;多數陸生則相信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與現實主義,認為兩岸終需一戰。

 

*當國共內戰觀點 碰上台灣獨立...

 

他說,大陸來看未完成的國共內戰,會認為是中國內政問題,這也影響他們用武力解放台灣的看法。就大陸歷史觀點,會覺得建國就得付出代價,「若為國家你都不願意打一仗,這算甚麼獨立?」汪宏倫指出,這種「槍桿子出政權」的看法,在大陸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國從90年代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力度,更讓年輕人受到愛國主義論述強烈影響,少有自我反思。

 

在汪宏倫分析中,最後一個造成推力的層次,也可能是最核心的,是「情感結構」。汪宏倫指出,台灣人由於長期被中國打壓,很容易發洩到陸生身上;陸生滿懷憧憬來台,卻常成為台灣人發洩怨恨與報復衝動的對象,但大部分陸生不認為自己虧欠台灣什麼,更不覺得自己做錯什麼,無法接受台灣人民的敵意與怒氣,這也加深了彼此嫌隙與惡感。

 

汪宏倫表示,除了少部分例外,大部分陸生對於北京打壓台灣帶給本地人/本地生的切膚之痛,缺乏「感同身受」的同情式理解。即使有些陸生比較能夠體察局勢,理解這種怒氣的來源,仍會覺得自己是「代國受過」,是無辜的替罪羔羊。以上這些國族經驗終形成某種「台灣效應」,分化出不同類型的陸生。

 

*520 大陸仇台情緒上揚

 

在五二○後,汪宏倫也發現,大陸對台灣的情緒不大一樣。他表示,七月他曾赴上海一趟,聽到一些陸生說過去台灣因為是馬英九執政,要留點面子;「現在要打就趕快打,不用客氣」。他憂心,這種仇台情緒在大陸開始冒出來,對台灣、大陸關係很不利。

 

日前蔡英文宣布陸生可納健保,汪宏倫表示,這類制度性改善事宜,雖能讓陸生相對剝奪感減少,但兩岸的認知框架及情感結構的差異仍然存在,短期內恐仍難改變。

 

汪宏倫舉例,兩岸政治體制差太多,台灣人對政治比較有感覺,覺得透過選票等可改變現狀;陸生則有其思考慣性,覺得自己不可能影響或改變北京政策,很少去想能否從改變政治體制做起。這也造成很多陸生對北京打壓台灣缺乏認知,沒法對台灣從奧運等國際場合吃癟的經驗感同身受,只會怪台灣人碰到陸生就是兩套標準。

 

*兩岸人民 都須重新開機

 

汪宏倫認為,如果可以試著加深陸生民主素養,讓他們歸零思考、「重新開機」,或許能讓兩岸民眾想得更接近。像類型C的學生,來台就有翻天覆地的改變,發現自己受的黨國教育都有問題,因此才對包括台灣、西藏等問題等重新思考,但這得把原先的認知框架成見丟掉,不易做到。

 

台灣也需要重開機。汪宏倫認為,台灣人最大問題是怨恨心太重,覺得自己被欺壓,因此會找機會報復、攻擊中國人。他強調,台灣人必須要超越心中的怨恨,擺脫小國被強國欺負的心態,「若陷在此心態,會永遠無法理性,只會一直製造怨恨;台灣若要找未來出路,必須先超越悲情。」只可惜過去雖也有人呼籲台灣應走出這種怨恨,但反應不是很正面,被質疑「對敵人仁慈幹嘛」。

 

*把陸生當解決高教危機工具 極不當

 

汪宏倫坦言,若兩岸現有框架與互動模式維持不變,可能彼此越交流、越怨恨。對於未來陸生政策,他認為重要關鍵在於台灣究竟如何定位及對待陸生。如果僅是期待陸生來解決台灣高教危機,就非常不恰當,如此陸生會強烈覺得自己被工具化,只是要被賺錢,這樣當然無益改善兩岸關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723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