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往事曾經如此
市長:blackjack  副市長: juntruth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往事曾經如此】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仇中反華是台灣人的天然成分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灣人究竟反日、媚日還是反華-從楊逵談起
 瀏覽544|回應0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年台灣台灣文學館與文化部出錢製作了多部由作家作品改編的影片,我陸續看了,其中的一部楊逵《送報伕》係由鄭文堂導演,片中也採訪了其孫女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楊翠,並剪裁了現代苗栗關於土地徵收的畫面。楊翠與鄭文堂把這麼多差異及相距幾十年的事來演「穿越劇」並遂其影射用意,真「用心良苦」。

《送報伕》寫的東西,其中日本警察為徵收台灣人的土地種甘蔗而任意打死人一幕,與台灣的都更有可比性嗎?在楊翠與鄭文堂眼中有,在他人眼中則未必。鄭文堂找楊逵孫女楊翠來「解讀演譯」就比較有權威性嗎?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作者之死」論可以當作一個解答。

羅蘭巴特的「作者之死 」論,簡單說就是作品在完成後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在排除惡意解讀的情況下,就算是作者本人,在作品完成後對作品的詮釋,有時還不如讀者個人的理解,或應予尊重。鄭文堂怎麼樣「訴諸權威」,也不過是弄巧成拙。

楊逵因具有大名,被各界「各取所需」已久。楊翠寫過一篇「楊建爸爸,董芳蘭媽媽的生命故事」談到楊逵次子楊建因楊逵受白色恐怖之害而被連累的往事,而楊建因楊逵被國民黨迫害,選擇放棄文組轉考理工,即「楊建放棄文組的原因,緣自對於「文字」的深沉恐懼」。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楊建仍因「楊逵之子」的原因受苦。但在70年代後,楊逵被「重新被認識、被認同、被推崇」,楊建則因「楊逵之子」常被詢問「你也有在寫作嗎?」,楊翠認為「這樣的話語,對他而言幾乎就是一種凌遲。

2005年間,楊建去大陸參加「紀念台灣光復六十周年」會議,並發表了「關於「楊逵的抗日精神」的一些粗淺看法」演說。2014年3月間,楊建接受中評社訪問,回憶他的父親楊逵、母親葉陶反日緣由,而楊建本人也是「台灣抗日親屬協進會」監事呢。
楊逵次子楊建 

相對的,仇中的自由時報報導楊建的用語就是、「楊逵二子」、「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魏揚的外祖父」。在「魏揚外公談228夢魘「沒有朋友、求職受挫、從此噤聲…」」報導中,楊建說「他是念電機畢業,1976應徵私立學校電工科,不過校長得知他是楊逵的兒子就不敢錄用,原因則是他在電工科要教收音機,怕他和中國通信,所以拒絕他任職,讓他感受深刻。楊建說,這些歷史要說,可能10天也說不完,但仍表示今天228是一個特殊、值得紀念的日子,尤其3月12日就是楊逵逝世30週年紀念日,擇定3月8日將在東海大學舉辦追思紀念活動,邀請與會貴賓出席盛會。...

台中市長林佳龍藉著楊建出席而說「「楊逵因為一篇600多字的和平宣言,卻換來漫長12年的免錢飯,真的是世上最昂貴的稿酬。...楊逵留給台灣社會最大的資產就是「壓不扁的玫瑰」這樣的精神,因為台灣人要做自己的主人,過去威權統時代錯誤的史觀都要重新檢討、調整,這就是轉型的正義。

是嗎?

台中市長林佳龍就任後到台中市舊市區的台中公園表示要修復「時代意義的日本神社鳥居」...,而神社是日本軟硬兼施要求台灣民眾放棄民間傳統信仰並作為祖先的「信仰替代品」,林佳龍因此被指為媚日。這樣的人怎麼會歌頌自稱「我這一輩子,除了抗日實踐運動」的楊逵?這樣的人怎麼會歌頌自稱「台灣抗日親屬協進會」的楊建?又怎麼以抗日小說「壓不扁的玫瑰」當他的「精神」?

林佳龍不是把楊逵、楊建的抗日情懷又消滅了嗎?

如同我在「皇民台灣:由蔡英文父論高級本省人的起源」談到的楊逵,縱使楊逵心中的「祖國」關他十二年,而異族日本關他不到一年...,縱使楊建因而受盡磨難,但他們也未「反華」,但何以其外曾孫魏揚對大陸持如此反面的看法呢?

南方朔寫過一篇「祖先已死,就讓他們永遠死去」,其文末強調「...我還是要重申福特當年的那句話:「所謂歷史,不過是一堆廢話:我們活於現在,唯一有意義的歷史乃是我們現在正在寫的歷史!」祖先已死,就讓他們永遠死了吧!...」。楊逵、楊建固然有抗日的記憶與過去,但其後代對他們的「歷史」並沒有真正要沿襲的想法。就像「楊逵紀念館」原本選定是台中市長官邸,楊建卻反對,他認為即使只是鐵皮屋,楊逵也住得心安理得。...

但現在的台灣人喜歡「官邸」,誰要你的「鐵皮屋」!?

基於「祖先已死」與「作者之死 」的概念,很多先人的過去都已被後人當作「就讓他們永遠死了吧!」,就算還有剩餘價值,後人還會重新詮釋,現在強調台灣人「曾經抗日」的過去有何意義?許多所謂「抗日先烈先賢」之後早就認為「祖先已死」與「作者之死 」啦!?

台灣人究竟反日、媚日還是反華?何必追尋那些歷史?怎麼不看看他們現在說什麼,做什麼呢?

blackjack 2015/7/15

link

专访德问罪纳粹机构负责人 追逃至今未止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孩子 (楊逵自述)

美軍為什麼要轟炸台灣?那些台灣人不願承認面對的真實歷史及其簡介

 

以下為本人文章

皇民台灣:由蔡英文父論高級本省人的起源

反課綱微調隱瞞的罪:台灣人的聖戰

泯滅人性的某種台灣悲情

台灣是永遠的「戰敗國」嗎?論台灣媒體的錯亂

台灣應為二次大戰屠殺向世界道歉

台灣不應認同二戰軸心國德、日的核心價值:再談美軍轟炸台灣

台灣人參加南京大屠殺vs.美軍轟炸台灣

美軍為何轟炸台灣?你必須知道的台灣歷史真相!

中華民國於二戰轟炸台灣,那台籍日本兵為天皇殺了多少人?

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尹章義

美國人不會忘,台灣人不想知道

日本人開始反省,台灣人卻緬懷二戰皇軍

馬關條約120周年,台灣向軸心國史觀邁進

修改教科書爭議:課綱微調要隱瞞的台灣人罪行

以謊言遮蓋謊言的台灣歷史、並淺談台漢人對原住民的大屠殺

台灣歷史研究的墮落:以課綱微調及二二八為例

蔡英文父親是日本皇民還是漢奸爭議

馬英九反對老兵接受大陸閱兵邀請非常虛偽

國安法第11條揭示:紅二代與皇民後裔將在兩岸對決

台灣人反紀念抗戰的真正原因,亦論二二八中外省人被屠殺源由

謝長廷們、江春男們、姚人多們、吳叡人們還在阻撓真相

台灣轉型正義之無恥:納粹士兵受審,台灣皇軍戰犯卻沒事

台灣光復60週年 - 關於「楊逵的抗日精神」的一些粗淺看法 - 《海峽評論》180 期.html
http://www.haixiainfo.com.tw/180-899.html
台灣光復60週年

關於「楊逵的抗日精神」的一些粗淺看法 
楊建 

感謝大會的邀請,讓我能夠再次飛越台灣海峽,來向各位報告「楊逵的抗日精神」;雖然窗外的天氣漸漸寒涼,但是此刻我的心裡頭卻是溫暖的,因為我將向各位報告的題目,讓我這個才要「開始人生」的七十歲老男人,重新感受到了子女對父母的儒慕之情;因為,有了楊逵,這才有了我的人生。 

我的父親楊逵,本名楊貴,他是一九○六年十月十八日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台南州大目降街,也就是現在的台南縣新化鎮;楊逵的父親楊鼻,是個錫匠,楊逵的母親蘇足,是個傳統的農婦。這對夫婦成了一個標準的勞農家庭,前前後後生下七個子女,不幸的是,疾病總愛折磨貧窮人家,七個孩子夭折了四個,分別是楊逵的大姐、妹妹及弟弟,這讓楊逵成了老么,上面還有兩個哥哥。 

現在的新化鎮文史工作者,常常笑說,楊逵父母親的名字當中,一個有「朝天的鼻」,一個有「向地的足」,難怪楊逵會是「頂天立地」;當然,這只是茶餘飯後的笑談。童年時期的楊逵,其實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甚至於還曾因為延遲入學而被同學取了「阿片仙」的綽號。但是,誰都想不到這個瘦弱的孩子,卻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殘暴手段,有著敏感的、早熟的思想。 

一九一五年,楊逵十歲,親眼目睹日本的砲車部隊從家門前列隊行經,前往鎮壓台灣人武裝抗日的「西來庵事件」;一九一九年,楊逵十四歲,又在市街上看到一位小販無故遭到日本警察活活打死,那位小販的姓名叫楊傅,平常就在市場擺攤,賺些小錢,養活一家,他是楊逵及父親都熟識的老實人,只因無緣無故「觸怒」日本警察而被打死,留下了一家老小嗷嗷待哺。這樣的影像,在年少楊逵的心裡,產生無奈的憤怒,以及深沉的疑惑。 

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楊逵,一方面體認到了日本對台灣人殖民統治的殘暴手段,另一方面他察覺到了:「以暴制暴」的武裝抗日行動,愈來愈不容易,更何況並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會擺出殖民者的心態、嘴臉而欺壓台灣人;一九二四年,楊逵十九歲,為了尋找思想上的出路,並在精神上、知識上武裝自己,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抉擇,在兩位兄長及童養媳父親的資助下,毅然前往日本留學。 

在日本大學的文學藝術科夜間部就讀期間,楊逵可以說是飢寒交迫,他當過送報伕、水泥工,但也認識了不少同屬於勞工階級的朝鮮人、日本人,這段經歷讓楊逵的「抗日精神」有了更為寬廣的反思空間,「抗日」不只是對抗或抵抗殖民者的國家、民族之間的帝國主義壓迫問題,還有跨越國族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之下的資本家對勞農階級的剝削問題。 

一九二七年,楊逵接受「台灣農民組合」的召喚,中止他在日本的學業,束裝返回台灣投入農民、工人以及文學運動;往後他的抗日歷程,相信都是各位熟悉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我的報告就不再重覆。 

身為楊逵的兒子,我認為,他的抗日精神並不是本質論式的咒罵「小日本鬼子」、反抗或反對所有的日本人;楊逵的抗日精神之所以可貴,在於他超越了激情的、武力的國族主義對抗,進而引領我們看到在「抗日」的大旗之下,還有跨越了國族的階級及聯盟、人性的可鄙及可敬等等的問題。 

真的,楊逵向歷史拋出了一個好問題:除了反抗舊的罪惡,我們還需要創造新的願景! 

以上,是我的粗淺報告,謝謝各位! 

(楊逵,日據下台灣台灣農民運動活動家,曾任「台灣農民組合」中央委員,亦名作家,其名著《送報伕》,在抗戰期間由胡風譯成中文,編入《少數民族小說選》,鼓舞抗戰之民心士氣。作著為楊逵次子。──編者)

**********************

楊建談父母楊逵、葉陶對抗日本統治緣由    
http://www.CRNTT.com   2014-03-18 00:38:45
中評社台南3月18日電(記者 趙家麟專訪)已故台灣新文學運動重要作家楊逵(1906-1985),以及他的牽手葉陶(1905-1970),在台灣日據時期以文學、社會運動對抗日本的統治而知名。楊逵的次子、大甲高工退休教師楊建,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談到父母兩人反日的緣由,以及身處在這個特殊家庭子女的心酸。 

已退休20年的楊建說,楊逵的五名子女,沒有一個走文學創作的路。“我也看到了父親的境遇,對文學感到恐懼而棄文學工。”不過,楊建的女兒楊翠目前是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台灣史、台灣文學史等,女婿路寒袖是知名詩人與作家,楊逵文學的血液依然由後代延續。 

台灣文學館日前將一批楊逵的手稿完成複製,捐贈供台南新化的楊逵文學紀念館典藏展示。楊逵的次子楊建特別從台中趕抵新化,代表接受這批覆製的父親手稿,並接受中評社訪問,回憶他的父親楊逵、母親葉陶反日緣由。 

楊建表示,日據時期台灣最大規模的武裝抗日事件,1915年的台南玉井“噍吧哖事件”,對他父親的影響與刺激很大。 

楊逵10歲才進入公學校,就在1915年台南發生“噍吧哖事件”,楊逵在新化的家裡,鄰近發生噍吧哖事件的玉井非常近,他不但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戰車駛過前進玉井鎮壓人民。他的大伯、也就是楊逵的大哥,當時被徵召在玉井的日軍裡當伙伕,把日軍在玉井一帶老小通殺的暴行都告訴了楊逵及家人,日軍的殘暴,深深的烙印在10歲的楊逵內心。 

1922年,楊逵考進了台南一中的前身,閱讀“台灣匪誌”,卻看到日本人將噍吧哖事件起義烈士稱為“匪徒”,更促使了楊逵堅持以寫作為歷史發聲的開始。 

另一個影響楊逵反日的重要原因是東渡日本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洗禮。楊逵赴日在東京大學就讀文學藝術科,留日期間,接觸列寧革命成功的信息,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嚮往人民平等、縮小貧富差距的社會主義,而當時的日本,失業人口達300萬人,拿日本與俄國相比,日本的資本主義明顯在剝削社會弱勢。 

楊建說,楊逵在日本東京大學才讀到二年級,就被召喚回台。隨後即加入農民組合、文化協會,參與了反抗殖民政府社會運動,並多次被捕入獄。 
 
楊建談到母親的反日,則是一段外公與媽媽為鴉片翻臉的過往。 

楊建說,母親葉陶反日,源自於家庭。葉陶15歲畢業後受訓一年,當了小學教師他的外公除了是“保正”之外,還是領有合法執照的鴉片商。這一對父女,因為職業上的衝突,葉陶經常為此與父親起爭執,多次要求其父不能再賣鴉片;父女最後鬧到翻臉,葉陶也因此更痛恨日本殖民政府,為何要核發賣鴉片的執照。 

1927年家境富裕、還有婢女的葉陶,毅然辭掉了高雄三民國小教師,加入了農民組合開始反日。楊建說,以當時的年代,20歲的葉陶在在大街上參加活動、主張農民權益,四處“亂跑”,所以又被戲稱為“鱸鰻查某(流氓女)”。 

另外,葉陶還有一個“土匪婆”的別名。原來,當時日本人把台灣的民族鬥士都稱為“土匪”,楊逵在高中就看了那本記載台灣革命史實的“台灣匪誌”,有一天,楊逵在她妻子葉陶的扇子上寫了“土匪婆”三個字,從此,“土匪婆”也成了葉陶了防別名。 

楊建說,楊逵與葉陶走過了反日,卻在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來的頭幾年,因為228事件、起草“和平宣言”而兩度被捕入獄,楊逵並在綠島坐牢12年。楊家在這段 時間先後搬了3次,直到楊逵1961年出獄後,開始在台中大肚山上的東海花園耕讀。 

楊建回憶,“東海花園”開墾之初,從土地整理到種花,剛開始家族的大大小小都去幫忙,但這種農事的活,消遣可以,真要以此為生是有困難的。後來,還是一個一個的離開了,留下他與妹妹堅持到最後,自己在母親的勸說下,也前往台中新社農校應召教職,又再轉大甲高工。 

逵與葉陶,在台灣的新文學運動、抗日社會運動的地位受後人景仰,但楊建說“我的一生沒有因為父母的成名而受惠,只有受害。在那種體制的政府下,父母都是黑名單人物。” 

“我只有受其名之害,未受其名之利;大家聽我是楊逵的兒子,都很害怕。”楊 建回憶,於1957年應徵台中新明高中電工科教師時,他還天真的報出父母的名號,以會對應徵教職有幫助,沒想到當年的校長不但不敢進用他,反而還把介紹人罵了一頓。這件事在50多年後,依稀彷如昨日。 

**************

楊逵兒子楊建 反對紀念館設在「官邸」
  

今年是台灣文學家楊逵逝世30周年,楊逵長年居住的台中市也要籌備成立「楊逵紀念館」,原本選定是台中市長官邸。楊逵兒子楊建今天表示,楊逵一生為基層發聲,是一介平民,「官邸」太高貴,楊逵住不起,已向台中市政府表達反對,建議以楊逵生前居住的「東海花園」一間花房為骨架,即使只是鐵皮屋,楊逵也住得心安理得。

楊逵的家鄉台南市新化區楊逵文學紀念館今天起舉辦「楊逵逝世紀念專輯」的報章雜誌展,是由新化文史工作者康文榮10年來陸續到舊書攤收藏,楊逵1985年3月12日去世,當時國內及大陸有20 多家雜誌,包括聯合文學、名人傳記及黨外雜誌,甚至大陸都舉辦楊逵研討會並出版專刊。
前往udn tv 粉絲團2015/03/14 16:37

*************

名家-馬關條約二甲子 台中再現日神社
2015年04月17日 04:10 林金源
台中市長林佳龍月前表示,將花200萬元,把原被放倒在地的台中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藉以「重拾城市光榮感」。林市長阿諛日帝劣行、踐踏民族尊嚴的醜劇,就發生在乙未割台兩甲子的這一年。更令人遺憾的是,直到《馬關條約》簽署滿兩甲子的今天,全台仍不見有人阻擋此謬誤。

莫非這就是台灣「慶祝」《馬關條約》生效的方式,也是總結乙未割台歷史的「心得」?

16世紀到1840年之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自給自足,以德服人。它也是一個組織鬆散、不具侵略性的文明邦國。周邊鄰國自動內附成為我藩屬,因為中國為首的天下秩序保障了和平,朝貢制度給予鄰國經濟實惠,卻不干涉其內政。共存共榮就是當時國際秩序的寫照。

鴉片戰爭打破了寧靜、和諧的東亞秩序,日本的「脫亞入歐」、以鄰為壑,更成為中國無盡的夢魘。1895年的今天,日本選定曾被英、法、美、荷聯軍打敗的地點,逼中國簽訂《馬關條約》,證明自己今非昔比。

甲午之前,李鴻章力陳「海防」重於「塞防」,台灣許多建設都比內地進步。《馬關條約》之後,若非三國干涉還遼,滿清的龍興之地也和台灣一起被割。這兩事實足以破解獨派別有用心、自怨自艾的「悲情史觀」。

日本據台初年,官方統計,至少殺掉當時百分之一台灣人口。終其統治,殖民政府對我抗日先賢的屠殺,罄竹難書。對我先民財產、尊嚴的侵奪,更不在話下。配合殖民統治因而獲利者,當然存在,但實在不值得一提,更不能因此掩蓋其他多數同胞遭受的苦難。

日本在台設立的首座神社,就是紀念領軍征台而死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據台50年,日本共建了68座神社,把它們當作地方教化中心,以此強化效忠日本的皇民精神。

總督府惱於傳統寺廟無處不有,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發起「寺廟整理運動」。從此全台對寺廟、齋堂的捐款嘎然而止。建造神社的資金與數目則快速增長。潮州神社為籌建造資金,甚至強迫蕉農每賣一籠香蕉得捐一錢。總督府官員如果地下有知,必當為今日林市長的「義舉」含笑九泉。

《馬關條約》清廷賠日本二萬萬兩白銀,三國干涉還遼再賠三千萬兩。兩者加總,約等於1893年日國民所得的二分之一,或當年輸入總額的4倍。此賠款成為日本發展紡織工業資本,並建立八幡製鐵(後來的新日本製鐵)。相對之下,中國犧牲三千萬軍民、無數財產才贏得1945年的抗戰勝利,卻因兩岸鬩牆,竟未獲得日本一絲一毫賠償。

日本據台後,台糖解決了它先前購糖造成的入超問題,台米成為解決日本糧荒與支持工業發展的功臣。督造嘉南大圳、有功於台米輸日的八田與一,至今在日本故鄉雖仍默默無名,卻被台灣捧為英雄與神明。

2013年3月31日,台灣女學生穿著日本和服,慶祝新竹車站百歲生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後代,也代表日本皇族來台「致意」。台灣學生毫不介意與領軍征台的寇首後代同台並列,她們也不知道1893年11月清廷修築的鐵路已達新竹。車站的百歲生日從1913年起算,那是侵略者的觀點,卻否定自己祖先的篳路藍縷。女學生更不知道,當年劉銘傳修築基隆港半途而廢,因為劉擔心台若不保,基隆的建設反而為敵所用。

乙未割台以來,台灣先被日本皇民思想箝制50年。1949年之後,台灣人民又被兩蔣反共教育及李扁反中思維綁架66年。綜觀120年間,除了短短4年之外,統治兩岸的都不是同一個政府;台灣統治者基於己利,不斷撕裂、分化兩岸人民的正常連結。兩甲子以來,台灣的認同錯亂、國格分裂,就是日據殖民與國共內戰雙重撕裂與分化的結果。診治痼疾之道,就是真誠、完整的回顧歷史,體認兩岸命運的不可分割,重塑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價值與尊嚴。

7月7日起,馬政府將有一系列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的活動。這些活動的主軸如果不是振奮民族意識,而是與對岸爭話語權的話,那麼愧對先賢先烈的,就不只是林佳龍而已。

(作者為淡江大學副教授)(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黃柳璟
關鍵字:中國

*******

有話要說-林佳龍羞辱了林獻堂
2015年04月08日 04:10 單永立/文字工作者
新任台中市長林佳龍日前到台中市舊市區的台中公園勘察表示,具有時代意義的日本神社鳥居將在今年底前修復完成,重新豎立,林市長強調這比爭論中的台灣塔更具在地人認同感。

林佳龍市長選在日本戰敗投降70周年重新恢復日本殖民統治烙印,暴露林市長與其幕僚的認同錯亂,把殖民統治強加台灣人的洗腦象徵當成本土人文地標,合理化日本殖民統治。

民國34年中華民國光復台灣後,台中公園內日本殖民統治的政治圖騰,包括日本神社遺跡,奠定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基礎的總督兒玉源太郎、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兩人立像、紀念死於乙未侵台日軍的「昭忠碑」悉數拆除。15年前張溫鷹擔任未合併改制前的台中市長,任內整修該老舊公園,將被拆除棄置逾半世紀的日本神社鳥居找出重新組合,但當時主事者有鑒於日本神社與日本殖民統治乃至對外侵略戰爭暴行的密切關聯恐引發撻伐,並未重新豎立,改以放倒置於當年遺址。

對日本近代史稍有研究者,都很清楚二戰前的神道教是日本官方支持的信仰,與日本在台灣、朝鮮半島與我國東北的殖民統治,及對外侵略戰爭擴張國策密不可分,是日本對殖民地人民的洗腦工具,神社和鳥居等附屬建物是日本殖民統治的洗腦烙印,二戰後日本在我國東北或朝鮮興建的神社,絕大多數都被痛恨日本殖民統治的當地人民搗毀。

日本據台最後10年間雷厲風行皇民化政策,軟硬兼施要求台灣民眾放棄民間傳統信仰,改信神道教,將部分廟宇神像或民眾家中供奉的祖先牌位移除,甚至燒毀,美其名曰「神佛升天」,老一輩台灣人對年輕時被強迫前往日本神社為日軍侵略戰事祈求武運長久一事,當記憶猶新。

台中公園現址早年為台中望族霧峰林家產業「瑞軒」所在,亦為霧峰林家發起的「櫟社」發源地,林獻堂先生對日抗戰爆發前一年曾到對岸的上海遊歷,公開表示「踏上上海宛若有回到祖國之感」,回台後被日本官方唆使浪人在台中公園當眾毆打並辱罵他為「非國民」,是為轟動一時的「祖國支那事件」。

林佳龍市長竟在原屬林家產業的台中公園重新樹立日本殖民統治象徵的日本神社鳥居,林獻堂先生地下有知,情何以堪?林市長此舉不啻羞辱林獻堂先生,打了霧峰林家子孫一記耳光。(中國時報)

關鍵字:日本、公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571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