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9 中國時報
重現大和艦 難忘昔「日」榮耀
楊珮玲
今年是二次大戰終戰六十周年。對發起或被捲入大戰的國家來說,戰爭的記憶似遠又近,一甲子的歲月說短又長。親身經歷過的人難忘當年漫天的砲火硝煙和其後捲起的人生狂浪。新生的一代對「戰爭」二字的感受則恍如停格在教科書裡的平面字眼或電影中的虛構時刻中,充滿各式複雜色彩但卻難有真實感。
對當年發起戰爭但最後敗戰的日本來說,從戰後的廢墟站起來,致力一連串改革和奮鬥,讓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和民主社會,但對二次大戰的歷史到底如何解讀和定位,至今仍然是日本和不少亞洲國家間爭議的來源。
「大和艦」究竟代表什麼?在戰後六十年日本社會重新審視和關注大和艦又有著什麼樣的意涵和背景?記者走訪了當初大和艦製造地、日本廣島縣吳市,並專訪今年剛開幕並吸引大批參觀人潮的「大和博物館」館長,探索這個在日本人心中難以被忘懷的大和艦議題。
小城吳市 造船重鎮
吳市是位於日本廣島縣南端的中小型城市,人口只有廿五萬人。乍看之下,吳市與日本其他同規模的小城市沒有太大不同,但靠近海邊的各式特殊的巨大起重機和挑高的廠房,卻隱隱顯露出它的產業特色。
從明治時代到二次大戰結束,吳市是日本海軍造艦廠的重地。史上最大的戰艦「大和艦」就在吳市誕生。戰後吳市則以民間造船業和油輪製造中心繼續發展,世界上多艘最大油輪「日石丸」、「日精丸」等都在此建造。吳市也是日本海上自衛主要基地之一。一九九一年派遣自衛隊到波斯灣掃雷及九二年到高棉維和,都是從此基地派出。
精細模型 吸引人潮
在這樣一個人口雖不多、但在日本海軍歷史上極具特殊意義的城市裡,「大和博物館」(正式名稱為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今年四月正式開幕,開幕以來短短三個月時間就有四十萬人造訪,遠遠超過館方的預期,參觀者來自日本各地和海外。日本的NHK電視台、美國的紐約時報和遠自香港來的電視台都曾特別到此採訪。
記者日前至吳市專訪了大和博物館館長戶高一成,談今年日本社會對「大和艦」議題重視的背景和博物館成立的緣由。以下是訪談摘要。
問:這個博物館自開幕以來吸引相當多的人潮,主要的原因為何?特色在哪?設在吳市的主要原因?為何別稱為「大和博物館」?
答:一般日本像這類型的博物館大約一年會有十萬人次參觀,本館自開幕以來三個月內有四十萬人次參觀,數字遠超過館方預期。博物館地點離東京、大阪等地都不近,在這樣遠的地方有這麼多人來參觀我認為很特別。
我想人潮的湧現一方面是受到媒體密集報導的影響,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日本過去很少有像這樣結合戰時的科學技術和歷史兩者的博物館。在日本,與二次大戰相關的議題由於很難處理,真正有系統展示的地方不多。
館內主要吸引人們遠道而來的展示物品是一艘按大和艦十分之一尺寸大小製造的精細模型,長達廿六點三公尺,我想這也可說是史上最大和精密度最高的展示模型。另外,目前世界上有關大和艦最豐富的史料也都集中在這。
「大和博物館」別稱是公開徵選的。選擇這個別稱主要是因為大和艦是吳市曾製造過的最大船艦,而目前造船仍是此地最大產業,我們希望讓本地年輕人了解自己歷史。
問:中國大陸的媒體對近來日本有關大和艦的電影拍攝和相關現象認為與「軍國主義復活」有相關性,館長的看法如何?館長認為日本人對大和艦的普遍認知為何?
答:任何事都可從不同面向來看。如果暫時撇開當時大和艦製造的背景,單從技術面上來看,要製造世界最大的戰艦需要各項技術能力,當時美德等雖有設計力,但製造力上不如日本,大和艦凝集了日本從明治時代到昭和時期的近代產業技術,後來這些技術對日本戰後的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這是日本技術力的展現。
錯誤策略 釀成悲劇
但是當我們談到大和艦時,不能逃避的是:大和艦就算表現了再多日本當時的技術能力,但是做為「軍艦」的大和艦,對日本來說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又為日本人帶來了什麼?這個部分才是整個問題的重心。
技術本身並無法對其運用的結果負責。技術最後究竟能造就美好的或悲慘的結果,癥結全都在使用技術的人類。
大和艦的「大和」兩字是日本整體的象徵,但最後這艘艦上三千多名官兵九十%死亡,伴隨被美軍擊沈的大和艦共沈海底。許多日本人認為這是因當時某些軍方領導者錯誤的策略才造成這個悲劇,他們很同情船上的一般士兵和他們的遺族。
了解戰爭 思考和平
問:來參觀博物館的人當中,年輕人和兒童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日本的年輕一輩如何看待戰爭一事?他們為何對大和艦有興趣?博物館最想傳達給參觀者的訊息為何?
答:日本的教科書對近代史和現代史的著墨不多,現在日本的年輕一輩對二次大戰的了解如只從教科書上來看是很有限的,這個博物館提供了當初二次大戰與大和艦等相關的史料和物品影片展示等,對年輕一輩可能是在課堂裡看不到的東西,也因此他們會有興趣來了解。
技術端看人的使用方式,使用方式錯了一步,就造成悲慘的後果。我們希望在傳遞大和艦卓越技術面給下一代的同時,也告訴他們技術無法正確使用時造成的悲劇歷史。「從過去看未來,從了解戰爭到思考和平」,這是在終戰六十年時成立的大和博物館想傳遞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