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社論
桃園人應該生氣!
沒錯,桃園縣民有理由生氣!如果這政府說暫時沒辦法解決桃園縣一遇風災就缺水的問題,那也罷了,自認倒楣唄。但很抱歉,不是這樣,中央政府說已經投入了十億多元,謝長廷院長還曾風光宣布:「桃園從此脫離缺水困境!」才二個多月過後,接連兩個颱風過境,桃園縣民又飽嘗缺水、輪流供水之苦。
桃園縣民之所以要生氣,是氣在這政府「到底」把錢用到哪裡去了?桃園縣長朱立倫說,水利署、自來水公司花了十億元,在石門水庫壩頂完成緊急取水工程,宣稱可以抽取表層水卅萬立方公尺,不料颱風一來就破功,「如果這兩個單位歸我管,這種計畫根本不會讓它過關。」
朱縣長當過台大管理學院教授,當過立委,他說的這些話或許帶有情緒,然而可是有專業性的。對照一下水利署的官方回應,可以看出面對外界的指責,採取了「避重就輕」的策略,只強調「分層取水」是治本之道。但是,目前的「分層取水」,只取卅萬立方公尺,很明顯應付不了海棠與馬莎這兩次颱風,因此經濟部決定再加裝六具馬達,要把「分層取水」的量增加到六十萬立方公尺。如果說之前的卅萬立方公尺,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其決策依據是什麼呢?而現在決定擴大一倍取水量,其依據又為何呢?難不成都是官員憑空揣測,憑一次又一次的風災,找數據嗎?這,才是讓人生氣的原因。
動輒十億元的取水工程,也許在政府預算中不算什麼。可是十億元的工程,若發揮不了功效,就是「浪費」;而決定這工程計畫的官員,讓這十億元就像滔滔洪水一樣流走了,那就是「無能」。而如果找不出問題癥結,只會在這十億元基礎上繼續花錢,是不是等下次颱風過後,再丟它十億二十億的繼續開支票呢?
桃園人應該要生氣。因為,水的問題已經很令人煩心了,如今看到政府不把錢當錢,白白花掉人民的血汗納稅錢,心中能不痛,能不感嘆生氣嗎?
水利署長陳伸賢打包票了。「分層取水」既是治本之道,而政府多管齊下的對策,「預計兩年內可改善」。那敢情好,我們就請水利署長陳伸賢跟桃園縣民立下「軍令狀」,兩年內改善不了,「你」怎麼負責!
【2005/08/07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民生報社評
物價上漲,政府火上加油
國內油價猛然大幅上漲,可預期將帶動百物齊漲,民眾怨聲載道。本來,這次漲價事件的背景是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不盡然操之在我;但政府面對物價波動的重大民生問題,總不能表現出完全不知民間疾苦的態度。物價上漲的風潮,正是一次檢驗政府責任的機會。
物價蠢蠢欲動,消費者早就感受到警訊。最近以來,中油等國營企業猛打廣告,強調台灣的油價較鄰近國家便宜許多,像是在為油價上漲進行預告。但從行政院長謝長廷以降的政府官員屢屢拍胸保證,除非在特定條件下才會漲價,謝揆甚至還為水、電費暫時不漲作出承諾;結果,油價一次調漲百分之七以上,經濟部長卻以「今天漲、明天漲有何差別」回應民間抱怨。輿論質疑政府官員坐公務車不知油價貴,真是一針見血。
民眾的不滿感受從兩個方向湧現集中:一來帶頭漲價的是國營企業產品,「賺錢歸公,賠錢轉嫁民眾」的對比,令人難以心服;二方面,在亞洲市場普遍景氣頗佳的氣氛中,台灣的經濟卻陷入「保四」的苦戰,直接受害者即是人民的荷包。所得不漲物價漲,而且從汽油到學費無一不漲;物價波動置於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快速下降的背景中,民眾擔心的已不只是短期內支出增加的負擔,而是展望長期的苦日子又將到來!
當物價波動造成嚴重的民生問題,政府已不只是對平抑物價有責,更該對整體的經濟景氣負責。尤其,如各方專家所指出,台灣的出口競爭力遽降,多因政府管制西進的鎖國政策所致。政府不思開放,只一味將拚經濟的方案鎖定於提高內需;如今物價齊漲,消費者已在忍受著節衣縮食之苦,如何還有刺激消費的空間?一場物價和景氣的惡性循環眼看著將要展開,政府的責任和擔當能否表現出來?
【2005/08/07 民生報】 @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