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建軍,係以國父思想為核心的精神傳統。九十年來,歷經北伐(含東征)、抗戰、剿兵、保台四大戰役,全視黃埔精神的興替,決定戰役的成敗。九十年來,有光輝的勝利,也有慘痛的失敗,但只要黃埔精神得以傳承發揚,中華民國必能立於不敗之地,完成國父的建國理想。
黃埔精神 團結、負責、犧牲
蔣公曾明示,黃埔精神的精義,是團結、負責與犧牲。
團結是以信仰三民主義、效忠中華民國為基礎,三軍一體,如手如足;三軍一家,如兄如弟。以同甘苦、共生死的情感道義,形成萬眾一心的戰鬥意志。
負責是存誠務實,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精練武藝,冒險犯難的戰鬥作風。
犧牲是成功不必在我,不成功便成仁的戰鬥志節。
亦即以黃埔精神,實踐於國家、責任、榮譽三大信念之中。
攜筆從戎 黃埔一期最年長
胡宗南上將是黃埔一期最年長的學生,入學時已廿八歲(當時學生平均年齡應為廿歲),曾有社會經驗,毅然攜筆從戎,故在先天上,他是黃埔一期最成熟的學生。歷經四大戰役,他的升遷在黃埔子弟中首屈一指,畢業後兩年(民國十六年),就當了師長,從帶四十人的排長,升到帶一萬人的師長。爾後從第一師、第一軍到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先後統兵達百萬,而在蔣公心目中,直以接班人之勢期許之,乃因他是黃埔精神的標竿。
歷四大戰役 武德被稱道
胡將軍是東征、北伐、統一、平亂、抗戰、剿共、保台諸戰役,全程參與的唯一黃埔學生,功勛卓著,但似無赫赫之名。正如孫子所言,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其尤足稱道者則為武德。
武德之首要為忠。胡將軍忠於三民主義,忠於中華民國,忠於領袖蔣公,忠於其職責,忠於其部屬,故能以身作則,同甘苦,共患難,士兵不能享受者,他亦不享受。值得一提的,黃埔一期於北伐成功後,恃驕而腐者不乏其人,豈止結婚,納妾者亦常聞,胡將軍以其官階,雖已有知心女友,但抗戰未勝,決不成家。唯忠能公而忘私忘家,無私是領導成功的要訣。
抗戰期間,胡將軍曾經主持陸軍官校第七分校,地點在王曲。校中有兩幅重要對聯,一為「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另一為「鐵肩擔主義,血手著文章」。前者原出現於廣州黃埔,後者當出自胡將軍的壯懷,皆為黃埔精神之精義所在。
「鐵肩擔主義」 字聯抒壯懷
剿共戰爭自徐蚌會戰後,大局逆轉,總統蔣公引退。當時,胡將軍尚統領十個軍卅個師,為完整精銳的部隊,以中樞無主,竟滯留陝南五個月之久。迨民國卅八年十月,蔣公以總裁身分,赴重慶坐鎮,急調胡將軍入川,乃於十一月末,僅第一軍一個團,趕到重慶,掩護蔣公,於最後時機離開重慶,飛抵成都。
胡部陸續趕抵成都,面對叛離軍閥及共軍攻勢,保衛蔣公,在成都坐鎮十日,最後於十二月十日,由蓉安全飛台。胡將軍達成勤王任務,並奉蔣公指示,率部轉進西康,在大陸行最後之奮鬥,以致犧牲殆盡,蔣公不忍其在西康殉職,於最後時機接運來台。時窮節乃見,胡將軍臨難不苟、唯命是從的武德,足為年輕世代效法。
臨難不苟 率部護衛蔣公
高尚的武德,為不計名位,但知任務。胡將軍來台後,蔣公命其赴孤懸的大陳島指揮。以大陸曾任戰區司令長官上將之尊,做一個師長的工作,且艱苦備嘗,他欣然前往。其臨危授命、不計權位的美德,正是崇高武德的表現。
民國卅九年三月一日,蔣公復職,重整軍備,自為當務之急,而召訓高階軍官,則親自主持。蔣公特聘日本優秀軍官富田直亮(化名白鴻亮),來台成立軍官訓練團,胡將軍亦入班旁聽受訓,與我同班。
抗戰時,我只是連長級的軍官,且在西南戰場,故無緣當胡將軍的部下,連照片都未見過,但久仰其威名,後竟成為同班同學,他是上將,我只是小上校而已。自有機會相處,始知這位身經百戰的西北王,至為低調謙和。他比我長廿三歲,在課業討論時專注傾聽,很少發言,但可看出他對大軍的指揮,有很多的感觸。
餘興打橋牌 招待僅淡茶
既為同班同學,偶爾也有餘興,便是到他在台北小辦公室打橋牌。我的記憶裡,只有一杯淡茶,別無招待。他從未請我們用餐,這並非吝嗇,乃是多年儉樸美德。
抗戰期間,胡將軍駐節西北重鎮西安,彭孟緝將軍時任西安砲兵旅長,要見他得依例先登記候約。但到台灣後,彭將軍任參謀總長,胡將軍任澎防部司令官,彭總長到澎湖視察時,胡將軍都親迎機場,對這位老部下兼新長官,執新部下之禮甚恭,彭總長連聲說不敢當。兩位對軍中倫理和階級服從,都立下完美的榜樣。
老部下新長官 執禮立榜樣
今逢黃埔建軍九十年,胡將軍長公子為真博士,整理乃父有關文件四冊,編為「宗南四書」,重行付梓,見其孝思,這是最珍貴的精神資產。我身列黃埔子弟,重溫四書,深為感動。胡將軍是軍人武德的典範,黃埔精神的標竿,凡我同志,應永遠傳承,並發揚光大,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