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前言》
下接:另一隻手的故事(新圖文版)—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一》
又接:漢字演化的“真相”—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二》
火车一节一节的车厢,原来是连着的,现在从中间断开,原来的车厢就被无情的甩在后面,等它自生自灭,前面(简化字)往前迅跑,因为与后面很长一段的车厢脱钩(信息丢失),显得很轻松,但从知识财富而言,损失太大了。-天風
天風網友以上的這段話,引出了這個系列。天風兄這個比喻特別生動,謝謝您。
在討論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之前,我願意向大家推薦維基百科裏面的一篇:《《漢字簡化爭論》。這篇文章做到了將支持、反對以及折衷這三種態度背後的原因作了詳盡介紹,也讓我們知道雙方都有非常有力的論點。我同意Jentu網友對“繁簡之爭”這個“爭”字的感慨。要知道漢字是我們的寶貴遺產,如果大家充滿激情地討論漢字的未來,這是因爲大家熱愛祖國與文化,熱絡的討論正是文化復興的寫照。當然,愛之深則責之切,這是雙方對這個問題針鋒相對的原因,但是有時“關心則亂”,大家發言的背後往往都有深刻的感情因素在煽風點火。對於雙方偶爾出現的摩擦,這也是人之常情,互相諒解總是好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繁體字本身並不像一般支持者所說的那麽完美無瑕,因爲它不是實驗室裏製造出來的東西。水至清則無魚!也只有世界語這種人造的死語言能做到完全邏輯化。如果繁簡之爭是那麽黑白分明的一個命題,爭論也就不存在了。
喜愛傳統漢字的朋友們必須知道,當我們在批評簡化字爲了精簡筆畫而大量扶正俗體字時(也就是“非正式場合所用的漢字”),我們應該了解到傳統漢字原本早就有許多今人不太能理解的“邏輯”。我們在批評簡化字把貓和豬都變成犬科的猫和猪的同時,也必須知道傳統漢字中“獅”和“猴”也都从犬。
當我們在批評“进”、“宾”、“邻”這些俗體字聲符用錯韻母的同時,也要知道像“蘋”(讀頻,一種草名)字用在“蘋果”一詞中一樣有讀“平”不讀“頻”的問題。
我們在批評“盤”、“際”和“標”字變成“盘”、“际”和“标”是“割裂聲符”的同時(把“般”、“祭”、“票”聲符切去一半),也應理解古代“雷”和“累”也曾經寫作“靁”和“纍”,也就是符合“壘”字這種三個田—“畾”(lei)的聲符。這也是割裂聲符啊!甚至我們也應理解古代也曾有“割裂意符”的例子:例如把“履”字“割裂意符”變成只有“尸+彳”再套用到“屐”這個轉註字,以及把“短”字“割裂意符”後套用到“矮”和“矬”(北京話,例如形容武大郎的身材)等字上。
我們在批評“同音字合併”造成不便的同時,也應理解古書裏這種例子多不勝擧,甚至把“惠”和“慧”混用的情況。
我們常批評簡化字造成許多字字形容易混淆,例如維基《漢字簡化爭論》中列舉的:(沒設)、活话(活話)、风凤(風鳳)、儿几(兒几)、义叉(義叉)、车东(車東)、广厂(廣廠)、天无(天無)、阴阳(陰陽)、泸沪(瀘滬)、远运(遠運)、从丛(從叢)、汇江(匯江)、仑仓(侖倉)、厉历(厲曆)、归旧(歸舊)、拨拔(撥拔)、华毕(華畢)等字時,也應同時理解到傳統字同樣也有:書晝畫(书昼画)、興與輿(兴与舆)、態熊(态熊)、齊齋(齐斋)、後俊(后俊)、長辰(长辰)、風虱(风虱)、義羲(义羲)、車東(车东)、業叢(业丛)、俞侖(俞仑)、偷倫(偷伦)、萬寓(万寓)、舊蕉(旧蕉)、華畢(华毕)、門鬥(门斗)、傳傅(传傅)這些近似字。當然,括弧中這些簡化字字形今天更易分辨其背後的代價正是天風網友所說的“割裂了文字原創的邏輯鏈條”。
大家不難看出,我對傳統漢字的確有著深厚的情感。拜著電腦時代的興起,我可以不再為傳統漢字的筆劃較多而頭疼而能繼續輕鬆地利用傳統字結構飽滿,姿態豐富的視覺優勢。如果對“繁體字”情有獨鍾,又何必列舉這麽多的“反面教材”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繁簡兩種字體既然各有其優勢,那麽漢字簡化運動實際上是一種得與失的交換。這種交換的雙方是什麽?這場爭論我們各個人儘可以將它認定為是“好認與好寫”、“美觀與速度”、“合理性與通俗性”、“邏輯與效率”、“文化與符號”、“正式與非正式”、“傳承與革新”的大交換、“,甚至一些比較激動的人也可以徑指這為“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提升整體文化與遷就下層文化”、“封建勢力與民間力量”、“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甲骨文與現代文字”、“風雅與媚俗” “文言與白話”、“傳統與西化”的不共戴天之爭。而我們若不試圖理清這背後錯綜複雜的力量糾結,又如何能看清這個大交換的代價是什麽?
第二是:反面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空間。這就回到一開始說的“水至清則無魚”上頭。如果傳統字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那麽傳統字到底是已經千瘡百孔,病入膏肓了呢?還是瑕不掩瑜,寶刀未老呢?簡化字到底是“救了漢字”,還是把一潭原非至清但尚有活力的生態環境注入了更多的渾水和“魚流感”病毒呢?這也就是天風網友所說的:“火车一节一节的车厢,原来是连着的,现在从中间断开,原来的车厢就被无情的甩在后面,等它自生自灭,前面(简化字)往前迅跑,因为与后面很长一段的车厢脱钩(信息丢失),显得很轻松”的情況吧?
這篇文章是寫給對繁體字以及繁體字使用者的視角有著好奇的朋友們,不管您在繁簡之爭是站在哪一方都沒關係。您不妨就當作是在探討“水滸”或“紅樓”各個不同版本一樣。
對於簡化字,我雖然並不陌生,年輕時期也曾熱衷於寫簡化字,而且駕輕就熟只花了兩三天功夫。但是我畢竟是先學的傳統漢字,學習簡化字只是一個單純的“翻譯”工程。因此我不敢對簡化字或俗體字的“利於辨認”與繁體字的“令人頭疼”發表什麽看法,因爲我沒有如同學習母語的人們一般的“第一手”體會。但是反過來說,從會寫繁體字轉而會寫簡化字,帶給我一種和内地同胞們不大一樣的視角。這種視角有時我也很想感性的大聲說成是: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但我知道這樣說主觀色彩太濃了。不過,關於繁體字這一方面的優勢,我願擧幾個比較有趣的議題和大家分享。
1 另一隻手的故事
2 關於甲骨文(這部分已經發表在《漢字演化的真相—壹》,)
3 關於草書
4 辨認傳統字的一些體會
5 識繁寫簡不等於用繁寫簡
6 一簡字與二簡字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