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從字裏到行間,從行間到字裏
 瀏覽1,628|回應3推薦5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八龄叟
元君
ant
riquelme
天风

這是一個歷史轉折的時代。從漢字拉丁化的不了了之、廢止與一簡字一脈相承的二簡字,乃至近年孔子學院在全世界各個角落設立、圍繞著文言文教育與所謂“爛中文”的各種討論、以及電視劇為雍正皇帝翻案、年輕人掀起“漢服熱”等等現象,都説明了中國文化否極泰來的螺旋形歷史趨勢。

今天主要是談一點我對所謂“爛中文”的聯想。“爛中文”當然是相對於“好中文”的一種説法。我的文化水平除了拿漢字筆劃作作文章,真正不堪行家入目。自己除了特別欣賞YST市長酣暢淋漓的文筆以外,在此也推薦大家去看yichun網友和無言網友的網誌,看看有營養的文章:

yichun 的網誌 - udn部落格

【無  言】 - udn部落格

對於所謂“爛中文”,我只有一點想法,那就是:今天林林總總的爛中文源於大家(包括我自己)只對多音節的漢語詞彙有表面上的理解,而不理解這些詞彙的真正力量來自組成詞彙的單字。更進一步,就算對單字有表面上的了解,卻不知單字背後的真實意義。

在過去,推廣使用多音節複合詞代替單音節字彙的原因,除了受白話文運動的影響外,應該還有一種為漢語拉丁化作準備的用意。擧個極端的例子,例如《施氏食獅史》,如果拉丁化成爲Shishi Shishishi,當然沒人看得懂。但如果我們使用多音節詞彙取代單字,把《施氏食獅史》改寫成《一位施姓氏的人吃下去一頭獅子的故事》,那麽就算轉成拉丁字母,大家也看得懂了:Yiwei Shi Xingshi de Ren chixiaqu yitou Shizi de Gushi。問題是如今拉丁化沒有人再提了,可是這種過渡性的所謂“歐式中文”卻成了報章雜誌裏到處可見的“爛中文”。

漢字的強項就是它獨特的表意功能。本來“廣大人民群衆”這種爛中文,只需要用“民衆”兩個字就解決了。“民”就是“人民”,“眾”就是“廣大群眾”。北朝鮮廢除漢字完全使用拼音文字,結果他們的國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得用十一個音節表述。南韓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漢字,他們的國名“大韓民國”只用四個字就解決。其實“民主主義人民共和”這八個字,用一個“民”字替代即可。相對於十一個字的“爛韓文”,“朝鮮民國”四個字是好的漢文。

另外一種“爛中文”就是灌水稀釋的中文。我們在報章雜誌上常讀到“儲蓄增長較爲明顯”或者“取得較好的成績”這些濫用“較爲”、“較好”這種敷衍詞的現象。其實,“儲蓄明顯增長”或者“取得好成績”本來是多麽活潑簡練的語氣,非要人云亦云,故作深沉狀的加上“較爲”不可,實在是多餘,反而顯得自作聰明與不夠真誠。少了“較爲”(relatively),沒有人會作絕對解,多了“較爲”倒是顯得官腔官調。

有一次聽到一個附庸風雅的老太太把“霸王別姬”和“霸王卸甲”合起來說“霸王別甲”,就是對漢語只有音節上的理解造成的尷尬。在雍正王朝電視劇裏曾聽到“弓盡鳥藏”這樣莫名其妙的臺詞,也是同樣道理。

説到“莫名其妙”,應該說說這個成語爲什麽用“名”字不用“明”字。如果我們把莫名奇妙解釋成“不明白其中奧妙”,當然會有此疑問。但如果我們知道“名”是“定義”或“文字化”、“具體化”的意思的話,莫名其妙就可以解釋成“無法以語言文字說清楚其中的奧妙”。

如果我們再去分析“名”的造字原理:“”和“”。

”是晚上,引申為“看不見的東西”或“抽象”。這種概念古人稱為“”。

所以,“名”的意思就是用“口”去解釋“冥”,用今天的話説就是“把抽象的概念文字化、具體化”。這就是說文解字的解釋。用這個哲學眼光再去讀“道可道”、“名可名”,自然理解程度也不一樣。

我們知道了“口加上夕”的意思,再把它放到“莫名其妙”這句成語裏面,一下子我們的文化視野就有了深度,成了四度空間。下一次在公共汽車上聽到哪一位小姐罵“神經病、莫名其妙!”,你會對“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又更具體的感受。

同樣的,我們真的知道什麽是不可思議,什麽是頭頭是道,什麽是勾心鬥角?學成語並不是把四個音節記住了就算懂了。

爲什麽“我‘討厭’你”是爛中文?從“字”的角度去思維,就知道了。

聯合報記者在幾年前印尼大海嘯時撰文,儼然以日文專家的身份解釋“津波”(Tsunami)裏面的“津”字“在日文裏”是碼頭的意思。這個記者本人真應該反省一下,我們中國自己的“天津市”這個稱呼是怎麽來的(天子的碼頭)。有這樣的爛記者,爛報紙,我們還能不理解“爛中文”是怎麽來的嗎?

再具體而微的從文字的角度來看:很多習慣簡化字的朋友說“繁體字我全都認識,根本不用擔心文化傳承的問題”,但是當我們在大陸銷往海外的產品或電視節目上看到:“天幹地支”,“板藍根衝劑”,“禦園茗茶”這樣莫名其妙的“繁體字”時,我們就知道“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已經是一種“死文字”,它的用法在六十年過去的今天已經被人們遺忘了。
 
我們以爲形聲字的聲符沒有意義,筆畫愈簡單愈好。這是對漢字最大的誤解。“勤”、“僅”、“謹”、“饉”到底互相有沒有關聯。“淺”、“賤”、“錢”這些形聲字有什麽共通處?“謝、卸、泄、懈、瀉、解”有什麽語言學的關聯。“筆、書、畫”有什麽文字學上的相同處?“沖水”的沖爲什麽宜為水字旁而非“冰”字旁?道路要衝的“衝”爲什麽用了“行”這個部件,而用“沖”取代就顯得不倫不類?掃地的“掃”簡化成“扫”實際上是把掃把簡化沒了,只剩下兩隻手。(請參考另一隻手的故事(新圖文版)—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一》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

我們常常拿“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或“秀才識字識半邊”這兩種説法當作笑話,取笑別人的文化水平。但是當我們把“僅”、“歡”、環這些字改成“仅”、“欢”、“环”時,不但連可參考的聲符都沒了,而且日後遇到“馑”、“獾”、“鬟”時依然逃不掉要學寫這些字的命運。

當我們原有的漢字“涼、晾、倞、輬、綡、諒”等字都念liang時,我們只因爲“京”字念jing,就認可“惊”和“琼”這兩個説白了就是“懶人字”的俗體字必然優於“驚”和“瓊”這兩個傳統字。這難道就是“有文化”的政策嗎?

(CXZ18按:此文刊出後,又想起來還有一個“黥”字,念qing2)

我們常常用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説法,有沒有想到,歷代文字政策的制定,背後有它深刻的文化理論,歷代讀書人接受的漢字也應該是我們今天文化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家老是以一種政治眼光來看待繁簡之爭。這難道不也表現了一種淺薄嗎?政治是一時的,臺灣的一切,根本與漢字的討論沒有直接關係。漢字不但是全中國漢語地區的文字,還是越南、日本、韓國各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超越國界的文字。而臺灣呢,只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已。

電影“有話好好説”裏面,姜文對李保田說:“您是讀書的,我是賣書的,我們倆性質不一樣”。臺港澳“民衆”雖然是傳統漢字的使用者,卻不一定理解傳統漢字的文化價值,更未必是中華文化的嫡傳;而大陸“廣大人民群衆”雖然使用的是借鑑歷代草書、俗體字以及通假字所頒佈制定的簡化字,以及以多音節詞取代單字為基本單位的歐譯式白話文,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程度卻大大超出台港澳一般民衆。

中原大地的文化氛圍當然不是號稱文化沙漠的臺港澳地區所能相提並論的。而如果我們把傳統漢字比喻成設計精巧的傻瓜相機,那麽相機的使用者不見得理解相機的構造,更不見的是攝影專家,而真正的攝影師反而用什麽相機都可以拍出好的作品。

漢字只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古人思想具體而微的象徵與活化石。但是我們不必爲了爭論而把漢字上綱上綫為中華文化的全部,反之,也不必因爲漢字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貶低這種討論的意義與價值。

臺灣新一代年輕人文化素質的低下,這其中當然也有臺獨當局篡改歷史,貶低傳統價值觀,企圖掙脫中國文化的束縛,以便推行一個對舊傳統全然陌生的下一代這種愚民政策的影響。但從一個較大的視角來看,在過去的一兩百年之中,無論是韓國的廢漢字,越南的拉丁化,日本的“脫亞入歐”,大陸的破四舊,還是臺灣的“去中國化”,他們縱然各有各的表面或直接原因,但背後都和東方人本身的文化自卑和西方價值的強勢傲慢脫不了干係。



本文於 修改第 1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99711
 回應文章
中国特色而已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3


踏雪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八龄叟
傷過留痕
CXZ18

另外一種“爛中文”就是灌水稀釋的中文。我們在報章雜誌上常讀到“儲蓄增長較爲明顯”或者“取得較好的成績”這些濫用“較爲”、“較好”這種敷衍詞的現象。其實,“儲蓄明顯增長”或者“取得好成績”本來是多麽活潑簡練的語氣,非要人云亦云,故作深沉狀的加上“較爲”不可,實在是多餘,反而顯得自作聰明與不夠真誠。少了“較爲”(relatively),沒有人會作絕對解,多了“較爲”倒是顯得官腔官調。

------------------

这和文字的简炼无关,和政治有关,写新闻的人倒是想简炼呢,只是数字拿出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没办法才这样。“儲蓄增長較爲明顯”,就是增长不太明显的意思,硬往“明显”上靠。“取得較好的成績”,是成绩一般,实在乏善可陈,只能“较好”,是“还算勉强”的意思。大陆的官样文章,特殊用语,写公文的人人都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1456
我的爸爸,我的家、目の前、雨の後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我的爸爸,我的家、目の前、雨の後

今天在電視劇“親情樹”裏,五分鐘内連續聽到“我的爸爸”、“我的家”這樣的ABC中文。這種臺詞讓我懷疑,大家是不是英文學的走火入魔了,以爲“I”等於“我”,“My”等於“我的”?何謂爛中文?用歐式的腦子想出來的中國話也。

中文的“我”翻譯成英文,至少有:

1 “I”,例如“我來了”

2“me”,例如“給我”

3“my”,例如“我家”

4“our”,例如“我國”(我們的國家)

5“us”,例如“時不我于”

等等。

看到歐式中文,順便提提中式日文。

常在各類商品上看到商家仿效日文“目の前”、“雨の後”語法創造的:

午の後,紅の茶,月の餅,等等。

在可以想見的將來,或許我們還能看到“餅の乾、茶の葉、烤の鴨之類的名詞...

其實,“の”是一個中國字,就是“乃”,“我乃齊天大聖”的“乃”。這個“乃”字,被日文“假借”作爲“no”音的代表,也就是“假名”:“假”者,借也。

日本人說:目乃前、雨乃後,或者相撲選手取名“貴乃花”,這是日文的語法。

我們中國人說“午乃後”,“紅乃茶”,瞎湊熱鬧,不知是何心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0686
兩篇有趣的文章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英语挤压下的中文危机

台湾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diaoyanbin/dyb08.ht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