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本文及以下所附拙作參考名單,在談談我的人生觀、讀書習慣、和我對知識的了解。也順帶回應及評論月亮使者網友《學問》一文中提及的「道德分別說」和「崇洋」兩個議題。
1. 人生觀
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並沒有機會做深思、熟慮、或選擇的動作。也沒有人徵詢過我的意願。不過,對來到這個世界,我並沒有不滿或埋怨,也談不上欣喜或快樂。現在快走到人生旅程的終點,我還是願意做些簡單的動作來繼續活下去,例如吃喝、運動、定期拿藥和檢查身體等等。
我對中國文化沒有絲毫貢獻,因而,我對它們不會有什麼驕傲或光榮的感覺;過去滿清的積弱腐敗,或中國受到列強侵略,都是我出生或成年以前的事件,我對它們也不會有什麼屈辱或羞恥的感覺。我是中國人、使用中國語文、受到中國文化薰陶等等,其實和我(只要活著)需要呼吸、攝取食物一樣,幾乎是我無從(或很難)選擇、決定,和無法(或很難)改變的現實。如果有人說:
我能呼吸,所以我感到驕傲。
我會覺得他/她大概有點思考上的障礙或缺陷,或者他/她不了解「驕傲」一詞的用法。
對我來說,活在世界上只有兩個「目的」:
a. 活下去;
b. 活得越來越舒適。
由於是我的生活,什麼是「舒適」,當然由我自己來界定。
2. 我的意識和行為模式形成過程
2.1 行為模式
凡是能增加活下去的機率和/或生活舒適程度的東東、西西、事件、和行動,對我來說,就值得拿、值得做,或有「價值」。用本城邦某些市民習慣或喜歡用的詞彙,它們具有「善」、「道德」、甚至於「正義」這類性質。世界是個時-空四度結構,我對機率、(舒適)程度、和值得等等的評估,自然而然會考慮「時間」這個向度(1)。
小時候讀到劉邦、項羽看到秦始皇出巡時分別所做的反應(「有為者,亦若是。」和「彼可取而代之。」)。當時印象深刻,頗有身歷「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感覺。
初中畢業前,譚嘉培老師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題了:
「寧眾醉獨醒,勿隨流揚波。」
這兩句話成為我的第一個座右銘。
兩、三個月後,我在《世說新語》上讀到: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勠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這段軼事。我非常嚮往王導的風範和格局。
同一時期我也讀到一位羅馬皇帝寫的《沉思錄》。由於當時年幼無知,容易被影響,我也因此有一些斯多葛派的傾向。
在美國讀研究所期間,我和許多留學生一樣,受到反越戰運動和黑權運動的洗禮。它們也改變了我過去形成的一些思考模式,開拓了我一些新的視野。後來工作時讀到了這首「無名氏」的古詩: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嘗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它大概是文字上對我意識和行為模式的最後一個影響。在美國社會生活和工作了近26年,也不免多多少少有點「美化」或「西化」。反之,在異國生活也一定會導致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深思和檢驗。總之,在讀書和生活經驗中,我逐漸形成自己主動的、實踐的、和鬥爭的這類意識和行為模式(2)。
以上是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它們產生的一些背景。
2.2 道德觀
1) 我的道德觀
我認為(或接受):
a. 「道德」的功能在維持社會秩序,幫助該社會穩定運作;
b. 「道德」規範經過約定俗成這個過程形成。
這兩個觀點是否說得通,由支持它們的論述是否完整或成立來決定,不是由論述者的血統或DNA決定,也不是由論述者的情緒、情感、性向、或期望決定。批判這兩個觀點者的論述亦然。由這兩個觀點所導出的結論是:
i) 「道德」是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或制度,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式和存活的機率;
ii) 各個社會所形成的(不同)「道德規範」,(在該社會中)都具有相當高的普遍性(3)。
2) 道德分別說
月亮使者網友說:
「所有人都應具有道德,也應具有不同地位、不同角色的道德。」
如果這段話說的是:
「所有人都應具有道德,但具有不同地位和/或不同角色的人,『應』(或『可』)遵守不同的道德規範。」
則我雖不研究儒學,但就我所知,這絕對不是孔子、孟子、或荀子對「道德」的立場。根據我讀書的了解,在柏拉圖和尼采的著作中,我們倒是可以找到鼓吹這種觀點的文字(4)。
從而,我完全不能理解,月亮使者網友在同一個脈絡中所說的:
「只是為何連道德觀感都要崇洋!?」以及
「因為畢竟台灣仍有許多強烈傳統儒家的信仰,這就是為何要以儒家或稱中國的文化政治觀的觀點去端看台灣社會的政治,這並非其來無自。」
這兩段話在說些什麼。
3) 道德實踐觀
順著「道德工具/制度觀」這個思路發展,「道德」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印證或實現。用儒家、佛家、亞理斯多德、馬克思、和許許多多(我認為)真正了解什麼是「道德」者的學說來表達:
一個人必須「實踐」(自己相信的)道德,才有資格詮釋和宣揚它。
例如,孔子說: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這句話在我35 – 40歲以後,成為我的第二個座右銘。
3. 知識觀
我是工程師出身,過去沒有時間研究學問,現在已沒有足夠的知識基礎研究學問。我自封「喜讀書,好發言。」
從我讀過的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概論》或《介紹》一類的入門書看來,幾乎每個領域和次學門中都有對立或不盡相容的學說、理論、或觀點。我不認為有那一個學說、理論、或觀點,可以自稱為或被尊為「真理」。我曾分析過這個議題,以後再寫專文討論。
我認為或接受:知識的功能在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使我們人類能更舒適的生活下去。我受到柏楊先生文章的開導,20歲左右就從醬缸中跳出來,這是我在此處用「解決問題」而不用「經世濟民」的原因。
根據以上的觀點,我一向認為知識和學問沒有中、外、古、今之分,只有適用、不適用之分;能、不能解釋這個或那個現象之分;能、不能幫助我活得久和活得舒適之分。
3.1 個人讀書所得
1) 中國書籍
由於我必須工作來混飯吃,讀書的時間是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以外的餘暇。我也就沒有讀過幾本書。我長期(1967到1993)在國外,接觸中國書的機會不多,讀過的中國書更是寥寥可數。回國以後,年紀已大,大腦神經網路連接相當定形,已很難再培養讀文言文的能力和習慣。但我過去看過幾本先秦諸子,仍然偶而翻閱一些中文典籍,也會思考其中探討的議題。
我有一篇短文談到文化和中國文化,它相當清楚的表達了我對兩者所採取的立場(請參考《我對「文化」這個概念的了解》一文)。我另有一篇對有志於鑽研儒學朋友們的建議(請參考《儒家思想的展望》一文)。它呈現了我對儒家思想的一知半解。它們雖然只是皮毛之見,但和一些在醬缸中浸泡到不行(還自得其樂的在那裏坐缸觀天)的三家村冬烘相比,我相信自己的皮毛之見或許還有一、二可觀之處。
2) 西方書籍
我的部落格上有一些討論知識議題的文章。就議題所及,我對柏拉圖、亞理斯多德、康德、黑格爾、馬克思、胡賽爾、庫恩、和部分「後現代主義者」(如傅柯、德希達、和李歐塔)等人一些我認為「說不通」的觀點或理論,偶而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我非常希望有人能賜教,指出我的錯誤和思考不周全的地方。過去幾年來,我有幸受到一些教益,我也都一一承認和道謝。
3) 崇洋
我不知道月亮使者網友「崇洋」一詞在此處的用法是什麼。根據我上述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在求知上和日常生活中,我通常只考慮「適用不適用」和「(對『活得久』和『活得舒適』)有沒有幫助」。血統、DNA之類從來不在我評估表中。而發源地區和發源時間則只有次級參考價值,因為它們提供一個思想或學說的背景資訊。從「邏輯」觀點來說,血統之類的因素和「適用不適用」或「有沒有幫助」不可能有直接關係;它們也和我(或任何一個人)的論述是否「說得通」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請參考《「靠文化」學術研討會 的發言》一文。)
我不會因為有人會喊「崇洋」,而不用電腦、不打手機、不坐捷運、不吹冷氣、不吃西藥、不欣賞貝多芬、不看日本、歐美A片等等。我更不可能會因為有些人會喊「崇洋」,而不引用西方(或印度、非洲、...)學者一些有「幫助」的研究結果(5)。
3.2 讀書方法
我盡可能遵循《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和《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個對讀書和生活方式的指示。
思考必須使用「概念」和一定的「推理規則」,才能避免混淆、混亂、或莫名其妙的結果。這是我嚴格遵循笛卡爾「『清楚明白』的概念」這個原則,和言必稱「邏輯」的原因。
最後,我深知自己知識不足,思路上必然會有盲點。所以,我把「切磋琢磨」當做幫助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活動。
學「什麼」?和「怎麼」思?是從孔子「學思並重說」這個原則自然浮現的兩個問題。
我相信「興趣」和「試圖解決的問題」兩者是「學『什麼』?」的指導綱領。關於「解決問題」,我曾有一篇短文對哲學系課程提出具體建議(請參考《我對哲學的了解》一文)。
「『怎麼』思?」的問題,有許多專書討論。不需要我在此多說。我曾介紹自己讀古書的方法,也曾根據它們寫了幾篇文章。轉貼於此,就教於各位。
3.3 論述行為
由於我接受現代經驗論和局部社會建構論,我接受,別人有和我不同的觀點是天經地義的現象。學術領域中門派林立更是大家所熟知。這都是我們需要「溝通」的原因。溝通的功能在於:
尋求共識、了解彼此觀點、和/或開拓自己視野。
具體的說,通過溝通過程,我們可以試圖達到以下的目的:
合力解決共同問題、避免利益衝突演變為暴力鬥爭、以及交換彼此獨特的經驗以增長各自的見識等等。
(文字)論述是一個人思考模式、思考過程、和思考所得的具體呈現。它也是「溝通」的兩個主要方式之一。
由於「溝通」和「論述」都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行為,我們也就必須建立一個(公共)「論述規範」。
多數學者都不認為目前有一個可以做為展開論述的絕對基礎。因此,一個論述需要考慮「完整」與否和「成立」與否兩個議題。所有的論述也都需要從這兩個面向來檢驗以決定其「可相信度」或「可接受度」。「論述規範」就在試圖找到一套適用的檢驗標準和有效的溝通方式。
上面提到,「道德」需要「實踐」,「真理」(如果有的話)亦同。追求「真理」的人,需要先做到力求自己論述的完整性和成立度。如果一個人在沒有能力支撐自己論點或批駁對方論點的情況下,不願意或不知道(自己應該)閉嘴或保持緘默,還要GGYY、有的沒的、大呼小叫的在那裏瞎掰硬柪或胡說八道,在我看來,她/他沒有資格談(追求)「真理」,恐怕也沒有,或更沒有,資格談「道德」(或「正義」)。因為,即使「(追求)真理」不是「道德」的條目,「公共(領域)論述需要『講理』。」,是當前多數人認同的「道德」條目之一。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