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由於我表示:
在反對陳水扁的前提下,我不認同部分紅衫群眾在倒扁場所公開嗆施明德先生的行動(胡卜凱 2007a)。(陳述 1)
我也曾表示:
2008年我可能不會投票給馬英九先生(1)。(陳述 2)
因此,ray35網友問我:
為什麼你不能在「倒扁」的前提下,投票給馬英九。
「倒扁」並不是2008年大選的主要議題,ray35的問題其實是:
為什麼你胡某人不能在「將民進黨政棍們拉下馬。」這個前提下,投票給馬英九。
我同意我需要說明何以我以上的兩個立場「相容」,因為我在此略做分析。以下的觀點純屬我的個人意見,不是真理。至於它們「正確」不「正確」,由各人接受的現實及基本假設、採取的立場、和遵循的推理方式等因素決定。
1. 我反對陳水扁的原因
我反對陳水扁的理由很多,除了貪污之外,還有以下兩個原因:
a. 我接受「沒有真相,沒有總統。」這個命題。對我來說,319槍擊案並沒有結案。所以,陳水扁沒有資格竊據國家領導人的地位。
b. 對我來說,維持一個最基本的「社會規範」是社會穩定運作的基礎。而陳水扁不但違背,而且破壞了我認為一個社會所需要的基本「規範」(胡卜凱 2006)。也就嚴重危害了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基礎。(我認為)這些「規範」包括:誠信、禮貌、公義、和尊重及維護公眾福祉。
2. 我反對嗆施的原因
部分紅衫群眾在倒扁場合公開嗆施,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可能做(至少)以下種種解讀:
a. 意見表達 -- 對於施先生某些言行或決策的不滿;
b. 原則堅持 -- 認為施先生和陳水扁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都在鬥倒鬥臭之列;
c. 路線或權力鬥爭 -- 也就是通稱的「內鬨」。
我想這三種行動都有其不同程度的「正當性」。
就前兩者來說,任何人可以批評或討論任何公共人物和/或議題。例如,我也曾在網路上公開批評過施先生(胡卜凱 2007b)。就第三者來說,在紅衫群眾倒扁運動內部,任何一位紅衫人也有權利檢討倒扁工作的進展;提出他/她認為有效的策略;和挑戰施先生及其他工作人員的適任性。
但是:
i. 沒有施先生的登高一呼,不會有倒扁群眾的集結,也就不會有紅衫運動。
ii. 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觀感中,施先生是倒扁運動的象徵或代表人物。
因而,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觀感中,紅衫群眾在倒扁場合公開嗆施的行動,相當於挑戰和質疑了倒扁運動或紅衫運動本身的「正當性」。也就會傷害到(不論誰主導的)未來紅衫運動可能的發展。
(我認為)九月九日在凱道的嗆施,是一個使「親痛仇快」的動作。
我們都讀過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也都熟悉「主要敵人」和「次要敵人」的分別;更知道(或應該知道)「不是敵人,就是朋友。」這個「聯合戰線」或「統一陣線」的概念。如果一群人有相同的「目的」,一定要考慮自己行為對整個運動可能產生的影響。至於「相煎何太急」的詩句我就點到為止。
我不反對「任何人可以嗆任何人」這個原則,我有意見的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用什麼方式來做「嗆」的動作。
我以上這個評論,適用於任何運動內部中,或宣稱(號稱﹖)有同一個目標的群眾中,各山頭或個人彼此之間,為了意氣、權力、金錢、好惡、知名度、和/或曝光度等等所做的鬥爭或攻擊。
3. 我對馬英九先生的觀察
3.1 解決台灣經濟困境的能力
我在此簡述我曾表達過的觀點:
a. 改變任何社會需要從「結構性」因素著手。「結構性」因素包括:制度(法律、社會規範、 ...)、權力結構(生產方式、權力產生方式、...)、權力關係(生產工具所有者、媒體/知識所有者、...)等等。
b. 中國過去30年來的和平崛起,使中國大陸在1990年代逐漸成為「世界工廠」。這是導致台灣經濟進入困境的基本原因或「結構性」原因。因此,接受「一中原則」並使台灣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的一環,是使台灣經濟回到成長面的根本或唯一(有效)方式。
從馬先生過去的言行,我看不出他有擺脫美國政棍及資本家掌控的意願、見識、或能力。換句話說,我不認為以馬先生為首的國民黨政棍們,能夠在兩岸政策上,採取合乎(目前)中國領導人「一中」規格的決定或步驟(2)。中國領導人也就會繼續他/她們「以商逼政」,或借WTO架構箝制台灣經濟活動,這個策略。因此,我不認為馬先生能夠帶領台灣人民走出目前的經濟困境。
3.2 一般能力
我對馬先生的評價都收集在【馬英九觀察】一欄(胡卜凱等 2007),我就不在此多說。總之,我認為他缺乏做一個國家領導人所需要的能力。例如,我記得在初中國文課本讀過:「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我們已看得很清楚馬先生無法處理宋楚瑜和王金平,他也無法整合國民黨內部的山頭(或蟻穴、鼠洞),他甚至連柯俊雄這樣一個混混都擺不平、搞不定。馬先生怎麼有能力或見識領導台灣社會?
以馬先生幹市長任內的弊案和蓋蚊子館的記錄(2006),加上國民黨官員過去的貪污習氣(文化?),加上國民黨官員過去勾結和縱容財團的案例,我不認為馬先生當上總統後,在官場上有能力建立老百姓所期望的「清廉」。
國民黨的操盤者提出「返聯公投」一案,更顯出「馬」、「扁」是一丘之貉,都不惜,也只能夠以「騙」術取大位(3)。如果我認為,陳水扁騙老百姓,所以沒有資格當國家領導人;我也就認為,騙老百姓的馬先生也沒有資格當國家領導人。
4. 我的選舉觀
一般而言,由於習慣(長期經營、宣傳、或洗腦)、意識型態、和社會結構等因素,一個社會中的兩大政黨各有其領袖能個別「裹脅」的群眾或選民板塊。政黨領袖往往將這類選民視為禁臠,他/她們並不在乎人民的需求,只在金主或財團的授意下,滿足後者的需索或勒索。
只有當足夠比例的中間、獨立、或理性選民能左右選舉結果時,政黨領袖及操盤者為了取得執政權,才會正視這群選民的需求。中間、獨立、或理性選民當然並不是一個一致的投票群體或集團,但他/她們的判斷或需求是一個理性的決策過程。因此,政黨領袖及操盤者(包括主導其政策和候選人的財團)也就不能不推出「合理性」的政策和候選人來吸引這類選民的選票,取得執政權。
這是我在2004年接受投廢票主張的思考過程。在2005年我表示過一些相關意見(胡卜凱 2005a, 2005b)。簡單的重複一下:
a. 我不認為「投票行為」是一個「二選一」,或「挑一個比較不爛蘋果」的決策過程(4);
b. 決定一個社會(或國家)前途的不只是這個或那個政黨,更不只是這個或那個政棍;
c. 決定一個社會(或國家)發展的三個最重要因素是:
c-1 國際和國內的權力結構及權力關係;
c-2 人民對這種權力結構和關係的了解程度及自我定位;以及
c-3 人民面對這種權力結構和關係所採取的行為模式。
在這個觀點下,我認為人民需要嚴格檢驗,政黨所提出的政策和提名的候選人。人民更需要明白而強烈的表達:
他/她們對政黨所提出政策和提名候選人有一個最低的標準或要求。
因此,「投廢票」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抗議或沒有意義的行為。它在傳遞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
「貴黨的政策和/或候選人不合我的標準。如果貴黨需要我的選票,請端出牛肉(或找個符合我水準的候選人)。」
投廢票的積極意義在於:
以短期的陣痛或「不確定性」,來換取長期的、合理性的政黨(提名及政策制定)行為(5)。
只有如此,才有導致整個社會做「結構性」改變的可能。
5. 結論
綜合以上四小節的說明,我的結論是:
5.1 綜合以上第三點和第四點的說明,我可能在2008大選時投廢票,是一個原則層次的決定。
5.2 綜合以上第二點的說明,我反對「凱道嗆施」是一個策略性層次的觀點。
因此,在《前言》中的陳述 1和陳述 2並沒有相容或不相容的問題。
我並且強調:
5.3 選民需要考慮長期的、「結構性」的社會改變,而不是著眼於短期的政棍或政黨「輪替」。
附註:
1. 雖然由於現在離03/22/2008還早,我還沒有對總統大選做最後決定,但是馬先生到目前的表現或表演,加上「返聯公投」一案,已使我有80%的可能投廢票。
2. 「一中各表」的時代已經過去。
3. 至於謝長廷,我相信他精挑細選的副手將他描述得最唯妙唯肖,那就是「奸巧」。至於他弊案纏身的苦惱或包袱,就看他和蘇貞昌能不能一起「轉移」台灣老百姓的「焦點」。另一方面,被一個「奸巧」騙,至少表示他比我聰明。但一個素稱憨厚或被我認為其笨如牛的政棍,也開始騙人或試圖騙人,那就不能不讓我感嘆:「這是個什麼世界。」;或:「這個世界怎麼變成這個樣子。」 (至於大大傷害我的自尊,只有自認踩到狗屎了。)
4. 目前有些國家的選舉方式,已不再限於圈選某一位候選人。
5. 我並沒有說:一個政黨一定會對於這種訊息做出(我所期望的)反應。
參考文章:
* 胡卜凱 2005a,《投廢票可能有的效果》,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67705&no=2976&raid=1471307#rep1471307
* 胡卜凱 2005b,《效果的判斷》,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67705&no=2976&raid=1471307#rep1471307
* 胡卜凱 2006,《陳水扁應該下台》,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728149&no=2976
* 胡卜凱 2007a,《參加社運在意識上的準備 -- 見嗆施有感》,https://city.udn.com/2976/2404025?tpno=0&cate_no=2976
* 胡卜凱 2007b,《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論馬英九、施明德、和鄭村棋》,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2108894&tpno=8&no=2976&cate_no=0
* 胡卜凱等 2007,【馬英九觀察】,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index.jsp?no=2976&cate_no=59875
* 陳志豪 2006,《馬任內市場 下任市長爛攤子》,https://city.udn.com/2976/1691422?tpno=2&cate_no=59875,(主標題:《馬英九觀察》)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