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股票長期投資第二站
市長:蕭金星  副市長: Y安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商業理財股市期貨【股票長期投資第二站】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經濟與股市之一 給立委 劉憶如 洪奇昌 的一封信 (兼本欄各文目錄)
 瀏覽19,167|回應21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與股市之一 給立委 劉憶如 洪奇昌 的一封信 (兼本欄各文目錄)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967856&tpno=1&no=3446&cate_no=0


=======================================
備註:

因為全球太多人想要知道我把前文乙篇 傳給了誰
>> Fw: Just ignore this if you and your friends or your rivals do not invest any.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327310&tpno=0&no=3446&cate_no=0
所以聯合報將本網棧右上方的尋找功能取消
造成許多不便 也包括我本人在內
職是之故
我目前將各欄首文編入

>>cathy20048 所著各文總目錄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2349898&tpno=0&no=3446&cate_no=0
日後還會進行分類與子目錄的建立
以及關鍵字 乃至簡介說明
一時之間還作不完
不方便在所難免


==============================



The content of this column



給立委 劉憶如 洪奇昌 的一封信

經濟與股市之二 "美財長與聯準會主席下月中率經訪團赴北京" why?
給 證期會 經濟部 財政部的一封信

工商時報:金融重建基金與政府的道德危險

經濟日報:就國外來說,當景氣確認衰退時,首當其衝的政策便是利率政策,試想,央行真的會以經建會景氣燈號作為利率政策依據?
(僅轉載)

經濟與股市之6__工商社論: 高現金股利政策有助導正股市發展
(僅轉載)

(7)【經濟日報社論】李登輝中間偏左藥方真能解決台灣經濟及經濟地位問題嗎?實令人懷疑。

【聯合報社論】面對中國經濟崛起此一情勢 高度依賴全球化的台灣經濟 是要繼續逆向而行 還是順勢而為 其理委實不難辨明
(僅轉載)

經濟與股市之9 工商時報: 至於經濟,如果鎖國政策不能立即摒棄,僅靠央行掩護或挹注,又豈能起死回生?

經濟與股市之10\笨蛋 問題在財政政策!\ 工商時報: 匯率及利率雙低政策(豈是)可以振興經濟?

經濟與股市之11\轉載(兼短評)\經建會提出配套措施:由政府出錢補助雇用時薪員工較多的幾個產業業者。這算什麼?要拿納稅人的錢來補貼企業老闆

經濟與股市之12\ 鄭重且全力反對【經濟日報/社論】所謂[再懇請新院長懸崖勒馬]

經濟與股市之13\ 鄭重且全力反對【經濟日報/社論】所謂[再懇請新院長懸崖勒馬](二)

經濟與股市之14\ 正式回應南方朔: 「市場驅動的政治」是超級泡沫

經濟與股市之15\ 正式回應南方朔: 一種新剝削形式─俄羅斯、印度和台灣\ 如是我云: fallacy of barking-on-the-wrong-tree


經濟與股市之16\有關[彭蕙仙: 次級房貸啟示錄]__一個受到既往以來經濟學謬思影響下的錯誤認知 


===================================
給立委 劉憶如 洪奇昌 的一封信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967856&tpno=0&no=3446&cate_no=0



兩位好
很遺憾地
企業前往大陸投資上限40%上限提高到60%的提案失敗了
我個人認為這是政治修辭學的問題
所應該改動的不是那個數字
而是數字前方的形容詞補語
即言之
不是[企業前往大陸投資上限40%]
而是[企業根留台灣投資下限40%]

其次
儘管兩位的一番好意 苦心孤詣
如洪奇昌委員所云: [只有短期(涸轍之魚)的效果]
所以我在我的網頁從事的工作
呼籲外資前來併購台灣上市上櫃公司
只有持續進行
方能稍稍降低無聊且愚蠢又混蛋的台獨鎖國主義政治學
對於經濟與產經以及個經的泛政治意識形態衝擊
請鍵 Fw: Just ignore this if you and your friends or your rivals do not invest any.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327310&tpno=0&no=3446&cate_no=0

第三點
我認為目前兩位的成績
即言之
擴大40%的所有一體適用原則
至少是一個議事攻防上的小小勝利
我願意在此指出
這個成果可以經由下法擴大其成效
也就是仿造京都議定書當中
[二氧化碳排放量管制原則]採取 Quata 買賣制
轉到此處
也就是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
進行赴陸40%投資上限的 Quata 餘額收購
如此一來
股票上市上櫃公司得以擴大對大陸投資
反過來說
中小企業可以從此得到擴產的資金
從總體來說
也不失為本地產業資金失血的補償計畫

兩位以為如何?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經濟與股市之12\ 鄭重且全力反對【經濟日報/社論】所謂[再懇請新院長懸崖勒馬]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與股市之12\ 鄭重且全力反對【經濟日報/社論】所謂[再懇請新院長懸崖勒馬]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2210218#rep2210218


=====================
一個更學理的文章近日公布
我在此僅僅簡短的說明一下

由於我的前文
Fw: Just ignore this if you and your friends or your rivals do not invest any.
已經造成全球大景氣
更進而促成失業率與物價漲幅
出現雙雙走低的夢幻經濟情勢
廠商增加人手來增產 商品市場出現競價促銷
大陸更是離譜到二年內將出現就業人口短缺現象!

順便請經濟日報的這篇社論撰寫人
看看下列舊新聞與舊評論:

工商時報 2007.01.27 
Fed可能重申貨幣政策偏向緊縮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 工資偏低 壓抑民眾消費能力

中國時報 2007.05.03 
熱門話題 調漲工資不等於造成失業


台澎各級學校招收大陸學生的經濟效果之四

前文[台澎各級學校招收大陸學生的經濟效果]四篇的新聞迴響\廣東省的打算



真不知道這是哪方面的混蛋
在搞下面這則這種為虎作倀的說辭!


\\\\\\\\\\\\\\\\\\\\\\\\\\\\\\\\\\\\\\\\\\\\\\\\\\\\
再懇請新院長懸崖勒馬
【經濟日報/社
論】



行政院調高基本工資的政策飽受學者和輿論的批評,但行政院及主張調高基本工資的人士卻未對各種不同意見提出辯解,眼看就要強行實施。然而此時調高基本工資乃是不合理而且不符合國家及勞工利益的政策,因此我們願再一次呼籲行政院懸崖勒馬。

我們已一再指出,這種表面上要照顧弱勢勞工的政策,正好最是傷害弱勢勞工;因為基本工資的提高將使不少原先工資接近基本工資的勞工失業。現在是全球激烈競爭的時代,廠商為了生存常不得不把生產移到成本較低的地方;而低工資勞工所從事的工作,幾乎都是開發中國家大量廉價勞工也會做的事,因此若以政治力量強制提高工資,很多廠商只好搬到國外或者停業,而造成勞工失業也造成產業的萎縮。換言之,提高基本工資雖想要讓勞工分到大餅中更高的比例,但大餅本身卻會變小,而且有些弱勢勞工無法再參加分配,因此大部分人都可能反而受害。我國去年有84萬受雇員工的月薪不到2萬元,提高基本工資只要使其中的一成失業,失業率就可能超過5%,政府的救濟支出和社會的不安又要大幅上升,行政院和李應元先生想過這個問題嗎?

除了學理和實務,歐洲國家的經驗也值得我們注意。西歐各國的失業率曾因四小龍和其他國家的競爭而超過10%,後來英國改採較自由的勞工政策,失業率降到5%以下,其他國家乃紛紛效法。日前法國大選勝出的新總統沙克吉被稱為「不穿裙子的柴契爾」,就是以解除每周工時35小時的上限,以及勞動契約的自由化為政見,而期望能降低失業率。我們若以共產國家要管制經濟的心態來強制提高工資,不只違反世界潮流,也違反長期以來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政策方向,恐怕會給國際投資者和政治分析家極為負面的印象。

強行提高基本工資也會傷害執政黨的選票。目前高科技產業和大企業的工資多半較高,因此受基本工資影響較小,即使受影響也可藉生產外移或自動化來降低衝擊。政府卻可能將企業界要用腳投票一走了之而未激烈反對提高基本工資的現象,誤當成是企業界可以接受提高基本工資的證據。政府也可能把那些捧著高薪鐵飯碗之「勞工領袖」要求提高基本工資的聲音,誤認為是全體勞工的聲音。而事實上那些將被迫減產或關廠之中小企業,以及那些可能失業的低工資勞工的聲音,根本沒有呈現出來;這些人長期是較弱勢而缺少媒體及政治運作能力的一群,他們也是執政黨長期的支持者。政府若要一意孤行地提高基本工資而傷害了這些人,明年他們就會在選票上表達他們的不滿。

政府要照顧弱勢的理念我們了解和支持,然而低工資者不見得就是弱勢者,其中很多人家裡有不少財產或其他收入,因此低工資者其實只有小部分是需要更多照顧的弱勢者,提高基本工資讓產業界付出很大的代價,其中卻只有一部分是流向真正需要照顧的家庭,而有些家庭又因而失業而成為得不到照顧的弱勢者,因此可說是個亂槍打鳥的政策。政府若真要確保勞工的基本生活,則其家人生活於開發中國家的外勞,就不必適用這麼高的基本工資。政府若要針對真正收入不足的家庭補助他們的基本生活,也有辦法用更低的社會成本卻真正照顧到所有的弱勢家庭。

我們和其他人士反對提高基本工資的道理並不難懂,政府若不願接受也不願答辯,我們希望政府至少去問問那些中小企業和低工資勞工,看老闆們會不會減少雇用,勞工們願不願冒失業的風險來提高基本工資。而政府若仍要硬幹到底,我們希望政府至少該分段實施,以讓廠商有較多的調整時間,並讓大家可以在觀察前一階段調整的後果之後,再看要不要繼續調整。特別是擬議中基本時薪的調升幅度超過40%,許多價格都需隨之大幅調整,許多契約將難以履行,而造成相關產業和就業市場的大量爭議。為了避免市場大亂及人民受害,我們建議基本時薪初步的調整幅度不要超過10%,而分四年調整到政府的目標;其間若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即暫停調整。正確的事應該要衝,但有疑慮的事情就要漸進以求事緩則圓。

【2007/05/13 經濟日報】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210218
經濟與股市之11\轉載(兼短評)\經建會提出配套措施:由政府出錢補助雇用時薪員工較多的幾個產業業者。這算什麼?要拿納稅人的錢來補貼企業老闆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與股市之11\轉載(兼短評)\經建會提出配套措施:由政府出錢補助雇用時薪員工較多的幾個產業業者。這算什麼?要拿納稅人的錢來補貼企業老闆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2193143#rep2193143


================================

下錄評論指出:
究竟臺灣目前是否有調升工資的條件?
我的回答是:
一直有的 台灣雇主甚少不剝削勞工的
若真的是沒有競爭力的企業
就該讓它倒
讓有經營能力的企業家來搶生意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講得爽就可以凡事迎刃而解了
有關即此
該評論所言之範疇
其實我已經在這篇文章以及其中之引文談到
給勞委會主委李應元的一封信


另外我還會分在兩篇早就寫好的文章內來談

>給勞委會主委李應元的第二封信
>給新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的一封信

故而此處不贅言
但是實在是因為每天很疲憊
(我曾經罹患肝癌兩次 並且仍有輕度肺癆)
除了收集網址
準備寄出 On delivery 一欄各文之外
過長的上班時間 又極少有放假的機會
實在是提不起精神輸入
所以請原諒必須推遲
一如地球科學的相關熱門題目
我已經累積七篇
卻沒時間沒精神輸入




=======================
中國時報 2007.05.02 
觀念平台:劫貧濟富?

劉瑞華

民進黨執政以來最大的貢獻之一是讓民眾領悟,任何政策都會是為了選舉的政治動作。行政院蘇貞昌院長要調升基本工資,不僅黨內初選的總統競爭者質疑,連勞工團體也有人嗆聲不滿。真正的問題關鍵是在於究竟臺灣目前是否有調升工資的條件?為了政治目的而提高基本工資,結果可能會是「劫貧濟富」。

經濟現實之下,工資是市場決定的,如果最低工資硬要違逆市場供需,定的高過市場的水準,將會讓一些勞工失業,而且會被解雇的勞工往往是生產力較低的弱勢勞工。還能就業的人可以受惠,失業者的後果則很慘。因此,基本工資的調升一般都跟在景氣繁榮之後,調升的當時作用不大,也不會有失業的代價,最重要的功能是將來景氣變差時,保障勞工的收入與生活水準。

臺灣已經有十年沒有調升基本工資,算起來的確該調一下,可是目前就業市場的情況卻讓人不敢樂觀。更嚴重的是,目前的基本工資其實分成「月薪制」與「時薪制」,實施週休二日後,「月薪制」的勞工每月不必工作三十天,所以時薪的基本工資六十六元其實遠低於月薪的一五八四○元的標準。勞委會這次算出了合理的標準應該是每小時九十四元,而目前領取時薪未達這個標準的勞工估計有三、四十萬人。內行人看的出來,調升後勞工一定有人要失業。

經建會擔心調升後雇主負擔加重,主委何美玥立即提出配套措施,一年內將由政府出錢補助雇用時薪員工較多的幾個產業業者。這算什麼?沒有加薪的條件卻硬要充凱子,最後可能要拿納稅人的錢來補貼企業老闆。選舉前的其他各種津貼加碼,最後可能都是由社會大眾來付帳。補貼的申請將增加許多無謂的作業程序,也會造成許多制度漏洞可鑽,對勞工的生產力、產業的競爭力只會有害無益。

補貼雇主是不是能夠避免造成失業呢?這個問題的學問大了。提高時薪基本工資又補貼雇主,等於政府在鼓勵時薪制。擴大時薪制的就業有好有壞,好處是可以促進原先無業或者失業的人可以部分就業,壞處是雇主可能將原先月薪制的勞工改為時薪制,甚至減少工時降低成本,以目前情況看,壞處可能大於好處。表面上,有時薪工作的人並不算失業,可是實際收入可能降低,也許一個人要兼好幾份工作才能維持家計。

美國在一九八○年代雷根總統當政時曾經用幫富人減稅的方式促進就業,雖然被譏為「巫毒經濟學」,至少還有一點學理根據。如今我們政府只會從大家的口袋裡掏錢,再往外送,也許當年美國的一則笑話很快會在台灣實現,「勞工官員在台上大聲宣布我們創造了上萬個工作機會,台下一人舉手發言:『這點我可以證明,我一人就兼了那其中的四份工作。』」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193143
經濟與股市之10\笨蛋 問題在財政政策!\ 工商時報: 匯率及利率雙低政策(豈是)可以振興經濟?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與股市之10
笨蛋的央行 問題在財政政策!
工商時報: 匯率及利率雙低政策(豈是)可以振興經濟?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2174860#rep2174860



=======================
工商時報 2007.04.20 
匯率及利率雙低政策可以振興經濟?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20514+122007042000462,00.html
工商社論

雖然忙著轉播維州理工學院的兇殺悲劇,但美國有線電視網(CNN)也未忘記照拂財經界難得一見歐元、英鎊相對美元劇幅升值大新聞。在其製作的專題中,CNN報導說,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地區遊客大量湧入美國旅遊觀光採購,相對地,因為幣值低落,美國人只好留在國內消費。這樣的場景,恰恰前幾天就出現在本報的台幣匯價獨憔悴專題報導中。對美元、台幣國際匯價走低,促成留下國人在境內消費,我們大膽臆測美國是無心之舉,台灣卻很可能是中央銀行的「未必故意」,目的在促進出口並挽留國人在國內消費以擴張內需提振景氣,但是否能夠如願,很難驟下定論。

雖然紐約股市股價迭創新高,經濟數據也頗有看頭,但最近一陣子的美元匯價卻是一蹶不振。以日昨的報價為例,已經跌破一.三六美元兌一歐元水準,係兩年來所首見,相對英鎊的匯價更是跌到二.○一三三美元兌換一英鎊的二十六年來谷底,比較不受歐美財經圈注意的紐西蘭幣對美元匯價,同樣上升到二十二年來新高。在CNN專題報導中,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歐洲,尤其英國民眾擁擠在美國機場及幾個著名大都市,快樂地忙著旅遊、觀光、採購;同時間,因為美元相對歐元、英鎊呈現貶值趨勢,歐洲地區銷往美國的舶來品紛紛調漲售價,美國人不但要忍受無法出國旅遊、消費的興致,更要忍受國內採購名牌或必需品價格連番上漲的痛苦。

這樣因為幣值低落而坐立不安、進退維谷的窘境,前幾天也出現在本報的專題報導中。因為歐元相對新台幣匯率迭創新高,歐系車輛因匯率成本遽增近五%,車價紛紛出現蠢蠢欲動情勢。德國雙B、福斯及奧迪等廠牌代理商主管均以歐元兌換台幣匯率飆漲逼近一比四五大關,成本大幅上漲,業已進口的車輛固然可以不調價,但若歐元漲勢繼續下去,只好被迫在五、六月間調漲售價。類似的遭遇也發生在來自歐洲地區的名牌化妝品上或其他消費品上,為了因應歐元及英鎊匯價上升,進口品的漲價行動似乎很難避免。

依據本報的報導,台幣的際遇似乎比美元要艱辛一些。因為,除了相對歐元、美元的疲弱外,台幣相對其他亞洲貨幣也出現低迷行情。具體而言,在日前台幣兌美元創下今年來新低紀錄之同時,台幣兌換韓元、印尼幣、菲律賓披索、印度盧比、泰銖、港幣、星幣、人民幣等,統統呈現貶值走勢。台幣相對亞洲貨幣貶值幅度從一%到一○%不等,如果從去年起算,星、馬、泰、菲四國貨幣兌台幣升值一成以上,泰銖更是大漲了二成六。

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告訴我們,一國的幣值若果走低,一方面有助於提高外貿市場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讓國人出國旅行、採購的費用成本上揚。當然,經濟學的原則也告訴我們,一國貨幣的幣值應該依據該國的基本條件,由市場供需法則決定。對於美元相對歐元、英鎊匯價地空前低落,我們認為完全是市場機能的表現,尤其大多數人認定美國經濟正在走往下坡路途中,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可能調低利率,美元沒有道理堅挺。反之,歐洲地區經濟復甦步伐穩健,上半年內可能進一步升息,歐元當然有繼續升值本錢。

相對美國的信仰自由經濟、市場經濟,並讓供需法則充分決定匯價、利率水平,我們不得不認為,時空條件的歧異,當然局限了主管部會的專業判斷及決策能力與空間。具體而言,雖然我國央行一再強調匯價、利率都由市場決定,但輿論幾乎眾口一致,當前台幣相對歐元、美元、亞幣的貶值,都是央行刻意操作,目的在支援出口產業,同時抑制國人出國旅行觀光採購,間接協助內需市場提振景氣的傑作。相同地,台幣利率始終保持在亞洲第二低水準,也是央行刻意壓低,目的也在減輕產業借貸成本,挹注經濟發展。

是否央行真的採取雙低的兩率政策,有待朝野觀察及查證,但我們必須指出,雙低政策雖然對景氣有振興作用,但低匯率提高進口成本,對進口產業不公,對國內物價更是不利;低利率,造成實質所得受到高物價侵蝕,不但打擊依賴存款的退休族,也會扭曲資源的配置及使用效率。

我們願意在此下個結論,如果內閣中的其他部會不能提出有效的振興景氣對策,或執政黨的拚經濟決心及努力輸給拚政治,只靠央行的雙低政策,獨木終究難撐大廈,效果有限,代價也很大。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174860
經濟與股市之9 工商時報: 至於經濟,如果鎖國政策不能立即摒棄,僅靠央行掩護或挹注,又豈能起死回生?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與股市之9 工商時報: 至於經濟,如果鎖國政策不能立即摒棄,僅靠央行掩護或挹注,又豈能起死回生?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2145498#rep2145498



================================
工商時報:
物價漲風屬於全球性,台灣何德何能順利躲閃?
至於經濟,如果鎖國政策不能立即摒棄,僅靠央行掩護或挹注,又豈能起死回生?


由於我對凱因斯理論的復興
已經令央行面臨進退維谷的局面

貨幣學派最大的問題就是[務虛不務本]
很高興我終於糾正了這個世界性歷史性錯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商時報 2007.03.31 
評中央銀行第十一度升息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20514+122007033100432,00.html
工商社論

中央銀行日昨舉行第一季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微幅調升官方利率半碼(○.一二五個百分點),也就是將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短期融通利率,分別調升至二.八七五%、三.二五%、五.一二五%。包括台銀等金融機構隨著宣布,將於下周跟進升息,幅度可能不到央行的一半。就央行二○○四年迄今的第十一次升息言,我們認為是一次溫和,但具備相當宣示意義的決定,除了幅度及時機都很適當外,也充分保留迎戰可能來臨物價漲風的彈性。

基本上,我們認為一向秉持獨立超然立場的央行,應該不會因為立委、總統大選年戰鼓連連而縮小升息幅度為現任行政團隊的蘇揆助選,但掩護大投資、大溫暖計畫持續升溫,發揮預期效應的期待,恐怕很難排除。如此的臆測,從央行總裁彭淮南在宣布升息記者會後說,微幅調升目的在於「更接近」中性利率水準,避免打擊溫和擴張的經濟景氣,應該可以得到證實。從央行貨幣政策最好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物價穩定的角度論,央行微幅升息不但可以得到國人諒解,也應該得到朝野支持,尤其很多面向及資訊都顯示,台灣的經濟沒有追隨國際走上溫和復甦的道路。

說明台灣景氣低迷的指標或徵候,其實隨手可得。日前亞洲開發銀行發布亞洲地區今明兩年經濟成長展望報告中,雖然預測台灣今明年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四.三及四.五%,恰恰如執政的民進黨,這幾年來一直努力捍衛的「保四」計畫水準,甚至小幅超越。然而,相較其他亞洲國家或地區,僅僅微幅超過四%的經濟成長率其實太「遜」了,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南韓、菲律賓、越南、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的今明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都高過台灣,顯然台灣的景氣在亞洲地區是相對衰退了。

國內經濟不理想,最近經建會發布的景氣信號連續兩個月黃藍燈,也可證明是在衰退的邊緣。其他如中央大學信心指數創下五年四個月新低紀錄,也顯示民眾擔心經濟不振,看淡前途的嚴重程度。總體指標之外,民間投資、僑外投資,以及公共建設數據都乏善可陳,至於民間消費,不管是汽車市場,抑或百貨公司等一般消費狀況,其實都一再創下減退紀錄。投資及消費聯袂下跌,國內經濟缺乏動能可見一斑。彭總裁稱微幅調升利率以避免打擊溫和擴張的經濟景氣,其實太客氣了。

既然國內景氣不佳,我們甚至認為處於衰退邊緣,而且央行又調低消費者物價成長率預測值至一.五%,通貨膨脹大敵似乎遠走高飛,如此豈有必要小幅升息?

就此我們的看法是,雖然去年沒有風災,消費者物價指數得以保持偏低,但包括大宗穀物、銅鎳基本金屬的國際售價迭次飆漲,以及還在不斷暴漲中的國際原油售價,對高度仰賴進口物資的我國物價形勢而言,其實威脅頗大,一、二月躉售物價年增率高逾七.六三%,應該很快會轉嫁至一般物資的零售價格之上,事實上,包括麵包、豆漿、燒餅乃至一般小吃店,已經看到零零星星的調整售價行動,民生物價的全面性上漲,其實可以用「蠢蠢欲動」形容。行政院主計處三月上旬即正式指出,因為受躉售物價大幅上漲遞延效果顯現及春節因素,今年二月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即高達一.七四%,創下近十三個月新高。如今再加上尚在漲價風頭上的國際原油這個未知數,今年物價漲風是否成形或退潮,目前頗難預測,現在先微幅調升個半碼,並且未必故意的說溜嘴「還有下一次」,顯然存有濃厚的嚴重警告物價意味。

為照顧銀行、壽險產業,以及一般依賴存款利息過活的退休族,並警告物價不要蠢動,但又要不淪為升火待發景氣的負擔,甚至揹上澆息經濟恢復活絡的罪名,央行用心良苦,審慎採取了微幅升息行動,朝野應該體諒乃至支持。只是我們憂慮,物價漲風屬於全球性,台灣何德何能順利躲閃?至於經濟,如果鎖國政策不能立即摒棄,僅靠央行掩護或挹注,又豈能起死回生?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145498
【聯合報社論】面對中國經濟崛起此一情勢 高度依賴全球化的台灣經濟 是要繼續逆向而行 還是順勢而為 其理委實不難辨明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面對中國經濟崛起此一情勢 高度依賴全球化的台灣經濟 是要繼續逆向而行 還是順勢而為 其理委實不難辨明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2105209#rep2105209



***************************************


中國已是全球化的一大重鎮:全球股災傳遞的訊息
【聯合報/社論】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3743975.shtml


全球股市周二暴跌。這個「黑色星期二」最讓人震撼的,不是各個市場出人意料的巨大跌幅,也非多頭市場的泡沫已有破滅之虞;而是引起全球股市連震的震央,竟然是在只有十七歲之齡的中國大陸股市。

大陸上海股市周二暴跌近百分之九,創下十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因時差而在陸股收市後接續開盤的歐美各大金融市場,以及次日接棒的主要亞洲股市,受此牽動,也在經濟基本面未有明顯波動之下全面重挫。其中,最具指標性的紐約道瓊工業指數大跌逾四百點,是美股九一一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日本東京股市狂瀉六百點,港股、韓股及紐、澳股市幾乎無一倖免。一日後,各個市場慢慢回神,局部收復前一天的失土,台股雖因二二八休市緩衝一天,但仍出現補跌的走勢。

股市是買賣雙方的交易處所,各自依據對未來的預期對持股做出拋補,正因為有人看多、有人看空,才會有成交,漲跌形成的原因難定於一。以這次全球股災而言,也是各有解讀,既有證券分析師以「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認定這是去年全球股市漲多後的健康回調;也有經濟學家擔心這是美國經濟走疲的預警,是藉著陸股重挫而宣洩不確定的心理。然而,雜音雖多,陸股影響力的陡升卻是各方共同的基調。這場席捲各個市場的股災或只有一日,但其所傳遞的訊息,需要另眼看待。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這場股災是由向來自外於國際金融市場的中國大陸所發難,與以往國際股市唯美股馬首是瞻的情況大相逕庭。長期以來,美國以其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實力與政治影響力,當華爾街打噴嚏時,全球都跟著感冒;如今,發展不過十七年的大陸股市起了波瀾,竟能牽動世界各大股市的神經,甚至還波及到經濟老大哥,著實令人驚訝此一年輕市場的影響力。

很明顯的,此事反映了中國大陸近十年來經濟勢力的崛起:全球第四大、直逼德國的經濟規模,連續十年維持百分之七點五以上的高速成長,以及十三億人口待深探、開發的消費力,已將中國快速推向世界經濟舞台的中央。另方面,經過多次改革的大陸股市,也終在去年走出與其經濟表現相符的勢頭,並繳出亮眼的成績單。例如具代表性的上海證券綜合指數過去一年來大漲一點三倍、上海證交所的成交量在全球交易所中名列第十五位、市值占第十七位、首次股票上市(IPO)規模居全球第九位、亞洲第二位等,在在彰顯了這個市場的旺盛活力。

陸股與全球股市的連動,也反映了中國大陸經濟體系的開放趨向。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五年,逐步調整財經體制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連接已無可避免地深化;昔日封閉管制的金融體系在去年底開放後,更讓這樣的結合趨於穩固。因此,世界各地與中國的連結,從買賣商品、投資設廠、布設據點,既共築「中國夢」,也追逐「中國夢」;沒有能力直接投資者,也不乏透過購買中國的股票、基金,或各種與中國連結的金融商品,將自己的財富繫於中國經濟的起飛者。

在此情況下,陸股掀起的漣漪或巨浪,遂能揪著投資者的心弦;當這樣的投資者愈來愈多時,陸股的影響力也跟著擴散,這次的股災即是這樣成形。也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發展全球化下的中國分量之重。這是具體呈現的經濟現實,與任何的政治思考無關。甚至,中國經濟崛起可謂已是過去式,現在式則是全球化下的中國化,並正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密關注。面對此一情勢,高度依賴全球化的台灣經濟,是要繼續逆向而行,還是順勢而為,其理委實不難辨明。

【2007/03/02 聯合報】



**************************************


陸股暴跌》自外於大陸 自外於全球
【聯合報/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743988.shtml


連日來重挫的大陸股市,竟然成為波及全球經濟的震央。美、日兩國股市,甚且創下九一一事件以來僅見的單日跌幅。針對陸股暴跌現象,本文嘗試分析其原因、解釋其涵義,再簡述台灣該有的因應態度。

大陸股市此次重挫可能的原因有三:一、國務院已批准設立一個協調小組,以整治非法的股票發行及其他非法的證券活動。市場擔心中國政府將對炒作股價的非法交易,展開強力打擊,其中最具殺傷力的傳言就是:大陸當局擬對股票投資所得課徵百分之二十的資本利得稅。第二,人民銀行在春節期間宣布調升存款準備率百分之零點五,顯示大陸當局準備對過熱的經濟採取降溫措施,此一基本面的緊縮自會影響股市行情。第三,長期的快速成長引發大陸的經濟泡沫,此番股市重跌代表戳破泡沫的第一根針。

中國財政部否認將課資本利得稅之後,上述第一個原因暫無討論必要。大陸對資金的匯出有嚴格管制,但對資金的匯入則大表歡迎。在這種「管出不管進」的不自由制度下,各國企業仍看好大陸,資金仍然源源流入。精明的跨國企業之投資行為,外加大陸持續向中、西部的經濟開發,我們似乎可以斷定:此次股災應屬短期現象,而非經濟泡沫的破滅。

與以往相比,此次陸股下跌的意義在於:它不再是中國的家務事,而是造成美、日股市的電腦當機、引起各國關切的全球大事。「金融替代效果」指出:一國的股市如果風吹草動,投資者就會要求基金經理人贖回投資本金。為了彌補該國股市下跌已經造成的損失,基金經理人不得不賣出別國股市的股票,此一行為將拖累原本表現良好的他國股市。當然,上述推理過程有一重要前提,亦即,引發第一波股災的國家需具有動見觀瞻的經濟實力。這次大陸引發全球股災,若解釋為美元時代的結束當然言之過早,但以之印證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則不言可喻。

再以人民幣值為例,儘管大陸巨幅順差,美政府也屢逼人民幣升值,但各國與中國經濟的強烈關連,顯然不會讓人民幣值成為大陸當局的家務事。在中國投資設廠,回銷母國及世界各地的歐美跨國企業,當然不願人民幣值遽升。再者,如果人民幣升值,打擊了大陸的外銷,原本享受物美價廉中國產品的消費者也有損失。人民幣值成為舉世關注焦點,正如陸股可以成災,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巨大影響已經無法否認。

誠如前述,陸股暴跌屬短期現象,台灣固然無須過度反應,但如內心竊喜、唱衰大陸亦不足取。跨國企業都不願中國倒下,因為那是世界性的災難。至於台灣接單、大陸製造,以及產業內的垂直分工模式,更把台灣與大陸綁在一起。近年來台灣每年百分之四的經濟成長率,實與對岸的貿易息息相關。如果大陸垮了,宏達電、鴻海在台的投資人還能賺到每股五、六十元的紅利嗎?

【2007/03/02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105209
(7)【經濟日報社論】李登輝中間偏左藥方真能解決台灣經濟及經濟地位問題嗎?實令人懷疑。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7)【經濟日報社論】李登輝中間偏左藥方真能解決台灣經濟及經濟地位問題嗎?實令人懷疑。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2098416#rep2098416






中間偏左路線要正確解讀
【經濟日報/社論】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3736779.shtml

2007.02.24 01:46 am


年前李登輝前總統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台聯黨將更名,並走中間偏左路線,一時間大家均摸不著頭腦。到底所謂中間偏左路線為何?想是,欲跳脫藍綠政治爭鬥,將重點擺在解決台灣經濟及民生問題。而後,李前總統與電視名嘴們座談時也提到:大家一直強調台灣主體,台灣沒有經濟,什麼地位都沒有。

的確,台灣經濟的地位與表現,尤其在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及供應鏈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上,為世人所稱道,但也產生了貧富差距擴大、投資及消費不足等現象。不過,問題是中間偏左藥方真能解決台灣經濟及經濟地位問題嗎?實令人懷疑。

過去所謂的左派路線,乃在於凸顯工農階級與資本家或地主間的階級矛盾,並以農工階級為基礎,將資本家或地主列為鬥爭對象,爭取工農階級利益,甚至主導政治上的發言權。但在全球化及知識經濟的潮流下,土地或資本早已不再是經濟活動最重要的要素,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也早已沒有所謂階級剝削問題。誰擁有全球化能力或知識,誰就擁有發言權,與雇主、勞工、地主或雇工的身份,早已無絕對必然的關係。同時,以目前台灣經濟發展的自由度來看,每個人在經濟活動上所扮演的角色,也非其階級背景所能限定,若以目前台灣前50大上市櫃企業的負責人來看,有高達90%是白手起家。

目前台灣農民的問題,也非根源於地主與雇工間的階級衝突,而在於在全球化經濟下,台灣的小農經濟無法抵擋國外大面積栽種的規模效益;果農及特殊作物還好,可以轉往精緻農業甚至與觀光結合成為休閒農業,但稻農的農地卻反成為農民的負擔,農地的限制使用,使得台灣最肥沃農地的嘉南平原,眼睜睜地看著北部經濟的發展,自己卻得苦守農業安全的重擔。除了農地開放使用外,真不知道我們還可以給這些農民什麼樣的願景?

在台灣的製造業勞工方面,受雇員工人數約略240萬,製造業家數約有13萬家,也就是平均一家廠商受雇員工人數不到20人;這樣典型的中小企業經濟體,若硬是去切割雇主與勞工的階級矛盾,不僅立論無據,也不符潮流。過去台灣製造業是否發生勞資衝突與糾紛?當然有,其中主要有兩類,一是假剝削真爭利,這一類大多是國營企業工會所主導,平均月薪資高達7、8萬元以上,還有優厚的退休金,若這樣的勞動條件算是剝削,那大家何必擠破頭往裡鑽。另一類是廠商錢出海外,債留台灣,棄台灣勞工退休金不顧的經濟犯,但若以此特例來涵蓋多數正常或在地企業,不僅以偏概全,也不盡公平。

倘若我們硬要說,台灣仍存在階級差距,那麼這樣的差距根源與其他國家一樣,能夠全球化的跨國台商及勞動人力是一個階級或族群,而資源能力不足的本地企業及勞工則是另一階級,美國如此,日本如此,台灣當然也是如此。但解決這樣階級落差之道,絕對不是加深海外台商或移民,與台灣本地企業或勞工間的矛盾,而是橋接他們之間的裂痕。我們都知道,台商在海外雖然擁有強大的生產能量,但其研發或差異化生產,恐怕仍非得依賴台灣不可。

另外,在消費上若能直接連結海外的台商、台幹甚或中國大陸及其他國家觀光客,那麼才能真正照顧到台灣本地的全球化弱勢企業與勞工。台灣中小製造企業,可以主動將優良的製造品遞送到全球顧客的手裡,但台灣一百多萬家的中小型服務業,卻只有服務國內消費的能力,倘若不將全球的顧客引至台灣來,這些中小型服務業者如何生存甚或繁榮升級?

總之,中間偏左的概念,如是提醒我們在全球化下,別忘了弱勢階級的發展機會與條件,我們認為大概沒人會反對;而李前總統在農曆初一時也再度澄清,所謂中間偏左路線,就是要關懷弱勢。但若被擴張引伸為重新挑起企業主或地主與勞工間早已不存在的階級剝削問題,甚至進而造成打擊台商及台灣本地企業深耕台灣意願,不但無法解決,甚至反會惡化台灣經濟問題。

【2007/02/24 經濟日報】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098416
經濟與股市之6__工商社論: 高現金股利政策有助導正股市發展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與股市之6__工商社論: 高現金股利政策有助導正股市發展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2092018#rep2092018




工商時報 2007.02.17 
高現金股利政策有助導正股市發展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20514+122007021700285,00.html
工商社論

繼台積電、台塑四寶相繼發布採行高現金股利政策回饋股東之後,聯電董事長胡國強也表示,聯電也將效法台積電,採取高現金股利政策。對於國內上市上櫃公司接受主管部門約束、呼應輿論要求、追隨國際潮流、落實照顧股東決心,在發放股利之際,決心採行高現金政策,我們認為值得肯定。

依照我國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會應在會計年度結束後半年內召集,因此大大小小的公司,尤其是公開集中交易股票的上市櫃公司,所有的公司財會部門最近都相繼完成股東會所需的財務資料,包括年度營業及盈餘數據,尤其股東們最關切的股利資料,送請董事會認可後以便送股東會討論。從最近公開的財會資料來看,由於去年國際景氣依然熱絡,我國外銷為主的各大上市櫃公司營運狀況都蓬勃發展,預期發放股利都頗理想。而從已對外宣布的股利分配情況來論,高現金股利政策,也就是現金股利高於股票股利的做法相續普遍,值得深入分析。

在已經對外發布去年度股利的上市櫃公司中,大多獲得股東認同,也就是大多數的股東滿意所投資公司的投資報酬率。其中尤其值得注意地是,已宣布股利公司中,不約而同採取了高現金股利政策。譬如,台積電宣佈,今年每普通股將配發三元現金股利及○.○五元股票股利,光是現金股利預計就要發放七百七十四億七千餘萬元,創下歷年來現金股利最高紀錄,配息占去年一千二百七十億元稅後純益的六一%左右。同樣備受朝野注目的台塑四寶,雖然去年獲利不如前一年,但推估台塑四寶發放現金股利可能高達一千二百億元以上。法人推估,台塑、台化、台塑石化及南亞的EPS分別為五.三元、五.九元、六.二元及五元,今年四寶股利占盈餘比約為八五%,如果今年四寶各自維持去年比率,則台塑今年股利推估為四.五元,台化為五元,台塑石化及南亞則分別為四.二五元及五.二五元。

高現金股利政策的轉變及流行,其實有一段曲折的背景。以台積電為例,三、五年前曾經投資購買台積電股票,並參與配息的民眾應會記得,不管是二元或三元的股利,百分之百會領到股票,也就是俗稱的「股仔子」。雖然領到股票都是股東會召開後的半年後,但因台積電股票一向股價超過十元的面額甚多,因此幾乎所有股東都支持,甚至堅持股利採取發放股票股利方式。在公司方面,發放股票股利也有好處,譬如可以保留較多現金流量應用於營運方面。然而,三年五載乃至更長時期的習慣配發股票,卻造成公司資本額大幅膨脹,台積電資本額從三、五百億,不消幾年間即擴大至二千餘億。另一方面,配發股票股利的做法雖然獲得大多數投資人贊成,但也招致很多期待發放現金股利者批評,尤其「印股票,換鈔票」說法,更讓台灣大多數上市櫃公司的社會形象受傷,外資機構的批評更是直接而尖銳。

股票股利的負面效應及輿論批評,終於引起主管單位如金管會的正視,現金股利必須提高,乃至過半的政策也逐漸獲得社會大眾認同。以台積電為例,近幾年間的現金股利比重即明顯改變。九十二年度發放股利二元,現金為○.六元,現金比重為三○%;九十三年股利為二.五元,現金二元,比重為八○%;九十四年股利為二.八元,現金為二.五元,比重為八九%;九十五年股利為三.○五元,現金為三元,比重為九八%。這樣的轉變,首先就是符合進步的國際潮流,讓投資大眾可以得到應有的投資回報,避免向社會大眾領取股利的傳統惡習。其次,發放高現金比重的股利,也可以緩和公司採取類似「減資」迂迴做法進行現金管理的壓力。第三,現金比重提高,對看重具體投資報酬率的外資很重要,台積電、台塑四寶、電信股等因為可以發放高現金股利,在外資圈中享有「定存概念股」稱號,但也同時獲得外資青睞,有利股價發展。最後,因為發放高現金股利,股本膨脹率可以緩和,公司資產遭到稀釋的程度及進程即可以有效控制,對企業的長遠經營有益。

預估今年第三季時,將有多達七千億元的現金股利發放出來,除了眾多股市投資人而言是一筆可觀收入外,對金融及股市的挹注功能也不能小覷,高現金股利政策是正確的決定,也可能獲得證實。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092018
經濟日報:就國外來說,當景氣確認衰退時,首當其衝的政策便是利率政策,試想,央行真的會以經建會景氣燈號作為利率政策依據?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就國外來說,當景氣確認衰退時,首當其衝的政策便是利率政策,試想,央行真的會以經建會景氣燈號作為利率政策依據?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2071524#rep2071524





失靈的燈號
【經濟日報/社論】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3714252.shtm
l
2007.02.03 03:24 am


上月下旬行政院經建會公布了海關出口、工業生產指數等指標,二者同步下滑。2006年12月景氣燈號亮出2003年6月以來第一個代表景氣為「衰退」的藍燈;但經建會強調,這是由於2005年同期比較基期墊高,並非景氣真的衰退。

既然亮出了藍燈,經建會又出來解釋不是真的景氣衰退,那就顯示出要嘛是景氣燈號訊息不確,不然就是官員太樂觀。在這樣混沌的訊息困擾之下,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首先發難,說景氣燈號可以考慮廢除,理由是其他國家已經不再公布景氣燈號,同時也很難評估要用哪種指標或數字,去衡量景氣為綠燈或是藍燈。但前後任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及何美玥則以景氣燈號淺顯易懂及取消時機不對為由,力主保留。最後,行政院蔡英文副院長表示,台灣的經濟是轉型中的經濟,許多短期現象都是過渡中的現象,長久以來使用的統計方法、景氣預估等方法,是不是要做比較階段性的重新思考?

的確,景氣燈號的公布,受到最大困擾的單位便是中央銀行;因為照經建會對於景氣對策信號編制的說明是:「景氣對策信號」的主要目的在於藉燈號以提示應採的景氣對策,並綜合判斷短期未來的景氣是否將進入過熱或衰退,而預先發出信號,以供決策當局擬定景氣對策之參考,企業界亦可根據信號的變化,調整其投資計畫與經營方針。同時並說明,若對策信號亮出「藍燈」表示景氣衰退,政府須採取強力刺激景氣復甦的政策。

好了,現在亮出了藍燈,但我們卻沒有看到央行或哪一個部會提出強力刺激景氣復甦的政策。為何如此?別意外,沒有哪一次景氣政策是依景氣燈號而定的,更別講企業界會根據信號的變化,調整其投資計畫與經營方針;從這次廠商調查裡,看好景氣的比率,還較上個月增加呢!就國外來說,當景氣確認衰退時,首當其衝的政策便是利率政策,試想,央行真的會以經建會景氣燈號作為利率政策依據?當然不會。

以美國的情形來看,美國聯準會(Fed)通常會觀察幾項指標作為其調整利率政策的基礎;這些指標主要有物價上漲率、核心物價上漲率、新增失業或就業人數,然後是勞動生產力及每季的GDP的成長。理由是,核心與整體物價上漲率,可以了解通貨膨脹的潛力及根源,而新增失業或就業人數則可衡量實質景氣情形,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則是據以觀察是否採取政策行動。例如,倘若由物價方面得知因為油價的上漲,造成了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此時若勞動生產力仍能快速成長,則預料油價的上漲可以因為生產力的提升而化解,因此並不必然得採升息政策;反之,倘若勞動生產力成長停滯,那麼恐怕非得升息不可。

這樣的政策邏輯,才是淺顯易懂,透明而清楚;也因此,每當美國在公布上述相關指標時,各界甚至各國均無不關心,因為這些數據的確是政策依據。但反觀台灣想拿來當作政策依據的景氣燈號,卻是大家看了景氣燈號後,依然搞不清楚實際狀況,還要勞煩官員出來解釋,解釋後,實在也不清楚政府會如何因應,最後恐怕連參考的功能都沒有了。

雖然我們不必抹殺經建會欲提供相關指標與觀察,做為政策依據與各界投資經營參考的用心;只是真如蔡副院長所言,我們的景氣指標裡有關內需及服務業相關景氣指標真的少得可憐,負責協調服務業發展的經建會,實應研提出相關觀察指標以補其不足。

【2007/02/03 經濟日報】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071524
工商時報:金融重建基金與政府的道德危險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工商時報:金融重建基金與政府的道德危險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2035683#rep2035683




我要說的是兩句話而已

政府部門挽救股市的四大基金
所作的何嘗不是產官掏空 
拿國庫──人民的血汗錢來補貼?

把力霸當外省惡劣財團芻像來打
與打壓茂矽聯電何異?
沒錯!他們是很有問題
請問又有多少不良企業是本省財團?
這當中又有多少是在金管會的卵翼之下
選擇性地不報告出來?
這與投信投顧基金的做法
先買了再叫別人進場抬轎
以利自己高檔出貨
讓別人高檔套牢
都是搞這種資訊不對稱的事
都是王八蛋才做得出來的事!

金管會何用?
都是依據芝加哥貨幣經濟學派理論而來的
另一個官員貪腐的工具
騙一般老百姓以及自以為懂經濟的人
在我面前來這套
何似關老爺面前耍大刀?



====================
2007.01.13  工商時報
金融重建基金與政府的道德危險

工商社論

中華商銀擠兌與力霸集團掏空案件爆發至今已有一周,由於力霸集團的子公司多達一百三十六家,使得目前政府部門到現在為止仍然無法確知,到底力霸集團掏空了多少投資股東的資產,只知道目前最新的估計是至少在五百億台幣以上。在力霸集團掏空案的影響下,不但是中華商銀已被提領四百三十一億元,而且台灣的股市跌幅也超過三百點。企業與銀行引起金融風暴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

當大家都在對力霸集團與政府相關官員大加撻伐之際,我們認為這其中有一個因為制度所產生的嚴重問題值得重視。這個問題就是,如同金管會主委(請辭)施俊吉所言,力霸集團十年前就已被監管,那麼我們就很想知道,既然大家都知道力霸集團一直有問題,為什麼力霸集團還可以存在那麼久?而且還能夠掏空五百億以上的資產?無論政府相關官員的藉口是什麼,這種有關部門因為監督不周而必須承擔的行政責任,顯然無法逃避。問題是,力霸集團的問題存在已有十年以上,其間包括藍綠兩個政權,有關的主管官員可能更多。為何政府官員都放任力霸集團胡做非為、視若無睹呢?我們認為其中一定是有一些制度性的因素在內,才會使得這些官員有意無意的對力霸集團放水,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應該就是 金融重建基金的存在。
金融重建基金的目地是在協助體質不良的銀行打消呆帳、提高資本適足率、或是進行整併,最後達到改善銀行體質,避免體質不良銀行出現擠兌,引爆金融風暴問題。雖然一家銀行的成敗只與該銀行的股東有關,但是如果因而引起全國性金融風暴,則全國人民都會受到波及。也就是因為銀行擠兌會有嚴重的外部性,所以政府才有理由拿納稅人的血汗錢成立金融重建基金,協助銀行解決問題。

然而,由於金融重建基金是拿大眾的錢來解決少數幾家出現問題的銀行,所以基本上具有保險的性質。事實上,金融重建基金就像是一家大規模的中央存保公司,平常銀行固定繳交保險費,萬一出問題時,就由中央存保公司來出錢解決問題。只是現在這家中央存保公司的資金是直接來自於全體納稅人。

但是,熟知保險學理的人都知道,保險市場中最怕遇到的問題,就是保險參與者的道德危險。就金融重建基金的保險性質來看,有三個主要的參與者,即企業或個人(貸款者)、銀行(放款者),與政府(監督者)。從企業 貸款者的角度來看,當金融重建基金成立以後,他們會有更高的誘因去借更多的錢,而且還錢的責任心會更少一些,因為不還錢,銀行倒了,會有金融重建基金出面彌補。從銀行的角度來看,他們道德危險的行為與企業相似,即有了金融重建基金以後,銀行就會更恃無忌憚的大量放款,而不必太在意放款品質。如果有自己人要 借錢,那更好,最好以後都不用再還,因為不還錢,銀行倒了,會有金融重建基金彌補。

同樣的,政府主管官員也一樣會出現道德危險的問題,也就是說,在金融重建基金成立以後,政府官員也會有意無意放鬆對企業與銀行的金融檢查,因為金檢工作既辛苦又會得罪人。反正萬一企業或銀行出事,會有金融重建基金出面彌補善後。

此外,有了金融重建基金以後,銀行出了問題,政府官員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大家不要緊張,金融重建基金可以保証大家都可以領到錢,不用擠兌。」這種說法與做法都很簡單,但是存款人會聽嗎?中華銀行幾天來已被提領了四百三十一億,顯然沒有人相信政府官員的喊話。

企業與銀行屬於私領域,一般社會大眾無法管到他們的道德危險問題,只能設法以一些制度設計的方式來解決。但是,政府官員是領公家的薪水,他們代表社會大眾去監督企業與銀行,我們當然不能忍受他們也出現道德危險的行為。試想,如果每次出現銀行擠兌,政府就無條件的以「概括承受」的方式來處理,那麼我們還要政府金檢單位做什麼?而且我們的金融重建基金還有多少可供政府官員揮霍?當政府部門一再採取最容易的「概括承受」方式,利用納稅人的血汗錢來解決問題時,我們就不禁要問:「到底我們還要忍受多久」?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035683
經濟與股市之三 給 證期會 經濟部 財政部的一封信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給 證期會 經濟部 財政部的一封信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446&aid=1967856&raid=1969335#rep1969335




以下所附的一封信
[給立委 劉憶如 洪奇昌 的一封信]當中提到:

>擴大(台灣大小企業前往大陸投資上限)40%的所有一體適用原則
>這個成果可以經由下法擴大其成效
>也就是仿造京都議定書當中
>[二氧化碳排放量管制原則]採取 Quata 買賣制
>也就是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
>進行赴陸40%投資上限的 Quata 餘額收購

我認為貴會可以考慮
將赴陸40%投資上限的 Quata [期貨化]處理
如此一來
國內各大企業視其需要
自行決定買入時機與數量
而中小企業也可以待價而沽
讓赴陸40%投資上限的 Quata 餘額
價格予以透明化
給予企業一個更大的彈性空間
面對其經營彈性

如此一來
也會產生一個財政上的經濟外溢效果
也就是地下工廠 地下經濟活動
對稅基的侵蝕將會減小
請領營利事業登記的情形會增加
因為只要有營利事業登記的中小企業
便有赴陸40%投資上限的 Quata 餘額
便可以拿到期貨市場去賣
其次
營利事業登記當中
一般所常見之短報資本額的情形也會變少
甚至中小企業主會考慮
增加對自己所有公司的投資額
這將有助於減少退票率
以及增加企業的credibility與財務健全度
總的來說
在在都會促成[產業壯大]的終極目標
這對於目前陷入流動性陷阱的台灣經濟
其背景成因當然是陳水扁的亂政
所以公開市場買賣赴陸40%投資上限的 Quata 餘額
會有將景氣拉出流動性陷阱的效果
儘管這並不是根本解決之道
即使不能拉出流動性陷阱
至少會使得陷入的情形趨緩
真正的解決之道
還是要靠政黨二次輪替解決政治掛帥的問題


敬祝 鈞安

曾大川敬上

====================================

給立委 劉憶如 洪奇昌 的一封信



兩位好
很遺憾地
企業前往大陸投資上限40%上限提高到60%的提案失敗了
我個人認為這是政治修辭學的問題
所應該改動的不是那個數字
而是數字前方的形容詞補語
即言之
不是[企業前往大陸投資上限40%]
而是[企業根留台灣投資下限40%]

其次
儘管兩位的一番好意 苦心孤詣
如洪奇昌委員所云: [只有短期(涸轍之魚)的效果]
所以我在我的網頁從事的工作
呼籲外資前來併購台灣上市上櫃公司
只有持續進行
方能稍稍降低無聊且愚蠢又混蛋的台獨鎖國主義政治學
對於經濟與產經以及個經的泛政治意識形態衝擊
請鍵 Fw: Just ignore this if you and your friends or your rivals do not invest any.

第三點
我認為目前兩位的成績
即言之
擴大40%的所有一體適用原則
至少是一個議事攻防上的小小勝利
我願意在此指出
這個成果可以經由下法擴大其成效
也就是仿造京都議定書當中
[二氧化碳排放量管制原則]採取 Quata 買賣制
轉到此處
也就是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
進行赴陸40%投資上限的 Quata 餘額收購
如此一來
股票上市上櫃公司得以擴大對大陸投資
反過來說
中小企業可以從此得到擴產的資金
從總體來說
也不失為本地產業資金失血的補償計畫

兩位以為如何?




published on web page of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967856&tpno=0&no=3446&cate_no=0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曾大川
To: info@huash.online.xa.sn.cn ; info@hsm.com.cn ; info@hnby.com.cn ; info@harbindaily.com ; info@cjdaily.com.cn ; info@ciw.com.cn ; info@cce.com.cn ; info@cbinews.com ; info@beijingdaily.com.cn ; info@bjyouth.com.cn ; info@nanfangdaily.com.cn ; info@whb.com.cn ; info@jfdaily.com.cn ; info@chinadaily.com.cn ; info@gmdaily.com.cn ; info@202.84.17.26 ; info@peopledaily.com.cn ; info@zdnet.com.cn ; info@cnki.net ; info@swm.com.cn ; info@pcworld.com.cn ; info@otm.com.cn ; info@newsoft.com.cn ; info@newhardware.com.cn ; info@fcgm.com.cn ; info@cnw.com.cn ; info@cfan.cn.net ; info@ceocio.com.cn ; info@202.84.17.24 ; info@202.84.17.23 ; info@wotoo.com ; info@joyo.com ; info@cnshow.com ; info@yabuy.com ; info@sparkice.com.cn ; info@lalasho.com ; info@hoyodo.com ; info@eshop.com.cn ; info@eachnet.com ; info@cncard.com ; info@clubciti.com.cn ; info@beijing.com.cn ; info@auction.com.cn ; info@85818.com.cn ; info@800buy.com.cn ; info@store.sohu.com ; info@shopping.263.net ; info@shop4u.china.com ; info@shop.yesite.com ; info@shop.soyou.com ; info@shop.163.net ; info@mall.sina.com.cn ; info@mall.cnmaya.com ; info@mall.cn.tom.com ; info@mall.21cn.com ; info@mall.163.com ; info@china.alibaba.com ; info@coolbid.com ; info@100ok.com ; info@atoz.com ; info@asiaec.com ; info@meetchina.com ; info@eguo.com ; info@ban.allyes.com ; info@e-lists.lawton.com.cn ; info@netwalk.com.cn ; info@WorldPersonDictionary.comGCX3 ; info@zybc.com.cn ; info@yintong-rc.com.cn ; info@xinzhi.com.cn ; info@xinz.com ; info@xinhuabookshop.comP ; info@wanbook.com.cn ; info@ts728.com ; info@top365.com ; info@techbookcity.com ; info@slswc.com ; info@skong.com.cn ; info@pptph.com.cn ; info@phei.com.cn ; info@peoplespace.net ; info@modernbookshop.com ; info@lzj.com.cn ; info@leteasy.com ; info@jingqi.com ; info@ibook.net.cn ; info@huachu.com.cn ; info@hly.com ; info@hellogz.com ; info@goshoo.com ; info@gdbook.com ; info@foundbook.com ; info@e-bookshop.com.cn ; info@easybook.com.cn ; info@dl-books.com ; info@cjbook.com.cn ; info@cj168.com ; info@cbook.net ; info@byteplaza.com ; info@buildbook.com.cn ; info@bookschina.com ; info@bookoo.com.cn ; info@bookmall.com.cn ; info@bookchinese.com ; info@beijingbook.com.cn ; info@bayakala.com ; info@search.dayoo.com ; info@jqbook.jqinfo.com ; info@book800.com ; info@ebookschina.com.cn ; info@dangdang.com ; info@vivawang.com ; info@soim.com ; info@rongshu.com ; info@qi-meng.com ; info@hotage.net ; info@efcpa.com ; info@cn99.com ; info@anewfocus.com ; info@98765.net ; info@bbook.net ; info@bookoo.com ; info@slaw.com.cn ; info@sinolaw.net.cn ; info@law-star.com ; info@lawstar.com.cn ; info@laws-online.net ; info@law-china.com ; info@eisee.com ; info@china-judge.com ; info@china-arbitration.com ; info@china1laws.com ; info@ceilaw.com.cn ; info@c007.com ; info@garden.hn.cninfo.net ; info@xiakedao.com ; info@warmud.com ; info@w555.net ; info@s ; info@com.cn ; info@superarmy.com ; info@sh.xj.cninfo.net ; info@redarmy.com.cn ; info@oyo.com.cn ; info@nease.net ; info@junshi2000.com ; info@gznet.com ; info@gchjs.com ; info@fightben.com ; info@east.cn.net ; info@cn.tom.com ; info@chinesewwii.net ; info@chinafh.com ; info@chinaedi.net ; info@chinaarmy.net ; info@china1937.com ; XF@F ; info@chenghaicity.com ; webmaster@ad.gamer.com.tw ; webmaster@cake.web-hosthk.com ; info@zscollege.com ; info@zdxy.cn ; info@njcc.edu.cn ; info@u-yh.com.cn ; info@zlxy.com ; info@jznu.com.cn ; info@jku.edu.cn ; info@usl.edu.cn ; info@czili.edu.cn ; info@xzcit.com ; info@czmec.com ; info@czhx.net ; info@njcit.edu.cn ; info@sqc.edu.cn ; info@jypc.org ; info@njty.edu.cn ; info@jsit.edu.cn ; info@jsafc.net ; info@spxy.com ; info@jsshangyuan.com ; info@siit.cn ; info@szjm.edu.cn ; info@jmi.edu.cn ; info@yzerc.net ; info@ntac.edu.cn ; info@wxstc.cn ; info@ytc.edu.cn ; info@szetop.com ; info@czjdu.com ; info@juti.cn ; info@jnysxy.com ; info@hkuspace.edu.cn ; info@dyc.edu.cn ; info@niva.cn ; info@jltii.com.cn ; info@cvit.com.cn ; info@citpc.net ; info@chinabig.com.cn ; info@china139.com ; info@lycosasia.com.cn ; info@beijixing.com.cn ; info@search.homeway.com.cn ; info@search.focus.com.cn ; info@wander.cis.com.cn ; info@searcher.china.com ; info@cn.yahoo.com ; info@search.fm365.com ; info@data.sc.cninfo.net ; info@search.263.net ; info@search.163.com ; info@sohu.com ; info@search.sina.com.cn ; info@google.comao ; info@webwind.net ; info@soyou.com ; info@sinoi.com ; info@renren.com ; info@qingniao.net ; info@newease.com ; info@mypcera.com ; info@focus.com.cn ; info@etang.com ; info@enorth.com.cn ; info@elong.com ; info@dragon.net.cn ; info@cnsun.com ; info@cniti.com ; info@chinabyte.com ; info@tyfo.com ; info@lycos.com.cn ; info@cnnb.net ; info@china.org.cn ; info@inhe.net ; info@mweb.com.cn ; info@yinsha.com ; info@chinaren.com ; info@yesite.com ; info@chinese.com ; info@cis.com.cn ; info@online.sh.cn ; info@263.net ; info@fm365.com ; info@cww.com ; info@chinese.china.com ; info@netease.com ; info@sina.com.cn ; info@szed.com ; info@enews.com.cn ; info@eastday.com ; info@cnnews.com ; info@chinanews.com.cn ; info@21dnn.com ; info@szonline.net ; info@news.szptt.net.cn ; info@news.online.sh.cn ; info@dailynews.sc.cninfo.net ; info@news.fm365.com ; info@news.easy.com.cn ; info@news.cww.com ; info@news.cis.com.cn ; info@news.china.com ; info@news.21cn.com ; info@news.163.com ; info@dailynews.263.net ; info@cyol.net ; info@news.sohu.com ; info@phoenixtv.com ; info@dailynews7.sina.com.cn ; info@southcn.com ; info@cctv.com ; info@people.com.cn ; info@xinhua.org ; info@itn.com.cn ; info@ccw.com.cn ; info@202.84.17.25 ; info@ycwb.com.cn ; info@cpcw.com ; info@daliandaily.com.cn ; info@cpd.com.cn ; info@ncc.com.cn ; info@computerdaily.com ; info@zzwb.com.cn ; info@wzdsb.com.cn ; info@tianjindaily.com.cn ; info@sxrb.com ; info@morningpost.com.cn ; info@lyd.com.cn ; info@jinandaily.com.cn ; news98@news98.com.tw ; info@wretch.cc ; webmaster@twnext.atnext.com ; webmaster@nextmedia.com.tw ; info@scoopweekly.com.tw ; webmaster@scoopweekly.com.tw ; info@udnnews.com ; webmaster@udn.com ; info@chinatimes.com ; webmaster@mail.chinatimes.com.tw ; info@libertytimes.com.tw ; webmaster@libertytimes.com.tw ; info@taiwandaily.com.tw ; webmaster@ms4.hinet.net ; info@ner.gov.tw ; info@csbc.com.tw ; webmaster@csbc.com.tw ; info@news98.com.tw ; webmaster@news98.com.tw ; info@bcc.com.tw ; webmaster@mail.bcc.com.tw ; info@chinatv.com.tw ; info@cts.com.tw ; webmaster@cts.com.tw ; info@ftvn.com.tw ; webmaster@ftv.com.tw ; info@ttv.com.tw ; webmaster@ttv.com.tw ; info@tvbs.com.tw ; webmaster@tvbs.com.tw ; info@ettoday.com ; webmaster@ettv.com.tw ; info@settv.net ; webmaster@mail.settv.com.tw ; info@gtv.com.tw ; webmaster@exch.gtv.com.tw ; info@cctv-4.com ; webmaster@cctv-4.com ; info@xinhuanet.com ; webmaster@xinhuanet.com ; info@president.gov.tw ; webmaster@mail.oop.gov.tw ; info@ey.gov.tw ; webmaster@eyemail.gio.gov.tw ; info@edu.tw ; info@moj.gov.tw ; info@tahr.org.tw ; webmaster@seed.net.tw ; info@children.org.tw ; webmaster@cwlf.org.tw ; info@dpp.org.tw ; webmaster@dpp.org.tw ; info@kmt.org.tw ; webmaster@kmt.org.tw ; info@np.org.tw ; webmaster@mail.np.org.tw ; info@pfp.org.tw ; webmaster@pfp.org.tw ; info@tsu.org.tw ; webmaster@tsu.org.tw ; info@ly.gov.tw ; 119@nextmedia.com.tw ; service@scoopweekly.com.tw ; news@udn.com ; editorplan@mail.chinatimes.com.tw ; public@libertytimes.com.tw ; dailyjoe@ms4.hinet.net ; csbc@csbc.com.tw ; news@mail.bcc.com.tw ; service@cts.com.tw ; service@ftv.com.tw ; member@ttv.com.tw ; vote2001@tvbs.com.tw ; service@ettv.com.tw ; webcrew@mail.settv.com.tw ; gtvnews@exch.gtv.com.tw ; cctv-4-mail1@cctv-4.com ; xhsjbxx@xinhuanet.com ; public@mail.oop.gov.tw ; abain@mail.oop.gov.tw ; vp@mail.oop.gov.tw ; eyemail@eyemail.gio.gov.tw ; tahr@seed.net.tw ; children@cwlf.org.tw ; chairman@kmt.org.tw ; webservice@pfp.org.tw ; service@tsu.org.tw ; myn2004127@sina.com
Sent: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8:47 PM
Subject: 給立委 劉憶如 洪奇昌 的一封信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