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199,甚至不是 299,小米的運動相機賣到了399。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 1 月 15 日,小米推出了頭戴耳機,售價 499 元;1 月 21 日,推出藍牙游戲手柄,售價 99 元,與 UC 的游戲手柄價格一致。
現在的小米,和發布 79 元手環的小米似乎不一樣了。“互聯網的一些事”推薦此文。
小米變了?
2013年12月,小米推出移動電源,10400MAH僅售69元,當時大部分移動電源售價百元以上。
2014年3月,小米推出米鍵,售價4.9元,當時360智鍵售價9.9元。
2014年7月,小米發布小米手環,售價79元,當時手環的售價基本在幾百元甚至上千元。
2014年10月,小米發布Yeelight智能燈泡,售價129元,其原型Yeelight Sunflower的價格為179元;
2014年10月,發布智能插座,售價79元,比當時大部分的智能插座要便宜;
2014年10月,發布小蟻智能攝像頭,售價149元,目前市面上同等配置的競品成本都要超過149元。
2014年12月,小米推智能空氣凈化器,售價899元,同類配置的巴慕達空氣凈化器售價要在4000元以上。
這么看,進入 2015 年,小米似乎真的變了。
肉鬆 至少在定價策略上,已經不再強調“低破底線”、“低破想象”了,它更加“務實”、“理性”;在競爭策略上,不再是“逼瘋自己,逼死對手”,“吊打、碾壓”對手似乎已是過去時。
也許,更確切的說,是小米硬件生態鏈變了,變得更“保守”了;小米依然是那個做高性價比手機的小米。雖然最新款手機小米 Note 頂配版賣到了 3299 元,但不便宜的小米只是“在年輕人負擔得起的價位上不斷精進”。
布局已完成?
除了定價策略“求穩”,小米在智能硬件生態鏈上的投資也“趨穩”,進入 2015 年并未有任何硬件領域的投資披露。
雷軍曾把小米的成功歸結為互聯網思維,認為其完全可復制的,“結果大家不相信”。于是,小米要在未來的五年里面,投資一百家公司來復制小米模式。這 是去年年初開始的計劃,也就是今天講的智能硬件的生態鏈。截至目前,小米已經投資了 25 家公司,目前已經曝光了至少 12 家,包括:華米(手環、手表)、 紫米(移動電源)、智米(空氣凈化器)、藍米(藍牙耳機)、綠米(智能家庭套裝)、云米(凈水器、小家電)、飛米(無人機)、加一(耳機)、小蟻(智能攝 像頭、運動相機)、Yeelink(智能燈泡)、iHealth(智能血壓計)、云柚(智能門鎖)。
此外,2014 年 12 月,小米科技與美的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斥資 12.66 億元入股美的集團,雙方將在智能家居生態鏈、移動互聯網創新領域展開合作。同月,小米投資了 Misfit ,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投資過小米的 GGV 均有參投。
除了直接投資硬件廠商,小米 2013 年投資以色列手勢識別技術公司 Pebbles Interfaces,為智能硬件儲備了輸入技術支持;2014 年還與聯芯科技成立合資公司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小米持股 51%,主要做芯片。
從上面的介紹來看,小米的投資已經基本涵蓋了目前大部分細分硬件領域,
魷魚絲 并向上下游拓展。基本布局已完成,目前不太需要像過去一樣激進的投資。
資方的壓力?
售價 69 元的小米移動電源售出了超過 300 萬枚,售價 79 元的小米手環出貨量超過 100 萬枚。既然小米移動電源、小米手環都已經證明了“侵略性策略”能夠引爆市場,取得銷量及市場份額的成功。加上投資布局已經基本完成,那讓小米放棄這種策略 的很可能就是“利潤”了。
小米成立于 2010 年 4 月, 2011 年 8 月發布第一款手機,共發售了 12 款手機,這是小米收入的主要來源。近期華爾街日報指出,2013 年小米高達 94% 的營收源自手機銷售(硬件),而包括手游在內的服務占比僅為 1%。同年,小米配件及周邊產品全年營收超過 10 億元,但僅占銷售額的 3.2%。
此前,有預測稱 2015 年小米手機出貨量有望突破 1 億臺,即使如此同比增長也將大幅下滑;就在 3 月 2 日,雷軍預計 2015 年小米的含稅銷售額或將突破 1000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僅能達到 40%。雙雙大幅下滑的同比增長數據,畢竟不太好看。要保持估值穩步增長,利潤數據必然會被重點提及,在 2014 年 12 月底拿到新融資后,你很難再稱小米是一家初創公司了,可以僅追求用戶量。
小米的融資之旅順 風順水,除了融資金額的節節攀升,投資機構也由 VC 換成了 PE,早起的投資人啟明、IDG、順為已經換成了 All-Stars 全明星基金、新加坡主權基金 GIC、 DST 以及馬云旗下的云峰基金等。以參與多輪投資的 DST 為例,他們基本不會投早期項目,一般會在公司上市前 1-2 年投資,并且上市后會持股很長一段時間。VC 看潛力,PE 關注數據和利潤。現在,估值過 450 億美元,小米已經成為目前全球價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還完全不談利潤,不考慮業績數據,真的好么?
小米更擅長開拓
但是從小米過去五年的成長曲線來看,
肉乾 與“守成”相比,小米更擅長“開拓”。不待完全占領一個現有的市場,就要通過自己快速激進的模式清理一個新市 場。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是,小米 2 代的成功之后,小米 3 和小米 4 兩代旗艦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但是小米憑借紅米手機和小米手環進入了兩個更加廣闊的市場,估值也一路走走高。
馬不停蹄的小米現在要放慢自己的腳步了,新品的價格“逼不瘋自己、逼不死對手”。留下了“不進則退”的風險。而在小米的背后,還有一群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華為、360、甚至得到阿里支持的魅族。
除了硬件廠商,最近百度、騰訊、阿里、360 都動作頻頻。 近日,騰訊手機 ROM Tencent OS 開始內測;2 月初,阿里巴巴以 5.9 億美元投資魅族;2014 年底,360 花了 4 億美元,與酷派成立一家合資公司聯手做智能硬件。此外,傳聞近期百度、騰訊、360 均向聯想旗下的新手機公司神奇工廠拋出了入股的橄欖枝。
小米神話是否能繼續下去,小米在智能硬件領域的投資布局,就是未來小米沖擊更高估值,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的關鍵。雷軍寄希望投資的智能硬件企業,可 以依靠“互聯網思維”,復制小米的成功。但在物聯網領域,提前布局的小米也不可能完全高枕無憂,壓力主要來自阿里和騰訊。
監視器目前,阿里這邊已經擁有超級 App、渠道(淘寶、天貓)、分銷(1688 網)、芯片模塊(慶科)、 眾籌(淘寶眾籌)、云技術(阿里云)、金融(支付寶)資源。近期,將與海爾的合作由物流領域拓展至產品領域,以 5.9 億美元投資了魅族落地各項服務。騰訊在物聯網領域起步較晚,但也已蓄勢待發,籌備 QQ 硬件開放平臺與微信硬件開放平臺,以超級 App(微信 +QQ)為載體,為智能硬件提供接入服務,實力不容小覷。
這樣看,手機市場有虎,物聯網有狼,小米要真“慢”下來,還能跑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