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ChingTien 青田社區
市長:青田社區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ChingTien 青田社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Information 生活資訊-Family & Education 親子教養篇
 瀏覽45,626|回應449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分科測驗落幕 專家提醒父母關心勿有NG行為

轉載:中央通訊社 2025年7月12日 週六 下午4:35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2日電)分科測驗落幕,諮商心理師提醒家長,勿劈頭就問「你覺得考怎樣?」其他NG行為還有「我就跟你說了吧!」等責備;當孩子情緒低落或自我否定超過2週,建議諮詢專業。

今天是114學年分科測驗最後1天,考試結果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提醒,此時孩子還正處在焦慮與放鬆兩種情緒交織下,不見得會把壓力表現出來。

家長如果想關心狀況,她強烈建議千萬不要直接問「考得怎樣」,可能讓孩子陷入不知道怎麼回答的困境;可以考慮「辛苦了」、「好不容易考完,有沒有什麼想跟爸媽分享?」等較正向問法。

「重點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關心。」藍挹丰說,有些家長很沉得住氣,乾脆不提考試相關話題,但務必要讓孩子知道,就算爸媽不問,不代表不能討論,展現出「只要想談,我都會聽」的態度,有助孩子安心。

藍挹丰表示,聽到孩子自述表現不如預期,家長可能一急就脫口「我早跟你說了吧!」等帶有責備、數落意味的語氣,對狀況沒有幫助外,恐怕只會讓孩子因此更加內疚。

考不好的孩子可能面臨情緒低落,影響到生活作息,她提醒警訊如睡眠或食慾改變,包括吃太多、吃太少、睡太多、睡太少等,或影響自身人際互動,變得退縮。有些孩子甚至嚴重到會出現較為負面想法與言詞,例如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考不好就徹底失敗等。

藍挹丰強調,面對挫折的能力是靠經驗累積、鍛鍊而來,人生很長,不會因為一兩次考試不如意,後面就會過不下去,需要的是給孩子們時間跟空間,讓他們能夠慢慢地安頓自己的身心;如果負面憂鬱的情緒持續超過2週,建議應該尋求專業如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協助。(編輯:吳素柔)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本文於 修改第 26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6653461
 回應文章 頁/共4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分科測驗落幕 專家提醒父母關心勿有NG行為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分科測驗落幕 專家提醒父母關心勿有NG行為

轉載:中央通訊社 2025年7月12日 週六 下午4:35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2日電)分科測驗落幕,諮商心理師提醒家長,勿劈頭就問「你覺得考怎樣?」其他NG行為還有「我就跟你說了吧!」等責備;當孩子情緒低落或自我否定超過2週,建議諮詢專業。

今天是114學年分科測驗最後1天,考試結果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提醒,此時孩子還正處在焦慮與放鬆兩種情緒交織下,不見得會把壓力表現出來。

家長如果想關心狀況,她強烈建議千萬不要直接問「考得怎樣」,可能讓孩子陷入不知道怎麼回答的困境;可以考慮「辛苦了」、「好不容易考完,有沒有什麼想跟爸媽分享?」等較正向問法。

「重點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關心。」藍挹丰說,有些家長很沉得住氣,乾脆不提考試相關話題,但務必要讓孩子知道,就算爸媽不問,不代表不能討論,展現出「只要想談,我都會聽」的態度,有助孩子安心。

藍挹丰表示,聽到孩子自述表現不如預期,家長可能一急就脫口「我早跟你說了吧!」等帶有責備、數落意味的語氣,對狀況沒有幫助外,恐怕只會讓孩子因此更加內疚。

考不好的孩子可能面臨情緒低落,影響到生活作息,她提醒警訊如睡眠或食慾改變,包括吃太多、吃太少、睡太多、睡太少等,或影響自身人際互動,變得退縮。有些孩子甚至嚴重到會出現較為負面想法與言詞,例如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考不好就徹底失敗等。

藍挹丰強調,面對挫折的能力是靠經驗累積、鍛鍊而來,人生很長,不會因為一兩次考試不如意,後面就會過不下去,需要的是給孩子們時間跟空間,讓他們能夠慢慢地安頓自己的身心;如果負面憂鬱的情緒持續超過2週,建議應該尋求專業如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協助。(編輯:吳素柔)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76583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竟與憂鬱、ADHD有關?精神科醫揭「網路成癮5大警訊」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竟與憂鬱、ADHD有關?精神科醫揭「網路成癮5大警訊」

轉載:良醫健康 林勻熙 2025年7月11日 週五 上午9:00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遠距學習與線上社交成為現在兒童與青少年的生活常態,也讓電子螢幕與網路使用時間大幅增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禹志提醒,網路與遊戲若使用失控,不僅影響作息與學業,甚至可能演變為成癮問題。建議家長若發現孩子在使用時間上明顯失控,及早尋求專業評估,有助孩子重建健康生活節奏與自我掌控力。

沉迷於網路、遊戲!WHO將「遊戲障礙」列正式診斷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中,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列為正式診斷項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禹志表示,台灣臨床常使用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雖未正式納入遊戲成癮診斷,但也將其視為重要研究項目,並在附錄中提供臨床參考的診斷準則

這些國際動向無一不凸顯,網路與遊戲的問題性使用行為,已是全球兒少心理健康的重大課題之一。隨著數位科技日益普及,網路成為許多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之後,網路與遊戲逐漸成為兒童、青少年的日常。然而,若使用失控不僅影響作息與學業,甚至可能演變為「網路或遊戲成癮」。

陳禹志指出,許多孩子沉迷於網路或遊戲,並不只是「貪玩」這麼簡單。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面臨情緒低落、人際挫折、學業困難或家庭緊張等問題,轉而尋求虛擬世界中的慰藉與成就感。一旦在遊戲中獲得回饋,便容易產生依賴,逐漸發展為成癮行為

伴隨焦慮、憂鬱與ADHD 三大精神共病不容忽視

網路與遊戲成癮並非單一問題,往往與其他心理疾病相互交織。陳禹志表示,沉迷於網路或遊戲的孩子常常同時合併其他精神健康議題,最常見的包含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些問題會影響孩子的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使其更容易陷入虛擬世界難以自拔。

研究也發現,這類成癮的孩子在大腦結構與功能上,與物質成癮者有類似變化,特別是大腦中「酬賞系統」會被遊戲中的刺激(如寶箱、排名)強化,因而得到興奮與滿足的回饋,使依賴行為更加固化

除了大腦與個人因素,網路與遊戲成癮行為,也和孩子所處的家庭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極端的家庭教養方式、緊繃的親子關係、沉重學業壓力與生活氣氛等社會環境因素,都可能增加孩子投入網路與遊戲的機率,成為逃避現實壓力的方式

陳禹志表示,玩手機、電腦遊戲、上網、使用社群並非全然負面。但是,如果孩子出現以下警情況家長應提高警覺,並考慮陪伴孩子尋求專業評估。

  • 使用時間上明顯失控

  • 成績突然下滑甚至不願上學

  • 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 討論使用時間時易爆發衝突

  • 在遊戲或社群中大量花費金錢

家長和孩子也可透過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的「網路成癮專區」所提供的「網路使用習慣自我檢測量表」作為初步篩檢工具。

個別諮商、家庭治療 協助孩子重建自我掌控力

陳禹志強調,面對孩子問題性網路使用行為時,家人的陪伴與適度的關心很重要,應避免責罵與指責導致負面溝加劇對立情緒。建議家長與孩子共同尋找可取代遊戲、同時帶來成就感與連結的活動,會是更有效的陪伴方式。

「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透過與孩子和家庭會談,釐清網路與遊戲使用情形,以及是否伴隨憂鬱、焦慮、注意力問題等重要的問題。」陳禹志指出,治療方面除了以藥物協助上述的合併疾病外,亦透過個別心理治療,強化孩子辨識失控行為,建立改變的動機,處理外在的挫折感與情緒,或是藉由家族治療,了解家中衝突的癥結,強化照顧者的親職技巧,建立有效且良性的溝通、互動模式。

另外,可視需要和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彈性調整孩子的學習節奏,以降低挫折感。陳禹志強調,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有助於能協助孩子逐步找回對生活的信心與掌握感,重新體驗現實世界中的連結與成就感。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76582
親子共讀 三重新增兒童親子圖書館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親子共讀 三重新增兒童親子圖書館

轉載:台灣新生報 王志誠、周貞伶 2025年7月4日 週五 下午8:09

公私協力推廣親子共讀,三重地區新增兒童親子圖書館,作為送給親子最棒的暑假禮物,由冠德建設公益回饋的三重兒童親子分館於昨(四)日落成啟用,除了打造適齡適性的親子共享閱讀環境,同時提供友善包容的融合玩具服務,也是新北首座STEAM親子共學館。

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孩子閱讀的第一步往往都是父母親帶領孩子一起閱讀,我們希望透過社區圖書館,提供零至十二歲孩子及家長更完善的閱讀學習空間,從更多面向推廣閱讀,讓閱讀習慣從小扎根。

侯友宜指出,除已規劃於三重興建新北市圖第二總館,預計一百二十年完工,三重兒童親子分館也特別以「友善共融、世代共享」的概念,除了打造融合遊戲認證館舍,提供友善包容的融合玩具服務,同時結合社會局資源,設置「銀髮俱樂部」據點,落實新北健康老化政策。三重兒童親子分館為新北市第一○七間圖書館,就是希望小朋友可以利用暑假期間多到圖書館閱讀好書,培養閱讀習慣。

三重兒童親子分館同時打造成新北首座STEAM親子共學館,除了有免費的STEAM課程,並設置STTEAM創作區,提供工具材料讓親子可自由創作,規劃有親子共讀區、共融玩具區、多語繪本區、兒童閱覽區等。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73290
台中 0至5歲閱讀起步走 百場親子共讀登場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中 0至5歲閱讀起步走 百場親子共讀登場

轉載:中時新聞網 馮惠宜 2025年7月4日 週五 上午4:10

台中市立圖書館推動0至5歲嬰幼兒閱讀的「閱讀起步走」系列活動,預計於全市46間圖書館舉辦逾百場親子共讀活動,發送1萬份閱讀禮袋;台中市文化局3日舉辦啟動儀式,局長陳佳君表示,活動整合圖書館、社宅、監所與行動圖書車資源,打造閱讀無界限的友善環境。

陳佳君說,「閱讀起步走」是市府持續多年推動的重要嬰幼兒閱讀計畫,今年主題為「閱讀in台中」,即日起至12月於全市46間圖書館登場,凡設籍台中、育有0至5歲幼兒的家長,只要持幼兒借閱證至任一圖書館借閱10本書,並參與一場活動或完成學習單,即可兌換限量閱讀禮袋。

陳佳君指出,市圖串聯都發局、社會局親子館、社福機構、台中女子監獄、裕元教育基金會及台中市玩具銀行等單位,共同推動「閱讀起步走」,並將閱讀推廣延伸至戶外場域,包括每年的市民野餐日活動、全市圖書館的繪本展覽講座,此外,台中市7部行動圖書車走入偏鄉學校與社區,不僅送書到家,更展現閱讀推廣的行動力。

陳小姐分享,這是她第二次帶孩子參加活動,去年寶寶才6個月大,對收到的禮袋特別喜歡,今年特地再來參加,希望持續陪孩子一起在閱讀中成長。

中市圖補充,此次活動也安排父母成長講座,邀請童書作家王淑芬、親職作家何翩翩及兒童醫師馬大元,分享教養觀點與情緒支持,陪伴家長與孩子一同成長。另規畫10場「閱讀創意活動」,首場將於7月12日在中央公園觸覺體驗區登場,安排兒童劇團演出,以寓教於樂方式,讓孩子愛上閱讀。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73288
用心理學陪伴孩子成長台北張老師親子講座溫暖開講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用心理學陪伴孩子成長台北張老師親子講座溫暖開講

轉載:台灣新生報 劉立農 2025年6月27日 週五 下午9:04

在數位化迅速發展與教育環境變遷的時代,家庭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為協助家長、教育工作者及助人專業人員更深入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幫助成人在育兒路上找到自我與支持,「張老師」台北分事務所將於今年九月起,舉辦一系列心理學親子講座。五場主題橫跨心理健康、法律素養、親職教育與情緒培育,集結多位心理師、學者與法律專業,提供最實用的陪伴知識與溫柔支持。

第一場講座將於九月十一日登場,由大學教授蕭富聰主講「腦弱練成術」,深入探討三C科技產品對身心的隱形傷害,讓現代父母重新思考數位教養的界線與智慧。九月二十五日則由諮商心理師李訓維接棒,帶來「當父母後學做自己」,提醒照顧者唯有懂得愛自己、關照內心,才能真正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進入十月,十月九日將邀請兼具律師與諮商心理師雙重身份的柯萱如,從法律角度切入性教育與兒少自我保護議題,提升家長與教育者在相關敏感議題上的知識與應對能力。十月十六日的講座主題為「提昇高EQ」,由黃柏嘉諮商心理師主講,引導大人如何以愛為基礎,協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壓軸場次十月二十三日登場,由臨床心理師簡玉坤深度解析青少年憂鬱情緒,講題為「憂鬱不只是 blue」,帶領大家理解青春期孩子內在的掙扎與渴望。透過這一系列講座,主辦單位期盼能為每一位在教養現場努力的家長與教育者,提供更多知識與勇氣。

本系列活動將於臺北市立圖書館十樓國際會議廳舉行,每場時間為晚間七點至九點(建議六點四十五分前報到入場)。活動完全免費,採網路預約報名制,對象包括家長、教育工作者、助人專業人員及關心親子教育的社會大眾。特別設計的集點參與獎勵也別具心意︱凡參加五場次者,十月二十三日當天即可憑卡兌換精美禮物一份,為學習之旅畫下溫馨句點。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64210
醫揭青少年5大心理警訊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醫揭青少年5大心理警訊

轉載:台灣新生報 鍾佩芳 2025年6月22日 週日 下午8:22

正視青少年在數位時代中所面臨的隱形風險。當孩子反覆以「我沒事」等語句來淡化自身情緒,對性別、認同、外貌等議題產生強烈焦慮或否定,長時間沉迷特定網路社群、言語與情緒表現出現對立、與家庭或學校互動明顯減少等五種行為變化,家長可視為早期心理困擾的提醒訊號。醫師表示,若能在日常中建立穩定對話與信任感,有助於提早辨識並回應孩子的心理需求。

Netflix推出的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描繪青少年在面對同儕排擠、網路言論攻擊時的無助與掙扎,亦引發教育現場與家庭普遍共鳴。

《混沌少年時》數位世代青少年的心理困境。一、沉默與自我壓抑:主角遭遇同儕攻擊卻不敢求助,長期用「沒事」隱藏痛苦。二、數位世界逃避現實:在網路創造分身、追求「被看見」,卻更失落。三、家庭溝通斷裂:父母想關心卻無法靠近,親子關係陷入冷漠或衝突。四、性別認同的探索壓力:面對性別氣質、社會標籤與身分認同的複雜焦慮。

若孩子出現以下五種行為變化,家長可視為早期心理困擾的提醒訊號:一、反覆以「我沒事」等語句淡化自身情緒。二、對性別、認同、外貌等議題產生強烈焦慮或否定。三、社交模式明顯轉變,或長時間沉迷特定網路社群。四、言語與情緒表現出現對立,例如冷漠中帶有敵意或激動。五、與家庭、學校互動明顯減少,逐漸疏離原本支持系統。這些不一定是病,但都值得被聽見與理解,蔡佩蓁醫師表示,這些行為變化往往不易在第一時間被發現,也不必然意味著病理問題,但若能在日常中建立穩定對話與信任感,有助於提早辨識並回應孩子的心理需求。

至於父母可採取的行動,蔡醫師建議:一、先創造安全對話空間,再引導行為:當孩子情緒強烈時,用傾聽代替指正,先穩定關係,有助於降低對立與防衛。二、從生活細節開始對話:可從具體情境切入,例如:「今天在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比起問「你怎麼了?」更容易打開話題。三、困擾持續超過兩週,建議尋求專業評估:若情緒起伏明顯干擾生活,家長不必單打獨鬥,可諮詢心理師或兒少精神科,及早介入。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64209
討厭小孩還是噪音?兒盟調查厭童者僅1成6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討厭小孩還是噪音?兒盟調查厭童者僅1成6

轉載:中央通訊社 吳欣妘 2025年6月17日 週二 下午4:20

暑假即將來臨,家長計畫帶小孩出遊卻擔心「顧人怨」,兒盟今天發布調查指出,台灣重度厭童者其實僅16%,多數人不滿多是因孩子哭鬧及擾人行為,噪音才是反感主因。

小孩出現在公眾場合,可能因哭鬧、擾人行為引起部分民眾不滿,讓禁童令時不時登上新聞版面、成為討論話題。為了解台灣民眾對孩子究竟有多大反感,兒福聯盟進行「2025年民眾對兒童及育兒家庭友善度調查報告」,並於今天發布新聞稿公布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39.5%的民眾厭童指數為0,對孩子與育兒家庭相當友善,44.4%得分介於1至3分,程度輕微,僅16.1%得分4分以上,顯示較強烈的厭童傾向。

兒盟指出,數據顯示,39.6%的民眾因孩子哭鬧感到不舒服,36%認為若管不住孩子哭鬧就不該帶出門,然而只有13.6%的人不願與孩子近距離接觸,12.8%害怕與孩子相處,顯示大多數人的不滿主因其實是噪音,而非孩子本身。

此外,調查顯示,僅9.9%的民眾曾在社群媒體批評吵鬧的孩子與家長,22.1%覺得這種行為合理,這意味雖然網路上厭童話題火熱,但多數民眾並未真正排斥孩子,也鮮少採取過激行動。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時,民眾的想法、情緒與反應也呈現多樣化。兒盟調查,若假設自己在此情境中,發現有57.6%的民眾首先會擔心孩子是否出了問題,38.4%則會觀察家長是否需要幫忙,展現社會溫情的一面。

不過,也有29.4%的民眾會希望家長能即時制止哭鬧,11.6%可能感嘆放鬆時光被打擾,8.7%疾呼「不想生了」,4.5%則認為貓狗更乖,反映部分民眾對於公共場合中兒童行為的忍受度較低,並可能產生負面觀感。

兒盟調查,包含高級餐廳(38.9%)、長途大眾運輸工具(22.6%)和咖啡廳(14.8%)被部分民眾認為應限制孩子進入,但也有47.3%的民眾認為孩子應自由進出這些地方。這些結果反映,所謂的「厭童」情緒未必針對孩童本身,而是顯示部分民眾對於吵雜環境的厭煩以及對寧靜空間的需求。

兒盟憂心,有22.6%的民眾帶著不友善目光,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不容忽視,恐讓家長更不敢出門,進而加劇育兒家庭的社會孤立感或使兒童社會化機會受限。

兒盟提到,近期法國政府積極計畫立法禁止餐廳、飯店拒童,不只有參議員提案將拒童列為非法,強調「孩子不是麻煩」,兒少與家庭事務部官員也批評拒童是在分裂社會,呼籲還孩子「喧鬧的權利」,顯示全球正在重新審視對兒童的態度。

兒盟表示,其實社會的厭童情緒並非針對孩子本身,而是來自環境與教養方式,若能提升公眾對孩子行為的理解,並提供家長更多支持,台灣將能朝向更友善的育兒環境發展。(編輯:張雅淨)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60535
趴睡、側睡、鬆軟寢具、共床、包過緊 風險增 改善嬰兒睡眠環境 防猝死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趴睡、側睡、鬆軟寢具、共床、包過緊 風險增 改善嬰兒睡眠環境 防猝死

轉載:台灣新生報 鍾佩芳 2025年6月15日 週日 下午8:20.

嬰兒猝死綜合症(SIDS)是全球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發生在出生一歲內的健康嬰兒身上,且多在睡眠中無預警地發生。台灣兒科醫學會與美國兒科醫學會皆建議,改善嬰兒睡眠環境是預防SIDS的重要措施。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定義,SIDS為「一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因此涉及多重因素,例如寶寶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睡眠時呼吸調節能力不足、處於高風險睡眠環境等。

研究指出,趴睡、側睡、使用鬆軟寢具、共床、包覆過緊、室溫過高、父母吸菸等皆可能增加SIDS風險。許多SIDS個案顯示寶寶於入睡後翻身壓迫口鼻,或因無法清除被覆物導致窒息,加上新生兒自律神經尚未健全,無法及時喚醒或調節呼吸,因此陷入致命狀態卻沒有明顯的徵兆。

根據台灣與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預防嬰兒猝死的基本原則包含讓寶寶全程仰睡、避免與大人同床、確保嬰兒床表面平整且無多餘寢具,以及避免包裹過緊導致過熱或壓迫口鼻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公開呼籲照護者務必遵守「不趴睡、不用枕、不鬆軟、不悶熱、不同床」等五大安全守則,也在在強調不使用棉被與枕頭的情況下,家長應透過「正確的育兒用品」替寶寶打造一個安全且舒適的睡眠空間。

然而,許多家長會選擇使用「嬰兒包巾」來協助寶寶建立穩定的睡姿與睡眠節律。嬰兒在出生後數週內,常出現驚嚇反射(Moro Reflex),若缺乏包覆感容易頻繁醒來,影響睡眠品質與作息。然而,傳統包巾若設計不良或包覆方式不當,不僅無法發揮預期效果,反而會造成嬰兒翻身後窒息、髖關節發育不良等風險。因此,家長在選擇包巾時,除了考量材質與便利性,更應注重是否具有安全認證與符合寶寶自然發展的設計。在選購包巾時,提醒民眾應優先考量是否具備國際安全檢驗與人體工學設計,並根據實際體型與發展階段選擇合適款式,讓寶寶在安全又舒適的狀態下健康長大!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60534
調查:學生煩考試、家長重韌性 親子落差需對話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調查:學生煩考試、家長重韌性 親子落差需對話

轉載:中央通訊社 陳至中 2025年6月12日 週四 下午2:43

一項調查顯示,學生最有感的困擾來自考試與補習壓力,但家長認為,自我管理、專注度、心理韌性的重要性,勝過考試成績。親子認知存在不小落差,需要更多對話。

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台灣)以線上問卷方式,調查全台國小三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學生、家長、教師,共回收1084份有效問卷,今天在台北舉辦記者會,公布「孩童未來關鍵能力調查」結果。

DFC台灣指出,大人與學生存在不小的落差,例如多數家長、教師認為相比自己的求學經驗,現在的學習環境已有改善,包括單向傳授的教學方式、填鴨式學習、成績至上等,改善幅度都有2到3成。然而,學生仍對學習感到壓力和無力。

調查問及在學習歷程中最大的挑戰,親師生三方最有共識的是「缺乏自信與心理韌性」。但仍有很高比率的家長(69.9%)、教師(77.4%)最憂心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而學生僅42.6%自認如此。

學生最有感的困擾是來自考試與補習壓力(54.4%),但家長(25.3%)、教師(26.8%)相對低很多,並不認為是主要挑戰。

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校長黃志順表示,大人的角度和孩子的感受出現落差,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當矛盾出現時,建議爸爸媽媽要「接住孩子」,先傾聽和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進而順著孩子的思考邏輯和脈絡,給予更多元、寬廣的角度和視野,一同分析和慢慢溝通,「前提是你得要相信你的孩子,他才有改變的機會」。

黃志順強調,親子間溝通的訣竅是「梳理」而非「說服」,後者是站在大人的權威,以為自己永遠要為孩子負責,往往又加上情緒勒索。正確的作法是在控制情緒下,和孩子一同理性地拆解、分析問題,而不是遇到問題就用「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來強壓。

桃園縣霄裡國小輔導主任李士豪表示,許多孩子各方面表現不錯,卻不敢將壓力或困難說出口。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他,當學生有情緒表達空間與學習自主權,反而更能穩定地學習與發展。無論家長、教師,需要多花一點時間,陪孩子經歷情緒、理解彼此感受,才能讓孩子有適應未來的自信。

DFC台灣執行長許芯瑋表示,教育不該讓每個孩子變得一模一樣,孩子的學習歷程,不該侷限於以分數為核心的升學導向,而是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自信。

許芯瑋指出,在教育現場,師生的緊密連結尤為重要,DFC邀請家長和社會大眾,一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新3C關鍵能力」,包括自信與心理韌性(Confidence) 、人際連結(Connection)和行動實踐(Co-action)。(編輯:管中維)1140612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57093
小孩太皮很想打下去 人本推正向溝通團分享密笈
推薦0


青田社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孩太皮很想打下去 人本推正向溝通團分享密笈

轉載:自由時報 林曉雲 2025年6月12日 週四 上午11:07

遇到小孩太皮時,很多父母氣到想打小孩,或是叫不動孩子,感覺孩子愈大愈疏離,人本教育基金會推「正向溝通實踐共好團」,幫助家長學習有效地與孩子溝通,讓親子關係變好。

人本教育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長感覺與孩子的互動中總有一層「看不見的阻礙」,明明知道要少責備、多鼓勵,卻總是忍不住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這些小小的摩擦,往往深刻地影響了親子關係的溫度與信任,在「去除阻礙」課程中,將帶家長從「不做」開始學習,重新審視那些讓親子關係受阻的習慣,去除不必要的干擾,用更輕盈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

人本教育基金會資深親職講師陳伯娟帶領「好好說話班」,她表示,很多人會覺得「說話」有什麼好練習?但不少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感到無力,明明是想表達關心,卻變成了指責,在「好好說話」課程中,將帶父母學習如何在說話之前有「可說之話」,避免落入說教或批評的陷阱,掌握避免使用溝通絆腳石的方法,用更有智慧、更有溫度的方式,正向走入孩子的心,在親子溝通中能真正被理解、讓愛更流動.

此外,陳伯娟也帶領「用心聆聽班」,她表示,家長努力想靠近孩子,卻總是隔了一層玻璃,想了解孩子的生活與心事,卻因不懂如何聆聽,反而讓孩子覺得父母總「帶著目的」,這樣的親子困擾,往往源於「不了解」,「聆聽」是了解的開始,將帶領父母練習「聆聽」的方法,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溝通不再是單方面的說教,而是彼此連結的橋樑。


青田社區管理委員會
886-03-3128993
skype: ChingTien2013 青田社區
e-mail:chinten2011@gmail.com
http://blog.udn.com/chinten2011
https://city.udn.com/1688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81&aid=7257092
頁/共4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