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引是一段現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山中一夜, (甲)天光從蛇藤的臂膀之隙流瀉下來(乙)無夢(丙)卻被吹落在臉上的葉子拍醒(丁)像千萬隻山靈的眼睛 好奇地打量著我。」(簡媜〈布衣老人〉) (A)(甲)(丁)(乙)(丙) (B)(乙)(丙)(甲)(丁)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91學測〕
答案:(B)
解析:由「山中一夜」可判斷後一句必為「無夢」,因為夜裡睡覺常會作夢,而「山中一夜」卻未作夢,故接「無夢」。由「好奇地打量著我」可判斷前一句必為「像千萬隻山靈的眼睛」。
2.文學創作使用具體物象設喻,往往可使讀者對被描寫的事物獲致更鮮明的印象。下列詩句,運用這種技巧的選項是 (A)香菸攤老李的二胡/把我們家的巷子/拉成一綹長長的溼髮 (B)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不住地變換它底眼瞳/致令我的形象變異如流水 (C)風/像一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D)山寺的長檐有好的磬聲/江南的小樓多是鄰水的/水面的浮萍被晚風拂去/藍天從水底躍出 (E)黃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裡的池沼是閃著白光的/而使我沉溺地承受它的撫慰的風呵/一陣陣地帶給我以田野的氣息。 〔91學測〕
答案:(A)(B)(C)
解析:(A)為隱喻,「一綹長長的溼髮」為具體的喻依。(B)為隱喻,「一隻弓背的貓」為具體的喻依。(C)為明喻,「一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為具體的喻依。(D)的「躍」、(E)的「撫慰」則為轉化。
3.下列文句,運用「甲像乙,乙像甲」之互喻方式的選項是 (A)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每一首詩都銘記著梅花的精魂 (B)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亭亭舞女的裙,像風一般旋轉 (C)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閃著無數的街燈 (D)一面面鏡子,重重映射,就像七彩虹影般的光影;如夢似幻的虹影,如同鏡子映射般地虛幻無定 (E)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剎那間彷彿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碎末,碎末既像塵霧又像細雪般漫天飛舞。 〔91指考〕
答案:(C)(D)
解析:(A)用「詩」來譬喻梅花,但並未用梅花來譬喻詩。(B)葉子像「舞女的裙」,又像「旋轉的風」。(C)先用「明星」來譬喻街燈,再用「街燈」來譬喻明星。(D)先用「虹影」來譬喻鏡子的映射,再用「鏡子的映射」來譬喻虹影。(E)本段文字用「翡翠、塵霧、細雪」來譬喻狂風吹起的巨浪。
4.閱讀下列兩段現代散文,選出最適合的詞語填入□中:(甲)且聽聽這個無風無雨無陽光的午後,一樹樹蟬聲在東在西在南在北,放肆著縱橫上下的交織,聲調如複雜的管絃,和無孔不入的□□。(蕭白〈長夏聲聲〉)(乙)霧來的日子,山變成一座座的列嶼,在白煙的橫波迴瀾裡,□□□□。……起風的日子,一切雲雲霧霧的朦朧氤氳全被□□,水光山色,纖毫悉在鏡裡。(余光中〈沙田山居〉) (A)奔流/忽高忽低/驅散 (B)飄揚/若隱若現/晾乾 (C)潑瀉/載浮載沉/拭淨 (D)喧鳴/隨波逐流/掃盪。 〔92指考〕
答案:(C)
解析:選詞旨在測驗文義理解,評鑑用語優劣。此類題目最省力的解題方法是刪去法,例如此題閱讀(甲),先刪除(A)(B),再根據(乙)第一個空格,刪除(D),答案(C)已顯然可見。
5.斟酌下列文句,□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甲)河水是寂靜如常的,小風把河水□著極細的波浪(蕭紅《呼蘭河傳》)(乙)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魯迅〈祝福〉)(丙)時間,會一吋吋地把凡人的身軀□成枯草色,但我們望向遠方的眼睛內,那抹因夢想的力量而持續蕩漾的煙波藍將永遠存在(簡媜《天涯海角》) (A)拂/黏/染 (B)皺/釘/烘 (C)漾/瞅/釀 (D)吹/攫/烤。 〔93學測〕
答案:(B)
解析:(A)「拂」無法說明「極細的波浪」/「黏」並未傳達壓迫感/「染」未必只能接枯草色。(B)「皺」說明了波紋的形成/「釘」具芒刺的痛楚感/「烘」的燒灼接適切的枯草色,有漸次感。(C)「漾」尚可/「瞅」斜眼看人,未若「釘」字具芒刺感/「釀」當接酒色,接枯草色稍不當。(D)「吹」字太普通/「攫」字有束縛感,未若「釘」字具刺痛感/「烤」字火盛焰烈,未若「烘」字的層次感。
6.下列文句均與季節有關。就其所描寫的景色、情境,依春夏秋冬物候變化之先後為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甲)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乙)一地李花,飄零似雪,也為我翌日晨曉推窗時牽起家國之思來,這種思念,經過日光烘托,益其溫暖爛漫,浩浩蕩蕩,明媚千萬里,天涯便也近在咫尺了(丙)近前光晃晃的柏油路面,熱得實在看不到什麽了。稍遠一點的地方的景象,都給蒙在一層黃膽色的空氣的背後,他再也不敢望穿那一層帶有顔色的空氣看遠處(丁)南方的黃梅天的確糟糕得可以。天,老是陰沉沉地布滿厚重的破棉絮似的雲,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乾脆:有時翻江倒海下一個整天整夜,有時竟連綿到三四天(戊)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饑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於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常獨自撥劃著爐火,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 (A)(乙)(丙)(丁)(戊)(甲) (B)(乙)(丁)(丙)(甲)(戊)
(C)(丁)(乙)(丙)(戊)(甲) (D)(丁)(丙)(乙)(甲)(戊)。 〔95指考〕
答案:(B)
解析:季節的判斷,可由「植物」、「場景」或者「事件」推演:(甲)「桂花」一定是秋季;(乙)「李花」一定是春季;(丙)「熱」得「柏油路面光晃晃」一定是盛夏;(丁)「黃梅」必定是春末夏初;(戊)既在「霜月」,又「蕭瑟」到必須「撥劃爐火」,必然是秋末冬初。由此即可由初春(乙)排到春末(丁),再由盛夏(丙)排到秋季(甲),最後以(戊)收結。
7.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6學測〕
多年前,我獨自站在杳無人煙的鄉間路旁等候公路局巴士。無風之夏,炎熱中藏著一股詭奇的安靜,像千萬條火舌欲□一塊冰,卻嚥不下。我站得腳痠,忍不住蹲著,因而感覺那股安靜漸漸往我身上□來,即將形成威脅,彷彿再近一步,會把我給粉碎了。忽地,樹蟬驚起,霎時一陣帶刀帶槍的聲浪框住了人間。
就在這時,站牌後那排蓊藹老樹無緣無故□下一截枝葉,不偏不倚掉在我面前,著實叫人一驚。我抬頭,樹上無人;低頭審視,不過是尋常的斷枝殘葉罷,應屬自然律支配下無需問為什麼也不必尋覓解答的自然現象。多少草木之事,斷就斷,枯就枯了,落就落,腐就腐了,若苦苦逼問「何以故」就顯得長舌。這道理我懂,只是在驚魂未定之時觀看那截枝葉,心思不免忙起來;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是一段枯萎青春還是遺失的記憶?象徵死生與共的戀情或是老而彌堅的諾言?我蹲在那兒發愣,掐一葉仔細瞧,看不到喋喋不休的天機倒瞧見了蟲嚙,覺得人生沒有解答,只有各自感受。 (簡媜〈閒閒無代誌〉)
(1)上文三個□若均使用「擬人化」的動詞,且須兼顧前後文的呼應連貫,則□內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吞/欺/扔 (B)舔/溜/打 (C)融/游/挽 (D)嚐/飄/捻。
(2)「觀看那截枝葉,心思不免忙起來;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此一段文字所描述的經驗,實為文學形成過程中的一種心靈活動。下列敘述,與此活動最相近的選項是 (A)睹物興思,感物興情 (B)虛靜其神,清和其心 (C)想像鮮活,翻空出奇 (D)摹寫景物,如在目前。
答案:(1)(A);(2)(A)
解析:(1)題幹說明使用了「擬人化」動詞,同學可以依此找出答案。第一個空格中,「融」不是擬人用詞,故(C)刪除;第二格中(B)(D)用字也不是擬人用法,故刪,只剩第一個選項合適。
(2)「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即是目睹了那截枝葉而產生的想法,故為(A)「睹物興思,感物興情」。(B)寫虛靜便能得到清和的心神,非正解。(C)形容奇特的想像力,非正解。(D)強調摹寫的功力,非正解。
8.在「寒冷將靈魂凍結/我卻還不肯熄滅」這句歌詞中,作詞者運用「化虛為實」的技巧,將抽象的「靈魂」化為具象的水,可以被「凍結」,看似無理卻饒富妙趣。下列歌詞「 」內的兩個詞語間,使用相同手法的選項是 (A)就算整個世界被「寂寞」「綁票」/我也不會奔跑 (B)時光隧道裡/我「擺渡」著「憂愁」/孤獨疲憊的我/又將再流浪 (C)「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D)當所有的花都遺忘了你睡著的臉/「群星」在我等速飛行時驚呼「墜落」 (E)有一個地方叫做故鄉/它留些「記憶」叫我「遺忘」/卻總在淚溼枕巾的午夜哦盪漾。 〔97學測〕
答案:(A)(B)
解析:(C)和(D)的問題很明顯,「釉色」和「群星」都是「實」,當然不該選。至於(E)「記憶」雖然是「虛」,但是「遺忘」並非如「凍結」、「綁票」、「擺渡」等是「實像」的動詞。
9.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她似乎很體諒我思母之情,絮絮叼叼地和我談著母親的近況 (B)翡冷翠稱為文藝復興搖籃之地,即因這個地方人文繪萃,人才輩出 (C)蟬聲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夏然而止,像一篇錦繡文章被猛然撕裂 (D)中央山脈的中段在似近又遠的東方,從北到南一線綿亙,蜿蜒著起起伏伏。 〔99指考〕
答案:(D)
解析:(A)叼(音ㄉㄧㄠ)→叨(音ㄉㄠ)。絮絮叨叨:形容言語瑣碎囉嗦。出自琦君〈髻〉。(B)繪→薈。人文薈萃:人類文化所集中表現的地方,比喻傑出人物會聚的所在。出自林文月〈翡冷翠在下雨〉。(C)夏→戛(音ㄐㄧㄚˊ)。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出自簡媜〈夏之絕句〉。(D)出自陳列〈玉山去來〉。
10.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2)題。 〔99指考〕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於河,二石獸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數里外。 (紀昀〈河中石獸〉)
(1)下列四圖,何者最接近「老河兵」對「河中石獸」移動原因的分析
(2)上述故事的主要寓意為何 (A)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B)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C)研究學問不可草率從事,須有充分的準備 (D)研判事理宜盱衡諸種因素,勿以一二常情臆斷。
答案:(1)(A);(2)(D)
解析:(1)本題要求考生從四個選項的圖示,選出何者最接近「老河兵」對「河中石獸」移動原因的分析。答題的關鍵在於讀懂老河兵之言,知道凹洞位於水流衝擊石獸的地方,就可選出正解。
(2)根據一般常識,我們都知道任何東西都會順流而下,僧人以此認知找石獸。講學者用泥沙和石獸的質地、彼此的關係推論,結果還是錯的。老河工憑著他長期整治河流的經驗,知道水流沖刷對石頭和泥沙的影響,由水流、石獸和泥沙的關係推判石獸沉沒處在上游,而不在下游或當初落下之處更深的河底,找到正確答案。顯示研判事理應觀察各種因素,不要以一兩件常情臆斷推測,正解為(D)。原文後有「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即為本題的正解。(A)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意指實踐的重要,與本文無關。(B)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指追求學問的方式沒有什麼訣竅,只在於找回自己放失的本心就可以了。(C)研究學問不可草率從事,須有充分的準備。故事並未指陳講學家研究學問草率,也未顯示老河工有充分準備。
語譯:滄州南方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佛寺的外門坍塌至河裡,兩座石獸也沉入水中。經過十幾年,僧人募集資金重新整修寺廟,在水底打撈那兩座石獸,終究找不到,認為已經被河水沖至下游了。他們划著好幾艘小船,拿著鐵鈀在水裡拖引,找了十幾里都找不到。有一個講學家在廟裡設館授徒,聽到這件事,笑著說:「你們不了解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哪裡能被暴漲的河水沖著走?這石獸質地堅硬沉重,水底泥沙質地鬆軟輕浮,石獸淹沒在泥沙中,漸漸越沉越深,沿著河流去找石獸,不是很荒謬嗎?」眾人佩服,認為他的說法正確。一位老年河工聽了,又笑著說:「凡是石頭掉在河中,應當到上游去找。因為石頭質地堅硬沉重,泥沙質地鬆軟輕浮,河水沖不走石頭,水流沖激的力量被石頭阻擋形成反作用力,一定會轉往沖向石頭下、面對水流處的泥沙,泥沙承受水流沖刷,成為坑穴,漸漸越來越深,深度至石頭的一半,石頭就會傾倒轉落坑穴中。像這樣水流沖刷泥沙,形成坑穴,石頭再傾倒掉入穴中,一再重複,石頭的位置反而越趨上游,像逆流而上一般。到下游找石獸,固然是錯的;在原地河底中找石獸,不是更荒謬嗎?」僧人依照他的話,果然在上游幾里之處找到石獸。(柿:削下的木片。湮:音ㄧㄣ,又音ㄧㄢ,埋沒、淹沒。嚙:通「齧」,音ㄋㄧㄝˋ,啃、咬。)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11、12題。 〔100學測〕
臺灣有許多河流深情的低吟新舊生命的更新與輪迴,孕育高山與平原的歷史、文化及各族群的光輝。
……如果沒有了河流,人們仍然能活下去,但卻會變得毫無情意。
臺灣的河流在短短的三十年內,將面臨長達億年壽命的臨終時刻,這是臺灣土地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也是生存的孽緣。許多河流在不久的將來將無法回到大海的懷抱,成為斷河。
現代人只要水不要河流,他們將不愛的留給河流拋給河川,然後以水利工程技術建堤防隔絕人河關係,建水壩和攔河堰截斷回到大海老家的路,用越域引水抽乾河水,滿足人類需水的慾求,很少人盡心盡力去整治復原河流,以免重蹈中東沙漠化的終極命運。
治療和呵護重病的河川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河禁。
在十年至二十年內儘可能禁止人類進入河川,禁止任何侵犯河流的行為,建造衛生下水道,編組河川警察,建立控制污染的追查網路和人力系統,把砂石採集權收回國營,廣建溼地湖泊補注地下水,讓河流休養生息恢復健康。
不然,河流終將成為臺灣人的記憶、被遺忘的大地之歌。(曾貴海〈河流終將成為記憶〉)
11.依據引文,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是 (A)河流雖被破壞,人們還是能繼續生存,不會有絲毫改變 (B)河流生命的迅速枯萎,起因於地層的自然變動 (C)河流如被破壞,他所孕育的歷史文化光輝,將面臨終結 (D)河流即使被攔腰截斷,也不會影響它源遠流長。
答案:(C)
解析:(A)如果沒有了河流,人們仍然能活下去,但卻會變得毫無情意。(B)河流生命的迅速枯萎,是因現代人建水壩和攔河堰截斷河流回到大海的路,用越域引水抽乾河水。(C)「河流如被破壞,他所孕育的歷史文化光輝,將面臨終結」,此即引文首段的「河流孕育高山與平原的歷史、文化及各族群的光輝」。(D)河流成為斷河後,終將成為臺灣人的記憶、被遺忘的大地之歌。
12.依據引文,作者認為臺灣河流面臨的災難是 (A)因為氣候暖化,將遭遇沙漠化 (B)因為經常泛濫,隔絕了人河關係 (C)因為現代人需水量大,河流將枯竭成為斷河 (D)因為現代人不要河流,河流的生態遭受破壞。
答案:(D)
解析:與答案相近,有誘答效果的是(C)項。題目引文中「現代人只要水不要河流」的態度才是關鍵,並不是需水量大小的問題。因為現代人有「不要河流」的心態,所以不管「河流的生態」;因為不管「河流的生態」,所以河流終將「斷流」。依文意,倘若可以「盡心盡力去整治復原河流」,既能使河流長存,也能滿足現代人對水的慾求。故「需水量大」並不在上述的推論邏輯行列中。
13.許達然〈稚〉:「從你含淚微笑的剎那,我覺得橫在我們之間的牆已除去。」以具體的「牆」,代替抽象的「疏離冷漠」。下列同樣使用以具體代替抽象手法的選項是 (A)即使是朋友,也好像隔了一面玻璃 (B)將心敞開,好迎接一隻遠方的青鳥 (C)老骨頭晚歸,總受不了被攔截的驚恐 (D)人如果無意於築橋,心靈將無法向外敞開 (E)因為他向我借打火機,才把彼此之間的冰塊打破。 〔100指考〕
答案:(A)(B)(D)(E)
解析:(A)具體「玻璃」代替抽象「隔閡」。(B)具體「青鳥」代替抽象「幸福」。(C)將抽象的「驚恐」形象化,不是以具體代替抽象。(D)具體「築橋」代替抽象「溝通」。(E)具體「冰塊」代替抽象「隔閡」。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