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橫眉冷對千夫指
市長:三狂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學校社團高中職【橫眉冷對千夫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延伸學習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赤壁賦〉歷屆試題解析
 瀏覽7,124|回應0推薦0

三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出師表〉所謂「開張聖聽」即指「廣開言路」 (B)蘇軾〈赤壁賦〉所謂「滄海之一粟」即指「滄海遺珠」 (C)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所謂「方寸甚安」即指「內心安泰」 (D)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所謂「蓬戶甕牖」等同於「儉以養廉」 (E)韓愈〈師說〉所謂「不恥相師」與「君子不齒」,「不恥」與「不齒」意義相近。          〔91指考〕
答案:(A)(C)
解析:(B)「滄海之一粟」指極為渺小;「滄海遺珠」意謂有所遺憾。(D)「蓬戶甕牖」是形容處所簡陋;當然和「儉以養廉」不同了。(E)「不恥相師」的「不恥」,是不以為恥;「君子不齒」的「不齒」,是不屑與之並列。

 
2.請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92學測〕
  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此賈耘老(註:人名)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1)作者的經濟狀況是 (A)寬裕的 (B)困窘的 (C)收支相抵的 (D)舉債度日的。
 (2)依據文中的地名和人物的生命態度來看,本文的作者應是 (A)陶潛 (B)杜甫 (C)白居易 (D)蘇軾。
答案:(1)(B);(2)(D)
解析:(1)文出蘇軾〈答秦太虛書〉。從文中「廩入既絕,人口不少」(俸祿斷絕,沒有收入,但家眷並沒有減少)、「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痛下決心從節儉做起,決定每天日常的花費絕對不要超過一百五十錢),可知其處境困窘。
(2)「初到黃」,意謂剛剛到黃州。陶潛、杜甫、白居易、蘇軾四人當中,只有蘇軾被貶黃州;且從困處黃州,卻能豁達超然的生活態度來看,此人必為蘇軾。

3.以下是蘇軾貶謫惠州時期寫給蘇轍的一封書信,請閱讀後回答下列問題。           〔93學測〕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自注:不乘熱出,則抱水不乾),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蘇軾〈與子由書〉)
 (1)依文意推敲,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惠州物產不豐,但地方官規定每天仍然得殺一隻羊 (B)蘇軾買羊脊骨,煮熟微烤料理後再拿去賣,賺得一點小錢 (C)蘇軾不常吃羊脊骨,但每隔幾天就會吃蟹螯,覺得相當滋補 (D)蘇軾說他獨門的羊脊骨料理如果風行,那狗兒們恐怕會大大不高興。
 (2)依文意推敲,下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不敢與仕者爭買,可知他因自己乃待罪之身,故頗為謹慎戒懼 (B)蘇軾表面上調侃蘇轍,實則想傳達他並不感到困頓憂苦,以安其心 (C)蘇軾雖津津樂道羊脊骨肉之美味,實際上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D)可看出蘇軾之豁達,即使身處逆境,生活清苦,卻能無往而不自得。
答案:(1)(D);(2)(C)
解析:(1) (A)「日殺一羊」並非由地方官規定,蘇軾不敢和當官之人搶買上肉。(B)蘇軾只自己啃食羊脊骨,並未販售圖利。(C)蘇軾自言啃羊脊骨,味美如食蟹螯,非真吃蟹螯。
(2) 蘇軾認為羊脊骨肉之美味,比美蟹螯,故不會以為羊脊骨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語譯:惠州的市集蕭條,每日仍宰殺一頭羊,我因待罪之身而不敢跟任官的人爭買羊肉,只偶爾囑咐屠夫幫我留下羊脊骨。脊骨間也有一些肉,煮熟了趁熱撈出(不趁熱撈出,那麼肉會含水太多),泡在酒中,再灑點鹽用火烤到微焦來吃。有時一整天剔骨頭縫的肉,所得甚微,但心裡非常高興,就像啃螃蟹的螯一樣美味。大概每隔幾天吃一次,覺得對身體相當滋補,子由你這三年公衙的伙食所吃的肉類,大概見不到一根骨頭,哪能知道這樣的滋味呢?隨手寫這封信給你,雖是玩笑話,卻是可實行的。不過若這種方法風行,那些狗恐怕會不高興。
4.運用昆蟲的特性借代或譬喻,是漢語常見的表達方式。例如古人認為蜾蠃養螟蛉為己子,因此稱「養子」為「螟蛉子」。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蜉蝣」壽命極短,故以「寄蜉蝣於天地」比喻人生短暫 (B)「螳螂」前足強健,狀如鐮刀,故以「螳臂當車」比喻銳不可當 (C)「蚍蜉」是螞蟻,力量弱小,故以「蚍蜉撼樹」比喻小兵立大功 (D)「蜩螗」是蟬,鳴聲響亮,「國事蜩螗」即以蟬鳴喧天比喻國運昌盛 (E)「蜻蜓」在飛行中反覆以尾部貼水產卵,古人視為其特有的飛行方式,故以「蜻蜓點水」比喻浮學不精或點到即止。            〔93指考〕
答案:(A)(E)
解析:(B)(C)皆喻不自量力。(D)蟬鳴喧天喻時局紛亂。

5.下列各組詩歌中,前後都各有一含「來」字的語詞,其中「來」字意義不同的選項是 (A)年皆過半百,來日苦無多/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B)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C)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D)歸來彷彿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鳴/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94學測〕
答案:(D)
解析:(A)將來的。(B)時間從某定點直至現在,「從……以來」。(C)空間上從別處移動至此處。(D)空間上從別處移動至此處,回來/時間從某定點直至現在,「從……以來」。
語譯:(A)我們的年紀都已五十多歲,未來無多的歲月令我發愁(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過去的時光已經來不及挽回,未來的日子還有機會追尋(《論語‧微子》)。(B)從分別以來已經過了大半個春天,眼前所見的景物令人惆悵斷腸(李煜〈清平樂〉)/自古以來,聖人賢者都寂寞,只有善飲的人留下名聲(李白〈將進酒〉)。(C)微雨從東方來,美好的風跟雨一同降臨(陶淵明〈讀山海經〉)/無邊際的落葉在樹林間不斷地蕭然落下,長江無盡的水滾滾地奔流而來(杜甫〈登高〉)。(D)返家時似乎已經三更天,家僮都已發出如雷鳴一般的鼻息(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自那時以來已經四萬八千年的時光,不和秦地邊疆有任何的通訊往來(李白〈蜀道難〉)。

6.古人「字」、「號」,來由不一。下列關於古人「字」、「號」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蘇軾自號「東坡居士」,乃因其謫居黃州,築室於東坡之故 (B)白居易自號「醉吟先生」,乃用以呈現其放意詩酒的人生態度 (C)韓愈字「退之」,乃因其名「愈」,而以反義的「退之」為其字 (D)李白號「青蓮居士」,乃因其偏愛蓮花之清新脫俗,有類其詩風之故。              〔95指考〕
答案:(D)
解析:(D)李白祖籍隴西 成紀,五歲隨父入川,青少年時代在江油 青蓮鄉度過,這才是「青蓮居士」的稱號由來。

7.下列有關知名詞人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詞名向為詩文所掩,他對詞壇的主要貢獻在於精研音律,並且創製長調慢詞 (B)李清照由於夫妻恩愛、人生美滿,其詞作無論寫景抒情,每每洋溢幸福之感,極盡細膩婉約之美 (C)柳永身為落魄文士,不時流連歌樓酒館,卻因此創作出真切自然的深情歌調,廣為流傳—「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D)李後主「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其作品可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風因遭逢亡國之痛,「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E)辛棄疾雖為宋詞「豪放派」大家,實則其詞作風格多樣,除以世衰亂離、國仇家恨為書寫題材外,亦不乏清麗淡雅之作,甚或「以文為詞」,故作詼諧,語帶幽默。     〔95指考〕
  答案:(C)(D)(E)
解析:(A)蘇軾詩詞皆著名,嘗試了各種前人未有的題材,且呈現極複雜多樣的風格,才是他對詞壇的貢獻。至於對詞壇貢獻「精研音律,創製長調慢詞」的是柳永。(B)李清照前期詞的主要風貌:題材上以吟唱愛情、人生為主,意象多從室內外和日常起居中選擇,風格委婉輕盈。向晚的人生孤苦伶仃,居無定所,知音無存,故鄉淪陷,丈夫亡故,收藏皆空,流離他鄉,萬般情思、百般愁腸,使她後期的作品自然流露出深沉的憂鬱、淒切的悲涼。

8.下列各文句「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白髮「皤」皤的老者向西王母祈求「蟠」桃,以期延年益壽 (B)看到遍地餓「殍」,讓人不由心生寄「蜉」蝣於天地的感慨 (C)阿郎誤蹈法網,身陷囹「圄」,面對年邁的父母,只能慚惶不「語」 (D)小麗婚禮的「筵」席,山珍海味應有盡有,看了真令人垂「涎」三尺。                                             〔97學測〕
答案:(C)
解析:(A)ㄆㄛˊ/ㄆㄢˊ。(B)ㄆㄧㄠˇ/ㄈㄨˊ。(C)ㄩˇ。(D)ㄧㄢˊ/ㄒㄧㄢˊ。

9.下列文句「 」內的敘述,涉及天文星象的選項是 (A)《古詩十九首》:「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B)杜甫〈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C)蘇軾〈赤壁賦〉: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D)《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E) 《三國演義》六十九回:六街三市,競放花燈,真個金吾不禁,「玉漏無催」。       〔97指考〕
答案:(A)(B)(C)(D)
解析:(A)玉衡指北斗七星的第五星。語譯:玉衡正逐漸至孟東的方位,眾多的星宿歷歷在目。(B)參,參宿。商,商星,為心宿的主星。參、心二宿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參宿位於西方,心宿位於東方,絕不會同時出現於天空。語譯:人生別離不能常相見,經常像西方的參星和東方的商星一樣此出彼沒。(C)斗牛指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D)北辰為北極星的別名。語譯: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會繞在他的身邊。(E)漢代元宵節夜晚,敕許金吾衛弛禁,前後各一日,稱為「金吾不禁」。後泛指沒有夜禁,通宵出入無阻。玉漏為計時的器具,古時用幾個特製的壺盛滿水,下鑿小孔,使水下滴計時。

10.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閩越人高荔子而下龍眼,吾為評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噉可飽。龍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嚙久之,了無所得。然酒闌口爽,饜飽之餘,則咂啄之味,石蟹有時勝蝤蛑也。戲書此紙,為飲流一笑。」(①蝤蛑:音ㄐㄧㄡ ㄇㄡˊ,蟳。②彭越:蟛蜞,小蟹。③咂:吮吸。)(蘇軾〈荔枝龍眼說〉) (A)荔枝宜單獨食用,龍眼則宜配酒而食 (B)荔枝勝在飽滿多汁,龍眼的滋味則在咂啄之間 (C)荔枝、龍眼風味有異,是由於種植地勢高低不同 (D)荔枝、龍眼如搭配蝤蛑、石蟹一起吃,風味最佳。              〔97學測〕
答案:(B)
語譯:閩越之人認為荔枝的價值比龍眼還高,我倒是有種看法。吃荔枝像吃蝤蛑巨蟹,剖開蟹殼,挖出瑩白如雪的蟹肉,品嚐如流動油膏一樣肥美的蟹黃,吃一隻就飽了。吃龍眼就像吃蟛蜞小蟹,又嚼又咬了半天,沒吃到什麼。但在酒足飯飽之餘,敲敲吸吸,有時蟛蜞小蟹還比蝤蛑巨蟹來的有味。寫這一小段文字,供品味美食之人莞爾一笑吧!

11.教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洵〈六國〉、蘇軾〈赤壁賦〉等課之後,老師要求同學掌握課文中詞語的原意練習造句。下列符合要求的選項是 (A)芒果冰滋味甜美、清涼解渴,在炎熱的夏天吃一碗,真是令人「心凝形釋」,暑氣全消 (B)她的音質好,又肯努力練習,因此加入合唱團沒多久就「水落石出」,受到大家的讚賞 (C)中秋夜晚皎潔的月光映照在屏東 大鵬灣的海面上,一片「浮光躍金」的景象,真是美不勝收 (D)老師把自己的薪水捐出來,幫助那些沒有錢繳午餐費的學童,真是具有「抱薪救火」的情操 (E)參加推薦甄試面談或口試的時候,與其「正襟危坐」,緊張嚴肅,不如放鬆心情,從容自然。
  〔97學測〕
答案:(C)(E)
解析:各成語在原文中的意涵:(A)指精神專注,形體因而了無拘束,達到忘我的境界。(B) 冬季水位下降,使石頭顯露出來。後以「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C)月光照在浮動的水面,如同閃爍的金光。(D)喻欲除其害,反而使之擴大。(E)整理衣襟,直身端坐,形容嚴肅的樣子。

12.中文「量詞」如「一輛車」、「一棵樹」的「輛」、「棵」,通常置於數詞之後、名詞之前,不單獨使用。但有些詞原本不是量詞,如「一杯水」、「一碗飯」中的「杯」、「碗」,原為名詞,卻借用為量詞。下列選項「 」內的詞,何者屬於名詞借用為量詞 (A)一「葉」扁舟 (B)一「艘」軍艦 (C)一「頭」霧水 (D)一「盞」熱茶 (E)一「床」棉被。                   〔98學測〕
 答案:(A)(D)(E)或(A)(B)(D)(E)
解析:(A)「葉」本指葉片,為名詞,此處用為扁舟的量詞。(B)「艘」為量詞,無法單獨使用。但其本義為船隻,故也可以視為名詞做量詞的用法。因此本選項開放答案。(C)「頭」於此為名詞,並非「霧水」的量詞。(D)「盞」本指小杯子,為名詞,此處用為熱茶的量詞。(E)「床」本為睡眠用的家具,為名詞,此處用為棉被的量詞。

13.寫作時,將某一種感官的感覺描寫,代之以另一種感官的感覺描寫,這種感覺轉移的手法,往往可以強化表達效果。如洛夫〈西貢夜市〉:「嚼口香糖的漢子/把手風琴拉成/一條那麼長的無人巷子」,即以視覺上「狹長空蕩的巷子」,來描寫「手風琴」彈奏的聲音。下列文句畫底線處,也採用上述感覺移轉手法的選項是 (A)對著這細雨的黃昏/靜靜的城角/兩排榕樹掩映下的小街道 (B)他把今年在對面山上/裝進錄音機的蟬聲/拿出來/讓孩子們/烤火 (C)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D)走在春日喧囂的山林小徑上,耳畔清靜,蹲下來,卻能看見熱鬧鼎沸的聲音 (E)在西峰入口,那兒有一叢早開的野牡丹,正挺著四、五朵紫紅的花,精神奕奕地迎向北方,異常豔麗。              〔98學測〕
答案:(B)(D)
解析:(A)畫底線部分前語寫聽覺,後語寫視覺,未有移轉。出自鄭愁予〈老水手〉。(B)蟬聲應為抽象的聽覺,讓孩子烤火則成了具象的觸覺。出自管管〈蟬〉。(C)摹寫青荇,未有移覺。出自徐志摩〈再別康橋〉。(D)將聲音寫成可以看見,即是一種聽覺轉成視覺的手法。出自王家祥〈春天的聲音〉。(E)為擬人寫法,但未有移覺。

14.下列關於古代士人在其文章中展現襟抱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范仲淹〈岳陽樓記〉以「遷客騷人」和「古仁人」對照,顯示自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B)歐陽脩〈醉翁亭記〉以「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陳述個人不以貶謫為意,而能樂民之樂 (C)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認為「文者,氣之所形」,故歷覽名山大川,求謁賢達,藉以充養其氣,宏博其文 (D)蘇軾在〈赤壁賦〉中藉「蘇子」與「客」討論水與月的「變」與「不變」,申明其濟世之志絕不因憂患而改易的態度 (E)顧炎武〈廉恥〉藉顏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的自警自戒,與「閹然媚於世者」對比,寄託自我處身明 清易代之際的選擇。
〔98學測〕
答案:(A)(B)(C)(E)
解析:(D)〈赤壁賦〉中,蘇軾藉「蘇子」與「客」的對談,引出水與月的「變」與「不變」,亦引出作者面對逆境時,曠達自得的態度。

15.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諫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典論.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B)〈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C)《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D)《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後漢書.黨錮列傳序》: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E) 《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始得西山宴遊記〉: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98指考〕
答案:(B)(D)(E)
解析:(A)音ㄑㄩ,事理不直/音ㄑㄩˇ,樂歌。(B)返回。(C)往/享用。(D) 借。(E)遨遊。
語譯:(A)不談論能力好不好,不理會品德正直與否/樂歌曲調或許相同,節奏法度也一樣。(B)情感如此眷戀難捨的一心想要返回家鄉啊/該要返回家鄉了啊!故鄉的田園即將荒蕪,怎麼能不回去呢?(C)即使讓五尺的小童前往市集去買物品,也不會有人欺騙他/(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是創造萬物的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無盡寶藏,是你與我可以共同享用悅樂的寶藏。(D)假借船隻的人,未必自己擅長游泳,但是可以渡過江河/王道衰微的時刻,還願意憑藉仁義,貢獻一己能力,成就濟世的功業。(E)古代至德的人,有時偶爾假借仁道而行,有時短暫寄身於義,(凡事順隨自然變化,)以此自由自在地遨遊於虛靜的世界/(西山的)廣闊無際,與天地同在共存,而不知其盡頭。

16.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9學測〕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 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1)下列文句「靡」的意義,與上文「天下靡然從公」的「靡」意義相近的選項是  (A)「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勝數  (B)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C)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  (D)於是張、孔之勢,薰灼四方,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
(2)下列關於本文的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贊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句中的「文」是指駢文,「道」是指道家學說  (B)蘇軾以「道」、「文」總括韓愈的文學成就,以「忠」、「勇」表彰韓愈文武雙全的從政勳業  (C)文中兩用「獨」字,既凸顯韓愈早年孤獨無依的身世,也感慨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孤立無援的處境  (D)在蘇軾看來,儒道的發揚與古文的提倡,對國家均有深遠的影響,韓愈的貢獻是「道」與「文」兩者兼具。
答案:(1)(D);(2)(D)
解析:(1)「靡然」從公:草木順風而倒貌,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靡:順勢倒下。(A)出自蘇軾〈論養士〉。靡衣玉食: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靡:華麗。(B)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奢靡:奢侈浪費,不知節制。靡:奢侈。(C)出自連橫 臺灣通史序。靡遺:沒有遺漏。靡:無。(D)出自《陳書》卷七〈皇后傳〉。從風而靡:草木順風而倒貌,比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選項文句中的「張、孔」,指的是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貴妃與孔貴嬪。靡:順勢倒下。
(2)(A)韓愈提倡古文,所以「文起八代之衰」的「文」不會是駢文;韓愈反對佛、老,所以「道濟天下之溺」的「道」不會是道家學說。(B)韓愈的「道濟天下之溺」是「排斥佛、老,建立儒家道統」,以文學成就概括,有疑;而「忠犯人主之怒」既非武功,亦非勳業。(C)文中並無「孤獨無依的身世」與「孤立無援的處境」的敘述,兩用「獨」字在說明韓愈的識見與勇氣超邁常人。
語譯:從東漢以後,儒 道頹喪而文章衰弊,佛、老異端一時俱興,雖歷經唐代 貞觀、開元的盛世,有名臣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諸人的努力,仍不能撥亂反正。唯獨韓愈出身於平民,從容談笑間指揮命令,天下士子望風而從,無不折服,於是學術文章又歸於正道,到此間已有三百年了。韓愈提倡古文,振起八代以來華靡衰頹的文風;排斥佛、老,建立儒家道統,扶助天下人心的陷溺。諫迎佛骨,冒大不韙之罪,這是他的忠心;說降叛將,使王廷湊懾服,這是他的勇氣。這難道不是挺立天地間,事關時代學術盛衰,正氣浩然而巍峨獨立的人格嗎?

17.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進京求師 (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 (D)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等同於「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觀 (E)〈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99學測〕
答案:(A) (C)
解析:(A)「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出自《論語.公冶長》。諸葛亮的行事莊重,對後主謹守君臣分際,故本選項敘述正確。(B)「仕而優則學」出自《論語.子張》。蘇轍寫〈上樞密韓太尉書〉時,尚未任官。(C)「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述而》。韓愈〈師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故本選項正確。(D)「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論語.先進》。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感慨人的生命短淺。「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表達重視現實人生的人生觀。(E)「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出自《論語.季氏》。燭之武的「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寓有埋怨鄭伯未能重用之意,非關「鬥」與「得」。

18.《論語‧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屢憎於人」是「常常被人所憎」之意,屬於「被動句」。下列含有「於」的句子,也屬於「被動句」的選項是 (A)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B)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E)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99指考〕
答案:(C)(E)
解析:(A)出自賈誼〈過秦論〉。「非銛於鉤戟長鎩也」的「於」是介詞,比,表示比較的意思,和《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的用法一樣。語譯:鋤柄和棘木柄,並不比有鉤的戟和長矛鋒利。(B)出自李斯〈諫逐客書〉。「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的「於」是介詞,與、跟、同的意思,和《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我們家鄉正直的人和這種情況不同)用法相同。語譯:減損人民去增加仇敵的力量,使自己內部空虛,而在外又跟諸侯結怨。(C)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不役於物」的「於」是介詞,被的意思,表示被動。和《孟子‧滕文公》:「勞力者治於人」(勞動的人被人治理)的用法一樣。為正答。語譯:執政的官員欲望少,就不會被外物所牽制,可以依照正道行事。(D)出自〈燭之武退秦師〉。「以其無禮於晉」的「於」是介詞,對、對於的意思,帶出引起動作的對象。和顧炎武〈廉恥〉:「恥之於人大矣」用法一樣。語譯:晉文公、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對晉文公不禮貌,而且對晉國懷有貳心,歸附於楚國。(E)出自蘇軾〈赤壁賦〉。「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的「於」是介詞,被的意思,表示被動。為正答。語譯:山環水繞,林木茂盛青翠。這不是當年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19.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100學測〕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ㄧ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賦〉)
(一)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嘆,是因何而起?
(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
(三)客云:「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請解釋他對於問題(二)要如何解決?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二)、(三)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
(約11行—14行)
解析:本題三小題彼此連貫。首先,客因想起即使是文才武略蓋世、英雄豪傑無匹的曹操,也敵不過歲月流逝,終歸銷亡,故而有「而今安在」之嘆。一世之雄的曹操如此,一般人更不必言,生命短暫,人物渺小,是普遍性的人生問題,因此「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即是人生天地間,只是暫時寄託而已,短暫如蜉蝣之朝生暮死,渺小如大洋滄海中的一顆小粟米。人在無限的時空之中,原來竟只是一個渺小卑微、生命短暫的存在體。此一人生問題浮現之後,須尋覓解決之方,客欲「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即以「學仙求道」的方式解決此一人生問題。然而學仙求道,終屬渺茫難成,「不可乎驟得」,故只有「託遺響於悲風」,以洞簫抒其悲慨。
範文:(一)看著眼前的景觀,想起曹操的詩歌,因此有了人生短暫、所有的豐功偉業終將被時間的洪流給帶走的感觸。即使是叱吒風雲的曹操,依然逃不過生命的大限。而古今又有哪個英雄豪傑能超越生命的有限呢?這樣的人生不是很無奈、很可悲嗎?「而今安在哉」的感嘆即因此而起。
(二)人是如此的渺小,相對於大自然,我們就像蜉蝣一樣的短暫。在時間的潮流中,連一代梟雄都無法突破生命的限制。生命極其短暫,一瞬即逝,我們的一生相對於永恆不變的大自然,是多麼微乎其微。從中我們可以好好思索,如此短暫的人生還有意義可言嗎?能創造什麼樣的意義呢?
(三)了解到生命的渺小與無常,卻沒有任何辦法能反擊,「學仙求道」也終屬渺茫難成,只好吹著哀傷的旋律,讓音符傳遍整個江面,也讓音符將自己的苦悶,傳進他人的耳中。面對無法抵抗的宿命,只能用音樂表達不滿,只能用音樂作為抒發情緒的管道。

20.風花雪月等景物,作者都可藉之寄情,以表達思念愛悅之意,曹植〈七哀〉「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即是其例。下列文句,運用相同寫作手法的選項是 (A)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B)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C)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 (D)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E)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100指考〕
答案:(B) (E)
解析:(A)語出蘇軾〈赤壁賦〉。僅寫江上風光、泛舟之樂。(B)語出佚名〈西洲曲〉。藉南風寄託思念愛悅之意。(C)語出范仲淹〈岳陽樓記〉。僅寫雨中情景。(D)語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寫登西山所見所感,並未藉景表達思念愛悅之意。(E)語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藉月光表達思念愛悅之意。
語譯:(A)白霧瀰漫江面,水天相連一片。任憑小舟隨處飄盪在這煙波浩渺的廣大江面上。(B)海水像夢一般地悠悠然,你憂愁我也憂愁。南風知道我的情意,把夢中的我吹到西洲與您相聚。(C)久雨綿密地下著,連續幾個月不放晴;冷風怒號,渾濁的浪濤洶湧澎湃;太陽星月的光輝被遮掩,高山峰巒的形體被遮蔽。(D)然後才知道西山的奇特,不和小山一樣。西山久遠和天地大氣同生,而不知始於何時。(E)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捲不去月光,在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21.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鬬牛也。牛鬬,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鬬,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蘇軾〈書戴嵩畫牛〉) 下列文句與上文主旨最不相關的選項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學無常師,有一業勝己者,便從學焉 (C)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 (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1學測〕
 答案:(D)
解析:「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是題目故事的主旨,此與(A)的「術業有專攻」、(B)的「有一業勝己者,便從學焉」、(C)的「褐夫芻蕘言之而是,不可棄」,皆相合。至於(D)項主旨在「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偏重道德修養;另外「其不善者而改之」,也與題目故事無關。
語譯︰(A)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術道業上各有各的專長。(韓愈〈師說〉)(B)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有某一種知識、技能勝過自己的人,便值得我們跟從他學習。(徐幹《中論.序》)  (C)假使別人講的話是有道理的,雖是貧賤鄙陋的人說的,還是不可以忽視不聽。(《淮南子‧主術訓》)(D)幾個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在裡頭。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它,他有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論語‧述而》) 題幹語譯︰有位住在四川的杜姓隱居者,愛好書畫,所珍藏的書畫數以百計。其中有一幅是唐代 戴嵩所畫的牛,尤其為他所珍愛,所以用錦綢縫製成布囊來包裹著畫,又用美玉來做畫軸的軸心,出入時常常隨身帶著這幅畫。有一天,他正把收藏的書畫拿到外頭晒太陽,有個牧童經過,看見了戴嵩畫的牛圖,不禁拍手大笑說:「這張圖畫的是鬥牛。牛相鬥時,力氣全在角上,尾巴因筋肉牽動,會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畫上的牛卻向外搖著尾巴在相鬥,這可就錯了!」杜姓隱居者聽到後笑了笑,認為牧童說得有道理。古人曾說︰「耕作的事要問奴僕,紡織的事要問女婢。」這句話很有道理,是無可改變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7002&aid=500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