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life.shangdu.com/document/161096-1.html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怎麼去除體內濕氣 教你5種方法
體內濕氣重時,往往會讓人覺得困倦、四肢沉重、腸胃不佳、雀斑加重等,那麼怎麼去除體內濕氣?如何避免體內濕氣太重?下面教大家五種去除體內濕氣的方法。摘自《大眾健康》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怎麼去除體內濕氣 教你5種方法
方法一、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方法二、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方法三、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方法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方法五、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如何祛濕?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很好,自己也試了試,感覺有效果,很契合當代人的體質,轉過來供養大家。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 (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飢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涼菜。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裡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鹹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濕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复擦也擦不淨,(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噁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干不淨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
第二,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徵,順便說一個祛濕的妙法,就是點揉承山穴。
(還有三陰交,陰凌泉都很有用,最好用艾灸)
薏米
如果世上有一種藥,又能當飯吃,還能當茶喝,不僅美味養人,還能讓全家人百病不生,您願意一試嗎?
它們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乾淨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熬薏米紅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講究的。薏米很硬,紅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鍋裡一直熬,大概熬一個多小時還不爛,很浪費火或者電,而且搞不好還會把水燒乾,造成糊底。我建議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在鍋裡加進去足夠的水,燒開後熄火,讓薏米和紅豆在鍋裡悶半個小時,再開火,燒開後再悶半個小時,紅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種方法更簡單,就是把現在家裡不常用的保溫瓶洗乾淨,把薏米和紅豆放在裡面,再倒進去開水,塞緊瓶頭悶著,每天晚上這樣弄好,早晨起來就是粥了,正好當早餐喝。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節省能源的,不用再熬了。
薏米紅豆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麼熬都不會發黏發稠,底下總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而薏米和紅豆的有效成分大半都在湯裡。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多一些,這些湯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爭取把它喝完,因為到下午喝就會變味了。
至於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裡稱作“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關於薏米和紅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試看今人,10個里面起碼有5~6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有淺而已。祛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紅豆,而實踐證明,薏米紅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有人問:“為什麼薏米紅豆粥煮不成黏稠狀呢?”還有人對我說:“我在熬薏米紅豆粥的時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結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個美啊!”
我說:“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里,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就稠了。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平日思慮傷神、勞心過度而運動量少的人,往往臉上沒有血色,精神也不夠充沛,甚至心悸、貪睡,感覺頭重如裹,心中空虛。這是體內有濕加上心氣不足的表現,可以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一些桂圓同煮。桂圓甘溫,能開胃健脾、安神補血,能振奮心陽,溫補心氣,使人精神飽滿、中氣十足。它特別適合強腦力勞動者,也很適合中老年人。
年輕人容易出現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這都是心火過旺、濕熱內擾所致,可以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蓮子同煮,或者兩種都加。
百合能潤肺、養顏,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蓮子最能養心、清心火,同時又能健脾、補腎,但是蓮子稍有滯澀作用,身體比較瘦弱的人可以用,但那種體內淤滯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
用蓮子的時候,要去掉裡面的心。當然,如果嫌這個粥沒有什麼味道,還可以加點冰糖。在各類糖中,只有冰糖是涼性的,能清心火。
如果著涼感冒了,或是體內有寒,胃中寒痛,食慾不佳,可在薏米紅豆粥中加幾片生薑。生薑性溫,能溫中驅寒,健脾和胃。注意,生薑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變得辛辣了。如果想在這個粥裡加點調味品,那就只能放紅糖了,紅糖也是性溫的。
值得一提的是,婦女產後的保養時,喝這個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點大棗,大棗能溫中、健脾、養血,是非常適宜的。
腎虛的人,可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為黑色入腎,而豆的形狀也跟腎十分相似,是補腎的佳品。
現在人們常說的腳氣病,是典型的濕熱下注。可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上黃豆,食其粥,同時用熬出來的湯洗腳。內外同治,效果甚佳。
如果咳嗽,還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見方的小塊兒,加入薏米紅豆粥中同煮,可以潤肺、化痰、止渴。
山藥和南瓜也可以放在薏米紅豆粥中同煮。山藥號稱“氣死小人參”,有時候,它比人參的補益作用還大,它是補脾胃的聖品,而且能強腎固精,潤肺益氣。南瓜能補中益氣,還能消炎、止痛、殺蟲、解毒,對保護胰臟、預防糖尿病來說,是非常好的東西。
除了紅豆薏米粥,大家還可以多了解各種食物的性、味,舉一反三,自己進行加減,組成更多適合自己體質的飲食處方來。這樣,食物才能真正成為養生的佳品。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薏米紅豆加桂圓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薏米紅豆加百合、蓮子
胃中寒痛、食慾不佳、怕冷:薏米紅豆加生薑
腎虛:薏米紅豆加黑豆
腳氣:薏米紅豆加黃豆
咳嗽:意米紅豆加梨
食慾不振、身體羸瘦:薏米紅豆加山藥
泄瀉、腹痛、糖尿病:薏米紅豆加南瓜
體虛、早洩、遺精、夜尿過多:薏米紅豆加芡實
孕婦:減薏米,加少量黃芪、黨參
產婦:減薏米,加大棗、小米、紅糖
薏米紅豆粥加減簡表
主症
主方
兼症
加減
體內有濕,舌膩,大便不成形,或身重體酸無力,或關節不利,或口淡乏味而膩,或腹脹頭痛,或體胖痰多,或手、足、面部易生癬、痘… …
薏米、紅豆等分,加水熬粥,取其湯作茶飲,餘者為粥,食用。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 加桂圓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 加百合、蓮子
胃中寒痛,食慾不佳,怕冷 加生薑
腎虛 加黑豆
腳氣 加黃豆
咳嗽 加梨
食慾不振,身體羸瘦 加山藥
泄瀉,腹痛,糖尿病 加南瓜
體虛、早洩、遺精、夜尿過多 加芡實
孕婦 減薏米,加其他
產婦 減薏米,加大棗、紅糖等
體內濕氣重有何表現? 怎樣祛除?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裡除了燥濕,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 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 ,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這就是體內濕氣很重象。中醫裡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剋星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 把體內的濕氣驅逐出去,既簡單又方便的做法是:
薏米紅豆粥:人人皆宜的去濕佳品
祛除體內的濕氣,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兩個“藥”。這兩個藥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的。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乾淨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去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熬薏米紅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講究的。薏米很硬,紅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鍋裡一直熬,大概熬一個多小時還不爛,很浪費火或者電,而且搞不好還會把水燒乾,造成糊底。
方法有兩種:
一是在鍋裡加進去足夠的水,燒開後熄火,讓薏米和紅豆在鍋裡悶半個小時,再加火,燒開後再悶半個小時,紅豆粥就煮成了。
第二種方法更簡單,就是把咱們家現在不常用的保溫瓶洗乾淨,把薏米和紅豆放在裡面,再倒進去開水,塞緊瓶頭悶著,每天晚上這樣弄好,早晨起來就是粥了,正好當早餐喝。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節省能源的,不用去熬。
薏米紅豆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麼熬都不會發粘發稠,總是底下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薏米和紅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湯裡。由於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很多,這些湯可能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爭取把它喝完, 因為喝到下午就餿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紅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覺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點白糖。這可不是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嗎?
至於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裡稱作“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
關於薏米和紅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有意思。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腫就是水腫。試看今人,十個里面起碼有五六個身體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臃腫。在中醫看來,肥胖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過是程度有深淺而已。去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紅豆,而實踐證明,薏米紅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濕邪是造成現代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紅豆湯是對治濕邪最好的藥。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薏米紅豆粥煮不成粘稠狀的呢?” 在熬薏米紅豆粥的時候,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 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里,含有濕氣,濕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都稠了。味道雖然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中醫教您如何去濕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以中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氣候回暖、細菌病毒號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現代藥學也發現,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製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中醫教你除身體的濕
但要真正去體內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中醫提供以下方法,讓你輕鬆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
第1招 勤運動
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第3招 避環境的濕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
4、水分攝取要適量
體內濕氣較重者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吃薏米粥,冬瓜,山藥,蓮藕,(多吃無妨)不宜吃辛辣飲食,不宜大魚大肉,不宜喝酒。
傳統醫學的濕邪
傳統醫學認為,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因此,在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後應及時將身體擦乾並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自我檢查
你的濕氣是否過重?人對外界的溫度、濕度等有調節能力,但如果本身體質弱,或者身有疾病,就容易室外受濕氣困擾。
如果你在陰濕天氣時出現下列變化,代表著你身體裡的濕氣太重了:
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
如果身體內濕氣淤積,會誘發風濕等疾病。
現在為大家介紹幾種簡單的祛除體內濕氣的好辦法:
避濕、冷、酒精
避開“濕”環境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正所謂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因此建議別穿潮濕不干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吹乾頭髮。此外,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濕氣包裹你的身體。地板濕了,立即拖幹,免得濕氣滯留。
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你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避開生冷、甜膩食物,別喝酒
外部環境僅僅是誘因,體內環境太濕才是主因。中醫認為脾胃主濕,所以,在濕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濕”。另外,酒助濕邪,酒精少碰為好。
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還有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
一、蔥、姜、蒜的妙用:
蔥、姜、蒜是我們家用最普通的幾種調味料,它們在為我們的菜餚增加味道的同時,還有著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在春天裡,萬物生髮,本身就應該多吃一些蔥、姜、蒜,而針對體內的濕氣,我們還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二、薏米加紅豆適用範圍廣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來起作用,紅豆就是其中之一。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各類型水腫之人。薏米,是常用的中藥.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由此可見,這兩種食物的搭配可謂是絕佳的除濕良品。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體內濕氣重的人應該嘗試食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食物都是利尿的,因此不適宜尿多的人群。
三、有些食物會加重體內的濕氣
最好不要食用,如:辛辣、海鮮、油膩的食物都盡量少食用,以免加重病情。選擇一些清淡的、蔬菜水果類的食物才是解決的好辦法。
四:運動發汗,直接驅散濕氣
人常常會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其實,通過運動,使身體裡的濕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重症。因此,增加體育鍛煉是勢在必行的,通過運動,使身體裡的濕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另外,隨著各地多雨季節的到來,體弱的老人、小孩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特別注意保護好身體,不要被濕氣“打敗”。
陰雨潮濕的季節,若感覺自己有濕邪入侵的症狀,如精神不振,頭暈困倦、舌苔薄白、上腹悶脹、不思飲食,口粘或甜,四肢沉重,大便稀爛,尿短少而黃赤、下腹隱痛等症狀,可自己用些藿香、茵陳、紫蘇、土茯苓、苡米仁等煲些骨頭湯或單獨煲水飲,對去濕有良好的作用。
身體濕氣太重的食療方法
清熱祛濕粥
【原料】 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米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燈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製作】 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淨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用法】 溫熱服食。
【療效】 清熱祛濕。適用於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滯不適,腹脹脘悶等症。
【注意事項】 大便乾結者不宜用。
吃點熱湯麵,讓身體適度出汗,可以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
消暑健脾祛濕湯
【成份】
蜜棗、赤小豆、生薑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陳皮。
【功能】
清熱解暑、鞏固排泄及消化系統功能。
綠豆 百合 薏米仁粥
原料:綠豆30克,鮮百合30克,薏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薏米仁、綠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鐘;百合洗淨切小;
(2)、在開水鍋中放入綠豆和薏米仁,燒開數分鐘後改用小火煮至開花;加入粳米和百合,煮成粥後放人冰糖即成。
夏令健脾通便祛濕的典型食療粥方。
絲瓜鹹蛋麥片粥
原料:絲瓜100克,鹹蛋1個,麥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適量,蔥末、酒、鹽、味精少許。
制法:
(1)絲瓜洗淨刨皮切丁:鹹蛋1煮熱,剝殼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開水鍋中放人粳米,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燒至米開花,放人麥片、絲瓜丁和鹹蛋粒,熬製成粥後,加鹽、酒、味精,撒人蔥末,滴淋麻油。
具有滋陰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
藕絲百合湯
原料:藉100克,百合5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藕洗淨削皮切細絲;百合剝片切絲待用。
(2)、開水鍋中,加入藕絲和百合絲,燒開後改小火熬成汁,耦絲和百合絲燒至酥爛,加入冰糖。
----------------------------------
健脾開胃、清熱防暑的夏季營養湯:
天氣熱了,飲食也應該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了。夏天要享受食療的好處,可以選擇一些祛濕清熱的食物來加強身體的抵抗力。
此時的飲食應逐漸轉為清淡食品,多食用一些蛋白質含量高的魚類、瘦肉、豆製品、乳製品等;應選擇清淡而富有營養,又能消暑益氣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帶、茄子、西紅柿以及各種綠葉蔬菜。而性味辛溫、苦寒的蔬菜,如生薑、辣椒等宜少吃或不吃。
熱氣蒸人之際,人體毛孔張開,出汗較多,要注意補充水分,最好多飲涼開水;橘子精、菠蘿精、山楂精等,可用冷開水沖飲,而冰棒、汽水等冷飲則宜少吃少喝。這些寒涼食物不但營養低,熱量高,更有損脾胃,體質虛弱或容易腹瀉人士應該少吃為佳。
具體來說,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蓮葉能消暑祛濕,扁豆則能健脾祛濕,苦瓜、苦菜等帶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熱,又有營養。
另外,我們還應“因人進食”。有的人體質虛寒,芥菜、西瓜等寒涼食物就不應多吃。
內生“五邪”病機
所謂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氣血、津液和臟腑等生理功能變化而產生類似於風、寒、濕、燥、火外邪致病的五種病理狀態。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是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濕)及輸布津液功能減退或障礙,從而導致水穀不能化為精微而化生水濕痰濁,故“內濕”多因脾虛。
內濕的形成,多因素體陽氣不足,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陽不振或脾氣損,失其健運之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代謝發生障礙,而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成痰,留而為飲,或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可導致濕濁內困,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濕性重濁粘滯,易於阻遏氣機,故在內濕形成之後,常隨其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病理現象。如濕邪留滯於經脈,則症見頭重如裹,肢體重著,或關節屈伸不利。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項強直,皆屬於濕”。即是指頸項部分之筋肉,因為濕阻而不柔和,以致頸項強急而運動障礙。若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嗽;濕陽中焦,則脘腹痞滿,食慾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腫便溏,小便不利;若水濕氾濫,溢於皮膚肌腠之間,則發為水腫。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洩;甚則水閉浮腫”。
大腸濕熱
症狀:發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裡急後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多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飲食不潔,致暑濕熱毒之邪侵及腸胃,濕熱蘊結,下注大腸,損傷氣血而成。
寒濕困脾
症狀: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泛惡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洩,頭重身困如腫,苔白膩或舌胖嫩,脈濡緩。
病因病機:多由貪涼飲冷,致寒濕停於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濕,寒濕內侵脾胃;或素體濕盛,脾陽受遏,以致寒濕中生。
脾胃濕熱
症狀:脘腹脹滿,噁心欲吐,厭油膩,口粘而甜,肢體困重,大便溏洩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膚發黃,或有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苔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過食肥甘厚味,濕熱內生,或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濕鬱化熱所致。
肝膽濕熱
症狀: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小便短赤,大便不調,舌苔黃膩,脈弦數。若見身目發黃,發熱,或見陰囊濕疹,或見睾丸腫痛,外陰瘙癢,婦女帶下黃赤腥臭等,則為肝經濕熱證。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濕熱內生,蘊結肝膽,或濕熱下注所致。
膀胱濕熱
症狀:小便灼痛,尿頻,尿急,或見血尿,或尿液渾濁,或有砂石,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外感濕熱,蘊結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所致。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紅潤光澤,表現人體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於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膚發生異常變化,稱為“病色”,病色一般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3.黃色:主濕證、虛證。面色淡黃無光澤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所致。面色黃如桔皮,眼白髮黃為濕證。面色黃而消瘦者,多見於胃病虛熱;黃而色淡者屬胃病虛寒。
望形態
形是形體,態是姿態。通過望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可知內臟、氣血陰陽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預後。
1.望形體
3)胖:肥胖並非健壯。
體型特點為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寬短圓、腹大、身體偏矮,多後仰。
胖而能食,形盛有餘;
胖而食少,肌肉鬆弛,精神不振,多為脾胃虛。
胖人形肥氣虛,水濕難以循行,所以濕多,若鬱滯生痰,則易患中風證。
-----------------------
望舌形:
舌形多指舌的形狀。正常舌體大小適中。異常舌分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紋舌、芒刺舌、齒痕舌。
嬌嫩舌:紋理細緻,多為氣血運行不暢,內有水濕,多為虛證。
胖大舌:舌體較正常舌大,舌肌鬆弛,稱胖大舌。胖大舌是由於脾腎陽虛所致,主水腫、痰飲。
齒痕舌:舌體邊緣有壓迫痕跡,為齒痕舌。舌體腫大,出現齒痕。主脾陽虛衰,水濕內停。
--------------------------------------
舌質:
注意其頻色的變化。正常舌質淡紅而潤。
(1)淡白:多為血虛或陽虛。淡白滑潤為寒證或寒濕證。
舌苔:
注意其顏色及厚薄。正常舌苔薄白而潤。
(2)白苔:多屬寒證。外感風寒初起苔見薄白而滑;裡虛寒證舌苔也見薄白。
白膩則是內有痰濕之象。
(3)黃苔:黃苔多屬熱證,黃色愈深,其熱愈重。表邪入裡化熱,初則舌苔淺黃,裡熱加重則舌苔深黃;熱盛傷陰則苔黃而乾;濕熱內蘊或腸胃實熱積滯則舌苔深黃而厚膩。
------------------------------
4)望舌苔:
主要觀察舌苔的薄厚、潤燥、腐膩、剝落苔等的變化。
舌苔愈厚膩,表示濕濁愈重。
薄厚苔:透過舌苔能見舌體為薄苔。透過舌苔不見舌體為厚苔。薄苔為疾病初起,厚苔為病情較重。
潤燥苔:舌苔濕潤適度為正常苔,苔乾、粗糙為燥苔。苔的潤燥程度表示體內津液的盈虧情況。若舌紅絳而苔潤為熱盛,舌紅而苔燥為濕阻遏制陽氣。
腐膩苔:苔質疏鬆,顆粒較大,舌邊、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樣為腐苔。苔質細密顆粒細膩。觀察苔的腐膩可知陽氣與內濕的程度。腐苔多為食積胃腸或痰濁。膩苔因陽氣被遏阻,多見於濕濁、或痰飲證。
剝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剝落,胃氣或胃陰受損。若舌苔驟然退去,光潔如鏡者為光剝苔,是胃陰胃氣俱損的危重現象。
5)苔色:
苔的顏色分為白苔、黃苔、灰黑苔等的變化。
白苔:多主表證、寒證。苔薄白而乾,舌尖紅者為燥熱肺火盛。
厚白苔主痰濕。
黃苔:多為熱證,從黃的程度辨別熱的的輕重。
灰黑苔:苔色為淺黑色是灰苔,深者為黑苔。灰黑苔多為裡熱重證,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潤為陽虛寒、痰濕內阻,苔色灰黑而乾為裡熱證。
面色萎黃:即黃而光澤,多是脾胃虛弱。而目鮮黃為濕熱黃疸(陽黃),暗黃屬寒濕黃疸(陰黃)。
形態:
即觀察病人的形體姿態。
如形體結實,表明正氣充盛。
形體虛胖,兼有飲食減少,多是陰虛。
浮腫以面部為著,發展急速或兼惡寒怕風,多為風邪外襲,水濕內停(風水)
下肢浮腫,面黃食少,腹脹便溏,多屬脾虛水腫
嗜睡:睡意很濃,經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體虛者多屬心腎陽虛;肥胖者多伴有腹脹、痰多,為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
口不渴與渴不多飲:口不渴,不欲飲水多屬寒證。口渴喜飲,飲水即吐多屬水濕內停於胃。口渴不多飲,且喜熱飲多屬濕證或虛寒證,且喜冷飲者為屬濕熱證。
不欲進食與厭食: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慾低下,為不欲進食。如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不欲食則是脾胃虛弱。若厭惡食物,多見於食滯內停,或肝脾濕熱。
口味:口苦為肝膽有熱,口酸有腐味為胃腸積滯,口臭為胃火盛,口淡為胃有濕、或虛證,口甜為脾有濕熱,口咸為腎虛
便質異常: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下墮感為脾虛氣陷。排便不爽為肝鬱。便洩不爽有未消化食物,瀉後腹痛減多為傷食。若便黃粘滯不爽多為濕熱結於大腸。腹痛窘迫,時時欲瀉多因濕熱內阻,腸道氣滯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狀。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腎陽虛衰。
尿次異常:小便次數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數,多為濕熱。久病尿清長而頻數、夜間尿次增多,屬腎陽虛。小便不暢,點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為濕熱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屬實證,若因腎陽不足屬虛證。
排尿感覺異常:排尿痛,急迫、灼熱感,多為濕熱下注膀胱所致。常見於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為腎氣不固。神誌昏迷而失禁屬危重證。
(三)手足汗出:手足心出汗,多屬脾胃濕熱鬱蒸之候。但實熱或陰虛陽亢之虛證,也可見手足汗出,辨證時應結合其它症狀全面分析。
4. 飲食喜熱為脾胃虛寒;飲食喜冷為胃有實熱;口渴引飲,為裡熱;口乾不欲飲,多為脾虛濕盛;口乾咽燥但飲水不多,多為陰虛虛熱。
5. 口淡無味為脾虛;口苦為肝膽或心經有熱(火);口甜或粘膩為脾有濕熱;口酸為傷食、消化不良;口粘為濕困脾胃。
2. 大便稀溏,多為脾胃虛寒;黎明即瀉(五更瀉),為腎陽不足;水瀉為濕重:瀉下如噴射狀,肛門灼熱,為濕熱瀉。
4. 小便黃而少,為實熱;黃赤混濁,尿流不暢或尿痛,為膀胱濕熱。
頭痛沉重,如裹如蒙,多為濕困
腰部冷痛,轉側不利,臥不減輕,遇陰雨則加重者多屬寒濕;腰痛伴有熱感,拒按或有叩痛,兼見尿痛等症狀者多屬濕熱;
2. 白帶清稀或腥味,多為脾虛濕盛或下焦虛寒;帶下色黃而粘稠臭穢,多屬濕熱;帶色灰白惡臭或有血,應注意癌症。
健脾化濕
運用補益脾氣的藥物以消除濕邪的治法。
健脾可以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使水濕消除。
健脾化濕法適用於脾虛水濕不化證,證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胃脘痞滿,肢體困重,飲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泄瀉,水腫,婦女帶下,苔白厚膩,脈緩等。
常用的健脾化濕藥有白朮、黨參、茯苓、扁豆、砂仁、蓮子肉、薏苡仁等,代表方劑有參苓白朮散、完帶湯。
健脾化濕法常與芳香化濕、溫脾、利水滲濕等治法配合使用。
如脾虛濕阻,證見泄瀉,腹脹嘔吐,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宜與芳香化濕法配合,方如錢氏七味白朮散;
脾陽不足而致水腫腹脹,宜與溫脾法配合,方如實脾飲;
脾虛濕盛,婦女帶下清稀,宜與淡滲利濕法配合,方如完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