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來,從武昌首義第一槍、以至一九四九年兩岸分裂分治,各自呈現不同的發展歷程,為描繪近百年來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還原歷史現場,本報將陸續推出重要歷史專題系列文章。今起首推《兩岸遷徙首部曲—黃金大搶運》系列報導,連續四天完整披露一九四八年底至一九四九年期間,蔣介石總統決定退守台灣前,祕密指揮黃金運台的精采始末。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隨即爆發。蔣介石信心滿滿,卻因遼西會戰(大陸稱遼瀋戰役)國軍大敗,使得國共權力版圖出現逆轉。一九四八年十月,對蔣介石來說有太多的不幸,軍經瀕臨崩潰,他深感大勢初定,開始思索未來的出路。
十一月廿四日,蔣在日記寫下這沉痛的一筆:「若要復興民族,重振革命旗鼓,能捨棄現有績業,另選單純環境,縮小範圍,根本改造,另起爐灶不為功,現局之成敗,不以為意矣。」由此看出,蔣決定退守台灣,準備東山再起。
據《黃金秘檔》作者吳興鏞的推斷,蔣介石十月九日密召央行總裁俞鴻鈞,很可能是交代他有關首批黃金運台的決定。蔣單線指揮俞鴻鈞,以「改儲金地點」(央行總裁有權決定)方式轉運首批黃金,為國府最高機密,知情者僅限於蔣經國和宋子文等人。
緝私船載二百萬兩 首駛基隆港
此時上海國庫的黃金存量約四百六十萬兩。第一批第一船次的運台黃金即高達二百萬兩,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深夜執行,動用海關緝私船「海星」號而非軍艦,從上海直駛基隆港,避開中共的耳目,副總統李宗仁渾然不知。當晚,英國記者偶見搬運過程,披露國府央行「偷運黃金」的消息,造成震撼全國的黃金擠兌事件。但民眾不認為,也不太相信半年前甫選上總統的蔣介石會避走台灣。
第二船避險
南駛廈門轉運台北
第一批第二船次運載黃金約六十萬兩,同樣徵用「海星」號,四八年十二月底執行,但這次並非開往基隆,而是南駛廈門,數月後轉運台北。繞了一大圈,是蔣的避險策略之一。轉眼間,蔣悄然運走黃金二百六十萬兩,超過國庫黃金存量的一半,其中八十萬兩用於日後發行新台幣的準備金,為穩定台灣局勢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徐蚌會戰(大陸稱淮海戰役)的挫敗,蔣介石離下野不遠。此時上海國庫仍有一百八十多萬兩黃金,國軍四處苦戰,亟需軍費。蔣介石想了一計妙招,以「預支軍費」為由,趕在下野前緊急調撥國庫「半數」約九十萬兩黃金和大筆銀元外匯,派軍艦祕密運往廈門鼓浪嶼中國銀行的地下倉庫,僅有聯勤總部財務署長吳嵩慶等少數人知道內情。
老蔣吃敗仗 掌控黃金卻很精明
面對軍事上的一連串失利,蔣介石非但不糊塗,他對黃金的打算比任何人精明。吳嵩慶之子吳興鏞說,蔣即使下野,仍以國民黨總裁的身分,遙控軍政並幕後掌控國庫「現金」(黃金、銀元和外匯的統稱)運台的細節及其後續運用。直到上海和廈門撤守,上海國庫的剩餘「現金」或海路或空運,幾乎全部按計畫安全運抵台灣。
少數的失敗,是在共軍打進上海的前幾天,蔣介石想起尚有一箱珠寶存放在中央信託局,要蔣經國即刻取出,這一千多條珠寶多半從漢奸手上沒收而來。李宗仁獲悉後,下令不准移動珠寶,並令保險箱負責人遠走香港。蔣經國空手而還,並回報珠寶僅值廿、卅萬兩黃金,區區之物,何必與李宗仁交惡。老蔣聽完怒責說,「到了台灣,當軍隊糧餉發不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塊美金也是好的!」
蔣經國無言以對,準備再飛上海,但時機錯過,共軍已經包圍上海機場。蔣經國一聲長歎,為長達半年多的搶運黃金行動劃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