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論壇
市長:乱石  副市長: 中州楚佩紫气东来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中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事科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KKTT:我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初步分析 ZT
2010/01/13 17:56 瀏覽15,105|回應42推薦6

deutschin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爱我中华
踏雪
elai
riquelme
Lingzi
小米^^

转帖一篇我认为是比较好分析中段反导拦截的帖子,关于针对目标的猜测也是一样,主要针对印度^_^(另注:我比较认同集集市长所言,适度转载比较好的帖子,我想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各方面的专家--尤其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可能敢上网泄密的--大家爱好有偏好,了解的知识各不相同,所以博采众长才是王道):

2009年1月11日20:58:46,新华社在网络上播发了一条快讯: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这条消息立刻成为中文网络世界的头条新闻,大家都感到非常振奋,我们这些军迷更是感到格外的惊喜。喜的是不凡的成就,惊的是少有的透明度。然而由于新华社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此次试验的进一步的内容,各大媒体尚未给出深入报导。下面,我以一个军事爱好者的角度试图给出一个分析。草草而成,讹误难免,仅供参考。

一,为什么要搞反导?

当然是为了国家安全。我们当年搞两弹,为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以免遭受核打击。今天这个世界,导弹和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经严重扩散,而且还将进一步扩散。我们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他国家对我进行核打击,但存在三个严重的问题:

1,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可能被“流氓国家”、非理性政权或恐怖分子等非国家组织掌握,以核反击遏制核打击的理性判断可能失效。如果敌人采取孤注一掷的手段,我方即使采取核反击,也将遭受重大损失。
2,无法有效阻止别的国家对我进行非核导弹打击。即使是常规弹头,也可能对我造成严重杀伤,如果使用生化弹头,杀伤力将更大(我国目前核政策尚未允许对敌生化武器一类的非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采取核反击)。
3,敌人有可能采用常规武器(包括带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精确打击我战略核力量(如导弹发射井、核武器贮存洞库),对我核反击能力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战略性防御武器──反导系统。反导分为反巡航导弹和反弹道导弹。前者是90年代新“三打三防”的内容之一,相对也比较容易,用低空、超低空地空导弹就可以解决。难的是反弹道导弹,下面所说的反导系统也就专指反弹道导弹。之所以难是因为弹道导弹速度快,可达十几、二十几倍因素,从发射到命中最多不超过半小时,发现难,拦截难,给防御方的反应时间短。因此,世界上掌握反导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

分析我国可能遭受的弹道导弹威胁,可分为四类:

1,核大国对我的大规模核打击,以陆基和潜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为主。主要指美俄,尤其是美国。由于核大国有大量的进攻性导弹核武器,我们若想全面拦截在技术上难以做到,经济上也难以支持。不如采用核反击的策略来遏制。
2,中小核国家对我的小规模核打击,以陆基中程、近程导弹为主,数量较少(不超过几十枚),如印度。1998年5月,印度核试验,随后印度总理给克林顿写信,不点名的说这是针对中国的。近年来,每次印度进行烈火III中程导弹试验,印度媒体都要鼓吹说该导弹能携带核武器,而且能打到北京,说该导弹主要的打击对象就是中国。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防范。
3,局部战争中敌方对我的常规导弹袭击。如台湾正在研发中程导弹,台独分子曾叫嚣用中近程导弹打击大陆的城市(如上海、广州),甚至攻击三峡大坝。
4,核大国采用常规导弹(或战术核武器)对我战略目标(如核力量、战略指挥系统等)的突袭。美国曾明确提出用潜射导弹打击我洲际导弹地下发射井,还提出用非核或战术核武器深钻地弹打击地面几十米以下的地下指挥所。

可见,我们急需拥有对射程3500 km(如烈火III)以内的中程、近程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这是一种类似于美国TMD的反导能力,但对中国来说包含了中国的NMD和TMD,不好简单类比。美国的NMD是为了对付俄罗斯、中国的洲际导弹,我们目前还不急需这个。从技术上来说,也是循序渐进,从防御近程导弹(速度慢)到防御远程、洲际导弹(速度快)。未来我们将根据需要来决定发展对洲际导弹的防御能力。

二、什么是“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60 年代以来美苏的大量研究表明,有效的反导系统应该是一个多层系统,可以提供不同高度的拦截能力,通过多层次拦截提高反导成功的概率和应对不同类型的导弹。粗略来说,分为大气层内反导(低层)和大气层外反导(高层)。早期的拦截弹采用核战斗部,主要针对核弹头,高层用核爆X射线杀伤(如美国的 Spatan),低层用核爆中子流杀伤(如美国的Sprint)。由于核武器对导弹防御也有相当大的损害,美国从80年代开始采用常规战斗部。随着制导控制精度的提高,战斗部也就可以越做越小,有利于反导弹的小型化、机动能力和反应速度。当脱靶量小到目标的尺寸时,就可以不用破片杀伤等传统战斗部,改用动能杀伤(hit- to-kill)方式,不需要额外的战斗部,进一步有利于反导弹的小型化。




                                                       美国的多层反导体系

导弹从起飞到命中目标,大致分为三段:助推段、中段、再入段。对于有末助推级(用以释放弹头和诱饵)的洲际导弹,还可以加上末助推段。中段还可以细分为上升段和狭义的中段。大气层内反导针对再入段,常用于拦截中近程导弹,如射程300 km以内的近程导弹全程都在大气层中飞行。大气层内拦截的特点是:

1,拦截范围近。因此即使拦截成功,仍可能造成一定的杀伤(尤其是生化弹头)。
2,可采用气动力控制反导弹机动。
3,气动加热对导弹的红外制导有一定影响,以前普遍采用雷达制导,现在也开始采用红外制导,但对红外制导窗防热和气动光学等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气层内拦截弹有美国的PAC-3、俄罗斯的S-300PMU2和S-400,以色列的箭-2,印度发展中的PAD和中国的HQ-9。

这里简单评论几句被印度吹的神乎其神的PAD反导弹:

1,该系统的警戒与火控雷达是从以色列购买的“箭”式反导系统中的EL/M-2080“绿松”雷达。显然,受制于人。整个导弹系统的研发得到了以色列IAI公司的协助(当然不是无偿的)。
2,PAD反导弹改自大地2地地导弹,其第一级发动机采用液体燃料,导弹的反应速度、安全性和可靠性令人严重怀疑。总不能等对方的导弹已经落地,印度的导弹还没加注完吧。
3,战斗部采用传统的破片杀伤,大气层内拦截。PAD有较大的弹翼,这说明其在飞行中主要利用空气动力实现机动,无法实现高速拦截,技术水平低于以色列的“箭-2”系统,跟美国和中国的kkv杀伤技术上更不是一个等级的。
4,已经进行的两次试验,第一次拦截弹和靶弹仅相距83千米──这在现实战场上几乎完全不可能。第二次拦截弹和靶弹同样距离很近。这两次试验里面有什么更多的猫腻我们还不清楚,但以DRDO的恶劣名声和印度人一贯的弄虚作假,很难说PAD到底有什么样的战斗力。

大气层外拦截弹技术目前基本为美国垄断(俄罗斯的核反导系统除外),包括已部署的THAAD、SM-3、GBI和已暂停研发的KEI。这几种导弹都可以拦截从中程到远程、洲际导弹的中段,其中未来的SM-3 II和KEI还可以拦截上升段。SM-3已出售给了日本,美日还将联合研发改进型。但日本并不具有完整的反导能力,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法国EADS公司也提出要发展大气层外反导系统Exoguard,但尚未得到政府的批准。

大气层外拦截的特点是:

1,拦截距离远,控制范围大,可达几百上千公里,一个反导阵地就可以保护一大片目标。若靠前部署甚至可以“御敌(弹)于国门之外”,这对于拦截核弹头是特别有利的。
2,大气层外有利于采用红外导引头,对目标的捕捉、跟踪距离远。而且不受大气中的天气影响,全天候拦截。
3,若能实现上升段拦截甚至助推段拦截,有利于识别诱饵或在释放诱饵前击毁导弹。
4,目前一些战术导弹采用再入机动突防,一些较老式的导弹头体不分离,再入时可能解体,使目标复杂化。大气层外反导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拦截后造成的碎片残骸大部分会在再入大气的过程中烧毁,对地面的可能残余杀伤比大气层内拦截小得多。


                                         中段拦截示意图

大气层外拦截弹的关键是动能拦截技术,采用kkv(kinetic kill vehicle)战斗部。具体作战过程为:由助推器根据地面导引系统的信息将kkv送入大气层外的指定区域,并具有特定的速度,随后kkv自身的红外导引头工作,寻找目标。锁定目标后,姿/轨控发动机控制kkv飞向目标,控制脱靶量,直到完成碰撞杀伤。一般而言,从侧面撞击杀伤效果最佳,但这对制导控制系统要求较高。(某些反导弹是沿来袭导弹弹道反向飞行拦截。)

大气层外反导比大气层内反导的技术难度高得多,也因此该技术一直为美国人所垄断。我们这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说明我们已经在世界上第二个掌握了大气层外反导的关键技术。这样我们就初步建立起一个多层反导系统。


                                         KKV结构示意图


三,动能拦截武器的关键技术

(1)动能拦截器/天基动能拦截弹技术。包括动能拦截器/拦截弹总体设计与试验技术、直接侧向力控制与精确制导技术、快速响应姿/轨控发动机及动力系统、轻小光纤陀螺惯性测量与复合导航系统等关键技术。姿/轨控发动机的发展方向是全固体燃气控制。光纤陀螺已经达到传统高精度惯性平台水平。
(2)精确探测跟踪与末制导技术。红外凝视成像技术(有利于在远距离识别跟踪目标,区分弹头诱饵)、高帧频(实时)成像导引头和射频被动导引头技术是实现“零脱靶量”制导控制的技术基础,可直接用于kkv的高精度制导控制。
(3)空间作战平台总体技术与平台战时测控技术。导弹拦截要求高响应能力的测试和发射技术,发射参数要快速装订,发射平台向机动化、野战化方向发展。一般采用高可靠性的固体助推器,采用高压强固体发动机,有利于导弹加速,并具有高过载能力,有利于快速转向、轨道机动。双脉冲发动机,以便于kkv弹头在接近目标时有较大的机动过载。

下面我把从公开资料和网络分析得出的我国的动能拦截武器研发过程简单综述一下,不保证真实性,仅供参考。

1983 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SDI(俗称星球大战),开始反导系统的全面研发。我们当时虽然比较穷,技术也比较落后,但还是坚持发展自己的战略高技术。决定性的决策是1986年开始的863计划。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们搞过640工程,也有一些技术和人才积累。在863-409先进防御主题下,专门研究战略防御系统。不过开始还是以跟踪预研为主,到90年代中期以后关键技术逐步取得重大突破。如全数字闭环单模光纤、中红外二元光学导引头光学系统、姿/轨控发动机多次启动、推力精确控制等,其中最大的突破是1999年航天二院成功实现了kkv首次悬浮飞行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突破该技术的国家。而且我们的kkv实现了轻小化,网络资料称 “35 kg级动能拦截器动力系统”获2000年度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相比之下,美国GBI的EKV是60 kg,SM-3上的LEAP是18 kg,我们与之基本相当。

进入21世纪,863项目重新改组,409主题变为801主题和805重大专项。其中805重大专项是专门为突破kkv技术而设立,目标是用反卫试验来进行演示验证。专项总设计师是科工二院前院长陈定昌,副总师是科工二院二部张奕群(负责kkv)和科工四院四部郑盛火(负责固体助推器KT-409研制)。其中助推器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反卫要求较大的运载能力),由066基地和科工六院负责研制。

805 专项从2002年开始研发,经过3年研制进入飞行试验阶段。2005年7月7日、2006年2月6日和2007年1月11日分别进行了三次试验,终于在第三次取得完全成功。第一次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后两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其中2006年那次还成了著名的UFO事件,直到2007年才真相大白。2007年试验成功后,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总参谋长梁光烈、总装备部长陈炳德、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安东中将一同来到西昌基地看望了参试人员,可见此次试验的重大意义。kkv技术的突破获得了国防科技特等奖和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专用项目)。

2007 年1月试验成功后不久,科工二院就召开了国家战略型号──高层反导武器系统(姑且称之为HQ-19)的研制工作动员会,部署了相关工作,明确了关键技术和时间节点,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具体要求。HQ-19估计是21世纪初立项的。固体火箭助推器首次飞行试验是2003年,由066基地负责研制。2007年 kkv技术完全突破后开始进行试样研制,并准备进行实弹打靶,张奕群接任总师。今年这次试验成功,可能是HQ-19的首次拦截试验成功(类似于1999年 8月的DF-31首飞)。但不一定是第一次试验。反导试验难度很高,美国的反导试验也有相当的失败率,这是很正常的。去年《中国航天报》曾有报道,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勉励二院重点型号研制人员努力攻克关键技术,并力保节点。我猜测可能说的就是HQ-19,原定2009年完成首次成功打靶,但由于技术问题拖到了今年。终于在反卫试验成功3周年之际取得突破,可喜可贺!

四、此次反导试验的意义

很多人把这次试验看成是对美国宣布对台军售的反制,其实并不准确。首先,此次试验是早就计划好的。据中国航天报1月7日报道:“在祖国北疆已连续奋战多日的二院某型号试验队,在元旦前后迎来了最严酷的低温考验。在日平均温度零下30多度的环境下,试验队队员坚守在岗位上,保证了型号试验的顺利进行。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n435777/n435778/n435783/65348.html)可能说的就是此次试验的试验队。更早的报道可以追溯到去年12月上旬。所以说,时间上完全是巧合。

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迅速公开了此次试验。据天涯上一位网友的目击,此次试验发生于“20点还差几分的时候”,不到21点新华社就发消息了,比以往的卫星发射还快。这稿子肯定是事前定好的,一俟成功就发消息。结合该网友的叙述,我猜测,靶弹可能是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某种中程导弹(DF-3或者DF- 21),拦截弹从新疆库尔勒附近发射,拦截地点位于甘肃、新疆交界处附近,离拦截弹发射点有几百公里。其实,早在640工程时代,库尔勒就是我国的反导武器试验场,曾多次进行“反击”系列导弹的试验。

此次试验的意义,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是一次重大的防御性战略武器试验,政治意义不亚于当年的DF-31首飞。发个消息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我们可能是接受了2007年那次试验后被美国操纵国际舆论的教训,主动发消息。当然,反卫涉及到空间碎片和太空武器化的问题,要敏感和复杂一些,但我们主动发布消息的行为,有利于增信释疑──尤其是对那些与中国没有利害冲突的国家。新闻稿说“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已经把问题的实质说清楚了。对美国,我们一方面表明我们有了这个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想让这个事情再被操作敏感化。其实对美国而言,我们对它反卫的威胁要比反导的意义大得多,而这在2007年就已经实现了。所以美国人在2007年会有那么大的反应。

HQ-19对解决台湾问题是有帮助的(防御台独分子的孤注一掷),但我觉得对印度的针对性恐怕要更强一些。如果将HQ-19部署在西昌基地(类似于美国在Vandenberg AFB部署GBI),我们可以对印度往北京、上海发射的烈火III导弹实现中段甚至上升段拦截。



                             印度烈火系列导弹射程覆盖范围(数据有浮夸嫌疑)

而俄罗斯在吃了20年老本后,终于在某个关键技术领域被中国超越,心里估计也不是滋味。

从技术上说,这次反导试验的难度要大于三年前的反卫试验。卫星轨道是固定的,可以事先精确测量好(误差达到米级),然后选择合适的发射窗口发射拦截弹,按预定弹道飞行,主要考验的是kkv的性能。而反导试验还涉及到地面相控阵雷达对来袭弹头的远距离预警、跟踪、测量、火控。对固体助推器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更高。由于助推器对kkv的入轨精度不像反卫试验时那么高,因此对kkv的寻的、导引和轨/姿控制要求也更高。

这次试验估计还只是一次初步的试验。参考美国的反导试验,还需要在不同的战术条件下做多次试验才能全面考察反导系统的性能,如不同的来袭弹头类型、射向,不同的拦截高度、距离等。更重要的是,未来还需要识别弹头和诱饵,对付轨道机动等中段突防措施。

五,反导是个大系统,未来还任重道远

反导武器系统远远不是一个拦截弹+地基相控阵雷达那么简单,还需要一套庞大的C4ISR系统支持。

首先是反导作战的指挥控制。空间攻防作战是一种战略为主的作战行为,因此需要建立多级空间作战指挥控制作战系统,包括国家空间作战司令部、空间作战任务控制中心和武器系统指挥控制中心等,需要先进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空军提出空天一体,防天反导是题中之意。具体如何构建指挥体系还值得好好研究。


位于库尔勒附近的大型相控阵雷达


美国陆基中段反导系统的陆基远程跟踪雷达

其次是导弹预警和探测跟踪系统。地基的导弹预警系统主要包括远程预警雷达,精密跟踪火控雷达。早在640工程中我们就研制了7010和110两种反导雷达。30年过去,我们的技术又有了很大的进展。前不久在GE上曝光的位于库尔勒附近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可能就与反导试验有关。未来的实战部署需要在国土四周设置若干座大型远程预警雷达,就如同美俄所做的那样:



美国导弹远程预警雷达覆盖范围


俄罗斯导弹远程预警雷达覆盖范围

空基的导弹预警系统包括位于高轨的红外预警卫星,用于发现导弹发射的尾焰(如美国的DSP和SBIRS-HEO);和位于低轨道的红外预警卫星(如美国的 STSS)和天基雷达系统(SBSS),用于中段跟踪、识别。此外,还需要数据中继、遥感侦察、宽带通信卫星的支持,构成一个庞大的天基信息系统。所有这些,我国都已经在研制中。



SBIRS和STSS系统示意图

2007年1月我们的反卫试验后曾给美国人很大的刺激,有个美国愤青给 2008年3月的“燃烧冰霜”反卫行动取了一个很有挑衅意味的logo: “Anything Hu can do, we can do better.” 我想用我国航天事业和反导技术研究的创始人钱学森的一句名言来回应:“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不但能干,而且有能力干得更好!”


本文於 2010/01/13 18:07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793880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隐蔽目标
2010/01/26 15:36 推薦0


carpster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今0226早上,獨派或親獨派媒體們以「研判」來互相自我安慰
:你阿中的1500km巡航導彈就是打不中我台獨的軍事目標,
因為你阿中的飛彈「研判欠缺導航能力」!

>>>>>打不着就打不着吧,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其实,街上卖红薯的老汉都知道,台湾买来的那个“铺路爪”大型雷达系统,对台湾一点用处也没有,只是为美军的关岛和冲绳基地服务的。两岸一旦真的打起来,解放军一定是首先用远程火箭炮密集摧毁台军的露天目标的,而火箭炮目前是不可防御的,第二波才是用巡航导弹攻击台军的隐蔽目标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22910
以「研判」來互相自我安慰?
2010/01/26 08:12 推薦1


lenganshih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小米^^

今0226早上,獨派或親獨派媒體們以「研判」來互相自我安慰
:你阿中的1500km巡航導彈就是打不中我台獨的軍事目標,
因為你阿中的飛彈「研判欠缺導航能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22363
也是一說
2010/01/26 08:01 推薦0


lenganshih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也是一說,不知美方是不是真被嚇到了:

美軍刊震驚中國反導:對美屬不祥之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2 10:52:40  
 
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示意圖。
  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環球網編譯美國《防務新聞》19日發表題為“中國反導試驗的不祥之兆”的文章稱,中國反導技術上的飛躍讓人“難以置信”,在同時掌握了反衛星武器、反艦彈道導彈和彈道導彈防禦技術後,中國在戰場上足以與美國抗衡。

  文章稱,國際社會對於中國1月11日反導試驗的熱議雖已逐漸平息,但是專家們對中國此舉的目的仍然抱有懷疑,即中國是否確如報道所說,僅是為了測試導彈攔截技術?他們更願意相信中國是在借配置了新的大氣層外殺傷載具的HQ-19來進行彈道導彈防禦或是反衛星武器試驗。

  文章中說,中國人對於日期的紀念意義有著近乎瘋狂的執迷。三年前,即2007年1月11日,中國進行了首次反衛星武器的試驗。在這樣一個紀念日進行如此的試驗,說明其不僅僅是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簡單。此次試驗一定是一個龐大的反衛星武器試驗的組成部分。

  華盛頓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的研究員伊斯頓表示,“此次試驗潛在的影響非常巨大。這顯然是中國軍事科技的大飛躍。”伊斯頓說,在此之前只有美國和日本進行過相關的試驗,而日本還是在美國的協助下完成的。“這對美國來說都是十分尖端的技術。”他說,該試驗的成功意味著中國在探測、引導和制導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飛躍,而軟件編程和算法方面的成果更是令人“難以置信”。

伊斯頓稱,如果中國擁有探測和追蹤衛星的能力,那麼一定會將衛星擊落。對此美國也有相應的措施。美國的衛星可以改變軌道以避開攻擊;未來將會發射小型衛星和載人或無人航天飛機,並且配備具有全球打擊能力的無人戰機。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掌握攔截技術同樣也是對以上所有威脅的應對。

  文章引用《中國的戰略現代化》一書作者馬克.斯托克斯的話說,“北京方面的目標顯然是既發展導彈防禦對策,以確保其核威懾的可行性,同時發展本國導彈防禦能力”。“一個掌握了導彈攔截甚至是中段攔截的國家,當然能夠攔截飛過其上空的衛星。”斯托克斯還提醒讀者不要忽略中國在DF-21導彈基礎上研製的反艦彈道導彈。他說,一個同時掌握了反衛星武器、反艦彈道導彈和彈道導彈防禦技術的國家在戰場上是足以與美國抗衡的。

  然而,文章援引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成斌的話說,由於美國、日本和台灣都不以彈道導彈為主要防禦手段,中國真正的彈道導彈的威脅其實應該來自於印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22357
麥哥獎推薦
    回應給: 集集(lenganshih) 2010/01/26 03:26 推薦0


麥芽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寫得太真確了, 也讓人為臺灣難堪!

貼上篇舊作, 看法雷同:

【他山之石】城市/討論區/ 兩小時, 臺灣喪失制空權.

兩小時, 臺灣喪失制空權. 討論版 本文有圖
回應文章
【2008/08/02 聯合晚報】漢光兵推: 6天弓飛彈連共軍1天摧毀 (麥芽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22299
只能慘叫一聲給狗主人聽到而已!
    回應給: JoeLeeCH(JoeLeeCH) 2010/01/25 17:33 推薦2


lenganshih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麥芽糖
riquelme

說到強買強賣,美國已不是第一次,為什麼要用
強的,當然不只是為了台灣,是為了其航母不被
中國導彈襲擊,是為了關島第二島鏈不被攻擊,
是為了維護美國本身對太平洋資源與霸權的利益
,耳朵眼睛放在台灣可提供美國關島超過一小時
以上的預警時間,可獲得充份的時間做各項反應
與飛彈攔截處置,台方耗資260億元只爭取到7~
10分鐘的預警有啥屁用?連開車被台北紅燈塞住
都不只這個時間,只能丟了汽車就地找尋大樓掩
避!機場三分鐘待命戰機只能升空幾架次,所以
,可以清楚的看出,台灣是在幫美國人做看門狗
,遇到來自中國的導彈,先叫兩聲通知一下屋主
,好讓美帝有時間反應!至於鋪路爪的大功率居
然可以將飛過天線陣前的鳥給擊昏墜落,你就知
到是多麼的容易被飛彈擊毀,而這個鉅資代價僅
是幫助美國人遇到他的假想敵入侵時,只能慘叫
一聲給狗主人聽到而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20783
引用者清單(2)
2010/01/26 03:18 【不平則鳴】 集集道破臺灣軍購窘態
2010/01/26 03:14 【不平則鳴】 麥哥獎推薦
铺路爪
    回應給: 集集(lenganshih) 2010/01/25 13:27 推薦1


Joe LEE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台湾有没有购买美国的铺路爪--好像几年前的军购案
http://big51.chinataiwan.org/plzhx/jshgch/200404/t20040412_142382.htm
台灣花17億美元購置雷達“鋪路爪”難有作為時間:2004-04-12 10:25   來源:



  台灣花費鉅資購買的“鋪路爪”雷達,雖然理論上可以監測遠至華中一帶的導彈發射,但由於其固有的體積巨大、難以機動等弱點,很容易成為軍事打擊的死靶子。

  3月31日,美國國防部決定將價值17.76億美元的兩套遠端早期預警雷達及其相關設備賣給台灣。這種被稱為“鋪路爪”的大型遠端相控陣雷達,是台灣構建新式陸基遠端預警雷達系統的“安邦計劃”的重要一步。

  花鉅資,欲補防空“漏洞”

  臺軍為有效探測臺海周邊的戰鬥機、攻擊機、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等空中目標,及早獲取預警資訊,贏得更長的攔截反應時間,正力圖構築一個全方位防空警戒網。該警戒網將由雷達、預警機和衛星組成,以達到地面、空中和空間立體配置,近、中、遠端探測手段相結合的目的。

  目前,臺軍在面積只有3萬多平方公里的狹小空間?,已建立了40多個雷達站,部署了100多部不同類型的雷達。這些雷達大多部署在大漢山、樂山與大岡等高山上,也有部分雷達部署在開闊地域,構成了以台灣島西中部為主要方向的雷達預警情報網。這些雷達多數來自美國。

  但是,台灣現役雷達的探測距離基本不超過500公里,因此充其量只是一個近、中程防空預警系統,遠滿足不了台灣當局的“需要”。另外,臺軍還認為對彈道導彈的早期防禦是其最大弱點,也是其防空警戒網的“漏洞”。而對彈道導彈早期預警探測,主要依靠預警衛星,如美國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對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的預警探測使用的DSP衛星,它能在彈道導彈發射90秒後發現目標,並對其進行連續監測。而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擁有自己的彈道導彈預警衛星網,台灣短期內不可能擁有這樣的預警衛星網。

  為此,早在1999年11月1日,臺“國防部”施政報告中就確定把“構建遠端預警雷達與低空反導防禦系統作為重點”,將採取自研和向外國購買的方法來發展三軍雷達。並提出了一個“安邦計劃”——即構建新式“陸基遠端預警雷達系統”,計劃在本世紀頭10年內重點發展3種型號遠端陸基預警雷達(探測距離在3000公里至6000公里),其中2006年前完成新型遠端預警雷達系統的研製工作,2007年開始部署。屆時,台灣將具有對遠至大陸華中一帶發射的導彈進行預警、彈道跟蹤、精密數據處理的能力,可為台灣反導系統提供最多達15~20分鐘的預警時間。

  計劃出爐之時恰逢台灣財政收支困難之際,而臺“行政院”仍批准核定此項耗資260億元新台幣的巨大預算,臺當局建立遠端預警系統的急迫心情可見一斑。

  此次美國將賣給台灣的AN/FPS-115“鋪路爪”大型遠端相控陣雷達,是“安邦計劃”的一部分,早在2000年便已向美國提出。“鋪路爪”是美國最大的雷達,在美國部署的也不多,主要部署在阿拉斯加、格陵蘭和英國等地,以防禦洲際彈道導彈的襲擊。該雷達的探測距離一般為4800公里,對高彈道、雷達反射截面積為10平方米的潛射彈道導彈的探測距離達5550公里,還可探測、跟蹤洲際彈道導彈和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該雷達採用雙面陣天線,全部設備都安裝在一個相當於十層樓高的多層建築物內。不過台灣購買的該型雷達的性能比美國自己使用的要低,但探測距離仍可達1500公里,是目前台灣現役陸基雷達的兩倍多,這將能大大提高“愛國者”導彈的防禦範圍,可為臺防空部隊提供7~10分鐘的預警時間。

  彈丸地,“鋪路爪”難作為

  儘管台灣當局期望通過購買最先進的美式雷達為其提供較高的偵察預警能力,但實際上也僅僅是為自己壯膽而已。因為台灣島形狀狹長,東西寬15~144公里,南北延伸394公里,面積僅為3萬多平方公里,同時海峽兩岸距離極短,最窄處也只有135公里,因此從軍事角度分析,台灣島本身幾乎沒有戰略縱深可言,即使是橫亙于大陸與台灣本島之間、被台灣視為天然屏障的台灣海峽,作戰飛機也只需要幾分鐘就可飛過。

  因此現代作戰的突然性,尤其是導彈攻擊,仍將使雷達反應不及,而且海峽兩岸一旦發生戰事,臺軍的雷達系統必然是首要攻擊目標。特別是“鋪路爪”遠端預警雷達,其致命缺陷是體積龐大,目標位置明顯,無法機動和快速轉移。加之其功率大、輻射信號強,一旦喪失制空權,就極易遭到對方飛機和反輻射導彈的攻擊,屆時其花鉅資建立起來的防空體系將會在瞬間化為泡影。

  況且“鋪路爪”主要是針對潛艇發射的遠端彈道導彈,而對近程導彈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臺軍方內部對於是否需要花鉅資採購並不十分有用、且易遭攻擊的遠端預警雷達也一直存在意見分歧。此外,美軍在全球僅部署有限的幾座遠端預警雷達,卻要求台灣必須購買二套(而且不許還價),使臺方不得不覺得美方有強買強賣之嫌。

本文於 2010/01/25 13:29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20370
補充資料(轉帖)
2010/01/25 08:36 推薦2


lenganshih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小米^^
riquelme

            (美國反導系統“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


美本土擁2處超視距雷達站 分別位於東西兩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3 00:46:50

        由於航空和導彈襲擊兵器的發展及其在世界上的擴散,用空基兵器對本土和駐外部隊進行突然打擊的可能性在增大。此外,外國領導人認為,和平時期,像販毒、偷渡和恐怖主義以及船只侵入專屬經濟區是嚴重的跨國威脅。

  國外專家認為,天波和地波超視距雷達作為對空對海監視手段,能夠排除空中打擊的突然性,對專屬經濟區進行監視。

  目前,已經裝備和使用的超地平線防空雷達包括:美國本土超視距雷達(CONUS ОТН - Continental US Over-the-Horizon Radar)和改進型AN/TPS- 71機動式超視距雷達;澳大利亞“金達利”作戰雷達網(JORN - Jindalee Operational Radar Network);法國已研製完成的“諾查丹馬斯”超視距雷達。

  美國本土固定式超視距雷達系統現有2個雷達站,分別位於東部和西部。東部雷達站從1991年中期開始轉入有限使用狀態。美國在擴大本土超視距雷達網絡的框架內,正在日本部署天波超視距雷達:在小笠原群島的母島部署發射系統,在硫磺島部署接收系統和控制中心。部署該雷達的目的是加強對阿留申群島的監控。

  除了用於探測低空目標的美國本土超視距雷達外,美國正在研製與持續改進AN/TPS-71機動式超視距雷達,其特點在於能運送至地球的任何地區,並相對較快(10-14晝夜以內)地部署在預定陣地。為此,雷達站設備安裝在集裝箱內。來自超視距雷達的信息進入海軍和其他軍種的目標指示系統。為探測毗鄰美國地區的巡航導彈運載工具,除了部署在弗吉尼亞州、阿拉斯加州和得克薩斯州的雷達站外,還計劃在北達科它州(或蒙大拿州)部署超視距雷達,用於監視墨西哥和太平洋鄰近地區上空。此外,決定在加勒比海地區部署用於探測巡航導彈運載工具和監視中南美上空的新雷達站。第一個這樣的雷達站正在波多黎各部署。發射站部署在別克斯島,接收站在波多黎各島西南部。
 
2003年,澳大利亞列裝了JORN超地平線系統,它能在陸基超高頻雷達不能達到的距離上發現空中和水面目標。JORN系統包括:“金達利”雙基地超視距雷達;電離層監視系統(即FMS頻率管理系統);部署在愛丁堡空軍基地(南澳大利亞州)的控制中心。“金達利”雙基地超視距雷達包括:部署在艾利斯-斯普林斯的JFAS(-Jindalee Facility at Alice Spring )控制中心,2個獨立雷達站——一個部署在昆士蘭州,視界90°(發射站位於朗瑞,接收站位於在巨石陣;另一個部署在西澳大利亞州,方位角視界180°(發射站位於拉韋爾頓東北,接收站位於拉韋爾頓西北。

  法國按照“諾查丹馬斯”計劃完成了反向-傾斜入射探測超視距雷達的研製,該雷達能發現距離800-3000公里的小型目標。該雷達的重要區別是能同時發現方位角360°範圍內的空中目標。另一個特點是使用單基地取代了傳統的雙基地。雷達部署在巴黎以西100公里處。

  國外在超視距雷達領域進行的研究表明,可以通過使用部署在雷達掃描範圍內的校准信號源來提高對目標的定位精度。還可根據裝備特種設備的飛機的信號對這些雷達站的精度和分辨率進行校准。

  國外專家視地波超視距雷達為最有前景且相對便宜的空中和水面目標有效監視手段之一。從地波超視距雷達所獲信息能延長為採取相應決策所需要的時間。

  對用於探測空中和水面目標的低成本地波超視距雷達的能力的比較分析表明,地波超視距雷達對低可探測性和低空目標、各種排水量的水面目標的探測距離和跟蹤能力大大優於普通陸基雷達。雖然其對高空和中空目標的探測能力稍低,但這不影響其效能。

  外國列裝的地波超視距雷達的代表型號是SWR-503和“巡查員”。SWR-503是由雷聲公司加拿大分部根據加拿大國防部的要求研製的。該雷達用於觀察該國東部沿海的空中和水面,以及探測和跟蹤專屬經濟區內的水面和空中目標。

用於監視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SWR-503地波超視距雷達還可用於探測冰山、監視環境、搜索遇險船只和飛機。為觀察紐芬蘭島地區(此處有豐富的漁業和石油資源)的空域和海域,加拿大已經在使用2部無人值守雷達和1個控制中心。預計,SWR-503 雷達將用於管理空中交通和觀察低於雷達地平線的目標。

  在試驗過程中,該型雷達能發現和跟蹤其他防空和岸防裝備所能發現的所有目標。還進行了旨在確保掠海飛行巡航導彈探測能力的試驗,但根據西方專家的評估,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將雷達的工作頻段擴大到15-20兆赫。據計算,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可以370公里的間距部署此型雷達網絡,以確保充分對本國領空和領海進行重叠觀察。SWR-503雷達單價為800-1000萬美元,每年使用和綜合維護費用約40萬美元。

  “巡查員”超視距雷達是馬可尼公司研製的新型軍民兩用雷達。它利用無線電波沿地表傳播效應,能遠距離發現普通雷達無法發現的各種高度的空中目標以及各種海上目標。在研製過程中,國外專家們使用的技術方案能獲得質量更高的大範圍內目標的信息,並快速更新數據。“巡查員”單基地型超視距雷達單價為600-800萬美元。根據所擔負的任務的不同,其每年使用和綜合維護費用為30-40萬美元。

  日本正在繼續研製地波超視距雷達,但是其戰術技術性能主要方向是監視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水文氣象情況和表面流。在對其軟件進行完善之後,它能執行對空和對海偵察任務。

地波超視距雷達下一步發展可能會應用差分雙曲線空中目標定位法。基於該方法,根據SWOTHR(Surface Wave Over-The-Horizon Radar)計劃研究了艦載多基地地波超視距雷達。多基地超視距雷達的創新和特點在於,在執行對空中和水面目標的定位任務時,重點轉移至軟件而不是硬件。多基地配置方案能夠取代具有上千米非定向垂直振子的複雜天線陣地(能360°探測目標)。為了實施這樣的雷達部署計劃,在艦艇編隊中必須有幾艘裝備專用設備的水面戰艦,並在使用高速計算機的基礎上研製新的軟件。

  國外專家在對研究結果進行評估之後,集中力量按照HFSWR (High Frequency Surface Wave Radar)計劃研製單基地超視距雷達。在該方案框架內,基於已有的SWR-503 和SWR-610地波超視距雷達,正在研製機動型地波雷達。

  預計,超視距雷達的展開和戰鬥準備過程需要數小時。雷達能發現和跟蹤低可探測性目標和低空目標以及各種排水量的水面艦船,充分使用可以使用的最優頻譜。

  據國外專家預測,進一步提高探測空中目標的能力和擴大天波超視距雷達的頻段主要通過使用電離層“無線電加熱”和校准設備。地波超視距雷達將是有效的對空和對海觀察手段。將繼續研製機動型和多基地地波超視距雷達。(作者:В•彼得羅夫 編譯:知遠/藍山 來源:中國網)

2010-01-23 00:46:50  
 
  


本文於 2010/01/25 08:38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19904
台军不等于“国军
    回應給: 養源齋(aaron02122003) 2010/01/22 21:26 推薦3


carpster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elai
小米^^
麥芽糖

(老神在在),端起咖啡悠闲的喝了一口,国军:没关系,我是没有.........

>>>>>>>>有些大陆人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把1949年之前的民国政府军队与现在的台湾军队混为一谈,继续胡乱使用“国军”这个词来指称他们,实在不伦不类,很不严肃,很没有文化!

把现在的台军称为“国军”,既是对1949年之前民国政府军的侮辱,也不是读书人应有的认真求实的态度。君不见,几天前,宜兰地区有一个罐头企业,生产罐头给台军,因为这批罐头上面印有英文单词 Taiwan, China,结果,台军高层人员看了大发雷霆,严令这些罐头全部下架!不用了,不买了。工厂方面一再说是工人操作失误,也无济于事。

这就是当今的台军!一支很有台独色彩的军队!大陆人不可不察,也不可一厢情愿啊!



本文於 2010/01/22 21:27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14251
冷笑话
    回應給: happyreader(carpster) 2010/01/22 16:02 推薦1


小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小米^^

针对PLA成功进行中段反导试验...

PLA说:以前我们没有的,现在都有了,WW你还得瑟啥?

(老神在在),端起咖啡悠闲的喝了一口,台军:没关系,我是没有,我爹有就行了

PLA:你爹是谁?

台军:一看你,问的问题都这么不普世,当然是米军啦,还能有谁?

PLA:那皇军呢?

台军:那是二爹。

PLA:看来你是不打算统一了,那就准备摊牌吧。

台军:(悠闲+不甩的态度)我不怕,你来吧。

PLA:(疑惑..)你不怕吗?

台军:有阿爹和二爹顶着呢。

PLA:...那毕竟不是你自己啊,你自己的定位呢?

台军:皇协军啊,还用问吗?

PLA:吐血,晕倒......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本文於 2010/01/23 12:32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13232
我们一直在购买
    回應給: 中華天威(df41) 2010/01/22 15:19 推薦1


carpster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小米^^

台湾政府几十年来一直都是抱美国大腿的,武器大多也是美国生产的。大陆的军事势力整体上的确不如美国那么强,可个别台湾人也没有必要因为有美国撑腰而非常自豪,甚至有恃无恐。

大陆的军备主要靠自己研发制造,日新月异,一直在快速进步,而台湾则主要靠向外购买,一直在购买。如果有个别台湾人大声说:“武器我们一直在购买,你们大陆牛逼什么!”我只好微笑了。

不过,抱了美国的大腿,显然会有一些安全感的,说话有时也会牛里牛气的,这可以理解。大陆人也没有必要太计较,更没有必要发明一些生词来反击他们,对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4086&aid=3813154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