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心悅城光 2012
市長:Wendy 卯瑜 - 美學生活家  副市長: Willtrue傑克33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心悅城光 2012】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靈性與創作/文學,藝術與其它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轉貼] 重返大地--關於過程藝術、大地藝術、貧困藝術和物派藝術的哲學與詩性陳述
 瀏覽2,000|回應2推薦9

d.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9)

邀請
白絨
阿ming
Jacques
沐光
Hal
Wendy 卯瑜 - 美學生活家
小帥哥~女人可以這樣過日子
d.d.





[轉貼文出處]: http://diaosunet.com/member/user1/150/archives/2007/115.html


重返大地
——關於過程藝術、大地藝術、貧困藝術和物派藝術的哲學與詩性陳述


立於大地之上並在大地之中
歷史性的人類建立了他們在世界中的棲居。
——海德格爾


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形而上衝動達到抽象表現主義和極少主義的巔峰絕唱之後, 1960-1990年代的國際藝術主流發生了形而下的轉折。以美國的波普藝術、歐洲的新現實主義、國際激浪運動、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為主要標誌,藝術家重新把注意力轉向了現實狀態與人文處境的社會學關注。

但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另一個意義也許更為深遠的分支。如果說以波普和新現實主義為標誌的主流路徑指向人和社會,那麼這一分支則指向物與自然。這是一個應該獲得充分展開的方向。我在這裡指的是美國的過程藝術、大地藝術、意大利貧困藝術的一部分和日本的物派藝術。

出生於上個世紀初的奈薇爾遜、布儒瓦、布里、塔皮埃斯、張伯倫、塞薩爾、甚至勞生柏,可以看作是上述分支路徑的起點或最初的路標。他們在1960年代的創作可能兼具集合、裝置、廢品、波普、新現實、女性、觀念藝術的身份,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物質材料的深度迷戀——紙板、木頭、金屬、橡膠、皮革、石膏、沙子、油漆、樹脂、乳膠、紗布、麻繩、甚至空氣——幾乎全部物質材料都進入了雕塑家的視野,呈現出作為雕塑材料的可能性。與形式主義和極少主義相對立,非形式主義和《怪異抽象》(這是一次標誌性展覽的題目),揚棄了雕塑作為單一材質的、完成的藝術品的概念。雕塑變成多種材料的、多種視覺造型元素的、非常複雜的、不斷變化的、增加或減少甚至最後消失的過程。德裔美國女雕塑家伊娃·海絲(1936-1970)是這種雕塑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一個英年早逝的天才!

有的藝術史把這種1960年代强調過程的偶然性和可能性的藝術風格索性稱為“過程藝術”。作為女性藝術家,伊娃·海絲與奈薇爾遜有著同樣靈敏的感性。在她看來一件構思好的藝術作品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她主張完全即興和未知的創作過程。因此各種不穩定的、有機的、在時間和空間中不斷變化的材料就成了她的首選。各種流體的軟質的材料,如樹脂、乳膠和粗細棉布,通過她親手進行的包裹、捆綁和縫紉,呈現出一種層層疊疊的木乃伊式的硬化過程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死亡意象。在這裡,藝術作品的最終形式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它的形成過程,過程本身才是全部意義之所在。海絲說:“我願意我的作品是非作品,也就是說它在我的預想之外去走它自己的路”。由此,藝術家從創作過程的製作者或控制者,變成了一個發動者和期待者。藝術家只是給出一個運動過程的起點,然後他就變成和觀眾一樣的觀察者,或者最多是一個被動的參與者。材料應用它們自己的方式來實現了自己,而藝術家則只是踴身投入這變化的洪流之中。

大地藝術在1960 年代中後期興起於美國。它把抽象表現主義的大尺度和極少主義的單純性放大到一種超越人類想像力的藝術規模,呈現出一種生命的内在遼闊與自然詩意的結合、延伸與開拓。邁克爾·海澤的《雙重否定》移動了上萬吨土石方,羅伯特·史密斯的《螺旋防波堤》只能從空中看到全景,還有奥本海姆的麥田和克里斯托的《山谷幕》,這些作品以空前恢弘的尺度,克服了極少主義的狹隘與局限,將我們帶入人類與自然的精神性對話之中。“單純”在這裡不但是一種工程意義上的可能性,而且是清晰、堅定而遼闊的力量。

“大地藝術” (EARTH ART 或LAND ART)中的“大地”在這裡的原意是指謂具體物質意義的廣大土地或者地球的表面。但我覺得可以為“大地”引入另一層哲學的和隱匿的意義——它指向人在其上和其中賴以棲居的東西,或者一切哲學懷着鄉愁所尋找的東西!它是無所迫促、無所滯礙、無所畏懼、無始無終、無增無減的家園式的庇護者。是一切湧現者的返身隱匿之所,是無限向上之後的俯身沉降之所,是八牛圖之后的十牛圖。大地是自我鎖閉和質樸混沌的。它退遁於分析。拒絕一切以科學的名義對它進行的對象化計算和穿透。但作品使它作為本身和整體顯現出來——去蔽、敞開、走進存在的澄明與光亮。這種敞開和湧現出來的東西被海德格爾稱為真相;而真相湧現的世界則被稱為“境世界”(注:原文依然是“世界”,但為了區別起見,我以為用境世界代表真理湧現的世界似乎更清楚)。在海德格爾關於藝術的沉思中,藝術作品的本質就是“建立境世界和製造大地”,“境世界建基於大地,大地穿過境世界湧現出來”。他引證了佇立在海邊石崖上的希臘神廟。正是神廟的存在使那裡進入神性的光亮之中。大地藝術可以看作是這一沉思與精神湧動最壯麗的實踐。

瑪利亞用400根金屬竿插在新墨西哥盆地1600米×1000米的荒原上。金屬竿的垂直、光亮、精美、纖細、人工和現代感,其排布的矩形規則,如此強烈地揭示了大地——平坦、廣闊、混沌、晦暗、原始、亙古不變、非人工的荒涼的力量。尤其是在烏雲、閃電之際,天地間釋放出轟鳴的能量令人對自然的神性產生難忘的敬意。

邁克爾·海澤的《雙重否定》是另一個震撼性的例子。同樣是荒原,當推土機發動起來,在那原始的土地上推出第一道凹槽的時候,我們感到了第一重否定 ——即人工的機械的現代的力量對原始的自然的否定;但隨着這一工程的進展,大量的挖掘機和推土機在大地上開掘出深15米,長400多米的巨大溝壑的時候,我們感到了第二重否定——即自然的力量對人的機械的力量的否定。大地此時被海澤的作品敞開,它通過這一作品所建立的“境世界”湧現出來。它的深厚和悠久被作品帶入那種存在本身的澄明和詩意之中。它的岩層是億萬年滄海桑田的產物。它是不可動搖的東西,而我們只是它的表面上一層短暫的微生物而已。雙重的否定帶來肯定——對大地的肯定。當我們把大地作為地球表面的意義和作為期待着敞開和湧現的隱匿者整體的意義重疊在一起的時候,瑪利亞和海澤的作品就成為了海德格爾存在美學最強大和直接的實例。

我特別喜歡英國的理查德·朗。他或許可以被稱為“行為·大地藝術家”,因為他在英格蘭渺無人煙的海岸行走,沿途留下大大小小的石頭堆,令人聯想到青海的敖包、阿里的瑪尼堆、磕長頭的朝聖者、對自然歷程的悠久敬重,以及一種類似中國文人的“無限優雅的情懷”。

與過程藝術和大地藝術遙相呼應的是1960年代歐洲的另一股藝術力量——意大利的貧困藝術和英國的廢品雕塑。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帕諾內(Penone)。 他是貧困藝術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阿爾卑斯山濱海地區》是他1960年代末,在自己出生的小村莊創作的一個系列作品。這些作品的材料堪稱簡陋,不再是 人類征服自然的豪言壯語,没有美國大地藝術那種舖天蓋地的規模,没有任何誇張的表情,精湛的技巧或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形式。它們僅僅是個人的、私密的和詩意的。比如《我的身高、胳臂的長度、我在小溪中的寬度》是在林間用水泥修的一個基本上相當於自己大小的水池子。而把一只铜手镶嵌在樹幹上,則是他非常著名的作品《除了這裡,都將正常成長》。溪水在流,銅手在鏽,而樹幹在生長。它們看上去是簡單、粗糙、原始和隨意的東西,就好像是一個樵夫甚至一只熊留下的痕迹。但它們卻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方向——對物質内在屬性的迷戀和對自然過程本身的尊重。這一指向的哲學意義與精神價值在於雕塑家的注意力不是創造某種視覺形式的雕塑語言,不是把某種材料雕塑成一個東西,而是通過雕塑進行一次對話,對話的内容是我們人類與我們所賴以棲居的天地萬物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在這裡,西方文化或許是第一次沿着藝術的道路響應了由印度耆那教、中國道家和禪宗,以及日本神道教構成的東方智慧的古老召喚。

自從人類從這個星球上站立起來,在我們和物質世界之間曾經存在著大致四種關係。第一種關係是神本位的——天地山川、江河大地都是神性的。人類向有靈萬物頂禮膜拜。第二種關係是人本位的——物質世界只是化學元素和物理學公式,是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正在理解和征服的目標。第三種關係是精神本位的——物質世界被理解為一個空幻不真,住流無常,因而也是沒有價值的存在。而人的精神目的就是要超越它。第四種關係是自然本位和生命本位的——物質世界和人類生命都是自然進程的組成部分,是一個母系統中的子系統,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和精神統一體。其中第三種關係主要體現在印度教古老的《奧義書》、吠檀多哲學和小乘佛教中。而第四種關係則是中國傳統哲學對世界精神文化最大的貢獻。雅斯貝爾斯把老子列入10位最具有原創性的偉大的形而上學哲學家。著名宗教學家費舍爾把他創立的道家哲學概括為“自然之法”。稍後出現的莊子可以看作是“自然之法”汪洋恣肆、智慧深湛的表達者;而數百年之後,作為隱逸文化象徵的陶淵明則是這一生命審美境界詩意充沛的實踐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俯仰終宇宙,不樂復如何”。還有王維的禪詩,還有宋元的山水……。新儒家大師錢穆先生認為中國傳統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天人合一”。而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正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對中國以及東方文化寄予厚望。

日本是一個自然景色優美細膩的島國,古老的神道教傾注了日本人民對自然的熱愛。這種傳統與來自中國的莊禪文化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非常獨特的日本藝術精神。包括川端康成的小說、東山魁夷的畫,特別是松尾芭蕉等人的俳句。日本的“物派”藝術或許可以看作是莊禪精神智慧第一次以東方民族的雕塑藝術形式獲得成功的表達。它開始發展大約是在60年代,但一直到90年代才獲得國際性的聲譽和闡釋,是後現代藝術中少見的純正意義上的雕塑。“物派”藝術在審美取向上吸收了極少主義雕塑的單純性,反對現代藝術中極端的個人主義和自我表現。這一點與日本藝術崇尚樸素簡約的風格,比如茶道、 插花和庭院藝術,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它的基本元素和方法是人工製品與自然過程的某種“偶然”遭遇,形式上卻採用了流行於後現代藝術中的“觀念-裝置”方式,這使它的樣子看起來相當時尚。然而,“物派”的根本立場和出發點是以莊禪和神道精神為核心的東亞文化——讓乾冰自己在空氣中蒸發(乾冰),讓紙箱自己在時間中坍塌(緩慢性),藝術家從所謂的“創作”中退了出來,不要把自己當作世界的創造者和主宰者。自然本身才是完美的,藝術應該讓那個“有大美而不言” 的“天地”自己來說話!這就是莊子的“忘我和物”,就是海德格爾的“存在本身”,或者如作者所說的“形式與人的願望無關”。這句話雖然披著現代理性的“狼皮”,假裝前衛,深奥莫测,但他的中文名字卻有趣地直白而温情:野村仁,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在没有進入現代文明的村莊裡,人們相親相愛”。

過程藝術、大地藝術、帕諾內的貧困藝術、以及物派藝術,在極少主義之後,開出一個具有深邃哲學意味的方向。我覺得可以把這一藝術方向整體地概括為“大地的物語”。它既具有非常形而上的精神衝動和高度,又具有向下俯身沉降和回歸大地的親切與充實。大地通過作品建立的境世界向上湧現,而作品在這種湧現中重返大地。它的哲學和詩性背景包括海德格爾、荷爾德林和里爾克,但更為深遠的源頭可以一直上溯到中國的老、莊、禪、隱——那種自然的生命的通透的審美精神。

“大地的物語”的核心價值在於它實現了一個根本的逆轉:不再是人本位的,人定勝天的征服者;而是自然本位、生命本位的、情同手足的共同體;是相遇、問候、訪談、溝通、對話、揭示、敞開、和諧相生、彼此懷着敬意。人重新回到自然之子的位置:“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

這是偉大的藝術觀念的革命。創造、個性、形式感、藝術品都被消解了,但靈魂在工作。人的靈魂與萬物的靈魂在竊竊私語。雕塑家的身份從一個技術征服者,或審美創造者,轉變為一個友誼的信使。他們就像童話中那些能聽懂動物和植物語言的精靈,是馬語者、樹語者、石語者、風語者和水語者。他們把我們的話語帶過去,把它們的話語帶回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591&aid=3621577
 回應文章
從不同角度切入
    回應給: Wendy Angel 不完美的父母(wendybtc) 推薦1


d.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白絨

哈哈!我不是老師
我連自己都教不好...
你所謂的『分類』,其實只是藝術史上的名稱,借以區分風格上的不同趨向.這個也不是我的專長,文章裏面很多藝術家的名字我也不知道.貼上來的原因之一是這篇文也概括了我們在這兒探討的一些主題,只是從不同角度切入而已,與大家分享一下.能讓好姐姐有所收獲,值得了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591&aid=3623102
Daidi 老師, 學生受教了
    回應給: 博客獨白 (走過阡陌)(daidihu) 推薦1


Wendy 卯瑜 - 美學生活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d.d.

哇 ! Wendy也只有此時可以好好靜心讀妳的 藝術 [ 論述 ]

好仔細 ! 可以免費受教  福報呢!

藝術分類還真的是細. 人說 [ 行行出狀元 ].  我懂得欣賞美的事物.  但不見得知道個中的 [ 來龍去脈 ]. 

以後多多PO這樣文章, 讓我可以更有 [ 內涵 ] 

謝謝分享囉 ! 好姐妹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591&aid=362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