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hiner 兄對台灣歷史的感觸很深,我是在殖民地香港成長的人,我對殖民統治的感觸也很深!直到今天香港的大學入學率只有16%,我回台就讀時(1970年代),香港的大學入學率只有1.5%,若不是香港的回歸問題提上台面,相信香港的大學入學率今天仍在個位數!
今天連大陸的大學入學率都己達23%,與香港同等GDP的國家及地區一般在45%左右,這是當年英國奉行的殖民政策遺留所致,當年英國人為了便於統治,實行菁英主義!
今日香港官員,基本上是殖民時期培養的,所以香港回歸十餘年,教育政策無大改變,高等教育的瘦化,也是香港一直無法如台灣一樣發展出高科技產業的主因!
我談這些,好像沒有觸及 mushiner兄所談的主題,其實我只是想提出一個對照,當年台灣在日據時代的情況是一樣的,台灣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受到壓制,像李登輝、辜寛敏等人,基本上是日人籠絡的菁英份子。日本在台的皇民化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成功的,在光復時,已改日本姓氏者已達百分之十!
中國是一個歷盡苦難的國家,從1840年至台灣光復,凡一百餘年中,歷盡戰火,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皆千瘡百孔,接收台灣的中國軍隊,在台灣同胞眼中形如乞丐,加上言語的隔閡、社會、文化、制度與生活習慣的歧異,終令一場社會衝突難以避免,這是歷史的悲劇!
這就像香港回歸初期,香港人普遍看不起大陸人,有部電影塑造了香港人對大陸人的刻板印像,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阿燦」!
但大陸人在某種心理上,亦不能理解香港人,總覺得他們持財仗勢,沒有心向祖國!
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人,是缺乏歷史深度的,所以不容易了解大陸過去所承受的苦難。雙方都無法以同理心去理解對方的歷史困境,幸運的是中國在這段期間快速的發展與改革,政治、社會相對比較安定,致今日經濟上也比前富裕,故香港可以慢慢融入華南的經擠圈!
mushiner 兄養女的比喻,是很值得深思的,但我們可這樣去理解雙方的困境:被擄去的女兒是賊人養大的,賊人的滋養是劫自生父母的,今日女兒找回生父母,卻覺得生父母比不上養她的賊人而感到落寞,而生父母卻覺得這個女兒,總懷念著曾經給自己莫大傷害的賊人,甚至拿自己與賊人相比,那種心酸與憤怒,當然是很深很深的!
中國人也曾經有過衣冠楚楚的時代,但在經歷百年戰爭的劫火之後,的確是衣衫襤褸,尤其是中國軍隊,就是在台灣同胞心目中形如乞丐的樣子,卻以血肉之軀與日本人的精良武器戰鬥了八年,這八年中,只可以以浴血二字形容!對日戰爭方結束,內戰又起,接收台灣之部隊,在當時已是比較能看的了!
如果談中國人欺負台灣人,或台灣人欺負中國人這樣的命題,是永遠說不清的!記得我母親告訴我,在我家鄉陷入日軍之手時,她們最怕的是台藉日本兵,因為他們比日本兵更殘忍,奸淫擄掠比日本兵更甚,故日軍過境時,能走得動的,都躲往山裡,我祖父因不放心而留守,結果死於日軍槍下!台籍日本兵有他們的歷史困境,光復初期的在台軍民亦有著各自的歷史困境,我們今天看歷史,應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理解!
這一段歷史的悲劇,由侵略者日本發起,整個東亞的人民都捲入這場戰爭的苦難之中,在戰爭結束後,因殖民的遺留、加上國際間權力的運作,而令我們同胞相殘,實是更令人痛心!
兩岸關係的走向,需要兩岸的人民以智慧去處理,只要不再陷入那無邊戰火,令中華民族再度自傷殘殺,統與獨其實的意義都不大!
歐洲由曾經是你死我活的異民族敵對國家都可走向統合,難道我們就沒有智慧化解這些殖民遺留的歷史遺毒麼?
我一向都不太談土地認同,因為土地認同很容易形成狹隘的地域主義,尤其談主體性時以地域認同為基礎,更易流之於偏狹!當年孫中山先生一再要打破的就是宗族主義及地域主義,這也是形成民初軍閥割據的社會基礎。台灣移墾初期的族群械鬥,亦是此所濫觴!
觀今宜鑑古,歷史的悲劇要停止上演,需要我們這些演員,對歷史的悲劇有真正的認識!
yad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