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上個世紀20年代,追憶一位當時極負盛名的詩人-----徐志摩。
在走近這位詩人之前先欣賞他的一首詩:
《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詩人的創作也與康橋結下了不解之緣:
《康橋再會吧》
1922年徐志摩即將離開英國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就在返國前夕,他寫下了這首
《康橋再會吧》。在這首詩裡,詩人把康橋視為“難得的知己”是自己精神上永遠的
精神家園。表現了對康橋的依賴和眷戀之情。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一別二年多了,康橋,誰知我這思鄉的隱憂?也不想別的,我只要那晚鐘撼動的
黃昏,沒遮攔的田野,獨自斜倚在軟草裡,看第一個大星在天邊出現!表達了對自己
精神家園的懷念和依戀之情。
最為有名的莫過於《再別康橋》了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想飛的詩人在飛翔中走向死亡,這似乎是一種預言的兌現,宿命的結局。
我們經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可我覺得對於徐志摩來說是人生如詩,
一首浪漫飄逸的詩,狂熱的浪漫,飄逸的空靈,徐志摩用他的人生、
用他的詩歌,為我們詮釋了他對愛、美和自由的追求。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1年倫敦的冬季,霧靄沉沉雨雪霏霏,但徐卻沒有感到絲毫的寒冷,
在林家溫暖的壁爐前,徐與林徽因海闊天空自由的暢談,他迷醉于林
徽因清麗的容貌和優雅的談吐,覺得和林在一起常常能激發出他思維
的靈感和火花,與自己包辦婚姻娶來的張幼儀相比,林才是他嚮往的
理想伴侶,於是開始瘋狂的追求林徽因。當時輿論對他的壓力很大,
因為他是有家室的人,又比林大8歲,而林當時已和和樑啟的兒子子
樑思有婚約。。樑啟曾寫信勸他,他的回信態度卻非常堅決,一點也
不給老師面子,
其中最為有名的一句話便是: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
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那麼~
在林徽因這方面是否也和徐志摩有著相同的態度呢?剛和徐志摩認識時
,林徽因只是把他當作父親的朋友。差一點把徐志摩叫作叔叔。後來隨著
交往的深入,林徽因對徐志摩也產生了感情,儘管這種感情與徐志摩對她
的感情並不完全相同。她愛徐志摩廣博的見識,獨立的見解,奔放的性情
,坦蕩率真的為人。她承認,她喜歡和徐志摩在一起,但林徽因又是一個
理性的女子,她很聰明的選擇自己的生活。當徐志摩要求林徽音“許他一個
未來”,林徽音卻說“我不是沒有來,而是無緣留下”。乖巧的回絕了。有
人認為林徽因是迫於長輩的壓力才會絕徐,其實不完全是,林的回絕完全是
因為她對徐的了解,她並非對徐志摩沒有感情,但是明白此人不能當作終身
的依靠,他欣賞徐的才情,但卻不會嫁給他,最終選擇了了樑思----一位著
名的建築學家。
林徽因與與樑思青梅竹馬,兩家也早有婚約,有人說:“林徽因是聰明女人,
她選擇了一棟穩固的房子,而沒有選擇一首顛簸的詩!”我覺得這沒有什麼錯,
愛情固然美,卻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樑思沒有歷史,徐志摩激情太勝。
林徽因這個飄逸如風的女子,也是唯一能在徐志摩狂熱、浪漫的魅力下保持
清醒的頭腦而超生的女子。回答思成“為何選擇我”的疑問,她同樣狡鮚的回
答:“這個答案很長,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由此可見林徽音的確是一
個聰慧至極的女子。
像許多抒情詩人一樣,女性是徐志摩靈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徐曾
經寫過一首詩《我不知道風從哪個方向吹》表達了他對愛情婚姻的苦悶和困惑: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甜美是夢裡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裡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裡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