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 别弄的跟批斗大会一样 / 如何做到不趋同对待 / 文化孔家店在台灣
儒學在方今台灣其實也是吃不開,反對者不少,不過還是受到一定的尊重。而那種尊重,名曰「敬而遠之」。
內聖外王只流行於學界的古典討論,一般網民根本不理會這個的,人民對政治人物崇拜者固然有之,而嬉笑怒罵的嘲弄更是習以為常(〈全民大悶鍋〉應該看過吧~這種節目在民主國家是常態,人民拿政治口水當消遣),所以很難有什麼聖人情結,您對台灣的觀察純屬誤解。
不過台灣人民確實有個普遍的毛病,就是凡事依賴政府,卻不懂得相對扛起公民責任。這跟民主憲政本身無關,倒是民主觀念尚未成熟,「威權瓦解的後遺症」!
上一代、上上一代和再上一代的中國人凡事怪儒家,「打倒孔家店」,自己不夠努力,卻怪起老祖宗,這也是一種缺乏時代擔當的心理,和仰賴威權保護的民心一樣,都沒什麼出息。
說聖人文化的長短
內聖外王的訴求並沒有錯,這與聖人情結是兩回事。但該項訴求是「雖必要而不充分」。既然「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制只是人所操作出來的事物,領導者品格的重要性如何能夠忽略呢?
儒學的問題在於他們沒找出甄別人才以及產生聖王的好辦法,並不代表道德訴求本身是一項謬誤。這是「政道與治道」、或者「理念與方法」不同層次,不能混淆。在台灣的儒學家不僅贊成民主法治,還能提出反省批判。這表明現代儒學懂得修正,實在不能將儒學等同於人治。
十幾年前黃光國寫過一本書討論李登輝的《民粹亡台論》,簡體字本也賣得很好,2006年又組織民盟參與倒扁,大陸方面應該不陌生。基本上他的思想就粗淺反應了二十世紀台港儒學的部份信念。更深入言之,該書號稱是對台灣政治最先知的批判,相當程度其實是食台港新儒學之餘唾,只是社會大眾不明就裡罷了。某些儒學家的洞察力之犀利,可能是您從未想像的。
台灣文化的優缺
紫气幽螟又將民主憲政和所「权术文化」連結:
根据这一准绳,凡是宪法不保障民权与自由的政府不是宪政;凡是宪法无法对政府越权进行有效限制的政府,也不是宪政。这种现象从本质说仍然停留在权术文化上。
簡單回覆:我實在看不出這段話有什麼根據和說服力。
紫气幽螟一開始就要區分「權術」與「制衡」,坦白說,在民主國家沒有人會把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觀念弄混淆,這區分我是看懂了,善意的理解之下也勉強可以接受,不過我真的要請紫气幽螟等類似看法的大陸網友參個禪偈: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面對明明白白的民主憲政真相,不要老戴上有色眼鏡隔海相望,真箇是「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恆處於「見山不是山」的迷障中,須當斬除意識形態葛藤,觀察才能澄澈。
我給台灣文化的優勢與缺點下個註解:
創作自由和多元包容是最大優勢,缺點是淺碟而找不到根。(明明有深根卻不抓緊,只知在更淺的土壤上開枝散葉)
文化深耕,還請兩岸同胞都莫忘本!
後記
原出尋王之盟從儒家文化在中華民國談起 ,改標題,添加小標,內容不變。